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京红色文艺/红色文化丛书/北京文化书系

北京红色文艺/红色文化丛书/北京文化书系

  • 字数: 285
  • 出版社: 北京
  • 作者: 编者:孟繁华|责编:秦裕
  • 商品条码: 978720016340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8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在北京(平)诞生或反映北京(平)的那些 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戏剧、美术、摄影、音乐、 舞蹈、民间文艺、电影等八类红色文艺作品,立足它们各 自的艺术表现手法,叙述其大致内容及内涵主旨,挖掘它 们背后承载的历史,展现作者的精神世界,突显红色文艺 作品在各历史阶段的作用,折射北京红色文化精神。
精彩导读
红色文学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或影响下的进 步文学或革命文学,北京红色文学是指在北京地 区或由北京籍作家创作的红色文学作品。它发端 于1917年文学革命,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逐步发展,继承了五四文学、左翼文学、延安文 学的传统,发挥了革命号角的作用。新中国成立 后,北京广大文学工作者用自己的作品,教育和 鼓舞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书写时 代华章。 红色文学包括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 )、小说(短篇、中篇和长篇)等体裁。这里主 要评介李大钊的《青春》(散文)、老舍的《骆 驼祥子》(小说)、杨沫的《青春之歌》(小说 )、贺敬之的《回延安》(诗歌)、魏巍的《谁 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等16部代表性作品 ,展示不同时期红色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作用 。 第一节?概述 一、五四文学的传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杂志《青年 》(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并在创刊号登 载《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1月,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 科学长,《新青年》即随其北上,他租居的箭杆 胡同9号同时也就成了《新青年》编辑部新址。 以北京大学为依托,编辑部聚集了一批思想文化 先驱,掀起了更为猛烈的新文化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大力倡导白话文,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 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文 学革命的口号,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 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 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 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样,就把提倡民主与科学 的反封建斗争与反对文言文和八股文、进行文学 革命结合起来了,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期 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 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不过是“吃人 ”礼教。这篇小说,和他后创作的小说《孔乙己 》《药》《阿Q正传》等,将文学革命的内容和 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1920年1月,李大钊在《星期日》周刊发表 《什么是新文学》一文,阐述了新文学的标准, “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 ;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 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作的文学,不是为文学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北京红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作品评介 第二章 北京红色电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作品评介 第三章 北京红色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作品评介 第四章 北京红色音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经典作品评介 第五章 北京红色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作品评介 第六章 北京红色摄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作品评介 第七章 北京红色舞蹈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作品评介 第八章 北京红色民间文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要作品评介 结语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