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第4卷
字数: 3426
出版社: 化学工业
作者: 编者:成大先|
商品条码: 9787122470461
适读年龄: 12+
版次: 7
开本: 16开
页数: 1493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2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共6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4卷包括带、链传动,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增)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及电气传动系统,机械振动,机架。本手册具有权威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本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无
目录
第13篇 带、链传动 第1章带传动13-3 1带传动的类型、特点与应用13-3 2V带传动13-5 2.1带13-5 2.2带轮13-7 2.2.1带轮轮槽截面尺寸与直径系列13-7 2.2.2带轮结构型式与图例13-10 2.2.3带轮材质13-11 2.2.4带轮的公差13-11 2.3设计计算(摘自GB/T 13575.1—2022、GB/T 13575.2—2022、JB/ZQ 175—2006、GB/T 15531—2022)13-12 3多楔带传动13-40 3.1带13-40 3.2带轮13-42 3.3设计计算(摘自JB/T 5983—2017)13-43 4平带传动13-63 4.1普通平带13-63 4.2带轮13-64 4.3设计计算13-65 5同步带传动13-70 5.1同步带主要参数13-70 5.2带13-71 5.3带轮13-76 5.4设计计算13-87 6带传动的张紧及安装13-118 6.1张紧方法及安装要求13-118 6.2初张紧力的检测13-119 6.2.1V带的初张紧力(摘自GB/T 13575.1—2022、GB/T 13575.2—2022)13-120 6.2.2多楔带的初张紧力(摘自JB/T 5983—2017)13-121 6.2.3平带的初张紧力13-121 6.2.4同步带的初张紧力(摘自GB/T 11361—2018、JB/T 7512.3—2014)13-122 7带传动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13-123 第2章链传动13-126 1短节距传动用精密滚子链13-126 1.1滚子链的基本参数与尺寸(摘自GB/T 1243—2024)13-126 1.2滚子链传动设计计算13-129 1.2.1滚子链传动的一般设计计算内容和步骤(摘自GB/T 18150—2006)13-129 1.2.2滚子链的静强度计算13-133 1.2.3滚子链的耐疲劳工作能力计算13-134 1.2.4滚子链的耐磨损工作能力计算13-134 1.2.5滚子链的抗胶合工作能力计算13-136 1.3滚子链链轮13-136 2齿形链传动13-141 2.1齿形链的分类13-141 2.2齿形链的基本参数与尺寸(摘自GB/T 10855—2016)13-142 2.3齿形链传动设计计算13-143 2.4齿形链链轮(摘自GB/T 10855—2016)13-151 3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及润滑13-159 3.1链传动的布置13-159 3.2链传动的张紧与安装13-160 3.2.1链传动的张紧与安装误差13-160 3.2.2新型橡胶弹簧张紧器13-162 3.3链传动的润滑13-164 参考文献13-167 第14篇 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 第1章滑动螺旋传动14-4 1滑动螺旋传动计算14-4 2材料与许用应力14-8 3结构14-9 第2章滚动螺旋传动14-14 1滚珠丝杠副14-14 1.1滚珠丝杠副的组成(摘自GB/T 17587.1—2017)14-14 1.2滚珠丝杠副的结构及分类14-16 1.3滚珠丝杠副的标准参数(摘自GB/T 17587.2—1998)14-19 1.4滚珠丝杠副滚珠螺母安装连接尺寸(摘自JB/T 9893—2020和JB/T 12605—2016)14-20 1.5滚珠丝杠副精度标准14-26 1.6滚珠丝杠副支承结构型式尺寸(摘自GB/T 39961—2021)14-34 1.7常用滚珠丝杠副系列产品尺寸及性能参数摘编14-40 1.8滚珠丝杠副的计算程序及计算实例14-63 1.9滚珠丝杠副的润滑与密封14-71 1.10滚珠丝杠副防逆转措施14-71 2行星滚柱丝杠副14-74 2.1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结构组成及分类(摘自JB/T 12604—2016)14-74 2.2行星滚柱丝杠副精度标准14-75 2.3行星滚柱丝杠副参数14-79 2.4行星滚柱丝杠副产品尺寸及性能摘编14-79 第3章摩擦轮传动14-82 1传动原理、优缺点及常用范围14-82 2摩擦轮传动型式与应用14-82 3摩擦副材料及润滑14-83 3.1摩擦副材料14-83 3.2润滑剂14-85 4滑动与摩擦因数曲线14-85 4.1滑动率与传动比14-85 4.2摩擦因数曲线14-86 5承载能力计算14-86 5.1失效形式与计算准则14-86 5.2设计计算步骤14-86 6加压装置14-87 7摩擦轮结构14-93 8计算实例14-95 参考文献14-97 第15篇 多点啮合柔性传动 第1章概述15-3 1原理和特征15-3 1.1原理15-3 1.2特征15-3 2基本类型15-3 2.1分类15-3 2.2不同类型的选择原则15-4 3结构和性能15-4 4优越性及应用15-4 4.1优越性15-4 4.2应用15-11 5有关结构实例的说明15-11 第2章悬挂安装结构15-12 1整体外壳式15-12 1.1初级减速器固定式安装结构15-12 1.2初级减速器悬挂式安装结构15-12 1.2.1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拉压杆(或弹簧)15-13 1.2.2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弯曲杆15-13 2固定滚轮式(BF型)15-15 3推杆式(BFP型)15-16 4拉杆式(BFT型)15-17 5偏心滚轮式(TSP型)15-18 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15-19 1整体外壳式15-19 1.1全悬挂、自平衡扭力杆装置15-19 1.2全悬挂、扭力杆串接弯曲杆装置15-19 1.3全悬挂、弹簧串接拉压杆装置15-20 1.4全悬挂、弹簧液压串接弹簧装置15-20 1.5全悬挂、单作用式拉压杆装置15-21 2固定滚轮式(BF型)15-22 3推杆式(BFP型)15-23 4拉杆式(BFT型)15-25 5偏心滚轮式(TSP型)15-29 6应用举例15-32 6.1转炉倾动装置的组成及计算流程15-32 6.2确定转炉倾动过程的重心15-32 6.2.1炉壳重心的计算15-33 6.2.2炉液重心的计算15-33 6.3计算转炉翻转的最大倾动力矩15-34 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15-36 1单作用式15-36 2自平衡式15-39 3并接式(双作用式)15-40 4串接式15-42 5调整式15-45 6液压阻尼器15-46 7应用举例15-47 第5章相关技术与特点15-48 1均载技术15-48 1.1单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5-48 1.2多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5-48 1.2.1电气自动均载方法15-48 1.2.2机电复合均载方法15-49 2安全保护技术15-50 2.1扭力杆过载保护装置15-50 2.2过载限位保护装置15-51 3中心距与侧隙调整15-52 3.1辊子的外形尺寸和性能15-53 3.1.1辊子的外形尺寸15-53 3.1.2辊子的性能15-53 3.2侧隙调整和控制15-54 3.2.1齿轮侧隙在传动中的重要性15-54 3.2.2传动最小侧隙的保证15-54 4结构设计与优化15-55 4.1合理确定末级传动副的形式和参数15-55 4.1.1采用销齿传动等新型传动副15-55 4.1.2末级减速采用高度变位渐开线直齿齿轮15-56 4.2啮合点数的选择15-56 4.3各种悬挂安装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性15-57 4.4柔性支承的特性和结构要求15-57 5初级为三环减速器的多柔传动15-59 6末级小齿轮采用简支支承15-59 第6章整体结构的技术性能、尺寸系列和选型方法15-61 1整体外壳式之一(PGC型,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15-61 2整体外壳式之二(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5-62 3整体外壳式之三(四点啮合,单作用弹簧缓冲装置串接拉压杆,有均载调节机构)15-63 4整体外壳式之四(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5-65 5固定滚轮式(BF型)15-66 6拉杆式(BFT型,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弹簧)15-66 第7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动力学计算15-69 1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氧气转炉为例)15-69 1.1系统力学模型15-69 1.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三质量系统,按非零度区预张紧启动工况)15-71 1.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15-71 1.3.1固有振动解(按模态分析法)15-71 1.3.2强迫振动解15-73 1.4扭振力矩15-77 2半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烧结机为例)15-77 2.1系统动力学模型15-77 2.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四质量系统)15-78 2.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条件为零)15-79 2.4系统扭振力矩的计算15-85 3分析说明15-85 4结论15-85 本章附录15-85 参考文献15-88 第16篇 减(增)速器、变速器 第1章减速器设计通用资料16-3 1常用减速器的分类、型式及其特点16-3 2圆柱齿轮减速器中心距、传动比系列16-6 3减速器传动比分配16-7 4减速器的结构尺寸16-11 4.1减速器的基本结构16-11 4.2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箱体尺寸16-11 4.3减速器附件16-15 5减速器轴承的选择16-19 6减速器通用技术要求16-20 6.1齿轮材料及热处理16-20 6.2主要零件配合16-21 6.3箱体和行星架技术要求16-22 6.4装配技术要求16-22 6.5润滑介质要求16-22 6.6试验要求16-23 7齿轮传动的效率和散热计算16-23 7.1齿轮传动的效率计算16-23 7.2齿轮传动的散热计算16-25 8齿轮传的内力19-56 2.2.1实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杆件19-56 2.2.2闭口薄壁杆件19-57 2.2.3开口薄壁杆件19-57 2.2.4受约束的开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计算19-58 2.3示例19-58 2.3.1梁的计算19-58 2.3.2计算实例19-61 2.4连续梁计算19-63 2.4.1连续梁计算用表19-63 2.4.2等跨梁内力及挠度系数计算19-66 2.4.3连续水平圆弧梁弯矩、剪力及扭矩计算19-67 2.5弹性支座上的连续梁19-67 第4章柱的设计计算19-71 1柱的几何特征19-71 1.1柱的外形19-71 1.2柱的截面形状19-72 1.3立柱的实例19-74 1.3.1起重机龙门架19-74 1.3.2机床立柱19-75 1.4立柱刚度19-77 1.5立柱连接处刚度19-77 2柱与梁的连接19-78 2.1柱的拼接19-78 2.2柱脚的设计与连接19-78 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连接19-80 3柱的位移与计算用表19-83 第5章构件的抗失稳计算19-89 1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19-89 1.1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19-89 1.2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19-90 1.3结构件容许长细比与长细比计算19-90 1.3.1结构件容许长细比19-90 1.3.2实腹式构件的长细比计算19-91 1.3.3格构式构件的长细比计算19-91 1.4结构件的计算长度19-92 1.4.1等截面受压构件19-92 1.4.2变截面受压构件19-92 1.4.3桁架构件的计算长度19-93 1.4.4特殊情况19-94 2受弯构件的稳定性19-95 2.1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性19-95 2.1.1受弯构件不验算整体稳定性条件19-95 2.1.2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计算19-95 2.2受弯构件的侧向屈曲稳定系数φb19-96 2.2.1承受端弯矩和横向载荷时的等截面焊接工字形组合截面和轧制H形钢构件简支梁19-96 2.2.2轧制普通工字钢简支梁19-97 2.2.3侧向屈曲稳定系数φb的修正19-97 2.2.4轧制槽钢的简支梁构件19-97 3压弯构件的稳定性19-98 3.1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计算简便方法19-98 3.1.1双向压弯构件的整体弯曲屈曲稳定性计算的简便方法19-98 3.1.2压弯构件整体弯扭屈曲稳定性计算的简便方法19-98 3.1.3计算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注意事项19-98 3.2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计算精确方法19-98 4板件和壳体抗屈曲的计算19-100 4.1板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0 4.1.1压缩应力、剪切应力和局部压应力分别作用时板的临界应力19-100 4.1.2压缩应力、剪切应力和局部压应力同时作用时板的临界应力19-101 4.1.3板的局部稳定性许用应力和板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1 4.1.4均匀受压翼缘板不必验算局部稳定性的条件19-101 4.1.5横向加劲肋的构造尺寸要求19-102 4.1.6纵向加劲肋的构造尺寸要求19-102 4.2圆柱壳体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3 4.2.1圆柱壳体受轴压或压弯作用时的临界应力19-103 4.2.2受轴压或压弯作用的薄壁圆柱壳体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3 4.2.3加劲环19-103 第6章桁架的设计计算19-105 1静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类19-105 2桁架的结构19-106 2.1桁架结点19-106 2.1.1结点的连接形式19-106 2.1.2结点板厚度和焊缝高度19-108 2.1.3结点板强度及焊缝计算19-108 2.1.4结点板的稳定性19-109 2.2管子桁架19-109 2.3几种桁架的结构形式和参数19-110 2.3.1结构形式19-110 2.3.2尺寸参数19-112 2.4桁架的起拱度19-114 3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分析19-114 3.1截面法19-114 3.2结点法19-115 3.3混合法19-116 3.4代替法19-116 4桁架位移计算19-117 4.1计算公式19-118 4.2几种桁架的挠度计算公式19-118 4.3举例19-122 5超静定桁架的计算19-125 6空间桁架受力分析19-127 第7章框架设计计算19-128 1刚架的结点设计19-129 2刚架内力分析方法19-130 2.1力法19-131 2.1.1力法的基本概念19-131 2.1.2计算步骤19-131 2.1.3简化计算的处理19-133 2.2位移法19-134 2.2.1角变位移方程19-134 2.2.2基本体系及典型方程解19-135 2.2.3结点及截面平衡方程解19-136 2.3简化计算举例19-137 3框架的位移19-138 3.1位移计算公式19-138 3.1.1载荷作用产生的位移19-138 3.1.2温度改变所引起的位移19-139 3.1.3支座移动所引起的位移19-140 3.2图乘公式19-140 3.3空腹框架的计算公式19-143 4等截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19-144 4.1等截面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9-144 4.2均布载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计算公式19-151 第8章整体式机架19-153 1块体式机架19-153 1.1概述19-153 1.2块体式机架的肋板布置19-154 1.3布肋形式对刚度的影响19-154 1.4肋板的刚度计算19-155 2箱体式机架19-158 2.1箱体结构参数19-159 2.1.1箱体壁厚19-159 2.1.2加强肋19-159 2.1.3孔和凸台19-160 2.1.4箱体时效19-160 2.2壁板的布肋形式19-160 2.3箱体刚度19-161 2.3.1箱体刚度的计算19-161 2.3.2箱体刚度的影响因素19-161 2.4计算实例19-168 2.4.1齿轮箱箱体的计算19-168 2.4.2车床主轴箱刚度计算19-168 2.4.3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试验19-169 第9章机架设计实例19-170 1轧钢机机架设计19-170 1.1概述19-170 1.2轧钢机机架设计过程19-171 1.3闭式机架计算19-171 1.3.1计算原理19-171 1.3.2计算结果举例19-173 1.3.3机架内应力与许用应力19-174 1.3.4闭式机架变形计算19-175 2机床床身设计19-176 2.1机床床身结构设计19-176 2.2机床床身刚度设计19-177 2.3车床床身的受力分析19-180 2.3.1普通车床床身的受力分析19-180 2.3.2卧式镗床立柱及床身受力分析19-180 3桅杆缆绳结构机架设计19-184 4柔性机架设计19-185 4.1钢丝绳机架19-185 4.1.1概述19-185 4.1.2输送机钢丝绳机架的静力计算19-185 4.1.3钢丝绳的拉力19-185 4.1.4钢丝绳的预张力19-186 4.1.5钢丝绳鞍座尺寸19-186 4.2浓密机机座柔性底板(托盘)的设计19-186 第10章机架现代设计方法19-189 1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机架有限元分析19-189 1.1轧钢机机架的有限元分析19-190 1.2开式机架的有限元分析19-191 1.3整体闭式机架有限元分析19-192 2机架的优化设计19-194 2.1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19-194 2.2ANSYS workbench优化分析基本过程19-196 2.3热压机机架结构的workbench直接优化19-197 2.4减速器箱体的workbench响应面优化19-199 第11章复合材料机架19-202 1设计原则及选材原则19-203 1.1复合材料机架一般设计原则 19-203 1.2材料选择基本原则19-203 2常用复合材料19-204 2.1树脂基复合材料19-204 2.2陶瓷基复合材料19-204 2.3金属基复合材料19-204 3复合材料机架计算实例19-204 3.1模型结构19-204 3.2设计计算要求19-205 3.3材料参数19-205 3.4模型与边界条件19-205 3.5计算数据汇总19-206 3.5.1框架式网格筋结构模型计算结果19-206 3.5.2圆锥台形网格筋结构模型计算结果19-208 3.5.3圆柱形网格筋结构模型计算结果19-209 参考文献19-212动的润滑16-27 8.1齿轮的润滑方法16-27 8.2齿轮传动的润滑油选择(摘自JB/T 8831—2001)16-30 9减速器典型结构示例16-31 9.1圆柱齿轮减速器16-31 9.2圆锥齿轮减速器16-35 9.3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16-36 9.4蜗杆减速器16-37 9.5齿轮-蜗杆减速器16-41 10减速器的系列化、模块化16-42 10.1功能参数系列化16-42 10.2结构系列化16-44 10.3模块化设计注意事项16-45 第2章标准减速器16-46 1锥齿轮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8853—2015)16-46 1.1适用范围和代号16-46 1.2外形、安装尺寸及布置型式16-47 1.3承载能力16-56 1.4减速器的选用16-74 2行星齿轮减速器16-77 2.1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6502—2015)16-77 2.1.1适用范围、标记及相关技术参数16-77 2.1.2外形、安装尺寸16-79 2.1.3承载能力16-85 2.1.4减速器的选用16-89 2.2NGW-S型行星齿轮减速器16-90 2.2.1适用范围和标记16-90 2.2.2外形、安装尺寸16-91 2.2.3承载能力16-93 2.2.4减速器的选用16-95 2.3垂直出轴星轮减速器(摘自JB/T 7344—2010)16-96 2.3.1适用范围及标记16-96 2.3.2外形、安装尺寸16-97 2.3.3承载能力16-99 2.3.4减速器的选用16-102 3蜗杆减速器16-103 3.1CW型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摘自JB/T 7935—2015)16-103 3.1.1适用范围和标记16-103 3.1.2外形、安装尺寸16-104 3.1.3承载能力和效率16-105 3.1.4润滑油选用16-108 3.1.5减速器的选用16-108 3.2平面包络环面蜗杆(TP型)减速器(摘自JB/T 9051—2010)16-109 3.2.1适用范围和标记16-109 3.2.2外形、安装尺寸16-110 3.2.3承载能力16-113 3.2.4减速器的总效率16-115 3.2.5减速器的选用16-116 3.3HWT、HWB型直廓环面蜗杆减速器(摘自JB/T 7936—2010)16-117 3.3.1适用范围和标记16-117 3.3.2外形、安装尺寸16-118 3.3.3承载能力及总传动效率16-120 3.3.4减速器的选用16-127 4QDX点线啮合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11619—2013)16-128 4.1适用范围、代号和安装型式16-128 4.2外形、安装尺寸16-130 4.3承载能力16-136 4.4减速器的选用16-143 5双圆弧人字齿减速器(摘自T/CHMIA 0901—2020)16-147 5.1适用范围和代号16-147 5.2外形、安装尺寸及装配型式16-147 5.3承载能力16-149 5.4减速器的选用16-150 6摆线针轮减速器(摘自JB/T 13757—2020)16-151 6.1适用范围及标记16-151 6.2外形及安装尺寸16-153 6.3性能参数16-165 7谐波传动减速器16-166 7.1工作原理与特点16-166 7.2XB、XBZ型谐波传动减速器(摘自GB/T 14118—1993)16-168 7.2.1标记和外形、安装尺寸16-168 7.2.2承载能力16-170 7.2.3使用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16-172 7.2.4减速器的选用16-172 7.3机器人用谐波传动减速器(摘自GB/T 30819—2014)16-172 7.3.1标记、结构型式及尺寸16-172 7.3.2承载能力16-175 7.3.3使用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16-178 8三环减速器16-178 8.1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16-178 8.2结构型式与特征16-180 8.3装配型式16-181 8.4外形、安装尺寸(摘自YB/T 079—2021)16-182 8.5承载能力16-188 8.6减速器的选用16-196 9起重机减速器(摘自JB/T 10816/10817—2007)16-197 9.1适用范围、代号和安装型式16-197 9.2传动比、外形及安装尺寸16-200 9.3承载能力16-210 9.4减速器的选用16-214 10釜用立式减速器16-215 10.1X系列釜用立式摆线针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2—2001)16-215 10.1.1外形、安装尺寸16-215 10.1.2承载能力16-218 10.2LC型立式两级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3—2001)16-222 10.2.1外形、安装尺寸16-222 10.2.2承载能力16-223 10.3FJ型硬齿面圆柱、圆锥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5—2001)16-224 10.3.1外形、安装尺寸16-224 10.3.2承载能力16-226 10.4LP型平行轴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4—2018)16-227 10.4.1外形、安装尺寸16-227 10.4.2承载能力16-229 10.5FP型中功率窄V带及高强力V带传动减速器(摘自HG/T 3139.10—2001)16-232 10.5.1外形、安装尺寸16-232 10.5.2承载能力16-233 10.6YP型带传动减速器(摘自HG/T 3139.11—2001)16-234 10.6.1外形、安装尺寸16-234 10.6.2承载能力16-236 10.7釜用减速器附件16-237 10.7.1XD型单支点机架16-237 10.7.2XS型双支点机架16-240 10.7.3FZ型双支点方底板机架16-243 10.7.4JQ型夹壳联轴器16-245 10.7.5GT、DF型刚性凸缘联轴器16-246 10.7.6SF型三分式联轴器16-248 10.7.7TK型弹性块式联轴器16-249 11同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7000—2010)16-250 11.1适用范围16-250 11.2代号与标记示例16-251 11.3减速器的外形及安装尺寸16-251 11.4实际传动比及承载能力16-260 11.5减速器的选用16-283 第3章减(增)速器设计16-286 1多兆瓦级风电增速齿轮箱16-286 1.1概述16-286 1.2特点及技术趋势16-286 1.3总体技术条件16-287 1.4传动链型式及布置16-287 1.5传动形式确定16-288 1.6传动方案选择及齿轮校核计算16-288 1.6.1方案设计16-288 1.6.2材料及热处理方式选择16-289 1.6.3齿轮参数的设计及选取16-290 1.6.4重合度和滑差率设计16-290 1.6.5齿轮几何参数16-291 1.6.6齿轮强度校核16-292 1.7轴承计算与选择16-295 1.7.1轴承载荷16-296 1.7.2轴承强度要求16-296 1.7.3轴承类型选择16-297 1.8润滑设计16-300 1.8.1润滑冷却系统设计概述16-300 1.8.2齿轮箱存油量16-301 1.8.3润滑流量计算16-302 1.8.4润滑油量的分配16-302 1.9密封设计16-302 1.9.1接触密封16-302 1.9.2非接触密封16-302 1.10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16-303 1.10.1齿轮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3 1.10.2轴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4 1.10.3行星架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4 1.10.4箱体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5 1.11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和修形技术16-306 1.11.1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16-306 1.11.2齿轮微观修形技术16-306 1.12试验及型式认证16-308 1.12.1润滑试验16-309 1.12.2低温试验16-309 1.12.3型式试验16-310 1.12.4高加速寿命试验(HALT)16-310 1.12.5接触及均载性能测试16-311 1.12.6振动噪声测试16-312 2百万千瓦核电立式行星齿轮箱16-313 2.1概述16-313 2.2总体技术条件16-314 2.3传动结构设计16-314 2.3.1确定传动参数16-314 2.3.2齿轮强度计算16-315 2.3.3齿轮几何参数计算16-315 2.3.4传动方案设计16-316 2.4循环水泵润滑油系统设计16-317 2.4.1润滑技术条件16-317 2.4.2润滑系统16-317 2.4.3系统运行参数16-319 2.4.4润滑系统原理16-319 2.5组合轴承设计计算16-320 2.6关键零部件设计计算16-321 3轨道交通齿轮箱16-325 3.1概述16-325 3.2传动型式16-326 3.3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16-327 3.4设计流程16-327 3.5齿轮参数优化及其强度计算16-327 3.6箱体设计及强度计算16-329 3.7润滑及密封设计16-330 3.8关键零部件制造要求16-332 3.8.1齿轮件制造要求16-332 3.8.2箱体通用技术要求16-335 3.9型式试验及例行试验要求16-336 3.10典型产品介绍16-339 4工程机械减速器16-339 4.1盾构/TBM主驱动减速器16-339 4.1.1概述16-339 4.1.2传动特点16-340 4.1.3250kW盾构/TBM主驱动减速器设计16-340 4.2非道路车辆轮边减速器16-352 4.2.1概述16-352 4.2.2结构及技术趋势16-352 4.2.3475kW轮边减速器设计举例16-354 5石油机械减速器16-360 5.1概述16-360 5.2总体技术要求16-361 5.3传动结构设计16-361 5.3.1传动方案16-361 5.3.2齿轮几何参数计算16-363 5.3.3齿轮强度计算16-364 5.4轴承选型与寿命计算16-364 5.5润滑系统设计16-365 5.5.1润滑技术条件16-365 5.5.2润滑油量计算16-365 5.6关键零部件设计计算16-365 .7关键部件加工制造技术16-367 5.8试验要求及试验结果16-368 5.8.1空载运转试验与结果16-368 5.8.2加载试验与结果16-369 第4章变速器设计16-370 1汽车变速器概述16-370 1.1发动机动力特性和变速器功能16-370 1.1.1发动机动力特性16-370 1.1.2汽车驱动力曲线与变速器作用16-370 1.1.3汽车变速器定义及功能要求16-371 1.2变速器分类与发展趋势16-371 1.2.1变速器分类16-371 1.2.2变速器技术发展趋势16-371 2手动变速器(MT)16-372 2.1传动型式设计16-372 2.1.1单箱两轴式变速器传动型式16-372 2.1.2单箱中间轴式变速器传动型式16-372 2.1.3组合式变速器传动方案16-373 2.1.4常见的传动型式组合16-375 2.1.5传动型式选择的一般影响因素16-376 2.2变速器关键参数设计16-376 2.2.1速比16-376 2.2.2中心距16-376 2.2.3输入转矩16-377 2.2.4总体安装尺寸16-378 2.2.5换挡型式16-378 2.2.6取力型式16-378 2.2.7其他设计16-378 2.3同步器结构与工作原理16-378 2.3.1惯性式同步器16-378 2.3.2惯性增力式同步器16-380 2.4操纵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16-381 2.4.1机械式操纵装置的功能与分类16-381 2.4.2机械式操纵装置结构原理16-381 2.4.3操纵装置关键结构功能原理16-383 2.5手动变速器试验16-384 2.6手动变速器匹配及应用16-385 2.6.1变速器安装16-385 2.6.2变速器与发动机匹配16-385 2.6.3变速器与离合器匹配16-386 2.6.4变速器与传动轴匹配16-386 2.6.5变速器悬置16-386 2.6.6变速器与换挡系统匹配16-387 2.6.7变速器的怠速噪声16-389 2.6.8变速器的环境温度、工作温度及冷却16-389 3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16-389 3.1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概述16-389 3.2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16-390 3.2.1AMT结构16-390 3.2.2AMT基本控制原理16-392 3.3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策略及换挡品质评价16-392 3.3.1单参数换挡策略16-392 3.3.2两参数换挡策略16-392 3.3.3多参数换挡策略16-393 3.3.4换挡品质评价16-394 3.4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选型设计16-394 3.4.1选换挡执行机构16-394 3.4.2离合器执行机构16-395 3.5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试验16-395 3.6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匹配应用16-396 3.6.1发动机匹配、控制16-396 3.6.2离合器匹配、控制16-396 3.6.3AMT产品及整车匹配16-396 4自动液力变速器(AT)16-397 4.1自动液力变速器概述16-397 4.2自动液力变速器传动原理16-398 4.2.1行星排组成及其固有特性16-398 4.2.2简单行星排的传动方案16-398 4.2.3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16-399 4.2.4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16-400 4.2.5自动液力变速器传动一般设计原则16-401 4.3自动液力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选型设计16-402 4.3.1换挡执行元件16-402 4.3.2液力变矩器16-403 4.3.3液压控制系统16-404 4.3.4电子控制系统16-405 4.4自动液力变速器试验16-406 4.5自动液力变速器应用16-407 5双离合器变速器(DCT)16-407 5.1双离合器变速器概述16-407 5.2双离合器变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16-408 5.2.1DCT结构16-408 5.2.2DCT工作原理16-410 5.3双离合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选型设计16-411 5.3.1离合器16-412 5.3.2机械传动部分16-412 5.3.3换挡执行机构16-412 5.3.4油泵16-413 5.3.5液压控制系统16-414 5.4双离合器变速器匹配及控制16-415 5.4.1起步过程离合器控制16-415 5.4.2换挡过程离合器控制16-415 5.4.3扭转振动冲击控制16-416 5.4.4换挡控制策略及电控技术16-417 5.4.5系统综合控制16-417 5.5双离合器变速器应用16-417 6纯电驱动变速器/动力系统16-417 6.1典型纯电驱动变速器/动力系统传动方案16-418 6.1.1纯电驱动变速器特点16-418 6.1.2纯电驱动变速器设计原则16-418 6.1.3典型纯电驱动变速器/动力系统布置形式16-418 6.2典型纯电驱动产品介绍16-419 6.2.1特斯拉及其他乘用车方案16-419 6.2.2FAST-F4E240中央驱动变速器16-419 6.2.3FAST- FJXBL1100轮边驱动变速器16-420 7混合动力变速器16-421 7.1典型混合动力变速器传动方案16-421 7.1.1混合动力汽车结构16-421 7.1.2混合动力系统主要构型16-422 7.2典型混合动力系统产品16-423 7.2.1乘用车混合动力16-423 7.2.2商用车混合动力16-425 参考文献16-428 第17篇 常用电机及电气传动系统 第1章常用电机17-3 1电动机的分类17-3 2电动机的机械特性17-5 3电动机的定额与工作制17-7 4电动机的发热与温升17-10 5电机的冷却方式17-11 6电机的防护等级17-11 7电机的结构型式与安装方式17-12 8电动机的能效等级17-12 第2章电动机的选择17-16 1选择电动机应综合考虑的问题17-16 2电动机选择步骤17-16 3电动机类型选择17-17 4生产机械的负载类型及工作制17-18 4.1生产机械的负载类型17-18 4.2生产机械的工作制17-18 4.2.1长期工作制17-18 4.2.2短期和重复短期工作制17-18 5电动机电压和转速的选择17-19 6电动机功率计算17-20 7电动机发热校验及平均损耗法17-28 8电动机功率计算与选用举例17-29 9常用电机的特点及用途17-35 第3章常用电气传动系统17-44 1电气传动系统的组成、控制方式17-44 2常用检测元器件17-46 2.1LXP1(3SE3)系列行程开关17-47 2.2LX19系列行程开关17-50 2.3LXZ1系列精密组合行程开关17-51 2.4LXW6系列微动开关17-52 2.5WL型双回路行程开关17-55 2.6接近开关17-65 2.6.1LXJ6系列接近开关17-65 2.6.2LXJ7系列接近开关17-66 2.6.3LXJ8(3SG)系列接近开关17-66 2.6.4E2系列接近开关17-73 2.6.5超声波接近开关17-78 2.7光电开关17-78 2.8传感器17-83 2.8.1常用拉压力传感产品17-83 2.8.2常用扭矩传感器17-86 2.8.3位移传感器17-89 2.9光电编码器17-90 2.9.1A-LEC-D 系列增量式光电编码器17-91 2.9.2B-JXW系列绝对式光电编码器17-93 2.9.3JKW-5A系列空心轴(轴套式)绝对式光电编码器17-95 2.9.4BPS 300i系列条码定位系统17-95 2.9.5WCS系列绝对位置编码尺17-98 2.10线速度传感器17-102 2.10.1CD系列磁电式速度传感器17-102 2.10.2Trans-Tek线速度传感器100系列17-103 2.11角速度(转速)传感器17-103 2.11.1S-HC霍尔转速传感器17-103 2.11.2磁电式转速传感器17-104 2.11.3MP-9000系列磁电转速传感器17-105 2.12距离传感器17-106 2.12.1UP系列超声波测距传感器17-106 2.12.2PT系列激光距离感测器/激光测距仪17-107 2.13物位传感器17-108 2.13.1JWY音叉物位开关17-108 2.13.2GXY系列光纤液位传感器/液位开关17-108 3常用低压控制元器件17-109 3.1接触器17-109 3.1.1接触器的特性和参数17-110 3.1.2选用接触器的注意事项17-110 3.1.3常用典型交流接触器型号17-112 3.1.4常用典型直流接触器型号17-112 3.2继电器17-112 3.3断路器17-113 3.4熔断器17-114 3.5隔离器、负荷开关17-116 3.6主令电器17-116 3.6.1按钮17-117 3.6.2主令控制器17-117 3.7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17 3.7.1选型注意17-118 3.7.2常用PLC机型17-118 3.8常用低压控制元器件组成的控制系统17-125 4其他常用执行电器17-126 4.1电磁铁17-126 4.1.1MQD1系列牵引电磁铁17-126 4.1.2直流牵引电磁铁17-127 4.2电热元件17-128 4.2.1管状电热元件的参数、型号17-129 4.2.2管状电热元件的分类17-129 4.2.3管状电热元件的使用说明17-130 4.2.4管状电热元件的常用设计、计算公式和参考数据17-131 5常用电气传动装置17-132 5.1电动机的启动、制动、运行17-132 5.1.1典型负载类型17-132 5.1.2电动机的几种运行状态17-132 5.1.3交流电动机常用启动与调速方式17-134 5.2交流调压装置17-135 5.3交流变频装置17-137 5.4直流调速装置17-146 5.5不调速系统17-147 5.6低调速比系统17-148 第4章电气传动系统计算实例17-149 1冶金铸造起重机主起升机构17-149 2干熄焦提升机起升机构17-150 3大惯量冲击负载电动机功率计算17-152 4卷取传动与张力控制系统17-154 4.1卷取传动与张力控制原理17-155 4.2卷取机工程案例17-157 5高层建筑用擦窗机回转电机校核计算17-161 6通风机传动系统17-168 7轨道交通车辆电传动系统17-170 8矿用机械正铲式电动挖掘机电气传动系统17-176 8.1矿用机械正铲式电动挖掘机17-176 8.2直流调速系统与交流调速系统17-176 8.3共直流母线多传动技术17-177 8.4电动机选择与容量校验17-177 8.5计算举例17-179 8.6部分国产电铲及配套电机技术参数17-180 9启动次数与输出功率的折算17-182 参考文献17-187 第18篇 机械传动 第1章概述18-3 1机械振动的分类及机械工程中的振动问题18-3 1.1机械振动的分类18-3 1.2机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动问题18-4 2机械振动等级的评定18-5 2.1振动烈度的确定18-5 2.2对机器的评定18-6 2.3其他设备振动烈度举例18-6 第2章机械振动基础18-8 1机械振动表示方法18-8 1.1简谐振动表示方法18-8 1.2周期振动幅值表示法18-9 1.3振动频谱表示法18-9 2弹性构件的刚度18-10 3阻尼系数18-13 3.1线性阻尼系数18-13 3.2非线性阻尼的等效线性阻尼系数18-14 4振动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8-15 4.1单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8-15 4.2二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8-19 4.3各种构件的固有角频率18-21 4.4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18-26 5简谐振动合成18-27 5.1同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8-27 5.2异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8-28 6各种机械产生振动的扰动频率18-30 第3章线性振动18-31 1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响应18-31 2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18-33 2.1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8-33 2.2非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8-34 2.3无阻尼系统对常见冲击激励的响应18-36 3共振关系18-37 4回转机械在启动和停机过程中的振动18-37 4.1启动过程的振动18-37 4.2停机过程的振动18-38 5多自由度系统18-38 5.1多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其特性18-38 5.2二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计算公式18-40 6机械系统的力学模型18-41 6.1力学模型的简化原则18-41 6.2等效参数的转换计算18-42 7线性振动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8-43 7.1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18-43 7.1.1牛顿第二定律示例18-43 7.1.2拉格朗日法18-43 7.1.3用影响系数法建立系统运动方程18-44 7.2求解方法18-45 7.2.1求解方法18-45 7.2.2实际方法及现代方法简介18-46 7.2.3冲击载荷示例18-47 7.2.4关于动刚度18-48 8转轴横向振动和飞轮的陀螺力矩18-50 8.1转子的涡动18-50 8.2转子质量偏心引起的振动18-51 8.3陀螺力矩18-51 第4章非线性振动与随机振动18-53 1非线性振动18-53 1.1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类别18-53 1.2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问题18-54 1.3非线性力的特征曲线18-55 1.4非线性系统的物理性质18-58 1.5分析非线性振动的常用方法18-61 1.6等效线性化近似解法18-61 1.7示例18-62 1.8非线性振动的稳定性18-63 2自激振动18-64 2.1自激振动和自振系统的特性18-64 2.2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自激振动现象18-64 2.3单自由度系统相平面及稳定性18-66 3随机振动18-69 3.1平稳随机振动描述18-70 3.2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18-71 3.3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随机响应18-72 4混沌振动18-73 第5章振动的控制18-75 1隔振与减振方法18-75 2隔振设计18-75 2.1隔振原理及一级隔振的动力参数设计18-75 2.2一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77 2.3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18-79 2.4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80 2.5隔振设计的几个问题18-83 2.5.1隔振设计步骤18-83 2.5.2隔振设计要点18-83 2.5.3隔振器的阻尼18-83 2.6隔振器的材料与类型18-84 2.7橡胶隔振器设计18-84 2.7.1橡胶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18-84 2.7.2橡胶隔振器刚度计算18-85 2.7.3橡胶隔振器设计要点18-87 2.8金属弹簧隔振器设计18-87 2.9空气弹簧隔振器设计18-88 2.9.1空气弹簧隔振器原理及构成18-88 2.9.2空气弹簧隔振器设计要点18-89 2.9.3空气弹簧隔振器使用要求18-90 3阻尼耗能减振设计18-91 3.1阻尼耗能减振原理18-91 3.2材料的损耗因子与阻尼层结构18-92 3.2.1材料的损耗因素与材料18-92 3.2.2橡胶阻尼层结构18-93 3.2.3橡胶支承实例18-95 3.3线性阻尼隔振器18-96 3.3.1减振隔振器系统主要参数18-96 3.3.2最佳参数选择18-97 3.3.3设计示例18-98 3.4非线性阻尼系统的隔振18-99 3.4.1刚性连接非线性阻尼系统隔振18-99 3.4.2弹性连接干摩擦阻尼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00 3.5减振器设计18-101 3.5.1油压式减振器结构特征18-101 3.5.2阻尼力特性18-102 3.5.3设计示例18-103 3.5.4摩擦阻尼器结构特征及示例18-103 4工程减(隔)振装置18-104 4.1橡胶减振器18-104 4.1.1橡胶剪切隔振器的国家标准18-104 4.1.2常用橡胶隔振器的类型18-105 4.2不锈钢丝绳减振器18-109 4.2.1主要特点18-109 4.2.2选型原则与方法18-110 4.2.3组合形式的金属弹簧隔振器18-116 4.3扭转振动减振器18-116 4.4新型可控减振器18-118 4.4.1磁性液体18-118 4.4.2磁流变液18-119 5动力吸振器18-120 5.1动力吸振器设计18-120 5.1.1动力吸振器工作原理18-120 5.1.2动力吸振器的设计18-121 5.1.3动力吸振器附连点设计18-122 5.1.4设计示例18-122 5.2加阻尼的动力吸振器18-123 5.2.1设计思想18-123 5.2.2减振吸振器的最佳参数18-124 5.2.3减振吸振器的设计步骤18-124 5.3二级减振隔振器设计18-126 5.3.1设计思想18-126 5.3.2二级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26 5.4摆式减振器18-127 5.5冲击减振器18-128 5.6可控式动力吸振器示例18-130 6缓冲器设计18-130 6.1设计思想18-130 6.1.1冲击现象及冲击传递系数18-131 6.1.2速度阶跃激励及冲击的简化计算18-132 6.1.3缓冲弹簧的储能特性18-133 6.1.4阻尼参数选择18-135 6.2一级缓冲器设计18-136 6.2.1缓冲器的设计原则18-136 6.2.2设计要求18-136 6.2.3一级缓冲器动力参数设计18-137 6.2.4加速度脉冲激励波形影响提示18-137 6.3二级缓冲器设计18-137 7惯容减振系统18-138 7.1惯容减振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18-138 7.1.1单自由度结构18-138 7.1.2多自由度结构18-139 7.2惯容减振结构体系的响应求解18-139 7.3惯容减震(振)结构体系的参数设计方法18-140 8平衡法18-141 8.1结构的设计18-141 8.2转子的平衡18-142 8.3往复机械的平衡18-142 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18-144 1概述18-144 1.1振动机械的用途及工艺特性18-144 1.2振动机械的组成18-145 1.3振动机械的频率特性及结构特征18-145 2振动输送类振动机的运动参数18-146 2.1机械振动指数18-146 2.2物料的滑行运动18-146 2.3物料抛掷指数18-147 2.4常用振动机的振动参数18-148 2.5物料平均速度18-148 2.6输送能力与输送槽体尺寸的确定18-149 2.7物料的等效参振质量和等效阻尼系数18-149 2.8振动系统的计算质量18-150 2.9激振力和功率18-150 3单轴惯性激振器设计18-151 3.1平面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8-151 3.2空间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8-153 3.3单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8-153 3.4激振力的调整及滚动轴承18-154 3.5用单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8-154 3.5.1混凝土振捣器18-154 3.5.2破碎粉磨机械18-156 3.5.3圆形振动筛18-157 4双轴惯性激振器18-159 4.1产生单向激振力的双轴惯性激振器18-159 4.2空间运动双轴惯性激振器18-159 4.2.1交叉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8-160 4.2.2平行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8-160 4.3双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8-161 4.4自同步条件及激振器位置1-162 4.5用双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8-163 4.5.1双轴振动颚式振动破碎机18-163 4.5.2振动钻进18-163 4.5.3离心机18-163 5其他各种形式的激振器18-165 5.1行星轮式激振器18-165 5.2混沌激振器18-165 5.3电动式激振器18-166 5.4电磁式激振器18-166 5.5电液式激振器18-167 5.6液压射流激振器18-168 5.7气动式激振器18-168 5.8其他激振器18-169 6近共振类振动机18-170 6.1惯性共振式18-170 6.1.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8-170 6.1.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71 6.2弹性连杆式激振器18-172 6.2.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8-172 6.2.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72 6.3主振系统的动力平衡——多质体平衡式振动机18-173 6.4导向杆和橡胶铰链18-174 6.5近共振类振动机工作点的调试18-174 6.6间隙式非线性振动机及其弹簧设计18-174 7振动机械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6 7.1远超共振惯性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6 7.2惯性共振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7 7.3弹性连杆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9 8其他一些机械振动的应用实例18-180 8.1多轴式惯性振动机18-180 8.2混沌振动的设计18-181 8.2.1多连杆振动台18-181 8.2.2双偏心盘混沌激振器在振动压实中的应用18-181 8.3利用振动的拉拔18-181 8.4振动时效技术应用18-182 8.5声波钻进18-183 9主要零部件18-183 9.1三相异步振动电机18-183 9.1.1部颁标准18-183 9.1.2立式振动电机与防爆振动电机18-186 9.2仓壁振动器18-186 10振动给料机18-189 10.1部颁标准18-189 10.2XZG型振动给料机18-190 10.3FZC系列振动出矿机18-191 11利用振动来监测缆索拉力18-194 11.1测量弦振动计算索拉力18-195 11.1.1弦振动测量原理18-195 11.1.2MGH型锚索测力仪18-195 11.2按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索拉力18-196 11.2.1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原理18-196 11.2.2高屏溪桥斜张钢缆检测部分简介18-196 11.3索拉力振动检测的一些最新方法18-198 11.3.1考虑索的垂度和弹性伸长18-198 11.3.2频差法18-199 11.3.3拉索基频识别工具箱18-199 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18-200 1概述18-200 1.1测量在机械振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18-200 1.2振动的测量方法18-200 1.2.1振动测量的主要内容18-200 1.2.2振动测量的类别18-200 1.3测振原理18-202 1.3.1线性系统振动量时间历程曲线的测量18-202 1.3.2测振原理18-202 1.4振动测量传感器18-203 1.5振动测量系统图示例18-204 2数据采集与处理18-204 2.1信号18-204 2.1.1信号的类别18-204 2.1.2振动波形因素与波形图18-205 2.2信号的频谱分析18-205 2.3信号发生器及力锤的应用18-207 2.3.1信号发生器18-207 2.3.2力锤18-207 2.4数据采集系统18-208 2.5数据处理18-208 2.5.1数据处理方法18-208 2.5.2数字处理系统18-208 2.5.3数据的加窗处理方法18-209 2.5.4数据的平均化处理方法18-210 2.5.5数据的重叠系数确认方法18-211 2.6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监测系统18-212 3振动幅值测量18-212 3.1光测位移幅值法18-213 3.2电测振动幅值法18-214 3.3激光干涉测量振动法18-214 3.3.1光学多普勒干涉原理测量物体的振动18-214 3.3.2低频激光测振仪18-214 4振动频率与相位的测量18-215 4.1数字频率计测频法18-215 4.2振动频率测量分析仪18-216 4.3相位的测量18-216 5系统固有频率与振型的测定18-216 5.1自由衰减振动法18-216 5.2共振法18-216 5.3频谱分析法18-217 5.4振型的测定18-217 6阻尼参数的测定18-218 6.1自由衰减振动法18-218 6.2带宽法18-218 第8章轴和轴系的临界转速18-219 1概述18-219 2简单转子的临界转速18-219 2.1力学模型18-219 2.2两支承等直径轴的临界转速18-220 2.3两支承单盘转子的临界转速18-221 3两支承多圆盘转子临界转速的近似计算18-222 3.1带多个圆盘轴的一阶临界转速18-222 3.2力学模型18-222 3.3临界转速计算公式18-222 3.4计算示例18-223 3.5简略计算方法18-224 4轴系的模型与参数18-224 4.1力学模型18-224 4.2滚动轴承支承刚度18-225 4.3滑动轴承支承刚度18-227 4.4支承阻尼18-231 5轴系临界转速的计算18-231 5.1传递矩阵法计算轴弯曲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1 5.1.1传递矩阵18-231 5.1.2传递矩阵的推求18-232 5.1.3临界转速的推求18-233 5.2传递矩阵法计算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4 5.2.1单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4 5.2.2分支系统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6 5.3有限元方法计算轴的临界转速18-237 5.3.1转子系统的有限元离散18-237 5.3.2弹性轴段单元18-237 5.3.3刚性圆盘单元18-238 5.3.4转子系统的整体矩阵18-238 5.3.5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计算18-239 5.3.6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计算18-239 5.4影响轴系临界转速的因素18-239 6轴系临界转速的调整和组合18-239 6.1轴系临界转速的调整18-239 6.2轴系临界转速的组合18-241 第9章工程振动控制技术应用实例18-243 1发振机械设备基础振动控制18-243 1.1旋转式机械设备18-243 1.2往复式机械设备18-247 1.3冲击式机械设备18-252 1.4模拟试验台基础系统18-254 2精密机械装备微振动控制18-261 3建筑结构振动控制18-271 4工程振动测试18-281 4.1强振动测试18-281 4.2微振动测试18-287 4.3动力特性测试18-290 4.4振动监测18-295 5振动诊断与治理18-298 参考文献18-307 第19篇 机架 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19-3 1机架结构类型19-3 1.1按机架结构形式分类19-3 1.2按机架材料和制造方法分类19-4 1.2.1按材料分类19-4 1.2.2按制造方法分类19-5 1.3按力学模型分类19-5 1.4按机架的载荷形式分类19-5 2机架结构的简化方法19-5 2.1选取力学模型的原则19-5 2.2支座的简化19-6 2.3结点的简化19-6 2.4构件的简化19-7 2.5简化综述及举例19-8 3杆系结构19-9 3.1杆系结构特征19-9 3.2杆系的组成规则19-10 3.2.1平面杆系的组成规则19-10 3.2.2空间杆系的几何不变准则19-10 3.3平面杆系的自由度19-11 3.3.1平面杆系的约束类型19-11 3.3.2平面铰接杆系的自由度计算19-11 3.4杆系的几何特性与静定特性的关系19-12 4架式结构19-12 4.1一般规则19-13 4.2杆系的结构力学特性19-13 4.3桁架的结构力学特性19-15 5机架设计的准则和要求19-17 5.1机架的功能设计19-17 5.2机架的性能设计19-17 5.3设计步骤19-17 6机架结构实例19-17 6.1汽车车架19-17 6.1.1非承载式车身车架19-18 6.1.2承载式车身车架19-18 6.2工程机械及起重机机架19-18 6.2.1工程机械机架19-18 6.2.2起重机机架19-20 6.3金属加工机械机架19-24 6.3.1塑性加工机械机架19-24 6.3.2切削加工机床机架19-26 第2章机架设计的一般规定19-28 1载荷19-28 1.1载荷分类19-28 1.2非标准机架的载荷19-29 1.3自然力与特殊载荷19-29 1.3.1雪冰载荷19-29 1.3.2风载荷19-29 1.3.3地震载荷19-32 2刚度要求19-33 2.1《钢结构设计标准》的规定19-34 2.2《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19-35 2.3提高刚度的方法19-35 3强度要求19-36 3.1许用应力19-36 3.1.1基本许用应力19-36 3.1.2折减系数19-36 3.1.3基本许用应力表19-36 3.2起重机钢架的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19-38 3.3铆焊连接基本许用应力19-39 3.4极限状态设计法19-39 4杆系结构的支座形式19-40 4.1梁和架的支座19-40 4.2柱和刚架的支座19-42 5技术要求19-42 第3章梁的设计计算19-46 1梁的设计19-46 1.1纵梁的结构设计19-46 1.1.1纵梁的结构19-46 1.1.2梁的连接19-46 1.1.3主梁的截面尺寸19-49 1.1.4梁截面的有关数据19-49 1.2主梁的上拱高度19-52 1.3端梁的结构设计19-52 1.4梁的整体稳定性19-53 1.5梁的局部稳定性19-54 1.6梁的设计布置原则19-56 2梁的计算19-56 2.1梁弯曲的正应力19-56 2.2扭矩产生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