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哲学内在方法(精)

中国古代哲学内在方法(精)

  • 字数: 350
  • 出版社: 中国青年
  • 作者: 宋志明|
  • 商品条码: 978751537664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哲学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比西方晚了三百 余年。哲学学科和中国哲学 史学科几乎同时诞生。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 学校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哲学系,其中设立中 国哲学门,指的就是中国哲 学史学科。从那时算起,中 国哲学史学科已经有一百多 年历史了。在这段百年多的 历史区间,中国哲学史学科 建设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 段:第一个阶段为1949年 以前,中国哲学史学科初步 建立,初创者遵循由内容到 方法的路子,自发地健康地 发展。第二个阶段为从 1949年到1978年,教条主 义者掌握话语权,崇拜外在 方法使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 落入低谷。第三个阶段为 1978年以后,逐渐走出教 条主义迷雾,回归内在方法 ,迎来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 的春天,中国哲学史事业开 始重振。本书即全面回顾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史。
目录
第一章 内在方法初探 第一节 从中国学术史到中国哲学史 第二节 纵向进路 一、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二、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 第三节 横向进路 一、张岱年的哲学观 二、中国哲学特色论 三、四条新论 四、解释框架 五、进展与遗憾 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两军对战 第一节 新语境中更新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运用 二、唯物史观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推广 第二节 两军对战歧途 一、两军对战缘起 二、教条主义实质 第三节 困惑与质疑 一、如何看待唯心主义 二、如何看待主流人物 三、如何继承思想遗产 第四节 灾难性后果 一、“文革”前的危害 二、“文革”中的危害 第三章 新时期的复苏 第一节 走出困境 一、太原会议 二、杭州会议 三、广州会议 第二节 标志性成果 一、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 二、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三节 所谓“合法性”危机 一、问题由来 二、意向纠结 三、迷雾澄清 第四章 确立前提 第一节 树立复数哲学观 一、哲学三义 二、哲学三性 第二节 树立中国特色观 一、特有的哲学形态 二、特有的思考进路 三、特有的重行传统 四、特有的安顿方式 第三节 树立精神面貌观 一、自强不息 二、实事求是 三、辩证思维 四、以人为本 五、内在超越 六、有容乃大 第五章 找到路径 第一节 由“源”而入,语境求因 一、大语境 二、小语境 第二节 沿“流”展现,文本寻理 一、文本的时代性 二、文本的创新性 三、文本的搜索与鉴别 第三节 因“脉”成线,问题明变 一、全局性问题 二、阶段性问题 三、个性化问题 第六章 具体做法 第一节 三观结合法 一、宏观总览 二、中观考察 三、微观辨析 第二节 集约拓展法 一、选题与写作 二、观点与结论 三、引证与论证 第三节 比较评判法 一、比较维度 二、概括特色 三、评估定位 附录 一、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 二、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三个障碍 三、天人之辨:源头、演化与启迪 ——重写中国哲学史刍议 四、哲学是单数吗? ——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前提 五、宋志明著述系年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