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焦虑的一代
字数: 295
出版社: 中国纺织
作者: [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商品条码: 9787522925271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页数: 310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89.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95后是第一代进入青春期时不断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即Z世代。“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这对孩子产生了4大伤害:社会剥夺、成瘾、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剥夺。 Z世代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世界遭遇成长危机:对女孩来说,社交媒体让女孩重度焦虑:①滤镜、美颜、社交媒体经过美化的生活会让女孩产生外貌焦虑,加剧青春期女孩的不安全感。②女孩更容易分享情绪,让焦虑情绪传播。对男孩来说,游戏和视频让男孩深陷孤独: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让男孩有更多途径逃避现实,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高度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会导致人类的精神退化,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危机。作者呼吁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来结束这场手机带来的精神疾病的流行,并给出了四大行动方向:①社会:通过互联网立法,鼓励孩子多在现实中自由玩耍;②技术:互联网科技公司用技术手段保护孩子;③学校:为孩子提供远离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的环境;④父母:做好虚拟世界的园丁。
作者简介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知名思想家、社会心理学家。 1992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职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 2001年,荣获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2012年被《外交政策》评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13年被《展望》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之一。 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点击量超过900万次,100多篇学术文章被引用近10万次。 已出版畅销书《象与骑象人》《正义之心》等。
精彩导读
失落的童年 设想一下,当你的第一个孩子10岁时,一位你从未见过的、拥有远见的亿万富豪就选中了她,邀请她成为火星上第一个永久性人类居住地的一员。你的孩子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当然,基因分析结果也给她加了分,但你不记得什么时候授权过什么人给孩子做过这个分析。更让你惊讶的是,孩子竟然已自行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理由是她对外太空充满热爱,而且她所有的朋友都参加了。她央求你一定要同意。 你知道孩子意愿强烈,所以没有直接驳斥,只答应会好好了解一番。然后你发现他们选择孩子作为火星移民,是基于适应性的考虑。毕竟火星上的生存条件很特殊,特别是重力比地球上要小得多,孩子比大人适应得更好。如果一个孩子在火星上经历青春期和随之而来的生长高峰,那么他的身体将会永久性地适应火星环境。如果成年后再移居过去,适应性就没有这么好了,至少目前从理论上看是这样的。至于在火星上长大后,孩子们能否再回到地球上继续生活,就未可知了。 令人恐慌之处不仅限于此。首先要担心的是辐射问题。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进化都是在地球磁层的保护中完成的。亿万年来,太阳风、宇宙射线,以及其他有害粒子流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星球,是磁层将它们大部分阻挡在外或使其发生偏转。火星是没有这样的保护层的。孩子去了火星之后,身体里每个细胞的DNA都将不断地被离子穿透。离子数量之巨,非地球环境可比。该项目的规划者已经给火星移民基地建了一个保护罩,但这是基于成年航天员的身体数据而建的。据研究,成年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一年后,罹患癌症的风险会略有增加。孩子们要面临的风险可能会高出不少,因为他们身体里的细胞还在快速增殖、分化,比成年人活跃太多,更容易受到损伤。规划者们考虑到这些风险了吗?针对孩子们的安全研究做到位了吗?如你所知,根本没有。 其次要担心的是重力问题。经过漫长时间的进化,地球上的生物已根据地球独特的重力条件进化出目前最优的身体构造。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每个生物的骨骼、关节、肌肉以及心血管系统就在重力的作用下发育,而地球的重力是集中的、向心的、基本稳定不变的。我们的身体一旦脱离这股持续的牵引力,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成年航天员在太空的失重状态下生活几个月后,肌肉便会退化,骨质也会疏松,体液还会异常地积聚在不应该积聚的身体部位,比如颅腔,这会对眼球?天才,甚至全人类的恩人,一个个如同普罗米修斯,把神的礼物带给了人间。 但科技改变的不仅仅是成年人的生活,它对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视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挚友。后来,新兴科技产品便携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的优势远远超越以往的科学技术。父母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2008年,我儿子才两岁,但他已在我的第一部iPhone上,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划屏。许多父母发现,只要塞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给孩子,就能让他开心地玩上好几小时,不给父母添乱。这甜头大家多少都尝过,但这样真的没问题吗?没人能回答。但其他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大家就觉得这应该没问题。 至于其产品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科技公司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研究过。研究健康课题的人员和团队也无法从这些公司拿到任何数据。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科技产品的确在损害孩子们的健康。在证据面前,科技公司大多极力否认,混淆视听,大玩公关手段。最为恶劣的要数那些精于运用心理学技巧来提高“用户黏性”的公司。孩子们处在脆弱的发育时期,大脑正在不断地对外界刺激形成新的反射机制,却被这些公司用伎俩牢牢拴住。其中就包括了社交媒体公司,它们对女孩们的健康造成重创。另外,还有游戏公司和色情网站,主要瞄准男孩们的心智。这些公司把令人成瘾的内容打包成一条条信息流,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孩子们的眼睛和耳朵里。这些内容取代了孩子们的体能活动和面对面社交,重构了一代人的童年,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令人难以想象。这场重构的高潮发生于2010―2015年。不过,本书将从20世纪80年代讲起,那时的父母就开始陷入恐慌和过度保护式育儿了。这股风潮始终不散,穿越了新冠疫情时期,延续至今。 那么,迄今为止,我们是否用法律武器约束过这些公司呢?美国于1998年出台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COPPA),为大多数其他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样板。依据此法案,不满13岁的儿童在与网站签订合约(即“用户服务条款”)以注册新账号时,必须获得父母的同意,否则网站不可获得儿童的个人信息或侵犯其权利。这实际上将“互联网成年”的年龄设定在了13岁,但其出发点并非保障儿童安全或关爱儿童心理健康。法案也未严格要求公司查验用户年龄。所以儿童大可勾选一下声明自称年龄达标或填写一个假生日,便可尽情沉迷于网络世界,无须父母知情或同意。在美国,已有40%未满13岁的儿童创建了自己的Instagram账号,但从1998年起,联邦法律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修订。相比之下,英国已经在采取一些初步措施了,美国部分州也在跟进。 一些科技公司的行径与传统的烟草、电子烟公司如出一辙,它们精心制造出高成瘾的商品,并巧妙地绕过了限制向未成年人出售的法规。科技公司跟某些石油公司也很类似,后者曾拼命抵制“含铅汽油禁令”。在20世纪中期,已有大量证据告诉我们,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司机,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铅就高达数十万吨。这些铅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大脑发育,受害者人数以千万计。大量孩子的认知能力受损,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增加。但石油公司肆无忌惮,对含铅汽油的生产、宣传、销售一如既往。 当然,现今的社交媒体公司和20世纪中期的大型烟草公司还是大不相同的。对成年人来说,社交媒体公司的产品大有用处,它们帮助成年人查找信息、寻找工作、结交朋友、寻觅爱情;让购物和社会活动的组织更加高效;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便捷。大多数人对禁烟都举双手赞成,但对社交媒体的限制尺度却很难一锤定音,因为它实在是太有价值,太有用,也太让人爱不释手了。尽管部分成年人对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活动已经过度沉迷,但就像对待吸烟、喝酒和赌博等问题时一样,让当事人自行决断就好。 不过未成年人不一样。人类大脑寻求奖励的部分成熟得相对较早,但前额叶皮质要等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它对自我管控、延迟满足以及抵抗诱惑至关重要。青春期前的儿童处在一个尤为脆弱的发育阶段。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常常在社交中感到惶恐不安,容易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任何能在社交上给他们带来认同感的活动都容易叫他们沉迷。我们不允许这个阶段的孩子购买烟草、酒类,也不让他们赌博。同样是使用社交媒体,青少年付出的代价明明比成年人高,但收益却微乎其微。我们还是让孩子先脚踏实地,把地球上的日子过好,再去考虑火星的事情吧。 本书关注的人群是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孩子,他们常被称作“Z世代”(Gen Z)。更早的那一代被叫作“千禧一代”(Millennials,出生于1981―1995年)。有些搞市场营销的人认为,2010年是Z世代的终点,自那以后再出生的孩子应该被称作“阿尔法世代”(Gen Alpha)。对此,我有不同意见,Z世代,即焦虑的一代,不可能已经迎来了终点。除非有一天,我们能摒除影响童年的一切焦虑因素,让孩子们不再焦虑,否则Z世代将无休无止。 感谢社会心理学家琼·特文吉(Jean Twenge)的开创性研究,为我们阐释了不同的世代为何会表现得如此不同。背后的原因包括了他们孩童时代经历的大事件(如战争或经济大萧条),以及他们在未成年时期使用过的设备的变革(从收音机到电视,再到个人电脑、互联网,直至iPhone)。Z世代的第一批人在2009年开始进入青春期。彼时正值几股技术浪潮登上历史舞台,并彼此融汇:21世纪最初10年迅猛扩张的高速宽带、2007年面世的iPhone,以及实现了高度病毒化传播的社交媒体。2009年,“点赞”“转发”或“分享”按钮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变革,改变了网络世界的社会动态。2009年之前,社交媒体连接的大多只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没有如今这些让人可以及时反馈、让信息得以广泛传播的功能,所以当时的社交媒体“毒性”尚轻。 没等几年,第四股浪潮也汹涌而至,它给女孩们带来的冲击远大于男孩。2010年,智能手机增加了前置摄像头;2012年,Facebook(现改名为Meta)收购了Instagram。这两件事对自拍照的兴起与流行可谓居功至伟。在其助推与裹挟下,大量青少年精心策划、打磨、上传照片和视频,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身边的熟人以及陌生人看。这里的“看”不是简单地浏览,展示者还要接受他人的评判。 Z世代成为历史上第一批兜里揣着“门户”度过青春期的人。这个门户就是智能手机,会将他们从周围的人身边吸引走,带他们进入一个新宇宙。那里比现实世界更加刺激,令人上瘾,且幻化无穷。但正如我后面要说的,那里并不适合儿童和青少年。想在这个宇宙中左右逢源,孩子们得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打造和管理他们的个人形象,且要持续发力,不可松懈。这对于获得同伴的认可来说至关重要,在青春期的孩子眼里,同伴的认可就像氧气一样,同时也是避免网络羞辱的必要条件,否则他们将迎来青春期的地狱时刻。Z世代的孩子每天都要花几小时聚精会神地浏览手机屏幕,透过一张张欢乐开怀的照片,审视他人的生活,如朋友、熟人,乃至素昧平生的“网红”们。用户生成视频、流媒体娱乐内容越来越多。这些内容会自动播放,或者由算法推荐,而算法的设计宗旨就是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在线时间。与此同时,孩子们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玩耍、交谈、接触的时间大大减少,甚至连目光交汇一下的机会都少之又少。这减少了他们参与具身社交(embodied social)的机会,而具身社交对人类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Z世代的孩子们体验着一种激进而崭新的成长模式。身在其中,他们每个人都成了实验的观察对象。这种模式让他们不再像父辈、祖辈那样,与身边小小的、紧凑的社群亲密接触,彼此互动。而在过往岁月中,人类正是以小社群的形式不断繁衍进化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式称作“童年大重构”,最先被重构的这群孩子就像是被送去火星长大的第一批人。 技术固然在重塑这一代孩子的生活体验和精神状态,但这只是童年大重构的主线之一。我们还要看到第二条主线:父母们好心办坏事式的过度保护,以及限制孩子在现实世界中的自主权。孩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大量自由自在的玩耍经历。这一需求在整个哺乳动物界都是显而易见的。在玩耍过程中,他们要处理各种小挫折、小挑战。这些体验就像一种预防针,让他们为今后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但因为一系列历史及社会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起,自由玩耍的时间就开始减少。到了20世纪90年代,减少的趋势加剧。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担忧,如果他们允许孩子独自外出,孩子极有可能会成为绑架犯或恋童癖者的目标。与此同时,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孩子们在家门外自由玩耍的时间进一步减少。因为电脑里的世界更好玩,更让他们坐得住。 我建议将20世纪80年代末当作从“玩耍式童年”(play-based childhood)向“手机式童年”(phone-based childhood)过渡的开始。这个过渡期很长,直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期才结束,那时,大多数青少年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手机式”在这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指的是所有既能联网,又能消耗休闲时间的个人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能联网的电子游戏机,以及最重要的拥有无数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 无论玩耍式童年,还是手机式童年,我所说的“童年”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了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我只是不想把概念写得太长,否则得说“手机式童年时期以及青少年时期”。发展心理学家通常将童年和青春期之间的过渡标记为青春期的开始,但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有早有晚,而且近几十年来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所以将青春期等同于青少年时期已不再准确。下面是本书对各个年龄段的定义。
目录
中文版序 我与中国父母的共鸣:一起面对“手机式童年”的挑战 前言 失落的童年 第一部分 Z 世代成为焦虑的一代 第1章 Z 世代成为焦虑的一代 第二部分 玩耍式童年的退场 第 2 章 成长的需求:慢慢成长、自由玩耍、现实交往 第 3章 成长的动力:冒险式玩耍对儿童发展意义深远 第4章 成长的阻碍:缺失的成人礼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重大 第三部分 手机式童年的兴起 第 5 章 孩子面临的 4 大伤害:社会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碎片化和成瘾 第 6 章 焦虑的女孩 第 7 章 孤独的男孩 第 8 章 精神的提升还是内在的退化 第四部分 合力守护孩子们的健康童年 第9章 时代呼吁的集体行动 第 10章 社会可以做什么 第 11章 学校可以做什么 第 12 章 父母可以做什么 结语 把童年还给孩子 致 谢 注释与参考文献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