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彼得·潘诺顿注释本

彼得·潘诺顿注释本

  • 字数: 460
  • 出版社: 湖南文艺
  • 作者: [英] 詹姆斯·巴里
  • 商品条码: 978757261102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彼得·潘诺顿注释本》是经典名著《彼得·潘》的注释本,原著作者为英国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 · 巴里,并由哈佛大学民俗学和神话学教授玛丽亚 · 塔塔尔花费数年编写、注释而成。玛丽亚 · 塔塔尔以1911年霍德和斯托顿出版社出版的初版本《彼得和温迪》为蓝本,对文本做了大量的评注,并附有相关的历史照片、舞台剧和电影的剧照,以及十来篇充满洞见、富有启发性的解说和文献。 这部评注翔实、插图丰富的著作,让我们得以细致了解《彼得·潘》诞生的文化背景和对后世读者产生的影响,带领我们以新的视野,身临其境,随彼得 · 潘再次飞入魔法世界。
作者简介
原著作者:詹姆斯·巴里(J. M. Barrie),英国剧作家、小说家,以《彼得·潘》闻名于世。著有《古老轻松的田园诗》《小牧师》《小白鸟》等。1904 年,剧本《彼得·潘》发表,同年首次在伦敦公演,引发轰动。1911 年,小说《彼得·潘》正式出版。随后,这部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飞向世界,赢得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编著者:玛丽亚·塔塔尔(Maria Tatar),哈佛大学日耳曼语言和文学、民俗和神话研究教授。国际早研究童话的学者之一。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砍掉他们的头,童话与童年文化》《世界上美的人:白雪公主与21个母女故事》。此外,她是许多民间传说和童话书的主编,编著有《经典童话诺顿注释本》《格林童话诺顿注释本》等。 张海香,编辑、译者,译有《阿米拉的红铅笔》《爱在别离时》等。
精彩导读
第一章 彼得闯了进来 (节选) 所有的孩子都长大,只有一个例外。 1 他们很快知道自己会长大,而温迪 2 是这样知道这件事的。有一天,两岁大的她在花园里玩,摘了一朵花,拿着花向妈妈跑去。我猜她肯定看上去兴高采烈,因为达林 3 夫人把手放在心上,喊道:“噢,你怎么就不能永远这样呢!”在这件事儿上,母女俩就说了这么多,可从此以后,温迪就知道自己肯定会长大。 4 两岁后,你往往就明白了。 两岁是结束的开始。 5 他们自然是住在 14 号,温迪降生之前,妈妈一直是家里的核心。她是位可爱的女士,心思浪漫,长着一张甜美而爱嘲弄人的嘴。她浪漫的心思就像小盒子,它们一个套一个,源自神秘的东方, 6 不管你发现多少个,总有下一个;她甜美而爱嘲弄人的嘴上有一个吻, 7 尽管它就在那儿,明明白白地出现在右侧嘴角,温迪却从来没能得到过。 达林先生是这样俘获她的芳心的:许多在她是姑娘时,曾一度是小伙子的绅士,同时发觉自己对她的爱,就都跑着去她家,向她求婚;唯独达林先生没有跑,他叫了辆出租车,第一个到了她家,就这样得到了她。他得到了她的全部,除了她内心深处的盒子和那一吻。他压根儿不知道盒子的事,也适时不再寻求那一吻。温迪以为拿破仑本可以得到这个吻,但我能想象出他尝试后,愤然摔门而去的画面。 达令先生常向温迪夸口说她的母亲有多么喜欢他、尊敬他。 8他拥有高深莫测的学识,懂得股票交易的玄机——当然根本没人真懂,但他看起来真像那么回事。他总是高谈阔论股票上涨、股份贬值,似乎见过他这模样的女人,都该对他钦佩有加。达林夫人身着一袭白衣,步入婚姻,起初她记账记得十分准确,心情也十分愉悦,好像记账是种游戏,连一颗小圆白菜也不放过;可逐渐地,整颗花椰菜都不记了,转而画起无脸婴儿画来。那些本应该算账的时间都被她用来画画了。那些就是达林夫人的猜想。 (……) 1 J. M. 巴里可能用开篇第一句,指代他本人,1922 年笔记本中的一个条目使这一点显而易见。该条目显示,巴里在晚年发现彼得·潘与其自身人生故事的相关性:“似乎 ‘P. 潘’写作数年后,我才理解它的真意——拼命想长大,却长不大。”此处,他很可能指代自己失败的婚姻,或者自己对孩子和童年游戏的痴迷,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巴里还可能暗指英年早逝的哥哥戴维。“我成年之时,他仍然是个十三岁的少年。”他在母亲的传记《玛格丽特·奥格尔维传》中如是写道。在《肯辛顿公园里的彼得·潘》中,巴里告诉我们:“彼得年纪很大了,却永远是同一个年纪,因为这无关紧要。他的年龄是七天大,虽然早就出生了,却从未过过生日,也不曾有丝毫机会过生日。原来他七天大时,就从做人的义务中逃脱;从窗户逃出来,飞回肯辛顿公园。” 第一段从“所有的孩子”开始,然后从“他们”转换成“你”。巴里先以大人身份开口,用“他们”指代孩子。然后他变成孩子,宣称:“两岁后,你往往就明白了。”巴里的朋友、历史小说家莫里斯·休利特曾于 1898 年出版一部名为《潘和年轻的牧羊人》的剧作,该剧开头为:“孩子,孩子,你愿永远做个孩子吗?”(不过,此剧与巴里的《彼得·潘》几无相似之处。) 第一段三次重复“长大”(巴里作品的一大特征)使得“长大”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长大”“会长大”“肯定会长大”。 2 这一名字是 J. M. 巴里和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威廉·欧内斯特·亨利之女玛格丽特·亨利共同创造出来的。诗人亨利以《永不屈服》(Invictus)这一诗篇而闻名。他是巴里的密友、《苏格兰观察报》编辑,该报创刊于 1888 年爱丁堡。显然,玛格丽特将巴里称为她的“弗温迪”(fwendy),由此启发了“温迪”一名。自从巴里的剧作搬上舞台后,此名在英美文化中大受欢迎。“我从她那里,想到给我的一个角色取名为温迪;那是她能找到将我称为朋友(Friend)的最相近的发音。”巴里在随笔集《格林伍德帽》中写道(第 183 页)。玛格丽特·亨利六岁去世。“那个可爱的孩子去世时,差不多五岁,”巴里回忆,“人们可能称她的死是她玩耍时的一种突发奇想。”温迪也与格温德琳有关,是该名的昵称。更为重要的是,因温迪一角在梦幻岛上与彼得·潘成为伙伴,温迪之名便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身份属性,如一种崭新的开始。 3 “亲爱的”(Darling)一词是巴里在与西尔维娅·卢埃林·戴维斯的通信中使用的,他也用其中间名乔斯林称呼她。“亲爱的 J.”或是“亲爱的乔斯林”,他会这样写道。在《玛格丽特·奥格尔维传》中,巴里称用这一表示亲昵的词语称呼任何其他人,哪怕是剧中人,都是挑战:“我希望自己不受困扰,因为今晚,我得让我的主角说出‘亲爱的’,这既需要隐秘,也得集中精力。”(126) 4 叙事者把我们带进孩子的头脑中。一开篇,他就说出这样一句,力求构建出一个文化真相(“所有的孩子都长大,只有一个例外”),从而引出温迪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永远两岁。温迪“在花园里玩”是重要的意象,这一田园图景象让人联想到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场景也让人想起另一对母女:德墨忒尔和珀耳塞福涅,因后者被冥王哈迪斯掳去死人之地冥界,母女俩分开。达林夫人的那句慨叹:“噢,你怎么就不能永远这样呢!”捕捉到因变化而失去的伤感,这情绪在神话中既是私人的,也是季节性的。 5 两岁也许是结束的开始,不过巴里也曾将那意义非凡的时间后延,他宣称:“我们十二岁之后发生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两岁似乎标记了自我意识的出现,因为此时孩子突然有了意识——“你往往就明白了。 6 达林夫人通过与神秘的东方相关联,而被定位成神秘而异域的、不可知的,是“他者”。巴里赞同当时英国人认为生活在非西方文化中的人具有不可知性这一固化观点。 7 吻将是温迪与彼得谈话的关键,在其中,吻和顶针混为一谈。这不可获得的一吻将在那场谈话中再现。彼得还将在故事的结尾带走这一个吻,“那吻不曾给过别的什么人”。
目录
01 致大人 011 编著者的话 025 《彼得·潘》导读 063 作者传记:梦幻岛上的 J. M. 巴里 001 彼得和温迪 021 章 彼得闯了进来 040 第二章 影 子 054 第三章 来吧,来吧! 078 第四章 飞 行 093 第五章 那座岛成了真 112 第六章 小房子 126 第七章 地下之家 136 第八章 美人鱼潟湖 155 第九章 梦幻鸟 161 第十章 快乐之家 171 第十一章 温迪的故事 184 第十二章 孩子们被带走了 190 第十三章 你们相信有仙子吗? 201 第十四章 海盗船 213 第十五章 “这次我要和胡克拼个你死我活” 228 第十六章 回 家 241 第十七章 温迪长大了 257 附录 259 “献给五个孩子,一篇献词”:剧作《彼得·潘》引言 277 《彼得·潘》拟拍的电影脚本 337 银幕上的《彼得·潘》:一份电影综述 357 《彼得·潘》:改编、前传、续集和衍生作品 363 朋友、粉丝和仇敌齐聚:J. M. 巴里和彼得·潘在全世界 405 J. M. 巴里的遗产:《彼得·潘》与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 411 亚瑟·拉克姆和《肯辛顿公园里的彼得·潘》:艺术家小传 435 亚瑟·拉克姆为《肯辛顿公园里的彼得·潘》所绘的插图 501 致 谢 505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