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研究

  • 字数: 500
  • 出版社: 陕西人民
  • 作者: 杨辉|
  • 商品条码: 978722415458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试图 以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为切入点,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地域文学特色。作者 根据柳青、路遥和贾平凹、陈彦分别代表的两类文 学创作风格,形成双线论述结构,从而提炼出陕西 文学创作中存在以“人民文艺”为主导思想和以古 今贯通的“大文学史观”为创作原则的两种不同创 作类型,据此重新梳理当代文学与中国古典传统的 复杂关系,阐释陕西文学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提 供的不可或缺的经验。
作者简介
杨辉,1979年9月生,陕西蓝田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学术专著《“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小说的智慧——以余华的创作为中心的思想考察》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报刊全文转载。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柳青文学奖、陕两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入选“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扶持计划”。
精彩导读
第一节 “陕西经验”的基本面向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是指以1942年《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首 开其端的延安文艺传统为起点,经以柳青、杜鹏程、李 若冰、王汶石为代表的作家的进一步实践,渐次在路遥 、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红柯等作家笔下发扬光大并 渐成基本格局的陕西文学的重要传统。大略言之,要义 有五:一为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扎根于具体的现 实语境,充分感应时代精神,在总体性意义上全景式地 处理复杂紧迫的现实问题的努力,此种努力所敞开的乃 是以具有质的规定性的现实主义为核心,因应宏阔的现 实潮流,有基于不同时代观念之新变的“上出”之境; 二为充分感应陕西底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且不在 “古”“今”分裂的文学和文化观念成规中处理“传统 ”与“现代”融通问题,遂开当代文学更为开阔也更具 时代意义的新的境界;三为打通“文学”与“艺术”的 分界,在吸纳书法、绘画、音乐等他种艺术经验的基础 上所开启的多元会通之境,此境不独在艺术上有更为深 入的掘进,在文化和思想观念上,亦有境界更为开阔的 抉发;四为以多元会通的精神,打开关中文化与“异域 文化”的界限,显发更为广阔的文化、文学和艺术空间 ;五为充分吸纳复杂多样的民间艺术传统,深化文学的 现实感和生活气息,进而敞开极具时代和地域文化内涵 的艺术空间。如上五种,虽属不同的阐释文本的进路, 却在更高的意义上融汇互通,共同成就着“陕西经验” 的时代感、包容性和概括力,以及整体性呈现“中国经 验”之多样可能。
目录
绪论 “陕西经验”与当代文学的“通三统” 第一节 “陕西经验”的基本面向 第二节 现实主义传统的连续性及其观念和美学内涵 一、“总体性”与现实主义精神 二、“新人”的谱系及其现实意涵 三、“劳动”与文学的实践品格和伦理目的 第三节 古典传统的接续与转化 第四节 当代文学的“通三统” 第一章 现实主义与古典传统:文学观念融通的两种资源 第一节 《讲话》传统、人民伦理与现实主义 一、文学史视域及其评价“限度” 二、文学观的现实源起及其意义 三、现实主义的理想读者和未竟的可能 第二节 本土经验、现代意识和中国气派 一、执古之道:文艺观念的古今融通 二、融合本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文学自觉 三、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认同 四、以中国式审美方式表达中国经验 第三节 “中年变法”的两种路径及其意义 一、接续“柳青传统”的多种可能 二、从“当代中国”到“历史中国” 第二章 现实主义思想的深化和审美的拓展 第一节 路遥文学的“常”与“变” 一、延川《山花》与路遥文学的“起源” 二、路遥“《山花》时期”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三、转型期文学观念的“常”与“变” 第二节 现实主义观念和审美的双重拓展 一、“总体性”与建构的现实主义 二、“新世界”与“新人”的双重可能 三、思想和审美资源的多样化 第三节 作为方法的“边地”和精神超越之境 一、“回应”孙少平的“情感难题” 二、民胞物与和世界的“返魅” 第三章 古典传统接续与转化的多重路径(一) 第一节 古典思想与审美的多种可能 一、《周易》思维与循环史观 二、古典美学的柔性精神 三、世情小说的境界与笔法 第二节 自然美学及其世界展开 一、“自然”及其美学意涵 二、文法“自然”观的现代流变 第三节 历史、“有情”与自然之镜 一、“有情”的“历史” 二、“事功”与“有情”的交织 三、“历史”的“自然”之镜 四、“天人之际”的世界观察 第四章 古典传统接续与转化的多重路径(二) 第一节 “浑沌”之德与“感通之象” 一、“浑沌”之德与小说观念和章法 二、“感通之象”与“巫史传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