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区域空间与环境(汉代学术的文化地理学考察)

区域空间与环境(汉代学术的文化地理学考察)

  • 字数: 47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沈阳|
  • 商品条码: 978752274719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经过顾颉刚、冯友兰、 徐复观、侯外庐和熊铁基等 学者的努力,汉代学术中主 要思想家和著作的思想轮廓 已从历史学角度得到展现。 本书从文化地理学视角,以 学术载体的分布等指标为基 础,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汉代 学术区域的划分、区域学术 发展水平、区域学术面貌、 学术的空间传播和影响学术 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等问题 ,以深化对汉代统一王朝下 区域性多样性的理解。
作者简介
李沈阳,男,山东平度人,1995-1999、2002-200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滨州学院教授,兼任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汉代人性论研究》等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和书评40余篇,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10余项。
目录
绪论 一 综合、分域与专题:学术史的回顾 二 理论、对象与内容:本研究的思路 研究编 第一章 多视角下的汉代区域划分 第一节 汉代的行政区划 一 汉代的行政区划 二 行政区划的意义 第二节 汉代的刺史部与州制 一 刺史部及其分察郡国 二 州制与所属郡国 三 刺史部与州制的比较 第三节 《史记·货殖列传》的区域划分 一 《史记·货殖列传》的区域划分 二 对《史记·货殖列传》分区的认识 第四节 《汉书·地理志》的区域划分 一 《汉书·地理志》的分区 二 对《汉书·地理志》分区的认识 第二章 汉代学术区域的划分 第一节 汉代学术区域的划分原则 一 春秋战国学术区域的延续性 二 汉代人的区域感知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节 汉代学术区域的划分 一 司马迁与班固区域划分的比较 二 汉代学术区域的划分 第三章 汉代学术载体的区域分布 第一节 汉代学术人物的区域分布 一 西汉学术人物的区域分布 二 东汉学术人物的区域分布 三 学术人物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 第二节 汉代学术著作的区域分布 一 西汉学术著作的区域分布 二 东汉学术著作的区域分布 第三节 汉代博士的区域分布 一 西汉博士的区域分布 二 东汉博士的区域分布 第四章 汉代学术中心的空间变动 第一节 学术中心确立的指标 一 学术载体数量 二 人均指标 三 学术活动 第二节 学术中心的区域内变动 一 学术区域的演进 二 区域内学术中心变动的分析 第三节 学术中心的区域间变动 一 汉初学术中心的下移 二 西汉中后期中央学术的伸展与学术中心的变动 三 东汉前期学术中心的变动 四 东汉末年学术中心的兴衰 第五章 汉代区域学术面貌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区域学术特色 一 战国诸子的区域化及其传播 二 战国时期区域学术面貌 第二节 汉初的区域学术特色 一 鲁地、齐地和燕地的学术特色 二 诸侯国的学术面貌 第三节 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区域学术特色的变动 一 区域学术特色的融汇 二 区域学术特色的变迁 第六章 汉代学术的空间传播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发展与学术传播 一 地方官学的发展 二 地方官吏的兴学 第二节 私家教授与学术传播 一 西汉的私家教授 二 东汉的私家教授 三 私家教授与学术传播 第七章 汉代学术区域演进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 自然环境与区域学术状况 二 地形地貌与都城选择 三 地理位置与区域学术发展 第二节 社会经济因素 一 行政决策 二 人口因素 第三节 人文因素 一 历史遗风与地方学术氛围 二 个体的作用 三 学术发展的惯性 结语 一 汉代的核心经济区、政治区和文化区 二 汉代学术中心与核心经济区、政治区、文化区的关系 资料编 第八章 汉代学术人物简况表 第九章 汉代学术著作简目表 附录 附录一 汉代易学人才的分布及其变动 一 西汉易学人才的分布 二 东汉易学人才的分布 三 汉代易学人才分布的变动 四 汉代易学人才分布变动的影响因素 五 易学人才分布与易学传授中心 附录二 汉代《诗经》学人才的分布及其变动 一 西汉《诗经》学人才的籍贯与地理分布 二 东汉《诗经》学人才的籍贯与地理分布 三 汉代《诗经》学人才地理分布的变动 四 汉代《诗经》学人才地理分布变动的环境因素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