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比邻而居:辽金西夏民族生活史--古人的生活

比邻而居:辽金西夏民族生活史--古人的生活

  • 字数: 16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宋德金|
  • 商品条码: 978710116821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介绍辽金西夏时期日常生活的普及类读 物。本书四色印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地介 绍了辽金西夏时期古人的衣食住行。全书按照衣、 食、住、行分为四大版块,分别由这四方面入手, 解析引起衣食住行变化的社会环境、不同阶层和集 团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体现出的礼仪和习俗。 书中结合历史文献、文物遗存与考古研究成果,详 细介绍了这一历史时期衣食住行所表现出的民族性 和地域性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历史交流及变迁 。
精彩导读
辽代服饰的演变 契丹早期的生产方式以狩猎、游牧为主,衣服原料 来源于野兽和牲畜皮毛。到太祖阿保机的伯父述澜时, 契丹人开始修筑城池,种植桑麻,并且有了原始的纺织 业。及至占领燕云十六州以后,契丹人把那里大批的绫 罗绸缎运往本土,并且参照中原制度,制定了辽朝的衣 冠制度。就朝野分,有官服和民服之别;就民族分,有 国服和汉服之别。国服指契丹服饰,汉服指汉人服饰。 国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等 。汉服,也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 契丹人发式、服饰的主要特征,是髡发、窄袖、短 衣或长袍、左衽、长靿靴(即长筒靴)、佩蹀躞(金属 佩饰件)等。这些特点都是同契丹人的生活环境相联系 的。如髡发,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说,乌桓、 鲜卑“以髡头为轻便”。包括乌桓、鲜卑、契丹在内的 北方民族髡发的一个主要原因,都是便于骑射、游猎生 活。沈括《梦溪笔谈》卷一说:窄袖利于骑射,短衣、 长靿靴便于在草地上行走。而蹀躞是用来挂弓箭、磨刀 石之类的。左衽,衣襟向左,与汉族右衽相反,是许多 北方民族服饰(即所谓“胡服”)的共同特点。 随着辽代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 增加及同中原联系的紧密,辽人特别是契丹皇亲国戚、 贵族的服饰出现渐趋奢华的趋势。比如,北宋上层贵胄 流行用金箔、金丝等装饰服装、器物,辽朝中期以后, 也出现了这种时尚。朝廷曾多次发布诏令,禁止服饰使 用缕金、贴金等,反映了契丹上层服饰的奢华趋势,以 至要用行政手段予以限制。 由于辽国境内各民族之间及辽同邻国的经济文化交 流,包括服饰在内的社会风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 学习、借鉴的现象。路振的《乘轺录》中说,他出使辽 国途中,在燕京(今北京)看到当地人大多穿“汉服” ,唯有一些契丹、渤海妇女仍着“胡服”,反映了辽人 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的汉化。与此同时,辽国汉人的服饰 也有变化,宋人苏辙出使契丹,在《燕山》诗中写道: “哀哉汉唐余,左衽今已半。 ”《出山》诗云:“汉 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栾城集》卷 十六)则说明燕京一带的汉人衣装,已经部分“契丹化 ”了。契丹服饰的影响所及,不仅限于境内的汉人,一 些归顺北宋的辽人及流落在辽国而又重归宋朝者,有的 因为长期穿惯了北国衣装,往往不改旧俗,仍穿“胡服 ”。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在服饰文化上的交流 与融合,本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不必像苏辙那样为 此事而叹惜。
目录
绪言 辽代服饰的演变 从文物考古看辽人服饰 契丹人的发式 首饰与面妆 金代服饰制度 女真人的发式、首饰及化妆 服饰风尚的变迁 党项的衣着与发式 左衽述考 契丹的头鱼宴与头鹅宴 辽国的酒与茶 风格独具鸡冠壶 辽人饮食特点 金人的面食 金人酒事 “学得南人煮茶吃” 金人饮食特点及影响 西夏人的饮食 契丹的穹庐、车帐与土屋 五京与捺钵行宫 床榻·胡床·交椅 辽人居所建筑的特点 “内地”金上京 楼阁峥嵘金中都 金人民居与火炕 西夏居所与建筑 辽国畜力马牛驼 长毂广轮奚人车 辽国的驿道与鹰路 金国的陆路交通 天下雄胜卢沟桥 舟楫与漕运 驿道·驿馆·游幸通道 西夏人的行旅 后记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