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差异化版本)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差异化版本)

  • 字数: 189
  • 出版社: 人民文学
  • 作者: 康震
  • 商品条码: 978702019129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以近20万字的篇幅,全景解码、立体还原苏轼的传奇人生、诗词世界与精神天地。从少年成名到乌台诗案,从赤壁绝唱到儋州烟火,从诗词巅峰到生活美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以深厚学养和生动讲述,通过对苏轼生平细节与诗词文章书画的解读,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艺术成就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领略这位文化全才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康震,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模范教师,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哲社重大专项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社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北京市第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科研工作。担任《文学评论》《唐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编委,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等专著、教材数十部。多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普及奖,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诗画中国》《朗读者》等栏目担任学术顾问、鉴赏嘉宾。
精彩导读
第12讲?东坡印象 在前面十一讲里,我们伴随着苏轼的人生旅途一路走来,经历了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苦难与挫折,苏东坡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他有颀长高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目光;他有诙谐幽默的谈吐,潇洒自在的举止; 作为一方父母官,他处理政务总是夹杂着浓厚的人情味儿; 在涉外场合,他的才学就是最具个性色彩的外交手段; 他精通书画,为了获得他的一纸作品,许多人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而他总是慷慨给予,从不斤斤计较; 在他的推挽奖掖中,苏门四学士、六君子等大批青年才俊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但他绝不是文坛霸主,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坛园丁; 苏轼,一副刚毅坚强的人格精神,一种融通爽豁的人生境界,一个旷逸洒脱的魅力印象…… 颀然子瞻?烨瞳秀眉 东坡印象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相貌。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苏轼画像。这些画像虽然千差万别,但有几个共同的突出特点: 第一,身材魁梧高大,有的画像着意突出表现其肩宽背阔、大腹便便; 第二,头戴高高的“子瞻帽”,浓眉大眼、鼻直口方; 第三,脸型长且宽阔,还有一脸浓密威武的络腮大胡须; 第四,多数的画像都着意表现苏轼惬意的神情、潇洒的姿态。 问题是,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苏轼画像,是否符合他本人的相貌特征呢? 这需要从苏轼兄弟、朋友们以及后人的诗作、笔记中寻找相关的证据。首先,论身材。苏轼曾说自己:“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宝山昼睡》)说苏辙与他兄弟二人:“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苏轼在给表弟的诗中,甚至提到了彼此在身材、头骨方面近似的遗传特征:“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表弟程德孺生日》) 苏辙在恭贺兄长生日的诗中也说:“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苏轼的朋友孔武仲在一篇赋中则这样描写苏轼的身材:“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其次,论面部特征。苏轼在《传神记》中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孔武仲在《谒苏子瞻因寄》一诗中则说他:“华严长者貌许胡须。 综合以上的材料,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苏轼的身材、面貌。 苏轼与弟弟苏辙的身高大约都有七八尺,这在古代算是比较高的身材了,从诗作中可以得知,高身材乃是苏家的遗传因素。苏轼腰围自然不会达到十围,但至少说明中老年后的他的确很有些发福了,头发虽然已经花白,面颊的颜色依然红润。他的脸型并不宽,而是天庭较方正、下颌较尖圆的圭形。其中颧骨的特征最为明显,以至于投影在墙也能辨别出他的模样。颧骨既然如此突出,想必他的面颊是较为清瘦的。苏轼的眉毛并不浓重,但是挺秀而有英气,眼睛也不算很大,却炯炯有神。所以整体来看,苏轼的面部是比较清癯的形貌。至于胡须,按照他与秦观的对话,他不是络腮大胡子,也许就是较为稀疏的胡须,因此民间流传画像中胡须飘逸的景象是不存在的。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幅较为接近苏轼本人相貌的画像呢? 据说苏轼的朋友、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曾画过一幅苏轼的画像。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看来这幅画像表现的是,苏轼坐在一块盘石上,手按藤杖,仿佛喝醉酒时的样子。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这些相貌特征按图索骥,倒是有一幅较为接近苏轼本人真实面貌的画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曾邀请友人朱野云临摹过一幅苏轼画像。从这幅画像的情态来看,的确与黄庭坚的描述非常接近。虽然我们还无法确证这幅画的原作就是李公麟的那幅画,但是仅仅从前面所罗列的苏轼相貌的种种特征而言,这幅画也的确是比较接近苏轼原貌了。 总之,苏东坡真实的容貌印象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民间印象有不小的出入。如果仔细揣摩,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民间流传的东坡画像与千人一面的佛陀像、罗汉像、圣贤像很有几分相似,大都身材魁梧、浓眉朗目、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部长髯飘洒胸前。或许,在百姓的心目中,像苏轼这样潇洒快活、风趣诙谐、才气横溢而又人情味儿十足的文人,与佛陀、罗汉、菩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再说,佛陀、罗汉、菩萨本来不就是有智慧、有道德的圣人吗?苏轼既然拥有智慧与仁爱,善于反省与超脱,更兼有情趣与才华,画成佛陀像、罗汉像又有什么不对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似乎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苏轼真实的精神气质、人格印象,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目录
序 1 写在前面的话 1 第1讲?少年成名 1 眉山奇秀?人杰地灵?/?3?严父慈母?言传身教?/?5?勤于学习?巧于读书?/?10?一举成名?天下皆知?/?12 第2讲?步入仕途 21 初涉官场?饱受磨炼?/?22?新旧党争?针锋相对?/?28?为官一方?政通词美?/?36 第3讲?大难临头 47 黑云压城?山雨欲来?/?48?祸从口出?罪从天降?/?51?千里缉捕?锒铛入狱?/?5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58?多方施救?死里逃生?/?62 第4讲?潇洒东坡 69 勤勉务实?便是潇洒?/?70?苦中作乐?亦是潇洒?/?75?著书交友?自是潇洒?/?79?躬自反省?更是潇洒?/?86 第5讲?赤壁绝唱 95 一咏赤壁?清风明月?/?96?再咏赤壁?水落石出?/?101?三咏赤壁?大江东去?/?104?游假赤壁?抒真性情?/?107?世易时移?峰回路转?/?111 第6讲?东山再起 115 相逢一笑?泯却恩仇?/?116?风云突变?青云直上?/?123?校量利害?参用所长?/?128?书生意气?不合时宜?/?132 第7讲?知难而退 139 哭歌之辩?后患无穷?/?140?唇枪舌剑?三党混战?/?144?知州钱塘?拯救西湖?/?153?辗转四州?恩施百姓?/?157 第8讲?一贬再贬 163 五改谪命?贬逐投荒?/?164?随缘委命?苦中寻趣?/?173?不在其位?亦谋其政?/?181 第9讲?巨星陨落 187 时易运移?重返中原?/?188?政局起伏?奔波劳顿?/?191?归老常州?以安晚节?/?195?三万日尽?癯仙西归?/?199 第10讲?天伦之乐 211 敏静有识?十年记梦?/?212?妇德皆修?顿失中馈?/?216?好义忠敬?患难知音?/?221?虽愿愚鲁?虎父虎子?/?227 第11讲?手足之情 233 苏氏小妹?托情而生?/?234?敏兄笃弟?文坛双璧?/?238?情深意切?志趣相谐?/?243?患难始终?休戚与共?/?248 第12讲?东坡印象 255 颀然子瞻?烨瞳秀眉?/?257?寓文于政?亦庄亦谐?/?261?工书善画?禅趣盎然?/?267?苏门多士?和而不同?/?280?放怀山水?穷达事理?/?287?可爱东坡?伟大东坡?/?293 主要参考书目 299 苏轼诗词选读选评 302 后记 32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