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技教育项目学习专题研究与创新实践

科技教育项目学习专题研究与创新实践

  • 字数: 421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陈海深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7021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教育资源开发案例,以案例开发引出理论,用理论指导案例的开发,避免纯科技教育资源的展示与介绍。在系列主题案例所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中体验科技教育资源开发的理念,帮助读者了解科技素养提升的教与学的方法,发展职前(职后)科技教师的探究实践能力。系列主题开发的过程遵循课标导向、跨学科综合、创新设计的原则,每个主题案例都详细描述了课标要求、内容设计、技术应用、创新创意、实践反思等环节,以求引发科学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提升探究意识。
作者简介
陈海深,博士,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物理教育研究。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广西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教育科学学科专家库成员等。主持及完成省部级和厅级教改科研项目10项,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
精彩导读
榫卯工艺所蕴含的阴柔之美、相辅相成、睦邻友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如今榫卯工艺面临不少问题:如缺乏关注、传承人少且应用范围很窄,人工投入、技术的不足和它本身的性质等也成为榫卯工艺发展的限制因素。 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主要分为4类:柱、梁、枋、斗拱。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斗拱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接才能组成房屋。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柱作为古建大木结构的重要承重构件之一,主要用于垂直承受建筑上部传来的作用力。古建筑的柱子与梁是通过榫卯方式连接的,即柱顶做成卯口形式,梁端做成榫头形式,插入柱顶预留的卯口中。 时间是由过去、现在、将来组成的连续不断的系统,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人类便开始通过计量时间来描述万物的变化,并由此诞生了一系列计时工具。现代多以钟表为计时工具,在科技水平有限的古代,滴漏是典型的计时工具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结构,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纵观滴漏的整个发展史,可以了解滴漏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反映该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又是如何助推生产力发展的。
目录
第1章 榫卯装置及其结构探秘 第2章 鲁班锁内部结构探秘与创新实践 第3章 九连环益智玩具的探究与创新实践 第4章 拼图的分类探究与创新实践 第5章 迷宫的项目学习与探究实践 第6章 平面连杆机构的结构探秘 第7章 千斤顶的实验探究与创新实践 第8章 滴漏的项目探析与创新实践 第9章 阀门的项目学习与探究实践 第10章 开关的项目学习与探究实践 第11章 声传感器的项目学习与探究实践 第12章 基于OpenCv图像识别软件的项目式学习与创新实践 第13章 异形泡泡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