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消解性别(20周年全新修订版)
字数: 237
出版社: 岳麓
作者: (美)朱迪斯·巴特勒|译者:郭劼
商品条码: 9787553821481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68
出版年份: 2024
印次: 1
定价:
¥6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消解性别》是巴特勒直面社会议题的一部著作。在本书中,巴特勒第一次把目光放到了普通人及他们的生活上,全书围绕“让生命活得下去”的主旨展开论述,批判了男女二元的性别框架,反驳了各种形式的性别本质论。 本书以众多现实案例说明了性别规范的两面性。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相互承认。但另一方面,让日子过不下去的正是这些规矩。因此,唯一可行的做法是让性别这个概念保持开放性和不可知性。正如巴特勒所说,“批评的意义在于对束缚生活的规矩提出质疑,好让生活方式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美]朱迪斯·巴特勒 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她被认为是“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她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郭劼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研究兴趣包括比较文学、性别理论、妇女研究、视觉文化。
精彩导读
什么样的世界让人活得下去?这个问题一点都不无聊。这不仅仅是哲学家该考虑的问题。一直以来,各个阶层的人们用不同方式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因为提出这个问题人们就成了哲学家,这倒是我乐于接受的。什么样的问题成其为伦理问题? 我认为,“什么东西让我自己的生活可以忍受?”这样的个人问题是伦理问题,但同时,以下问题也是伦理问题:从权力的立场、正义分配的角度看,什么东西可以(或者说应该)让他人的生活可以忍受?我们的回答不仅显示出我们对何谓生活、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等问题有何看法,也反映出我们对什么是人、什么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生活等问题有何看法。如果我们认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人类的生活是有价值的、是最有价值的,或是说,是思考价值问题的唯一方式,那么,我们就有犯人类中心论的错误的危险。或许,想要抵制这种倾向,我们必须既思考关于生命 /生活的问题,也思考关于人的问题,而不只从一个方面来考量。 我想用关于人的问题来展开和结束我的讨论:什么是人?什么样的人算人?相应的,什么样的生命算生命?此外,还有一个多年来困扰我们许多人的问题:什么样的生命值得哀悼?我相信,不论国际男女同性恋社群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并不小),我们对他人的去世都会有看法。如果我们失去过身边的人,这说明我们曾经拥有过、渴望过、爱过,并曾为我们的渴求努力争取过。过去几十年,我们都因艾滋病肆虐而失去过某人,但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亲朋离世,包括除艾滋病外的其他疾病。而且,作为一个社群,我们常遭受暴力,尽管并不是每个个体都遭受过袭击。而这意味着,我们身体的社会脆弱性是我们的政治构成的一部分;我们由欲望和肉体的脆弱性构成,在公共场域,我们既自信又脆弱。 我不知道何为成功的哀悼,也不清楚一个人什么时候算是完成了对另一个人的哀悼。但我清楚,哀悼不是说我们忘掉了逝者,或者说,某样事物占据了他或她的位置。我认为事情不是这样的。相反,我认为,一个人在接受下列事实时才是在哀悼:你所经历的失去会改变你,甚至会永远改变你;哀悼意味着同意经受某种改变,且你事先无法知道改变会带来什么结果。也就是说,你会经历失去,失去必会引起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无法预先盘算计划的。比如说,就失去而言,我认为诉诸新教的道德规范没有用。你不能说:“噢,我要用这种方法来经受亲朋离世,并且得到这样的结果,我要把这当成任务来做,我将努力获取克服眼前悲痛的方法。”我认为,打击来临的时候如巨浪般排山倒海:一天开始的时候,一个人心怀一个目标、一个方案、一个计划,最终却发现一切化为泡影。他发现自己失败了。他筋疲力尽,但不知道为什么。他面对的是某种无法计划、无法谋算的东西,它大过他的所知。某种东西控制了一切,而这种东西来自自我,来自外界,还是来自无法区别二者的某个地方呢?是什么在这样的时刻控制了我们,警告我们自己并不是自己的主人?是什么和我们绑在了一起?是什么把我们牢牢抓住? 我们可能只是在经历某种暂时的东西,但或许,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关于“我们是谁”的某种东西被揭示了出来。这种东西描述了我们和他人之间具有怎样的纽带,它告诉我们这些纽带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自我,决定了我们是谁,而当失去这些纽带时,我们也在某种根本意义上失去了让我们沉静下来的东西:我们会无所适从,会不知道我们是谁、要做什么。许多人认为悲痛(grief)是私人化的过程,它让我们回到孤独的境况;但我认为,它恰好揭示了自我构成是社会性的过程,是我们思考政治社群(这些社群有着复杂的秩序)的基础。 我们可以说我“拥有”这些纽带,或者认为我可以停下来,隔着距离观察这些纽带,将它们一一列举,解释这个友谊意味着什么,那个爱人在过去或现在对我意味着什么。但事情不仅仅是这样的。相反,失去引发的悲痛揭示出,我们如何深陷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对这些关系,我们不一定能描述或解释清楚。这种困境常常推翻我们对“自己是谁”给出的解释,并挑战“我们具有自主力和掌控力”的想法。我可以试着通过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这个故事中,试图讲故事的这个“我”会在讲述中被打断。这个“我”被质疑,而质疑它的正是它与讲述对象之间的关系。与他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一定会毁了我的故事,或是使我失语,但这种关系总是在我的讲述上打满标记,提醒我它随时会消解。
目录
前言:协同表演 第一章在自身之旁:性自主权的限度 第二章第二章 性别制约 第三章 给人以公正:性别再分配及变性寓言 第四章 对性别的反诊断 第五章 亲缘关系总是以异性恋关系为基础的吗? 第六章 渴望获得承认 第七章 乱伦禁忌的窘境 第八章 身体的告白 第九章 性别差异的结束? 第十章 社会转化问题 第十一章 哲学的“他者”能否发言?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