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杨先让文集 光与色:我的彩绘之路

杨先让文集 光与色:我的彩绘之路

  • 字数: 64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杨先让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7786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15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彩绘”是杨先让采取西方绘画写实构图及光色处理,以中国纸墨的渲染,再加入版画黑、白线条效果的艺术创作。本书是一部对杨先让彩绘创作历程进行整体记录与全面呈现的彩绘随笔集,按作品内容分为六部分:一、银杏和梨渊,温暖和记忆在心间涌动;二、乡愁倚在他乡的窗前,诉说着绵绵不绝的思念;三、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四、山河辽阔,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五、异域风光别样好;六、我对花的爱,是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这些彩绘多创作于作者退休后侨居海外之时,描绘自然与风景,小城、乡村、故土风貌、域外风情,间以文字记录对往事的回忆,回望自身经历,也反思艺术与时代。其中隐藏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对故乡与祖国的思念之情,以古典与现代的叠加方式一一呈现。
作者简介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39年随家人迁居朝鲜,1944年回国求学,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第 11 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曾出版《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文集》《徐悲鸿》《中国乡土艺术》《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著作。
精彩导读
桔梗花,是一种非常富有东方色彩的花卉,原产中国、日本、西伯利亚等地。 桔梗花,日本人的服饰、器皿上常出现它,朝鲜人的民谣里唱着它,中国的美术作品中少见它。 桔梗花的花姿宁静高雅,花色娇而不艳。花朵含苞待放时如僧帽,也很像鼓鼓的小包袱;开花后似铃状,又像蓝色小星星,所以又有包袱花、僧帽花、铃铛花、六角荷的别称。它被誉为“花中处士,不慕繁华”。 桔梗花不仅花型优美,我国的许多地区也用桔梗根制作腌菜,颇具风味。在朝鲜语当中,桔梗的发音类似“道拉基”或者“多拉基”。有一首以“道拉基”为名的朝鲜族传统谣曲(一般汉语翻译为《桔梗谣》),在仁川小学读书时,我经常唱这首民谣。 在大庆油田的荒野上意外看到桔梗花,感觉特别亲切,耳边似乎响起了《桔梗谣》:“桔梗哟,白白的桔梗长满山野,只要挖出一两棵,就可以装满我的小菜筐,哎嘿哟哎嘿哟,你呀,叫我多难过,因为你长的地方叫我太难挖……”我满含深情地画下了它,不由自主地想起异国他乡的童年往事。 人的一生,也如花开花落。老时,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般凋零,但永远无法抹去的是记忆中的那一缕幽 香。 | 桔梗花 | 1975年 | 彩墨 | 62cm×44cm | 休斯敦野生公园里,夏天,浅黄色的荷花开满了池塘;秋后,残荷千姿百态,你不想画都不可能。虽然是枯寂无声,却仿佛看到一颗洁傲的灵魂在盛开,在跃动,在暗自飘香。 枯荷之美,是生命的线条在涅槃中延续。 枯荷之美,美在清心静心,有洗尽铅华的意境。 | 枯荷 | 1994年 | 彩绘 | 68cm×68cm | | 残荷 | 1994年 | 彩绘 | 72cm×95cm | 我画了又画,画完枯荷又画残荷,依然感觉余情未了。 或许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残荷。但愿我们都能做到:在时间并不光滑的隧道里,与它们一一相认。我看它们时,它们亦看我。相看两不厌之时,找到最本质的共同属性:清醒自知、坚韧饱满、铮铮傲骨、自在淡然。 | 瓶花之一 | 1976年 | 彩墨 | 44cm×52.5cm | 看到这个瓶花作品,就会想起艺专时的老同乡、老同学宋白宇。 1976年,我正带着几位工农兵学员在教室里画静物写生,忽然老同学宋白宇在门外唤我出去,她喘着粗气,是从南苑解放军驻地赶过来的。她把我拉到走廊一边,说了句“抓起来了”,下一句是“都在喝酒庆祝呢”,听到这个消息,忘记当时心中是什么滋味了。“四人帮”被捕了,大快人心。 宋白宇当年是我艺专同班同学。1948年,北平一解放,她就参军南下了,曾带着我一起将行李拉到西什库兵营集合。后来我被张信让、王育中推着平板车,连人带行李拉回学校去了,说学校工作需要我。 宋白宇在20世纪80年代因乳癌去世了。我画下这幅插满菊花的瓶花遥祭她,也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岁 月。 | 瓶花之二 | 1994年 | 彩绘 | 70cm×70cm | 我画的彩绘作品中,少见牡丹,多是芍药。从外形看,牡丹花大,花瓣外放,芍药花朵,相对较小。除了大小之外,牡丹的花端庄高贵,芍药的花清新婉约。牡丹是花卉作品中经常描绘的题材,历代诗人画家有着无数赞美牡丹的诗句和画作,但近些年牡丹被一些画家画俗气了,饭馆旅店随处可见。我也画牡丹,我觉得画的意义不仅在于牡丹国色天香的外表,还在于其寄托画家的美好情感。唯其如此,才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牡丹 | 2022年 | 彩墨 | 138cm×96cm | 我要说说牡丹 中国花卉题材中,缺不了它。那是国色天香,富贵的象征。被称为国花,可是被画得到处皆有。家庭里,饭馆里,五颜六色,已达到俗不可耐的地步了。 人人喜欢,我能不画它吗?2008年,回国后,搬到回龙观云趣园一小区一楼,有一小院,种了十棵牡丹,三四种颜色。清明前后,北京牡丹盛开,真乃“花开时节动京城”。我家小院也春色迷人。又到景山观赏。友人带我到房山赏牡丹园,壮观,我必然画速写。 既然画起了牡丹,我除了在构图章法上取传统,而在牡丹造型上,则以西法勾勒,加以皴擦点染,达到我画彩绘时一点效果。有笔有墨,色单纯而浓,尽量与别家区别,形成我家之法。免俗为要,我尚自爱。 我曾为刘聿伦大夫的新居客厅,画过一幅六尺宣接半张牡丹。传统技法,设色笔墨尚大气,不俗。他高兴,我满意。 1999年,在老同学刘士铭家,遇见河南豫剧著名演员马金凤。她是为纪念自己从艺七十周年,第六次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的。 那天,我带了家乡大樱桃送朋友尝鲜。我劝马金凤吃。她指着樱桃说:“这些生冷东西,再好我也不吃。”然后,她风趣地对我说:“大兄弟,咱们是老乡。现在人称俺是洛阳牡丹,其实俺是山东曹州牡丹。”接下来又笑着说:“俺演了一辈子你们老祖宗的戏(指杨家将的戏,因为我姓杨)。”我答应回家画一幅牡丹送她,题上“洛阳牡丹传神州,曹州牡丹甲天下。贺豫剧大师马金凤舞台艺术七十周年”。她收到后十分高兴。 牡丹画开了,竟有人专指,求它一幅,尚赠润笔费若干,也属一乐。 2021年,在中国美术馆大展时,我的中国画、扇面、书法都未拿出展示。以后办展,我会将我的花卉、山水、书法、扇面一起展出。这才是一个整体。 | 祈春 | 2024年 | 彩墨 | 69cm×45cm |
目录
银杏和梨渊,温暖和记忆在心间涌动/ 5? 乡愁倚在他乡的窗前,诉说着绵绵不绝的思念/ 19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39 山河辽阔,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61 异域风光别样好/ 83 我对花的爱,是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 101? 附录 杨先让艺术简历/ 15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