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第6卷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第6卷

  • 字数: 3182
  • 出版社: 化学工业
  • 作者: 编者:成大先|
  • 商品条码: 978712247048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7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8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2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共6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6卷包括气动,机器人构型与结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本手册具有权威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本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第21篇 气动 第1章基础理论21-3 1气动术语(摘自GB/T 17446—2024)21-3 2图形符号气动应用示例(摘自GB/T 786.1—2021)21-5 3气动技术的特点与发展概述21-17 3.1气动技术的特点21-17 3.1.1各种传动与控制方式的比较21-17 3.1.2气动技术的优点21-18 3.1.3气动技术的缺点21-19 3.2气动技术的应用及发展21-19 3.2.1气动技术的应用21-19 3.2.2气动技术的发展21-20 4气动工作介质21-21 4.1空气的组成与度量21-21 4.2空气的物理性质21-22 4.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状态变化过程21-24 4.4干空气与湿空气21-25 4.5压缩空气管路水分计算举例21-26 4.6空气污染及其控制21-26 5空气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规律21-27 5.1闭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21-27 5.2闭口系统热力学第二定律21-28 5.3空气的热力过程21-29 5.4开口系统能量平衡方程式21-29 5.5可压缩气体的定常管内流动21-30 5.6气体通过收缩喷嘴或小孔的流动21-31 5.7充、放气系统的热力学过程21-32 5.8气阻和气容的特性及计算21-34 5.9气动管路的压力损失21-35 5.10气动元件的通流能力21-39 第2章气动系统气源及周边元件21-41 1气源设备21-41 1.1空气压缩机21-41 1.1.1空气压缩机产品标准目录21-41 1.1.2空气压缩机的分类、工作原理和选用计算21-42 1.2真空系统概述与真空泵21-44 1.2.1真空系统的概述21-45 1.2.2真空泵产品标准目录21-48 1.2.3真空泵类型、原理及选用21-48 1.3后冷却器21-49 1.4主管路油水分离器21-50 1.5储气罐21-50 1.6管道系统21-51 1.6.1压缩空气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21-51 1.6.2压缩空气管路的网络布局21-52 1.6.3泄漏的计算及检测21-52 1.6.4压缩空气应用原则21-54 1.6.5气动管路网络的压力损失的计算举例21-54 1.6.6管路直径的计算及图表法21-55 1.6.7主管路与支管路的尺寸配置21-57 2气源处理元件21-57 2.1概述21-57 2.2自动排水器21-59 2.3(主管路)过滤器21-61 2.3.1过滤器的分类与功能21-61 2.3.2主管路过滤器21-62 2.3.3压缩空气过滤器21-63 2.3.4油雾分离器(除油型过滤器)21-64 2.3.5微雾分离器21-64 2.3.6超微雾分离器21-66 2.3.7除臭过滤器21-66 2.3.8水滴分离器21-67 2.3.9洁净气体过滤器21-67 2.4压缩空气干燥器21-68 2.4.1压缩空气干燥器相关标准目录21-68 2.4.2干燥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选用21-68 2.4.3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21-70 2.4.4吸附式压缩空气干燥器21-76 2.5油雾器21-78 2.6空气组合元件(气源处理装置)21-78 2.6.1GC系列三联件的结构、材质和特性(亚德客)21-78 2.6.2GFR系列过滤减压阀结构、尺寸及特性(亚德客)21-80 2.6.3QAC系列空气过滤组合三联件规格、尺寸及特性(上海新益)21-81 2.6.4QAC系列空气过滤组合(二联件)结构尺寸及产品型号(上海新益)21-82 2.6.5费托斯精密型减压阀21-84 2.6.6麦特沃克Skillair三联件(管道补偿)21-85 2.6.7不锈钢过滤器、调压阀、油雾器(Norgren公司)21-85 3局部增压元件21-86 3.1DPA型增压器(Festo)21-87 3.2VBA型增压器(SMC)21-88 4局部真空元件21-90 4.1真空发生器的主要技术参数21-90 4.2单级真空发生器及多级真空发生器的技术特性21-91 4.3普通真空发生器及带喷射开关真空发生器的技术特性21-92 4.4省气式组合真空发生器的原理及技术参数21-92 4.5真空发生器的选择步骤21-94 第3章气动系统控制元件21-95 1压力控制阀21-95 1.1分类21-95 1.2溢流阀21-95 1.2.1溢流阀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21-96 1.2.2溢流阀(安全阀)产品概览21-97 1.3减压阀21-97 1.3.1减压阀的分类21-98 1.3.2减压阀基本工作原理21-98 1.3.3减压阀的性能参数21-100 1.3.4减压阀的选择与使用21-101 1.3.5过滤减压阀21-101 1.4增压阀21-102 1.5顺序阀21-102 2流量控制阀21-103 2.1流量控制阀分类21-103 2.2节流阀原理21-103 2.3带消声器的排气节流阀和快排型排气节流阀21-108 2.4防止活塞杆急速伸出阀21-109 2.5节气阀21-111 3方向控制阀21-112 3.1方向控制阀的分类21-112 3.2电磁方向阀21-118 3.2.1电磁方向阀工作原理21-118 3.2.2电磁换向阀主要技术参数21-120 3.2.3方向控制阀的选用方法21-126 3.2.4几种电磁阀产品介绍21-127 3.3气控方向阀21-150 3.4机械控制换向阀21-151 3.5人力控制方向阀21-154 3.6压电阀21-156 3.7单方向控制型阀21-156 3.8使用注意事项21-158 4其他方向阀21-159 4.1其他方向阀概览21-159 4.2二通流体阀(介质阀)21-161 4.3大功率三位三通中封式换向阀21-167 4.4残压释放阀21-170 4.5防爆电磁阀21-171 4.6Namar阀21-171 4.7二位二通高温、高压电磁阀21-174 5阀岛(集成阀组)21-175 5.1阀岛的定义及概述21-175 5.2网络及控制技术21-177 5.3现场总线的类型21-178 5.4阀岛的分类21-181 5.5阀岛的结构及特性(以坚固的模块型结构的阀岛为例)21-184 5.6Festo阀岛及CPV阀岛21-187 5.6.1Festo阀岛概述21-187 5.6.2CPV阀岛简介21-189 5.7CPV直接安装型阀岛使用设定21-195 5.8Metal Work阀岛21-199 5.9Norgren阀岛21-200 5.10SMC阀岛21-201 5.11阀岛选择的注意事项21-204 6比例控制阀、伺服阀及电-气数字控制阀21-204 6.1气动比例控制阀/伺服阀概论21-204 6.1.1气动断续控制与气动连续控制区别21-205 6.1.2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21-206 6.1.3电-气比例/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原理21-206 6.1.4电-气比例/伺服控制阀的组成21-210 6.1.5电-气比例/伺服阀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21-215 6.2气动比例/伺服阀21-217 6.2.1气动比例阀的分类21-217 6.2.2气动比例/伺服阀的介绍21-217 6.3电-气数字控制阀21-237 6.3.1步进电机式电-气数字阀21-237 6.3.2高速电磁开关式电-气数字阀21-238 6.3.3压电驱动器式电-气数字阀21-239 7真空控制阀21-240 7.1分类21-240 7.2真空减压阀(真空调速阀)21-241 7.3真空辅助阀(安全阀/逻辑阀/高效阀)21-241 7.3.1真空安全阀21-241 7.3.2真空逻辑阀21-242 7.4真空切换阀(真空供给破坏阀)21-243 7.5SMC ITV 2090/209真空用电气比例阀(PWM型)21-246 7.6真空、吹气两用阀21-249 第4章气动系统执行元件21-251 1气缸21-251 1.1气动执行元件的分类21-251 1.1.1气动执行元件分类表21-251 1.1.2气动执行元件的分类说明21-253 1.2普通气缸21-254 1.2.1普通气缸的工作原理21-254 1.2.2普通气缸性能分析21-255 1.2.3气缸设计、计算21-260 1.2.4普通气缸的安装形式21-274 1.2.5气动执行元件的结构、原理21-275 1.2.6高速气缸与低速气缸21-311 1.2.7低摩擦气缸21-312 1.2.8耐超低温气缸与耐高温气缸21-313 1.2.9符合ISO标准的导向装置21-313 1.2.10普通气缸应用注意事项21-314 1.3无杆缸21-315 1.4定位器(伺服缸)21-321 1.5气缸产品介绍21-322 1.5.1小型圆形气缸(摘自GB/T 8102—2020和非标)21-322 1.5.2紧凑型气缸(摘自GB/T 28781—2012和非标)21-329 1.5.3普通型气缸(摘自GB/T 32336—2015和非标)21-339 2气爪(气动手指)21-350 2.1气爪的分类21-350 2.2影响气爪选择的一些因素及与工件的选配21-350 2.3气爪夹紧力计算21-352 2.4气爪夹紧力计算举例21-353 2.5比例气爪21-356 2.6气爪选择时应注意事项21-358 3气动马达21-359 3.1气动马达的结构、原理和特性21-359 3.2气动马达的特点21-362 3.3气动马达的选择与使用21-362 4摆动气动马达(摆动气缸)21-363 4.1叶片式摆动气缸21-363 4.2齿轮齿条式摆动气缸21-366 5气动肌肉21-367 6真空吸盘21-373 6.1真空吸盘的分类及应用21-373 6.2真空吸盘的材质特性及工件材质对真空度的影响21-373 6.3真空吸盘运动时力的分析及计算、举例21-374 7气枪21-377 第5章气力成熟度等级(摘自GB/T 40814—2021)23-242 5.2.2离散型智能制造能力23-243 5.2.3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摘自GB/T 39116—2020)23-245 5.3共享制造过程管理23-245 5.3.1制造运行管理结构模型23-245 5.3.2制造生产运行管理23-246 6智慧供应链23-247 6.1智慧供应链技术框架(摘自GB/T 35121—2017)23-248 6.2智慧供应链构建评估23-255 6.3智慧供应链运行监控23-255 6.3.1供应链监控用集装箱电子箱封应用技术(摘自GB/T 23678—2009)23-255 6.3.2供应链资产管理体系实施(摘自GB/T 42109—2022)23-256 第5章工业网络23-261 1工业无线网络23-261 1.1无线局域网(WLAN)23-261 1.2无线传感器网络(WSN)23-265 1.3工厂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WIA-FA/PA)23-268 1.4物联网(IoT)23-270 1.5应用案例23-274 2工业有线网络23-275 2.1现场总线23-275 2.2工业无源光纤网络(PON)23-279 2.3工业综合布线23-280 2.4应用案例23-282 3工业网络融合23-284 3.1中间件23-284 3.2集成23-286 3.3物理系统(CPS)23-289 3.4应用案例23-292 4工业网络资源管理23-295 4.1无线网络系统管理23-296 4.2网络地址管理23-301 4.3应用案例23-302 第6章智能赋能23-306 1人工智能23-306 1.1知识服务23-306 1.1.1机器学习(摘自GB/T 5271.31—2006)23-306 1.1.2知识图谱技术框架(摘自GB/T 42131—2022)23-308 1.1.3语音识别与合成(摘自GB/T 5271.29—2006)23-313 1.1.4基本概念与专家系统(摘自GB/T 5271.28—2001)23-316 1.1.5情感计算用户界面和模型(摘自GB/T 40691—2021)23-316 1.2平台与支撑23-320 1.2.1深度学习框架23-320 1.2.2平台计算资源规范(摘自GB/T 42018—2022)23-320 1.3性能评估23-320 1.3.1面向机器学习的数据标注规程(摘自GB/T 42755—2023)23-321 1.3.2深度学习算法评估规范(摘自AIOSS—01—2018)23-323 1.4应用管理23-326 2工业大数据23-329 2.1数据平台23-329 2.2数据处理23-331 2.2.1流式计算要求(摘自T/31SCTA 003—2017)23-331 2.2.2分布式离线分析要求(摘自T/31SCTA 003—2017)23-332 2.2.3分布式在线分析要求(摘自T/31SCTA 003—2017)23-332 2.2.4表达式计算要求(摘自T/31SCTA 003—2017)23-333 2.3数据管理与治理23-333 2.4数据流程23-336 2.4.1相关规定性文件23-336 2.4.2数据采集相关要求(摘自GB/T 42130—2022)23-336 2.4.3数据存储相关要求(摘自GB/T 42130—2022)23-336 3工业软件23-337 3.1软件产品与系统23-337 3.1.1工业APP参考架构(摘自20193194-T-469)23-337 3.1.2工程中间件平台通用要求(摘自20193193-T-469)23-339 3.2工业APP组件化封装23-342 3.3服务与管理23-342 3.3.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摘自GB/Z 18493—2001)23-342 3.3.2工业软件质量要求(摘自20193195-T-469)23-343 3.3.3工业软件分类分级和测评(摘自20202626-T-469)23-343 3.4工业技术软件化23-344 3.4.1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软件第3部分:文档管理指南(摘自GB/T 26805.3—2011)23-344 3.4.2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软件第5部分:用户软件文档(摘自GB/T 26805.5—2011)23-345 3.4.3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软件第4部分:工程化文档规范(摘自GB/T 26805.4—2011)23-346 4工业云23-346 4.1资源23-347 4.1.1工业云参考模型(摘自GB/T 37700—2019)23-347 4.1.2基于工业云平台的个性化定制技术要求(摘自GB/T 42412—2023)23-350 4.2服务23-352 4.2.1工业云服务计量指标(摘自GB/T 40207—2021)23-352 4.2.2工业云服务协议指南(摘自GB/T 40203—2021)23-352 4.2.3工业云服务能力通用要求(摘自GB/T 37724—2019 )23-353 4.2.4工业云服务数据管理通用要求(摘自GB/T 40693—2021)23-354 4.2.5工业云服知识库接入与管理要求(摘自GB/T 42406—2023)23-354 4.2.6工业云服务资源配置要求(摘自GB/T 42408—2023)23-356 4.2.7工业云服务能力评估(摘自GB/T 42451—2023)23-356 4.2.8工业云典型应用方案23-359 5边缘计算23-360 5.1架构与技术要求23-364 5.1.1物联网边缘计算系统架构(摘自GB/T 41780.1—2022)23-364 5.1.2物联网边缘计算功能架构(摘自GB/T 41780.1—2022)23-365 5.1.3边缘计算参考架构(摘自GB/T 42564—2023)23-366 5.1.4边缘计算安全防护范围(摘自GB/T 42564—2023)23-367 5.1.5边缘计算安全框架(摘自GB/T 42564—2023)23-367 5.1.6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安全要求(摘自GB/T 42564—2023)23-368 5.1.7边缘计算网络安全要求(摘自GB/T 42564—2023)23-369 5.1.8边缘资源应用安全要求(摘自GB/T 42564—2023)23-369 5.1.9边缘资源支撑功能要求(摘自GB/T 41780.1—2022)23-370 5.1.10工业互联网边缘控制器的位置和功能参考模型(摘自T/CCSA 332—2021)23-370 5.1.115G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安全防护范围(摘自YD/T 4056—2022)23-371 5.1.125G核心网边缘计算系统架构(摘自YD/T 3962—2021)23-371 5.1.13基于LTE网络的边缘计算技术要求(摘自YD/T 3754—2020)23-372 5.2接口(摘自T11/AII 016—2022)23-372 5.3边缘网络要求23-373 5.3.1边缘网络4over6过渡技术概述(摘自YD/T 3231—2017)23-373 5.3.2无状态的边缘网络4over6(摘自YD/T 3231—2017)23-374 5.3.3有状态的边缘网络4over6(摘自YD/T 3231—2017)23-374 5.3.4边缘网络轻量级4over6过渡技术(摘自YD/T 2545—2013)23-375 5.4数据管理要求23-376 5.4.1边缘计算数据安全要求(摘自GB/T 42564—2023)23-376 5.4.2应用案例23-376 6数字孪生23-377 6.1通用要求23-378 6.1.1复杂产品数字孪生体系架构(摘自GB/T 41723—2022)23-378 6.1.2虚实数据管理逻辑架构和功能(摘自GB/T 41723—2022)23-379 6.1.3数字孪生模型逻辑架构和功能(摘自GB/T 41723—2022)23-380 6.1.4复杂产品数字孪生模型(摘自GB/T 41723—2022)23-381 6.1.5物理-虚拟空间同步映射逻辑架构和功能(摘自GB/T 41723—2022)23-382 6.1.6设计-制造-服务协同逻辑架构和功能(摘自GB/T 41723—2022)23-382 6.1.7数字孪生的概念与架构(摘自GB/T 4344.1—2023)23-384 6.1.8数字孪生的基本要求(摘自GB/T 4344.1—2023)23-387 6.1.9数字孪生的安全要求(摘自GB/T 4344.1—2023)23-387 6.2功能要求23-388 6.2.1数字孪生的功能要求(摘自GB/T 4344.1—2023)23-388 6.2.2智能建造数字孪生车间技术要求(摘自T/TMAC 025—2020)23-390 6.3数据交互与接口(摘自T/DZJN 47—2021)23-396 6.4测试与评估(摘自T/DZJN 47—2021)23-397 6.5服务应用23-400 6.5.1数字孪生助力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化升级案例23-400 6.5.2数字孪生的可视化元素(摘自20221218-Z-604)23-400 6.5.3数据中心数字孪生技术规范的应用(摘自T/DZJN 47—2021)23-403 7区块链23-404 7.1过程管理23-405 7.1.1区块链技术标准体系结构23-405 7.1.2区块链技术架构(摘自YD/T 3747—2020)23-406 7.1.3区块链主要威胁分析(摘自YD/T 3747—2020)23-406 7.1.4区块链技术架构安全要求(摘自YD/T 3747—2020)23-407 7.1.5区块链密码应用技术架构(摘自GM/T 0111—2021)23-408 7.1.6区块链密码应用总体要求(摘自GM/T 0111—2021)23-409 7.1.7风险分析(摘自DB31/T 1331—2021)23-410 7.2业务流程23-411 7.2.1关键技术标准23-411 7.2.2互操作标准23-411 7.2.3产业服务标准23-412 7.2.4通用服务标准23-412 7.2.5区块链密码应用需求(摘自GM/T 0111—2021)23-412 7.2.6区块链的各业务环节的密码应用技术要求(摘自GM/T 0111—2021)23-413 参考文献23-414动系统其他元件21-381 1润滑元件21-381 1.1压缩空气油雾器21-381 1.2集中润滑元件21-381 2气动消声器和排气洁净器21-385 2.1气动消声器21-385 2.1.1概述21-385 2.1.2消声器的消声原理21-385 2.1.3消声器分类21-385 2.1.4消声器选用注意事项21-387 2.2排气洁净器21-387 3液压缓冲器21-389 4气液转换单元21-392 5压力开关(气压和真空压力开关)21-398 5.1气压压力开关21-399 5.2真空压力开关21-409 6流量开关21-414 7磁性开关(接近开关)21-416 8气动显示器21-422 第6章气动系统配管21-423 1气动配管相关标准目录与摘录21-423 1.1气动配管现行相关标准目录21-423 1.2气动管接头及其相关件公称压力系列21-423 1.3气动系统及元件硬管外径和软管内径21-424 2管子21-424 2.1管子的分类21-424 2.2软管21-424 2.3硬管21-429 2.4影响气管损坏的环境因素21-430 2.5气管使用注意事项21-430 3管接头21-431 3.1螺纹的种类21-431 3.2公制螺纹、G螺纹与R螺纹的连接匹配21-432 3.3接头的分类及介绍21-432 3.3.1快插接头简介21-435 3.3.2倒钩接头21-453 3.3.3快拧接头21-456 3.3.4卡套接头21-459 3.3.5快速接头21-461 3.3.6多管对接式接头21-462 4使用注意事项21-463 第7章气动元件和配管试验21-465 1气动试验概述21-465 2气动元件和配管试验方法21-466 2.1容积式压缩机验收试验(摘自GB/T 3853—2017)21-466 2.2中、高压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10683—2020)21-474 2.3气动真空发生器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14002—2020)21-474 2.4气动减压阀的试验方法21-478 2.4.1气动减压阀和过滤减压阀的主要特性的试验方法(摘自GB/T 20081.2—2021)21-478 2.4.2气动减压阀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12550—2015)21-484 2.5气动换向阀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6378—2008)21-488 2.6气动电-气压力控制阀的主要特性的试验方法(摘自GB/T 39956.2—2021)21-490 2.7气缸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5923—2013)21-499 2.8齿轮式气动马达的检验方法(摘自JB/T 11863—2014)21-501 2.9气动消声器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12705—2016)21-501 2.10一般用压缩空气过滤器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13346—2017)21-504 2.11压缩空气干燥器规范与试验21-505 2.11.1压缩空气干燥器的试验方法(摘自GB/T 10893.1—2012)21-505 2.11.2一般用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10526—2017)21-509 2.11.3一般用吸附式压缩空气干燥器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10532—2017)21-510 2.12气动油雾器的试验方法21-511 2.12.1气动油雾器的主要特性的试验方法(摘自GB/T 33626.2—2017)21-511 2.12.2气动油雾器的试验方法(摘自JB/T 7375—2013)21-513 2.13气动管接头的试验方法(摘自GB/T 14514—2013)21-515 2.14用于塑料管的插入式气动管接头试验方法(摘自GB/T 33636—2023)21-518 2.15气动圆柱形快换接头试验方法(摘自GB/T 22076—2024)21-522 3气动元件可靠性评估方法21-525 3.1气动元件可靠性评估方法的一般程序(摘自GB/T 38206.1—2019)21-526 3.2气动调压阀可靠性评估方法(摘自GB/T 38206.4—2021)21-528 3.3气动换向阀可靠性评估方法(摘自GB/T 38206.2—2020)21-531 3.4气动止回阀、梭阀、双压阀(与阀)、单向节流阀及快排阀可靠性评估方法(摘自GB/T 38206.5—2021)21-534 3.5带活塞杆的气缸可靠性评估方法(摘自GB/T 38206.3—2019)21-538 3.6基于加速寿命试验的气动元件可靠性评估通用指南和程序(摘自GB/Z 42085—2022)21-543 第8章气动系统21-548 1气动基本回路21-548 1.1换向回路21-548 1.2速度控制回路21-549 1.3压力、力矩与力控制回路21-550 1.4位置控制回路21-553 2典型应用回路21-555 2.1同步回路21-555 2.2延时回路21-56 2.3自动往复回路21-557 2.4防止启动飞出回路21-557 2.5防止落下回路21-559 2.6缓冲回路21-559 2.7真空回路21-560 2.8其他回路21-560 2.9应用举例21-561 3气动系统的常用控制方法及设计21-564 3.1气动顺序控制系统21-564 3.1.1顺序控制的定义21-564 3.1.2顺序控制系统的组成21-564 3.1.3顺序控制器的种类21-565 3.2继电器控制系统21-565 3.2.1概述21-565 3.2.2常用继电器控制电路21-565 3.2.3典型的继电器控制气动回路21-567 3.2.4气动程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21-570 3.3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21-574 3.3.1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21-574 3.3.2可编程控制器工作原理21-575 3.3.3可编程控制器常用编程指令21-576 3.3.4控制系统设计步骤21-578 3.3.5控制系统设计举例21-578 4气动系统设计计算21-579 4.1设计计算流程与技术要求21-579 4.2执行元件的选择配置及动力和运动的分析21-580 4.2.1气动执行元件的选择配置21-580 4.2.2循环时间及动作顺序的确定21-580 4.2.3动力分析和运动分析21-581 4.3确定主要参数21-581 4.3.1回路压力的选定21-581 4.3.2确定执行元件主要结构参数21-581 4.3.3执行元件耗气量的计算21-582 4.4控制方式的选择21-582 4.5气动系统图的设计与拟定21-582 4.5.1气动控制回路的设计21-582 4.5.2拟定与绘制气动系统原理图21-590 4.6选择气动元件21-590 4.6.1气动控制元件的选择21-590 4.6.2其他气动元件及气源的选择21-592 4.7气动系统的施工设计21-593 5气动系统的设计举例21-595 5.1鼓风炉钟罩式加料装置气动系统设计21-595 5.2半自动落料机床气动系统设计21-600 第9章典型气动系统及应用21-606 1煤矿机械气动系统21-606 1.1防爆型矿用双锚索自动下料机气动系统21-606 1.2WC8E型防爆胶轮车气动系统21-607 1.3煤矿气动单轨吊驱动部系统21-608 2电缆剥皮机气动系统21-610 3ZJ70/4500DB钻机阀岛集成气动系统21-611 4冶金、铸造机械气动系统21-612 4.1导向翻板装置气动系统21-612 4.2铸造车间水平分型覆膜砂制芯机气动系统21-613 5化工与橡塑机械气动系统21-616 5.1化工药浆浇注设备气动系统21-616 5.2防爆药柱包覆机气动系统21-618 5.3卧式注塑机全自动送料机械手气动系统21-619 6机床设备气动系统21-620 6.1VMC1000加工中心气动系统21-620 6.2钻床气动系统21-621 6.3矿用全气动锯床系统21-622 6.4切割平板设备气动系统21-623 6.5气动打标机系统21-624 6.6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刀切分离器气动系统21-625 7轻工机械气动系统21-626 7.1胶印机全自动换版装置气动控制系统21-626 7.2盘类瓷器磨底机气动系统21-628 7.3点火器自动传送气动系统21-629 8包装与物流机械气动系统21-630 8.1纸箱包装机气动系统21-630 8.2微型瓶标志自动印刷气动系统21-631 8.3方块地毯包装机自动包箱气动系统21-632 8.4自动物料(药品)装瓶系统气动系统21-633 9铁路、舰船、航空航天设备气动系统21-634 9.1电控气动塞拉门气动系统21-634 9.2气控式水下滑翔机气动系统21-635 9.3垂直起降火箭运载器着陆支架收放气动系统21-637 10机械手、机器人气动系统21-638 10.1冲床上下料气动机械手系统21-638 10.2生产线工件搬运机械手气动系统21-639 10.3砖坯码垛机机械手爪气动系统21-640 10.4升降电梯轿厢双开移门气动系统21-641 10.5连续行进式缆索维护机器人气动系统21-642 11真空设备气动系统21-643 11.1数控车床用真空夹具系统21-643 11.2码垛机器人多功能抓取装置气动系统21-644 11.3微型电子器件贴片机气动系统21-645 11.4禽蛋自动卸托机气动系统21-647 第10章气动产品的应用简介21-649 1防扭转气缸在叠板对齐工艺上的应用21-649 2气动产品在装配工艺上的应用21-649 2.1带导轨气缸/中型导向单元在轴承衬套装配工艺上的应用21-649 2.2三点式气爪/防扭转紧凑型气缸在轴类装配卡簧工艺上的应用21-650 2.3特殊轴向对中气缸/紧凑型气缸等在轴类套圈装配工艺上的应用21-650 2.4小型滑块驱动器/防扭转紧凑型气缸在内孔装配卡簧工艺上的应用21-651 2.5防扭转气缸/倍力气缸对需内芯插入部件进行预加工工艺装配上的应用21-651 2.6标准气缸/倍力气缸在木梯横挡的装配工艺的应用21-652 3夹紧工艺应用21-652 3.1倍力气缸/放大曲柄机构对工件的夹紧工艺的应用21-652 3.2膜片气缸对平面形工件的夹紧工艺的应用21-653 3.3防扭转紧凑气缸配合液压系统的多头夹紧系统的应用21-653 3.4摆动夹紧气缸对工件的夹紧工艺的应用21-654 4气动产品在送料(包括储存、蓄料)等工艺上的应用21-654 4.1多位气缸对多通道工件输入槽的分配送料应用21-654 4.2止动气缸对前一站储存站的缓冲蓄料应用21-655 4.3双活塞气缸对工件的抓取和输送21-655 4.4中间耳轴型标准气缸在自动化车床的供料应用21-656 4.5标准气缸在螺纹滚压机供料上的应用21-656 4.6带后耳轴的标准气缸在涂胶机供料上的应用21-657 4.7标准气缸在圆杆供料装置上的应用21-657 4.8无杆缸/双活塞缸/平行气爪/阻挡气缸在底部凹陷工件上抓取供料的应用21-658 4.9叶片式摆动气缸在供料分配送料上的应用21-658 4.10抗扭转紧凑型气缸实现步进送料21-659 4.11叶片式摆动气缸(180°)对片状工件的正反面翻转工艺的应用21-659 4.12平行气爪的应用21-659 5气动产品在冲压工艺上的应用21-660 6气动产品在钻孔/切刻工艺上的应用21-660 6.1无杆缸/直线坐标气缸在钻孔机上的应用21-660 6.2液压缓冲器等气动组件在钻孔机上的应用21-661 6.3带液压缓冲器的直线单元在管子端面倒角机上的应用21-661 6.4倍力气缸在薄壁管切割机上的应用21-662 6.5无杆缸在薄膜流水线上高速切割工艺的应用21-662 7气动产品在专用设备工艺上的应用21-663 7.1紧凑型气缸/倍力气缸在金属板材弯曲成形上的应用21-663 7.2抽吸率升降可调整的合金焊接机上的应用21-663 7.3双齿轮齿条/扁平气缸在涂胶设备上的应用21-664 7.4普通气缸配置滑轮的平衡吊应用21-664 8气动肌肉的应用21-665 8.1气动肌肉作为专用夹具的应用21-665 8.2气动肌肉在机械提升设备上的应用21-665 8.3气动肌肉在轴承装/卸工艺上的应用21-666 9真空/比例伺服/测量工艺的应用21-666 9.1止动气缸在输送线上的应用21-666 9.2多位气缸/电动伺服轴完成二维工件的抓取应用21-667 9.3直线坐标气缸(多位功能)/带棘轮分度摆动气缸在二维工件的抓取应用21-667 9.4直线组合摆动气缸/伺服定位轴在光盘机供料系统上的应用21-668 9.5气动软停止在生产线上快速喂料的应用21-668 9.6真空吸盘在板料分列输送装置上的应用21-669 9.7真空吸盘/摆动气缸/无杆缸对板料旋转输送上的应用21-669 9.8特殊吸盘/直线组合摆动气缸缓冲压机供料上的应用21-670 9.9气障(气动传感器)/摆动气缸在气动钻头断裂监测系统上的应用21-670 9.10利用喷嘴挡板感测工件位置的应用21-671 9.11带导轨无杆气缸在滚珠直径测量设备上的应用21-671 9.12倍力气缸在传送带上的张紧/跑偏工艺上的应用21-672 10带导轨无杆气缸/叶片摆动气缸在包装上的应用21-672 11导向驱动装置上的应用21-673 11.1模块化驱动上的应用21-673 11.2抓取和放置驱动上的应用21-674 11.2.1二维小型抓取放置驱动上的应用21-675 11.2.2二维中型/大型抓取放置驱动上的应用21-676 11.2.3二维线性门架驱动上的应用21-676 11.2.4三维悬臂轴驱动上的应用21-677 11.2.5三维门架驱动上的应用21-678 第11章气动系统节能21-680 1气动系统节能理论21-681 1.1空气消耗量21-681 1.2压缩空气的有效能21-682 1.3气动功率21-683 1.4能量损失分析21-685 2气动系统节能技术21-688 2.1节能技术路线21-688 2.2压缩空气泄漏21-689 2.3吹气合理化21-692 2.4真空吸附高效化21-696 2.5局部增压21-698 2.6驱动元件节能21-699 2.7低功率元件21-700 2.8过滤元件规范化管理21-701 2.9能源可视化21-702 2.10工厂的节能计算21-703 第12章气动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处理21-710 1气动系统的安装21-710 1.1气动系统的安装内容与准备工作21-710 1.2气动元件和配管安装总则21-710 1.3气动控制元件的安装要求21-711 1.4气动系统配管的安装要求21-712 2气动系统的调试21-712 3气动系统的维护21-713 3.1维护与检修21-713 3.2维护工作内容21-714 4气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21-715 4.1气动系统故障类型及特点21-715 4.2气动系统故障诊断策略与方法21-716 4.3气动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21-717 参考文献21-722 第22篇 机器人构型与结构设计 第1章机器人构型综合与设计的GF集设计理论22-3 1概述22-3 2GF集的定义22-8 3完整运动定理22-9 4GF集的数量22-10 5GF集的分类22-11 6GF集中的包含关系22-13 7GF集的合成定律22-19 7.1移动特征合成定律22-19 7.2转动特征合成定律22-20 8并联机构数综合22-21 第2章GF集运算法则22-23 1GF集求交运算22-23 1.1GF集求交运算的性质22-23 1.2GF集的求交运算法则22-23 1.2.1以求交对象分类的GF集求交运算法则22-23 1.2.2按求交结果分类的GF集求交运算法则22-51 2GF集求并运算22-67 2.1求并运算性质22-67 2.2以求并结果为第一类完整运动GF集的分类求并法则22-67 3GF集转置运算22-79 3.1转置运算性质22-79 3.2转置运算法则22-79 第3章机器人运动副与基础部件22-81 1概述22-81 1.1运动副的基本作用22-81 1.2基础部件的作用与意义22-81 2简单与复合运动副22-82 3机器人驱动系统22-83 3.1机器人一般驱动方式22-84 3.2新型现代机器人驱动与传动单元22-84 3.3机器人驱动系统常用电机22-92 3.4机器人驱动系统常用减速器22-93 4 机器人系统传感器22-94 4.1视觉传感器22-94 4.2力觉传感器22-95 4.3位移传感器22-96 5机器人通信与控制系统22-97 5.1机器人控制系统22-97 5.2机器人通信与控制系统硬件22-98 第4章工业机器人构型与结构22-99 1概述22-99 2工业串联机器人构型22-99 3串联机器人构型设计基本原理22-103 3.1运动学逆解22-103 3.1.1解析法22-103 3.1.2数值法22-103 3.2三动杆理论22-104 4工业串联机器人的基本结构22-104 5典型串联工业机械臂22-108 5.1少自由度串联机械臂22-108 5.2六自由度串联机械臂22-109 5.3冗余串联机械臂22-110 5.4协作机械臂22-112 第5章并联机器人构型与结构22-113 1概述22-113 2并联机构支链转动轴线迁移定理22-113 3并联机构支链构型设计22-114 3.1具有纯移动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22-114 3.1.1GⅠ6F(Ta,Tb)类支链设计22-114 3.1.2 GⅠ4F(Ta,Tb,Tc)类支链设计22-115 3.2具有一维转动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设计22-115 3.2.1GⅠ3F(Ta,Tb,Tc,Rα)类支链设计22-116 3.2.2GⅠ5F(Ta,Tb,Rα)类支链设计22-116 3.2.3GⅡ15F(Ta,Tb,Rα)类支链设计22-117 3.2.4GⅡ16F(Rα,Ta,Tb)类支链设计22-117 3.2.5GⅡ17F(Ta,Rα,Tb)类支链设计22-117 3.2.6GⅡ19F(Rα,Ta)类支链设计22-118 3.2.7GⅡ20F(Ta,Rα)类支链设计22-118 3.3具有二维转动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设计22-118 3.3.1GⅠ2F(Ta,Tb,Tc,Rα,Rβ)类支链设计22-119 3.3.2GⅡ10F(Rα,Rβ,Ta,Tb)类支链设计22-119 3.3.3GⅡ11F(Ta,Tb,Rα,Rβ)类支链设计22-120 3.3.4GⅡ13F(Ta,Rα,Rβ)类支链设计22-120 3.3.5GⅡ14F(Rα,Rβ,Ta)类支链设计22-121 3.3.6GⅡ18F(Rα,Rβ)类支链设计22-121 3.3.7GⅢ25F(Ta,Tb,Rα,Rβ)类支链设计22-121 3.3.8GⅢ26F(Rα,Ta,Tb,Rβ)类支链设计22-122 3.4具有三转动末端特征的机器人支链设计22-123 3.4.1GⅠ1F(Ta,Tb,Tc,Rα,Rβ,Rγ)类支链设计22-123 3.4.2 GⅡ8F(Rα,Rβ,Rγ,Ta)类支链设计22-123 3.4.3GⅡ9F(Ta,Rα,Rβ,Rγ)类支链设计22-124 3.4.4GⅡ12F(Rα,Rβ,Rγ)类支链设计22-125 3.4.5GⅢ22F(Ta,Tb,Rα,Rβ,Rγ)类支链设计22-125 3.4.6GⅢ23F(Rα,Ta,Tb,Rβ,Rγ)类支链设计22-125 3.4.7GⅢ24F(Rα,Rβ,Ta,Tb,Rγ)类支链设计22-126 4并联机构整体构型设计22-127 4.1纯移动并联机构22-127 4.1.1二维移动并联机构22-127 4.1.2三维移动并联机构22-128 4.2纯转动并联机构22-129 4.2.1二维转动并联机构22-129 4.2.2三维转动并联机构22-129 4.3少自由度并联机构22-130 4.3.1一移一转并联机构22-130 4.3.2二移一转并联机构22-130 4.3.3三移一转并联机构22-131 4.3.4一移二转并联机构22-131 4.3.5二移二转并联机构22-131 4.3.6三移二转并联机构22-132 4.3.7一移三转并联机构22-132 4.3.8二移三转并联机构22-133 4.4六自由度并联机构22-133 5典型并联机构案例分析22-134 5.1纯移动并联机构案例22-134 5.2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案例22-135 5.3六自由度并联机构22-138 第6章实用新型并联机器人构型与结构22-143 1概述22-143 2协作机器人构型与结构设计22-143 2.1并联机构单元化构型设计22-143 2.2单元化并联机构的单输出组合设计22-144 2.3单元化并联机构的双输出组合设计22-145 2.4具有双输出末端的并联协作机器人案例22-146 3微纳操作机器人构型设计22-150 3.1机构输入输出关联关系22-150 3.2并联微纳机器人构型22-152 3.3典型并联微纳机器人案例22-155 第7章足式机器人构型与结构22-159 1概述22-159 2人形(双足)机器人构型与结构22-159 2.1人形(双足)机器人肢体构型22-159 2.2人形(双足)机器人的系统构型22-164 2.3人形(双足)机器人设计思路22-165 2.4人形(双足)机器人典型案例22-166 3多足机器人构型与结构22-169 3.1多足机器人腿部构型22-169 3.2典型六足机器人案例22-173 第8章机器人机构性能评价与尺度优化设计22-178 1概述22-178 2并联机器人机构性能评价22-179 2.1机器人工作空间22-179 2.2并联机器人奇异性22-180 2.3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力交互特性22-187 2.3.1非冗余并联机构的性能指标22-187 2.3.2冗余并联机构的性能指标22-191 2.4并联机器人机构的误差特性22-192 2.4.1纯平动并联机器人机构误差评价22-192 2.4.2空间混合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误差评价22-196 3机器人机构尺度优化设计22-202 3.1机器人机构参数设计空间22-202 3.1.1机器人机构参数设计空间的定义22-202 3.1.2不同特征参数数量的参数空间22-203 3.2并联机器人运动/力传递特性、优质工作空间与机构尺度关系22-204 3.3并联机器人机构误差特性与尺度参数关系22-207 3.3.1基于性能图谱法的平面5R并联机器人尺度综合22-207 3.3.2基于目标函数法的五自由度并联加工机器人DiaRoM尺度优化22-208 3.4并联机器人性能设计典型案例22-209 第9章机器人型装备设计案例22-216 1概述22-216 2重载锻造操作机设计22-216 3伺服压力机设计22-224 4六自由度微调与定位平台设计22-234 5电机型重载灵巧摇摆台设计22-241 参考文献22-245 第23篇 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 第1章智能制造基础体系23-3 1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概述23-3 2智能制造系统架构23-3 3智能制造基本概念及各系统模型23-4 3.1智能制造常用基础术语23-4 3.2智能制造参考模型23-4 3.2.1智能工厂参考模型23-4 3.2.2虚拟工厂信息模型23-4 3.2.3数字化车间参考模型23-5 3.2.4云制造参考模型23-5 3.3元数据与数据字典23-6 3.3.1元数据23-6 3.3.2数据字典23-6 3.4对象标识23-7 4智能制造系统安全23-11 4.1功能安全23-11 4.2网络安全23-14 5智能制造系统可靠性23-18 5.1工程管理23-18 5.2技术方法23-21 5.2.1可靠性设计评审23-21 5.2.2可靠性评估23-25 6智能制造检测系统23-28 6.1检测要求23-28 6.2检测方法23-28 6.3检测技术23-29 7智能制造系统评价23-30 7.1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23-30 7.2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3-30 7.3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价方法23-38 7.4制造业信息化评估实施指南23-41 第2章智能装备23-45 1传感器与仪器仪表23-45 1.1通用技术23-45 1.1.1特性与分类23-45 1.1.2可靠性设计23-47 1.1.3智能传感器寿命预测23-49 1.1.4智能传感器的性能评估23-49 1.2接口与通信23-51 1.2.1有线通信接口23-51 1.2.2无线通信接口23-52 1.3应用案例23-52 2自动识别设备23-54 2.1通用技术23-54 2.1.1自动识别技术分类23-54 2.1.2设计规范23-55 2.1.3设备选型23-55 2.1.4测试规范23-56 2.2接口与通信23-57 2.2.1设计规范23-57 2.2.2测试规范23-58 2.3应用案例23-58 3人机协作系统23-61 3.1人机协作系统模块组成和设计23-61 3.1.1人机协作系统采集处理模块设计23-62 3.1.2人机协作系统交互决策模块设计23-63 3.1.3人机协作系统应用处理模块设计23-64 3.2接口与通信23-64 3.2.1人机协作接口23-64 3.2.2人机协作通信技术23-65 3.3测试与评估23-65 3.3.1虚拟现实应用软件性能测试指标23-65 3.3.2虚拟现实应用软件性能测试流程23-66 3.4应用案例23-67 4控制系统23-69 4.1通用技术23-69 4.1.1控制方法23-69 4.1.2数据采集和存储23-70 4.1.3人机界面及可视化23-70 4.1.4测试标准23-71 4.2接口与通信23-72 4.2.1控制设备的信息模型23-72 4.2.2控制系统的时钟同步23-72 4.2.3控制系统设备接口23-73 4.2.4控制设备系统互联规则23-73 4.2.5通信协议一致性23-74 4.3编程23-74 4.3.1工程数据交换23-74 4.3.2控制逻辑程序23-75 4.3.3控制程序架构23-76 4.3.4控制标签与数据流23-76 4.3.5功能块23-77 4.4应用案例23-77 5增材制造装备23-80 5.1通用技术23-80 5.1.1增材制造技术工艺分类23-80 5.1.2增材制造材料与工艺选择23-81 5.1.3增材制造典型工艺流程23-82 5.1.4增材制造装备应用23-83 5.2数据与接口23-85 5.2.1接口数据格式23-85 5.2.2数据预处理23-86 5.3测试与评估23-87 5.3.1成形零件性能测试23-87 5.3.2成形零件尺寸测试23-87 5.4应用案例23-88 6工业机器人23-89 6.1通用技术23-89 6.1.1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及系统通用技术条件23-89 6.1.2工业机器人控制单元的信息安全通用要求23-90 6.1.3工业机器人电气安全23-91 6.1.4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电机技术条件23-91 6.1.5工业机器人控制装置技术条件23-92 6.1.6机器人模块化的分类原则23-92 6.1.7工业机器人安全要求23-92 6.2接口与通信23-93 6.2.1工业机器人对象字典23-93 6.2.2机床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编程语言23-93 6.3测试与评估23-93 6.3.1工业机器人能效评估导则23-93 6.3.2工业机器人运行效率评价方法23-94 6.3.3双臂工业机器人性能及其试验方法23-95 6.3.4工业机器人特殊气候环境可靠性要求23-97 6.3.5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规范23-97 6.3.6工业机器人安全实施规范23-97 6.3.7工业机器人性能规范及其试验方法23-98 6.3.8工业机器人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和性能评估准则指南23-99 6.4应用案例23-100 7数控机床23-103 7.1通用技术23-103 7.1.1数控机床组成23-103 7.1.2数控机床分类23-104 7.1.3可靠性设计与评定23-104 7.1.4性能评估设计23-105 7.1.5数控机床选型23-106 7.1.6使用与维护规范23-106 7.2接口与通信23-108 7.2.1数控机床接口设计23-108 7.2.2数控机床信息模型23-109 7.2.3数控机床的时钟同步设计23-109 7.2.4数控机床的通信协议设计23-110 7.3检测监控23-111 7.3.1数控机床的检测方法选择23-1117.3.2数控机床的监控方式选择23-111 7.4应用案例23-112 8工艺装备23-113 8.1通用技术23-113 8.1.1通用制造工艺分类23-113 8.1.2工艺装备设计选择规则23-114 8.1.3工艺装备设计选择程序23-114 8.1.4工艺装备设计程序23-115 8.1.5工艺装备验证规则23-115 8.2接口与监控23-116 8.3应用案例23-117 9检验检测装备23-119 9.1通用技术23-119 9.1.1工业数据源和采集方式23-119 9.1.2工业数据采集方式23-119 9.1.3机器视觉在线检测系统23-119 9.1.4 生产过程在线测量23-121 9.2接口与通信23-123 9.2.1交换信息的数据通信格式和方法23-123 9.2.2工业数据采集要求23-124 9.3设备管理23-124 9.3.1效能状态检测与校准23-124 9.3.2故障诊断23-125 9.4应用案例23-126 第3章智能工厂23-130 1智能工厂概念与内涵23-130 1.1智能工厂概念23-130 1.2智能工厂内涵与特征23-131 2智能工厂设计与交付23-131 2.1智能工厂设计与交付概念23-131 2.2智能工厂设计23-132 2.2.1智能工厂生产过程控制数据传输协议(摘自GB/T 38854—2020)23-132 2.2.2基于云制造的智能工厂架构要求(摘自GB/T 39474—2020)23-133 2.2.3工业自动化系统时钟同步、管理与测量通用规范(摘自GB/T 38844—2020)23-135 2.3智能工厂交付23-138 2.3.1智能工厂安全监测有效性评估方法(摘自GB/T 39173—2020)23-138 2.3.2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摘自GB/T 41255—2022)23-140 2.3.3智能工厂安全控制要求(摘自GB/T 38129—2019)23-143 2.3.4工业控制异常监测工具技术要求(摘自GB/T 38847—2020)23-144 2.3.5过程工业能源管控系统技术要求(摘自GB/T 38848—2020)23-146 3智能设计23-147 3.1智能设计概念23-147 3.2产品设计与仿真23-148 3.2.1产品设计与仿真系统构建原则(摘自CY/T 245—2021)23-148 3.2.2数字资源库构建(摘自CY/T 245—2021)23-148 3.2.3产品设计(摘自CY/T 245—2021)23-148 3.3工艺设计与仿真23-148 3.3.1智能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23-148 3.3.2智能工艺设计的内涵23-149 3.3.3智能工艺设计需求分析23-150 3.3.4智能工艺设计模型分析23-151 3.4试验设计与仿真23-151 3.4.1数字仿真建模(摘自CY/T 245—2021)23-151 3.4.2试验设计需求的智能转化(摘自CY/T 245—2021)23-152 4智能生产23-152 4.1智能生产概念23-152 4.1.1智能化生产总体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2 4.1.2工业互联网架构(摘自T/TMAC 000.0—2020)23-153 4.1.3智能化生产结构组成(摘自T/TMAC 000.0—2020)23-153 4.1.4工业互联网智能化生产平台业务架构(摘自T/TMAC 000.0—2020)23-154 4.1.5工业互联网智能化生产运行机制(摘自T/TMAC 000.0—2020)23-154 4.1.6智能化生产系统构成与关键技术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4 4.1.7智能化生产分阶段规划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6 4.1.8智能化生产信息化规划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7 4.1.9智能化生产数字化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7 4.1.10智能化生产制造运行管理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8 4.1.11智能化生产智能检测及质量控制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9 4.1.12智能化生产能效检测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59 4.1.13智能化生产信息安全要求(摘自T/TMAC 000.0—2020)23-160 4.2智能计划调度23-160 4.2.1智能制造生产计划与排程(摘自GB/T 42200—2022)23-160 4.2.2智能排程模块技术要求(摘自GB/T 40655—2021)23-161 4.3智能生产执行23-162 4.3.1智能制造生产执行(摘自GB/T 42200—2022)23-162 4.3.2智能生产案例23-163 4.4智能质量管理23-163 4.4.1智能制造质量管控(摘自GB/T 42200—2022)23-164 4.4.2生产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摘自GB/T 41251—2022)23-164 4.4.3生产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摘自GB/T 41251—2022)23-165 5智能管理23-166 5.1智能管理概念(摘自GB/T 41255—2022)23-168 5.2采购管理23-169 5.2.1采购组织架构(摘自T/CFLP 0027—2020)23-169 5.2.2采购战略管理(摘自T/CFLP 0027—2020)23-170 5.3销售管理(摘自GB/T 17706—1999)23-170 5.4资产管理23-171 5.4.1资产管理综述(摘自GB/T 33172—2016)23-171 5.4.2设备可靠性评估(摘自GB/T 37079—2018)23-171 5.5能源管理23-172 5.5.1能源管理体系模式(摘自GB/T 23331—2020)23-172 5.5.2数据中心能源管理体系(摘自GB/T 37779—2019)23-172 5.6安全环境健康管理23-173 5.6.1PDCA与结构(摘自GB/T 24001—2016)23-173 5.6.2ICS安全管理基本框架(摘自GB/T 36323—2018)23-173 5.6.3安全控制分类表(摘自GB/T 36323—2018)23-174 5.6.4PDCA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摘自GB/T 45001—2020)23-175 6工厂智能物流23-175 6.1工厂智能物流概念23-176 6.2智能仓储23-178 6.2.1智能仓储体系23-178 6.2.2仓储服务基本质量要求(摘自GB/T 21071—2021)23-179 6.2.3智慧仓储服务提供(摘自GB/T 41834—2022)23-179 6.2.4智慧物流仓内技术23-179 6.2.5自动化仓储物流设备控制层的功能安全设计要求(摘自GB/T 32828—2016)23-179 6.2.6智能仓储案例23-180 6.3智能配送23-182 6.3.1智能运输体系23-182 6.3.2智慧配送服务提供(摘自GB/T 41834—2022)23-182 6.3.3运输与仓储概述(摘自GB/T 26772—2011)23-182 6.3.4运输与仓储数据交换信息流程与信息内容(摘自GB/T 26772—2011)23-183 7业务集成优化23-186 7.1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23-186 7.1.1术语和定义23-186 7.1.2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系统工程过程模型(摘自GB/T 28173—2011)23-186 7.1.3系统工程过程的具体活动(摘自GB/T 28173—2011)23-187 7.1.4贯穿嵌入式系统生存周期的系统工程应用(摘自GB/T 28173—2011)23-188 7.1.5嵌入式系统应用系统工程的管理要求(摘自GB/T 28173—2011)23-193 7.2数字主线技术23-195 7.2.1术语和定义23-196 7.2.2流程工厂体系结构(摘自GB/T 18975.1—2003)23-196 7.2.3概念数据模型(摘自GB/T 18975.1—2003)23-196 7.2.4参考数据(摘自GB/T 18975.1—2003)23-197 7.2.5参考数据的注册和维护(摘自GB/T 18975.1—2003)23-197 第4章智能服务23-198 1智能服务概念与内涵23-198 2大规模个性化定制23-198 2.1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技术框架(摘自GB/T 42202—2022)23-198 2.2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设计(摘自GB/T 42199—2022)23-201 2.3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制造(摘自GB/T 42200—2022)23-203 3网络化协同制造23-208 3.1网络化协同制造技术框架(摘自GB/T 43541—2023)23-208 3.1.1业务架构与信息模型23-208 3.1.2网络协同设计框架(摘自GB/T 42383.1—2003)23-210 3.1.3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摘自GB/T 42383.2—2023)23-212 3.1.4面向全生命周期设计要求(摘自GB/T 42383.4—2023)23-214 3.1.5多学科协同仿真系统架构(摘自GB/T 42383.5—2023)23-217 3.2虚拟企业联盟23-221 3.3云制造(摘自GB/T 29826—2013,GB/T 39471—2020)23-223 4远程运维保障23-225 4.1运维保障技术框架23-226 4.1.1远程运维技术要求23-226 4.1.2远程运维系统框架23-228 4.2远程加工运维保障23-230 4.2.1数控机床远程运维保障23-230 4.2.2数控加工故障模式识别与预测性维护23-233 4.3远程服役运维保障23-236 4.3.1预测性维护要求23-236 4.3.2离散制造预测性维护实施案例23-238 4.3.3典型设备预测性维护实施案例23-239 5共享制造23-240 5.1共享制造技术框架23-240 5.2制造能力共享匹配23-242 5.2.1智能制造能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