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画笔
|
马克笔
|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黄元吉集
字数: 467
出版社: 华龄
作者: 盛克琦
商品条码: 9787516929414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1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1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清光绪年间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道讲学,著有《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据说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未见流传。黄元吉将高深的内丹修炼秘诀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阐述的清晰明细,是内丹学典籍中的上乘佳作。台湾道学家萧天石(1909-1986)曾给予非常高的评价,称“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前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秘,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而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而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编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乐育堂语录》一书,乃黄元吉先生讲道于四川乐育堂时传授道门心法,由其门弟子记载并经核正而流传于世之巨构。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
作者简介
盛克琦(曾用名盛克奇)河北唐山人。原籍天津蓟县。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丹道与养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唐山市道教协会副会长。道学大江西派第6代。师承于陈毓照先生(1926—2012),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孚琛教授悉心指导,学习传统道家文化。主要著作:《全真选读》《西游记探幽》等十余部古籍整理作品。
精彩导读
精彩选读 卷上 道经[ “卷上道经”,标题底本无,校者加,下同。底本虽分“卷一”(第一章至第二十六章)、“卷二”(第二十七章至第五十三章)、“卷三”(第五十四章至第八十一章,附《乐育堂语录》,即上篇之“《乐育堂语录》卷五”),但不合理,现据通行本《道德经》将之“道经”、“德经”分为上下卷。] 第一章 众妙之门[ 原书各章无标题,本书标题参考梅自强《颠倒之术》一书所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太上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由者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公共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而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夫道,费而且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其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名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以自言矣。又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道不可以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形容也。太上慈悲度世,广为说法曰:鸿濛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毓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是也;母者,天地既辟而后,一气化生万物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一心端坐,万念胥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顷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瞆也,若使昏瞆,适成枯木死灰。修士于此,当灭动心,莫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物;人身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 修士兴工,不从有欲无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曰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有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谓之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无物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不生一知见,虽有动,却不存一动想,有一心,无两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失,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首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人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倏忽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生人育物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静一动,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度,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得视为杳冥,毫不穷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成春,头头是道矣。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太上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 离,通行本作“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古云:“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又曰:“穷取生身受命初,莫怪天机都泄尽。”由此观之,足见受命之初,浑然天理,无有瑕疵,彼说美说恶,说善说丑,皆为道之害也。夫道究何状哉?在儒家曰“隐微”,其中有不睹不闻之要;释家曰“那个”,其中有无善无恶之真;道家曰“玄关”,其中有无思无虑之密。大道根源,端本于此。一经想像,便落窠臼;一经拟议,便堕筌蹄。虽古来神仙,赞叹道妙,曰美曰善,要皆恍惚其象,非实有端倪。盖以为美也,就有恶对;以为善也,就有丑对。又况美在是,恶亦在是;善在是,丑亦在是。此殆后天阴阳,有对待,有胜负、参差,而非先天一元之气也。故太上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知,人不求虚无一气,而第言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亦舍本而逐末也。 太上特示下手之工,为大众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即凝起神,又要调息,调起息,仍要凝神,如此久之,神气并成一团,顷刻间自入于杳冥之地,此无为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有为焉。我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气立,气依神行,无知有知,有觉无觉,即玄牝之门立矣。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圣贤仙佛之本,此最吾道家秘密天机,不容轻泄者也。 修士行持,与其求之无极,不可捉摸,何若求之阴阳,更有实据。经曰:有无相生,不过动而静,静而动,出玄入牝,燮理阴阳者也。难易相成,不过刚而柔,柔而刚,鼎炉琴剑,一烹一温者也。长短相形,即出入呼吸,任督往来,前行短、后行长之谓也。高下相倾,即火在上而使之降,水在下而使之升,上下颠倒,坎离之妙用也。音声相和,即神融气畅,百脉流通,不啻鸣鹤呼群,同声相应,不召自来也。前后相随,即子驰于后,午降于前,乾坤交媾,和合一团,依依而不舍也。此数者,皆由后天之阴阳,而返乎先天之无极也。圣人知道之本原,冲漠无朕,浩荡无痕。其处事也,则以无为为尚,而共仰恭己垂裳之风;其行教也,则以不言为宗,而自寓过化存神之妙。圣人作而万物睹,又何离之有耶?自此耕田凿井,被生成而竟忘其行;开源节流,勤化导而并化其迹。即使功满乾坤,名闻天下,而圣人若耻,为虚名未尝有实绩也。夫岂若《书》云:“汝惟不矜不伐,天下莫与争能、争功”者,尚有弭人争竞之想哉?此殆归于神化之域,淡定之天,一惟自适其乐,而不忘自得之真。古言:视富贵如浮云,弃功名若敝履者,其斯之谓欤?虽然,道成德自立,实至名自归。圣人纵不居功,而天下后世,咸称道不衰。是不言功而功同日月,不言名而名重古今。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也。 学者须从虚极静笃中,养出无美无善之真出来,才算修炼有本。其道维何?玄关窍也。舍此则无生矣。修道者,舍此玄关一窍,别无所谓道矣。如以美善为道,亦属后天尘垢。太上以此言警之,望人因流而溯源也。不然,美善之称,亦三代下之君子,又乌可厚非哉?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阳非道也,阴亦非道,道其在阴阳之间乎!又况道者理也,阴阳者气也。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单言道,实无端倪可状,惟即阴阳发见者观之,庶确有实据。此章言无美无善之真,直抉大道根源,望人端本立极,以为修身治世之基。“有无难易”数句,是教人由对待之阴阳,返乎真一之气。其中又教人,从有无相入处,寻出玄关一窍,为炼丹本根。至于守中养丹,阳生活子,运转河车,亦无不层层抉破。惟圣人直探其源,故恭己无为,不言而信,虽有生有为,而在己毫无德色。迨至功成告退,视富贵为不足重轻,非圣人,其孰能与于斯?学者玩索而有得,非但下手有基,即通天亦有路矣。他注云:天下皆知美善之所以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矣。此讲亦是。但太上之经,多在原头上说,不落二乘。 第三章 不见可欲 太上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之治天下也,与其有为,不如无为,尤不知有为而无为。其化民成俗也,与其能感,不如能化,尤不如相安于无事之为得。是以尧舜恭己垂裳,而四方悉昭风动,此何如之化理哉?不过上无心而民自静,上无好而民自正,上无欲而民自定耳。否则,纷纷扰扰,自以为与民兴利除弊,而不知其扰民也实甚。故曰:民本无争也,而上争夺之;民本无贪也,而上贪婪之;民本无私无欲也,而上以奇技淫巧、鲜衣美食先导之。欲其不争不贪、无嗜无好也,得乎?苟能修其身,正其心,恬然淡然,毫无事事,不以贤能相尚,则民自安靖而不争矣;不以难得之货为贵,则民重廉耻,而不为盗矣。且声色货利之场不一,属于目则无见无欲,己与民各适其自在之天,而虚灵活泼之神,自常应常静而不乱矣。此事岂异人任哉?惟圣人屏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其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灭,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所谓“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而且专气致柔,如婴儿之力弱,不能持物者然。虽至柔也,而动则刚。观其浩浩渊渊,兀兀腾腾,真可包天地而入日月,贯金石而格鬼神,其气骨自有如是之强壮者。如此性修命立,彼浩然刚大之气,绰绰有余,一切知觉之心、嗜欲之性,不知消归何有。圣人以此修身,即以此治世。在己无知无欲,使民亦无知无欲,不但愚者混混沌沌,上合於穆之天,即聪明才智之儒,平日矜能恃智,惟恐以不逞为忧,至此亦淡恬无事,自忘其知识之私,一归浑朴。此能为而不为,非不能也,实不敢也。虽然,人生天地,不能逃虚空而独超物外,必有人伦日用之道,又乌得不为哉?然顺其自然,行所无事,虽有为,仍无为也,亦犹天不言而自化,四时代宣其教矣;帝无为而自治,百官代理其政矣。为者其迹,不为者其神,是以南面端拱,天下悉庆平成,猗欤盛哉! 道本平常,不矜新颖,不尚奇异。如国家尊贤,原是美事,若以此相夸相尚,则贤者固贤,而不肖者,亦将饰为贤。甚至贤以否为否,而不肖者又以贤为否,于是争端起矣。彼此互相标榜,迭为党援,而天下自此多事。国家理财,亦是常经,而若贵异物,宝远货,则民必梯山航海,冒险履危,不辞跋涉之苦、性命之忧,搜罗而致之朝廷。至求之不得,千方万计虽奸盗劫夺,所不顾也。至于衣服饮食,亦日用之常,而若食必珍馐,衣求锦绣,见可欲而欲之,奢风何日已也?是以圣人内重外轻,必虚心以养神,实腹以养气,令神气打成一片,流行于一身之中,条畅融和,苏绵快乐,而志弱矣;且神静如岳,气行如泉,而骨强矣。常常抱一,刻刻守中,非独一己无欲无思,即聪明才智之士,亦观感而悉化,不敢妄有所为。或曰:有为则纷更致诮,无为则清净贻讥,为不为之间,亦几难矣。讵知,顺理而为,非冒昧以为,有为仍与无为等,所以孔子赞舜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第四章 和光同尘 太上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帝者,上帝也。先者,无始之始也。) 道者何?太和一气,充满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贯乎古今,其德暨乎九州万国,胎卵湿化、飞潜动植之类,无在而无不在也。道之大何如耶?顾其为体也,空空洞洞,浑无一物,若不见为有余;及其发而为用,冲和在抱,施之此而此宜,措之彼而彼当,《诗》曰:“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真若百川朝海,而海不见盈也,不诚为万物之宗旨哉?孔子曰:“鬼神之为德,体物不遗。”又曰:“语小,莫破;语大,莫载。”其浩浩渊渊,实有不可穷究者。道之难状如此,后之人又从何而修乎?太上悲悯凡人,乃指其要曰:凡人之不能入道者,皆由才智之士,自恃自恣,任意纵横,于以锢蔽虚灵而不见耳。兹欲修道,须知聪明智慧,皆为障道之魔,从此黜聪堕明,屏其耳目之私,悉归混沌,而一切矜才恃智、傲物凌人之锐气,概挫折而无存,则人心死而道心生,知见灭而慧见昭矣。先儒曰:“聪明才智之人不足畏,惟沉潜入道,澄心观理者为可畏。”斯言不诚然乎?修行人,务以沉神汰虑,寡欲清心为主。那知觉思虑之神、恶妄杂伪之念,纷纷扰扰,此念未休,彼念又起,前思未息,后思又来,我必自劝自勉,自宽自解,如乱丝之纠缠,我必寻其头绪而理之,若蔓草之荒芜,我必拔其根株而夷之。如此则纷纭悉解,而天君常泰矣。虽然,此独居习静之功,犹未及于闹处也。苟能静而不能动,犹是无本之学。必静时省察,一到闹热场中,尤要兢兢致慎,凡事让人以先,我处其后,尊人以上,我甘自下,若此则与世无忤,与人无争焉。又况好同恶异,世俗大抵皆然,我惟有随波逐流,从其类而和之,虽有光明正大之怀,我决不露其圭角,惟有默识其机,暗持其体,同己者好之,异己者听之。所以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古圣人,当大道未明之时,莫不以此混俗也。又观六祖,得衣钵之后,道果虽圆,尚未尽其微妙,由是留形住世,积功了道,隐于四会山中,猎夫与居,恬不为怪,所以得免于难。若非和光同尘,乌能长保其身?由此动静交修,常变有权,则本来一点湛寂虚明之体,自然常常在抱。而又非果在也,若有所在,却无所在,若有所存,却无所存,一片灵光,闪灼于金庭之下。此道究何道哉?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际,吾不知从何而来、从何而去,究为谁氏之子也?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斯为大道之玄妙欤?帝之先,有何象?亦不过混沌未开,鸿濛未判,清空一气而已矣。迨一元方兆,万象回春,即发散于天地人物之间,而无从窥测。修士欲明道体,请于天地将开未开、未开忽开而揣度之,则得道之原,而下手不患无基矣。 太上将道之体,画个样子与人看。又教体道者,欲修大道,先认道源;欲寻道源,先从自家心性中闲邪存诚,自下学循循修之,久则底于神化之域,方知吾心性中有至道之精,常常不离怀抱也。须从静中寻出端倪,用存养省察之功,以保守天真,不以盛气凌人,不以繁冗乱性,即张子所谓“解脱人欲之私”也。拨开云雾,洞见青天,斩断葛藤,独露真面。一旦动与人交,不知有光埋光,在尘混尘,或显才智,或炫功能,抑或现烟霞泉石之身,露清致高标之态,历观往古,惹祸招灾,为大道之害者不少。如汉朝党锢之禁,晋时清流之祸,虽缘小人之奸,亦由己不知明哲保身之道也。人能混俗和光,与世同尘,一若灵芝与众草为伍,凤凰偕群鸟并飞,不闻其香而益香,不见其高而愈高。如是藏拙,如是直养,则湛寂真常之道,自恍惚于眉目之间,不存而若存,有象而无象。《中庸》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非居帝之先而何?
目录
【目录】(全部) 整理说明… 黄元吉语录要旨(代序)陈撄宁( ) 第一编 道德经注释…黄元吉( ) 《道德经精义》例言…萧天石( ) 翻印黄注《道德经》序马杰康( ) 重印《道德经讲义》序江起鲲( ) 道德经注释序…朱有芬( ) 道德经注释序受业弟子( ) 道德经注释序…黄元吉( ) 道德经总旨… 卷上 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不见可欲…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道之废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卷下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执…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第二编 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 ) 《乐育堂语录》序萧天石( ) 弁言…王道源( ) 重印《乐育堂语录》序韩佛果( ) 《乐育堂语录》序…果圆居士( ) 柳云亭序…柳云亭( ) 黄元吉先生语录序…乐育堂弟子( ) 《乐育堂语录》卷一… 一、见明道理,矢志修道 二、阳生之道,真机勃发 三、人生境遇,回心向道 四、先天水火,分辨清浊 五、明心见性,修道先务 六、玄关一窍,炼道丹头 七、下手识虚,炼心之道 八、外物害道,惜福修炼 九、神宰太空,心同太虚 十、进火采药,运用河车 十一、真火凡火,煅炼此身… 十二、安心久坐,深造以道… 十三、顾諟上田,神气周身… 十四、积功累行,舍财积德… 十五、玉液炼己,筑固丹基… 十六、玄牝的旨,炼丹之本… 十七、去欲存诚,交媾玄黄… 十八、火候大端,文武养固… 十九、调和水火,采取烹炼… 二十、天罡斗柄,进火退符… 二十一、防火伤丹,始终工法 二十二、后天尸气,先天元气 二十三、虚无一气,庶几近道 二十四、真灵之知,造化根本 二十五、性命双修,虚无妙道 二十六、修性修命,最上乘道 二十七、精气与神,三品大药 二十八、火候神息,炼剑铸镜 二十九、阴阳之气,太极之理 《乐育堂语录》卷二… 一、除欲克念,凝神交气 二、最忌邪火,守拙顺应 三、炼心伏气,道在其中 四、炼己事大,忍辱苦行 五、有无气机,神气之要 六、认清元神,才有作用 七、跳出牢笼,得药火候 八、真一之气,成仙成佛 九、玄关窍开,天仙地位 十、收敛目光,集神玄窍 十一、归根复命,凝神调息… 十二、胎息凡息,真意为主… 十三、阳生阴含,主翁中镇… 十四、存神听息,修炼良法… 十五、慎独静观,炼精化气… 十六、积功累德,见本来人… 十七、真阴真阳,太和元气… 十八、内药外药,采取河车… 十九、元神作主,归真返本… 二十、炼己于尘,积功累行… 二十一、修炼要诀,明君臣使 二十二、进退火符,卯酉沐浴 二十三、玄关一窍,真觉真意 二十四、气穴炉鼎,养丹持念 二十五、炼己修性,水火既济 二十六、真一之气,药生消息 二十七、真空妙有,借假修真 二十八、真药真火,安炉立鼎 二十九、志愿金仙,神水神火 三十、性命交会,始产真种… 《乐育堂语录》卷三… 一、道贵真传,首务功德 二、道合虚无,踏实守中 三、温养两般,内外符火 四、夜半声雷,玄关诀要 五、火候药物,丹家秘传 六、药物老嫩,结丹于无 七、先有乐地,炼性见性 八、展窍开关,真药成丹 九、温养本原,清真药物 十、道即太极,山根玄膺 十一、周天工法,子午卯酉… 十二、志心修道,采取抽添… 十三、道不轻传,顺受其正… 十四、河车要诀,道即在虚… 十五、生身受气,本来之人… 十六、素位而行,随时觉照… 十七、阴极阳生,神气交合… 十八、缉熙之法,养气之道… 十九、乾坤交媾,绛宫寒泉… 二十、女子丹法,贞静淑端… 二十一、上乘妙道,扶衰救老 二十二、止念之功,无思无虑 二十三、杳冥有精,真阳发生 二十四、玄关一动,仙家真种 二十五、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二十六、返赤子心,由渐而入 《乐育堂语录》卷四… 一、筑基了性,还丹了命 二、性圆阳生,炼精化气 三、精生玄关,气动玄关 四、一窍玄关,安炉立鼎 五、得见本来,再定久养 六、主静立极,天罡斗柄 七、凝神于虚,合气于漠 八、宝镜高悬,慧剑时挂 九、参赞化育,上品丹法 十、持盈保泰,勉力用功 十一、真性真命,舍财求道… 十二、神聚玄窍,集义生气… 十三、性命阳生,不理景象… 十四、造端夫妇,百日筑基… 十五、小药大药,内外二火… 十六、觉照之心,炼丹之主… 十七、勘破世情,回天妙剂… 十八、炼铅塵世,知不如行… 十九、朝屯暮蒙,琴剑刚柔… 二十、气质之性,薰陶温养… 二十一、法效天地,性命之药 二十二、元神主宰,动处炼性 二十三、天机之发,元精化生 二十四、胎息元气,修炼工夫 二十五、时将解馆,详示诸说 二十六、天根月窟,换骨洗髓 重刊《乐育堂语录》跋龙腾剑( ) 《乐育堂语录》卷五… 《乐育堂语录》序 一、尽性立命,先后天气 二、清静神息,制外养中 三、尽其在己,不著形象 四、清烦制欲,敛神为本 五、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六、欲起情生,坐镇中庭 七、温养为先,有进无退 八、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九、玄关一窍,积铅添汞 十、清源复本,取坎填离 十一、混沌一觉,仙家根本… 十二、不动之心,本来之人… 十三、进德修业,养心自然… 十四、摄心之法,觉照常惺… 十五、存心养性,洞彻源头… 十六、明心见性,虚静觉常… 十七、先得性真,继加命学… 十八、三才一气,修德回天… 十九、同源异流,天人一贯… 二十、主宰在我,须常把持… 二十一、玄关一窍,动静之间 二十二、豁然一觉,玄关窍开 二十三、打起精神,整顿志气 二十四、抝命之学,不二其操 二十五、炼丹之道,进退火符 二十六、玄关窍开,胎息元神 二十七、炼气工夫,周天法程 二十八、修炼性命,和光同尘 二十九、听天安命,顺其自然 三十、时将解馆,临别叮嘱… 第三编 道门语要…清·黄元吉( ) 《道门语要》序 道门语要元吉黄裳( ) 一、探性命之原 二、论精气神之实… 三、见性量之大 四、言立命之要 五、详守中采取之义 六、运小周天之法… 七、行大周天之工… 八、重炼虚之学 九、明修炼之序 十、明炼己之功 十一、分火药之功用 十二、论人及早修持 十三、训及门语录… 十四、励及门语 自解妙悟 了了子自记… 有感而作 夜间悟道忽笑作此以记之… 混元仙曲 李西月… 附录 唱道真言青华老人传 鹤臞子录( ) 鹤臞子序 青华老人自序 青华老人题词 唱道真言卷一 唱道真言卷二 唱道真言卷三 唱道真言卷四 唱道真言卷五 万清和跋 郁教宁跋 口诀钩玄录(初集)…陈撄宁( ) 第一章 学说之根据 第二章 书名之意义 第三章 应具之常识 第一节 道家与道教之异同 第二节 道家与儒家之异同 第三节 道家与佛家之异同 第四节 道家与神仙家之异同… 第四章 口诀之来源 第一节 传口诀之慎重 第二节 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