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术史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术史

  • 字数: 750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刘计划//高通//孔祥承//王晓维//郭丰璐等|总主编:朱景文//马小红//尤陈俊
  • 商品条码: 978730033626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4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2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自近代,尤其是1979年以来的发展状况。中国刑事诉讼法律史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历了萌芽、确立与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可分为1949年至1979年与1979年之后两个阶段,1979以后中国刑事诉讼法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事诉讼法学。本书共包括四编十五章,第一编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法学史,第二编为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争鸣与发展,第三编为刑事诉讼制度理论的争鸣与发展,第四编为刑事诉讼程序理论的争鸣与发展。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1979年以后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除以刑事诉讼制度为基本研究对象外,还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进行回溯性研究,以期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诉讼法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精彩导读
精彩片段: 前 言 刑事诉讼法关涉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隐私等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其制定、实施及修改完善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曾言,查诸律中,以刑事诉讼律尤为切要。西人有言曰:刑律不善,不足以害良民;刑事诉讼律不备,即良民亦罹其害。而作为一门研究如何平衡公权力运行与公民权利保障的“艺术”,刑事诉讼法学领域产生了诸多传世之作,刑事诉讼中的很多价值理念已然成为法学领域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价值。 我国刑事诉讼法治的现代化肇始于清末变法修律,当时引入诸多现代化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与规则,如无罪推定原则、辩护制度、禁止刑讯逼供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六法全书”,建立起新中国的人民司法制度,由此开启了新中国的刑事诉讼程序法治建设。1954年《宪法》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8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颁布,确立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框架。之后,《刑事诉讼法》历经1996年、2012年、2018年三次修改,刑事诉讼程序规范不断发展完善,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和法治理念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刑事诉讼程序的法治化与现代化,为我国刑事程序法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回首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法治百余年的发展,法学研究对于推动刑事诉讼程序法治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升华,逐渐形成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因此,回顾并梳理过往研究,对于完善刑事诉讼法学科体系以及推动刑事诉讼程序法治现代化都大有裨益。 本书是部学术史研究著作,呈现的是清末变法修律至今百余年来中国刑事诉讼学术研究的理论脉络,我们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场有意义的“学术之旅”。本书的定位主要有如下三个:(1)寻根之旅。法律不是凭空产生的,程序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赖于其存在的现实与制度土壤。①但随着研究的推进与精细化,部分研究越来越不关注建立程序与制度的本源,失去了对塑造制度因素的“记忆”,这也使很多讨论忘记了“初心”。故而,本书致力于寻找学术研究与讨论的理论源头,带领读者完成一场学术研究的“寻根之旅”。(2)致敬之旅。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刑事程序法治发展不过百余年,但我们需要经历很多法治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经历之事,这对于立法者、司法者以及学术研究人员来说都是极为艰难的。幸运的是,我们成功跨越了很多制度、理论上的障碍,当前的刑事诉讼程序法治也焕发勃勃生机。我们在搜集相关资料时,深刻感受到代代学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和赤子之情。故而,本书也是一部致敬的著作。(3)未来之旅。部门法学的学术史研究与单纯的法制史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同,部门法学研究面对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这使部门法学的学术史研究大概率要面向当下和未来,否则会使其学术意义大打折扣。本书在写作伊始就定下“学术研究梳理—研究分析—未来展望”的研究思路,希冀通过梳理过往研究,为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镜鉴。故而,本书也是一部关于刑事诉讼程序法治未来发展的著作,希冀能和读者一起开启一场“未来之旅”。 清末至今的学人们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研究纷繁复杂,涉及的主题多种多样,讨论的制度语境也存在很大差异,将其融入一本著作中并不容易。考虑到本书的定位,我们将研究重点放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上。故而,在篇章体例上,本书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统一归入第一编中,依据研究内容,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分为三编。具体来说:第一编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法学史”,以时间为节点分别介绍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程序法制和理论的发展情况。第二编至第四编分析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之后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情况,依次对基础理论、诉讼制度、诉讼程序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编为“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争鸣与发展”,主要分析了新中国关于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刑事诉讼公正理论、刑事诉讼目的理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结构中法律性质理论以及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理论、无罪推定原则等内容。第三编为“刑事诉讼制度理论的争鸣与发展”,主要分析了我国关于刑事诉讼制度的研究,包括辩护制度研究、刑事证据制度研究和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研究三方面内容。第四编为“刑事诉讼程序理论的争鸣与发展”,并按照程序进行分类,包括侦查程序及其理论发展、审查起诉程序及其理论发展、刑事审判程序及其理论发展、刑事执行程序及其理论发展四个部分。 本书由以下作者撰写完成: 刘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撰写第一章、第二章; 孔祥承(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撰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 高通(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撰写第四章、第七章、第十一章; 郭丰璐(国家法官学院教师),撰写第五章、第九章、第十二章; 王汀(北京警察学院法律系教师),撰写第六章、第十三章; 王晓维(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撰写第十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当然,刑事诉讼法学术史的梳理并非易事,特别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跨越百余年之久。虽然本书作者竭尽全力搜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但受研究能力和资料等限制,在分析问题时难以做到全面、系统,很多优秀的文献并未被纳入其中。而且,虽然本书作者努力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地论证,但相关观点和看法不可避免地会深深打上作者的烙印,甚至出现遗漏或错误解读有关观点的情形。对于疏漏和偏误,我们深表歉意,并诚请读者提出宝贵批评意见。 刘计划 2024年12月
目录
章节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法学史 第一章 清末刑事诉讼法学史 3 第一节 清末修法的历史背景 3 第二节 1906年《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6 第三节 1910年《民事刑事诉讼暂行章程(草案)》 13 第四节 1911年《刑事诉讼律(草案)》 15 第五节 结 语 18 第二章 民国刑事诉讼法学史 20 第一节 历史回眸 20 第二节 检察制度 24 第三节 律师制度 34 第四节 陪审制度 43 第五节 诉讼制度 51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法学史 6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法学发展概述 61 第二节 司法改革运动 64 第三节 全面取法苏联 67 第四节 积极开展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72 第二编 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第四章 刑事诉讼公正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81 第一节 实体公正至上 程序专律登台 81 第二节 实体公正为先 诉讼有法可依 83 第三节 程序公正的展开和深化 84 第四节 程序公正深入人心 90 第五节 相关理论的开拓和探索 93 第六节 结 语 103 第五章 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104 第一节 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研究的梳理 105 第二节 对刑事诉讼目的理论研究的评价 111 第三节 对刑事诉讼目的理论发展的展望 115 第六章 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结构中法律性质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118 第一节 伴随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起草工作的争论 119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检察权性质之争:1999—2007年 120 第三节 检察权性质之争的发展及延续:2007年前后—2016年 150 第四节 监察体制改革的转折:2016年之后 162 第五节 结 语 171 第七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173 第一节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基础理论研究 174 第二节 程序法定原则 185 第三节 控辩平等原则 197 第四节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207 第八章 无罪推定原则 218 第一节 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219 第二节 是否需要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224 第三节 建立怎样的无罪推定原则 234 第四节 将无罪推定原则贯彻到底 245 第三编 刑事诉讼制度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第九章 辩护制度及其理论发展 261 第一节 辩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262 第二节 辩护制度基本理论 269 第三节 辩护权能的基本内容的发展 282 第四节 结 语 290 第十章 刑事证据制度及其理论发展 292 第一节 刑事证据制度概述 292 第二节 刑事诉讼真实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304 第三节 证据论 324 第四节 证明论 356 第十一章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及其理论发展 382 第一节 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及其理论发展 383 第二节 取保候审制度及其理论发展 394 第三节 逮捕制度及其理论发展 407 第四编 刑事诉讼程序理论的争鸣与发展 第十二章 侦查程序及其理论发展 433 第一节 侦查立法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433 第二节 侦查的基础理论 439 第三节 侦查程序的构造 444 第四节 侦查行为 450 第五节 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 465 第六节 结 语 475 第十三章 审查起诉程序及其理论发展 476 第一节 免予起诉制度的存与废 476 第二节 公诉案卷移送方式的变革 489 第三节 公诉变更制度的完善 497 第四节 不起诉制度的发展 519 第十四章 刑事审判程序及其理论发展 552 第一节 刑事审判制度的历史沿革 552 第二节 刑事审判制度的理论基础 555 第三节 刑事审判基本制度的发展 560 第四节 刑事审判程序的发展 571 第十五章 刑事执行程序及其理论发展 635 第一节 刑事执行理论概述 635 第二节 刑事执行程序理论及其发展 64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