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HIV病毒学和感染后免疫、艾滋病流行病学、艾滋病的诊断与分期、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全程管理。本书中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全程管理部分纳入大量我国研究、诊疗及管理经验,贴合国内艾滋病、性病从业医务人员工作实际。本书基于我国艾滋病诊疗经验编写,纳入近十年来我国艾滋病诊疗和管理经验,结合国际先进诊疗理念,为我国艾滋病、性病从业医务人员提供最新、最全面的艾滋病防控、诊疗、管理知识,科学实用。
第一篇 HIV 病原学及感染免疫
第一章 HIV 的发现与溯源 / 3
第一节 HIV 的发现 / 3
第二节 HIV 的动物溯源 / 4
第二章 HIV 的结构组成和复制周期 / 7
第一节 HIV 的形态结构 / 7
第二节 HIV 的基因组结构 / 8
第三节 HIV 编码的蛋白质 / 8
第四节 HIV 的复制周期 / 12
第五节 HIV 编码的病毒蛋白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 14
第三章 HIV 感染所诱发的免疫应答 / 27
第一节 感染相关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 27
第二节 HIV 相关的组织器官的变化 / 35
第三节 针对HIV 的免疫应答 / 38
第四章 异常免疫激活与炎症 / 53
第一节 免疫活化产生及异常免疫活化对HIV 复制的影响 / 53
第二节 微生物移位与免疫活化及炎症 / 57
第三节 免疫活化和炎症相关的临床状况 / 61
第四节 基因组学、遗传易感性与HIV 感染免疫应答 / 62
第五节 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分子机制 / 71
第五章 HIV 感染自然史 / 86
第一节 感染早期与病毒的初始传播 / 86
第二节 慢性与持续性感染的建立 / 88
第三节 临床感染自然史 / 90
第六章 艾滋病动物模型构建及应用 / 96
第一节 非人灵长类AIDS 动物模型 / 96
第二节 人源化小鼠艾滋病模型 / 102
第七章 HIV 疫苗 / 107
第一节 HIV 疫苗的作用机制及研发历程 / 107
第二节 HIV 疫苗的研发难点 / 110
第三节 预防性HIV 疫苗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112
第四节 治疗性HIV 疫苗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115
第二篇 艾滋病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
第一章 艾滋病流行病学 / 121
第一节 艾滋病发现史 / 121
第二节 艾滋病流行状况 / 128
第三节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过程 / 139
第四节 艾滋病的监测 / 146
第五节 艾滋病疫情估计与预测 / 156
第二章 HIV 分子流行病学 / 175
第一节 HIV 毒株的全球扩散及分布 / 175
第二节 我国HIV 毒株的起源、传播及扩散 / 180
第三节 HIV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方法及数据库 / 184
第四节 HIV 分子流行病学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 188
第五节 HIV-1 耐药监测、分布、趋势 / 192
第三章 艾滋病预防干预 / 197
第一节 安全套使用 / 197
第二节 咨询和检测 / 200
第三节 性伴检测和告知 / 209
第四节 性病筛查和治疗 / 211
第五节 药物预防 / 214
第六节 吸毒人群干预 / 225
第七节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 229
第四章 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 238
第一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践变化 / 238
第二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 242
第三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 248
第四节 拓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理念与价值的视野 / 254
第五章 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发展 / 258
第一节 国际艾滋病防治策略的演变 / 258
第二节 基于系统论分析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 259
第三节 我国当前艾滋病防治整体策略 / 264
第四节 我国艾滋病防治重点策略的关键突破 / 266
第五节 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策略的展望 / 268
第三篇 HIV 感染的检测、诊断与分期
第一章 HIV 感染检测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检测窗口期 / 273
第一节 HIV 感染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及变化特征 / 273
第二节 HIV 感染检测的窗口期 / 277
第二章 HIV 抗原抗体检测 / 281
第一节 HIV 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 281
第二节 HIV 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解读和临床意义 / 285
第三章 HIV 核酸检测 / 289
第一节 HIV 核酸检测方法 / 289
第二节 HIV 核酸检测结果的解读和临床意义 / 300
第四章 HIV 感染的免疫细胞检测及意义 / 306
第一节 HIV 感染的免疫细胞检测方法 / 306
第二节 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 309
第五章 HIV 耐药检测 / 314
第一节 表型耐药检测方法 / 315
第二节 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 / 319
第六章 HIV 基因测序 / 326
第一节 HIV 基因扩增测序 / 326
第二节 HIV 基因亚型及遗传特征分析 / 328
第三节 HIV 测序方法的应用 / 329
第七章 HIV 的病毒分离和生物学鉴定 / 331
第一节 病毒分离 / 331
第二节 生物学鉴定方法 / 334
第三节 HIV 毒株的应用 / 337
第八章 HIV 感染的诊断与分期 / 340
第一节 HIV 感染的检测流程 / 340
第二节 HIV 感染的临床分期诊断 / 344
第三节 HIV 感染的临床分期 / 348
第四篇 抗病毒治疗
第一章 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历史 / 355
第一节 抗HIV 药物发展时间轴上的重要事件 / 355
第二节 抗HIV 药物获批时间轴 / 358
第二章 抗HIV 药物介绍 / 363
第一节 抗HIV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363
第二节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 364
第三节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 370
第四节 整合酶抑制剂(INSTIs) / 374
第五节 蛋白酶抑制剂(PIs) / 378
第六节 融合抑制剂(FIs) / 385
第七节 CCR5 拮抗剂(CCR5 antagonist) / 386
第八节 衣壳抑制剂(capsid inhibitor) / 387
第九节 附着抑制剂(attachment inhibitor) / 388
第十节 单克隆抗体(mAb) / 389
第十一节 药物浓度增强剂(pharmacoenhancers) / 389
第十二节 单片复合制剂(single-tablet regimen,STR) / 391
第十三节 在研药物 / 392
第三章 抗病毒治疗的启动与转换 / 399
第一节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 399
第二节 抗病毒治疗的启动时机 / 399
第三节 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 / 400
第四节 抗病毒治疗前准备 / 401
第五节 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 / 402
第六节 平稳转换治疗方案的时机和方案选择 / 405
第四章 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处理 / 409
第一节 治疗失败的定义和原因 / 409
第二节 治疗前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 411
第三节 一线ART 失败的处理 / 413
第四节 二线ART 失败的处理 / 417
第五章 抗病毒治疗后低病毒血症的处理 / 423
第一节 低病毒血症的定义与危害 / 423
第二节 低病毒血症的耐药检测现状 / 425
第三节 低病毒血症的处理 / 426
第六章 药物毒副作用及处理 / 431
第七章 药物相互作用 / 436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基础知识 / 436
第二节 药物体内代谢 / 437
第三节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相互作用 / 438
第四节 临床常用药物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相互作用各论 / 441
第八章 儿童抗病毒治疗 / 458
第一节 儿童ART 的准备 / 458
第二节 儿童抗病毒治疗的方案选择 / 461
第三节 新生儿围产期暴露预防 / 463
第四节 新的ARV 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 / 464
第九章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 467
第一节 HIV/HCV 合并感染 / 467
第二节 HIV/HBV 合并感染 / 469
第三节 合并结核病 / 471
第四节 孕产妇 / 472
第五节 肾功能不全 / 479
第六节 肝功能不全 / 489
第七节 老年HIV 感染者 / 499
第八节 精英控制者 / 502
第九节 HIV-2 感染 / 503
第十章 免疫重建不良 / 512
第一节 概述 / 512
第二节 免疫重建不良的处理 / 514
第十一章 清除HIV 潜伏感染储存库和功能性治愈 / 519
第一节 HIV-1 潜伏感染细胞的清除 / 519
第二节 功能性治愈 / 520
第三节 永久沉默HIV 潜伏感染储存库 / 521
第五篇 艾滋病相关疾病
第一章 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 / 527
第一节 概述 / 527
第二节 结核病 / 528
第三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 534
第四节 肺孢子菌肺炎 / 540
第五节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 547
第六节 隐球菌病 / 553
第七节 念珠菌感染 / 561
第八节 组织胞浆菌病 / 565
第九节 巨细胞病毒感染 / 567
第十节 弓形虫脑病 / 574
第十一节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 578
第十二节 神经认知障碍 / 581
第十三节 猴痘 / 584
第十四节 隐孢子虫病 / 587
第十五节 等孢球虫病 / 589
第二章 艾滋病相关肿瘤 / 598
第一节 概述 / 598
第二节 淋巴瘤 / 600
第三节 卡波西肉瘤 / 610
第四节 宫颈癌 / 613
第三章 艾滋病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 621
第一节 定义与流行病学 / 621
第二节 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与预警指标 / 622
第三节 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 623
第四节 治疗、预防及预后 / 625
第六篇 非艾滋病相关疾病
第一章 概述 / 631
第二章 代谢紊乱 / 635
第一节 血脂异常 / 635
第二节 血糖异常 / 643
第三章 心脑血管疾病 / 653
第一节 流行病学 / 653
第二节 发病机制 / 654
第三节 筛查及诊断 / 657
第四节 临床管理 / 659
第四章 骨关节疾病 / 666
第一节 流行病学 / 666
第二节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 667
第三节 筛查与诊断 / 670
第四节 临床管理 / 673
第五章 肝肾疾病 / 677
第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677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损伤 / 682
第六章 非艾滋病相关肿瘤 / 688
第一节 肛门癌 / 688
第二节 肺癌 / 690
第三节 肝细胞癌 / 692
第四节 霍奇金淋巴瘤 / 694
第七章 外科手术 / 699
第八章 器官移植 / 705
第一节 概述 / 705
第二节 HIV 感染者器官移植的需求及结局 / 705
第三节 移植前评估 / 706
第四节 免疫抑制和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 / 708
第五节 抗病毒治疗与抗排异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 / 709
第六节 机会感染的预防 / 710
第七节 随访 / 711
第七篇 HIV 感染者综合管理
第一章 HIV 感染者管理体系和内容 / 717
第一节 HIV 感染者管理体系 / 717
第二节 HIV 感染者管理的服务对象分类 / 719
第三节 HIV 感染者管理的服务内容 / 720
第四节 HIV 感染者管理的公共卫生意义 / 722
第二章 HIV 感染者管理模式 / 724
第一节 HIV 感染者管理模式类型 / 724
第二节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 / 727
第三节 服务的形式及特点 / 727
第四节 不同部门服务协作 / 728
第三章 HIV 感染者社会心理支持 / 731
第一节 HIV 感染者常见社会心理问题 / 731
第二节 HIV 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 / 733
第三节 HIV 感染者的社会支持 / 736
第四节 HIV 感染者的家庭支持 / 737
第五节 HIV 感染者的自我心理调节 / 738
第四章 重点人群管理 / 741
第一节 高传播风险人群的管理 / 741
第二节 未成年HIV 感染者的管理 / 742
第三节 孕产妇及单阳家庭的管理 / 743
第四节 老年HIV 感染者的管理 / 744
第五节 新发现感染者的管理 / 745
第六节 治疗失败人群的管理 / 747
第七节 神经精神障碍的管理 / 749
第八节 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的HIV 感染者的管理 / 750
第五章 艾滋病管理相关政策 / 752
第一节 艾滋病管理国际策略及进展 / 752
第二节 艾滋病管理国内相关政策和法规 / 756
第六章 艾滋病相关伦理学 / 764
第一节 艾滋病伦理问题总述 / 764
第二节 艾滋病临床治疗与关怀中的伦理问题 / 765
第三节 健康宣教中的伦理问题 / 767
第四节 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问题 / 768
第五节 艾滋病的临终关怀 / 769
第七章 HIV 感染者医疗关怀 / 772
第一节 医疗关怀的原则 / 772
第二节 HIV 门诊提供的治疗与关怀 / 773
第三节 病情复杂的HIV 感染者治疗与关怀 / 776
第四节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HIV 感染者 / 777
第八章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 / 780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概念 / 780
第二节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质量控制的内容 / 781
第三节 质量控制管理的措施 / 782
第四节 抗病毒治疗保障机制 / 783
第五节 信息化质控管理建设 / 784
第六节 质量控制指标和要求 / 786
索引 / 788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