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陶渊明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 字数: 168
  • 出版社: 光明日报
  • 作者: 刘蔚云
  • 商品条码: 978751948547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陶渊明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一本讲述陶渊明生平经历的文学传记类通俗读物,文字清新隽雅,考据详实,史料丰富。深入探索、解读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更便于读者理解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思想的精华。作者清新的文风在还原出鲜活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同时,又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般领悟诗人的精神世界,探寻隐秘在深处的桃花源。
作者简介
刘蔚云,陶渊明故里人,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年少时经历颠沛流离,青年时历尽职场沉浮,却从未停止对文学的探索。崇尚五柳先生之境,隐于繁华,静于喧嚣,随心自在。在上海打拼十余年,通过轻资产创业实现了人生梦想。
精彩导读
“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如是说。如果感觉抽象,最好的方法,是读一读被千万次吟诵过的,陶渊明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没有高足远游离世索居,仍身居人境,只因在内心修了篱种了菊,便再也听不到那些权贵们马车的喧嚣和乱世中谋虚逐妄的纷扰。 常常漫步于大自然中,不经意地抬头,看到了南山的悠然,南山亦看到了他的悠然。神与物游,天人合一。 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与其说是陶渊明目视的客观景象,不如说是他澄明的内在心境,映照于整个外部生存场。田园幽静的景象,淳朴的乡俗,无一不蕴含着与虚伪矫饰、争名夺利对立的人生真意。飞鸟归家,而他也解绶而去,脱逃污浊腐朽的官场,一改后天被世俗熏染的“伪我”,回到了本自具足、崇尚自然的“真我”。 言语只是通向真理的道路,走到路的尽头,语言就结束了。此时,沉默是最流畅的言说…… 陶渊明的诗歌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田园山水,让人从中体会到深邃的哲思。这些诗作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而最动人的部分往往在那些留白之处。 要理解这些诗中的“真意”,或许是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的答案——道也;或许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游心境界;或许是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在陶渊明的诗中,这些思想不是通过复杂的词句表达,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自然的景象传递出深远且宁静的哲理。这种表达方式,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心生共鸣。 陶渊明所著的诗文辞赋多为归隐后作。如同智慧从烦恼中生出,他的诗意,是从失意中涅槃而出。 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陶渊明生于显赫世家,却受尽命运嘲弄,父亲早逝,他成长于家族破落之时。虽生性恬淡,但仍“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渊明像大部分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一样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东晋末这个政治极为黑暗专制的时期,陶渊明多次自愿投身于波涛汹涌的政治斗争。他怀着凌云壮志,试图挽救即将倒塌的国家大厦。尽管面对奔波劳苦和凶险重重,他依然毫无畏惧。然而,他很快发现,当时的官场已如一摊烂泥,充斥着篡权与动乱。刀光剑影,互相倾轧,都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私利。 陶渊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过于高远,在这黑暗腐朽的官场中,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让他难以容身,而他的志向也注定难以实现。最终,他选择退出官场,回归田园,以诗酒自娱,寻找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经历了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他在希望和失望、奋发和苦闷中反复挣扎,直到意识到现实的无力后,才彻底归隐田园。 归隐之后,陶渊明体验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脱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闲适自得。然而,他也不得不面对“箪瓢屡罄,绤冬陈”的经济困窘,更时常感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而度过无数个悲凉的夜晚。《桃花源记》是他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寄托,他一生都希望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但他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期望始终未曾离去。 鲁迅从《咏荆轲》《咏精卫》中看到了陶渊明的这一面,他认为其不仅有平淡自然,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鲁迅曾言:“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陶渊明在诗中赞叹精卫、刑天的精神,表现出诗人虽死无悔、猛志常在的气概。诗中的“猛志”展现了他年轻时匡时济世的抱负,也流露出他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愤怒。 尽管他仍希望有所作为,但是现实让他不得不归隐。曾祖陶侃是治世之人,陶渊明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最终选择归隐田园。激流中他曾乘风破浪,泥潭中他无奈归隐,道家思想在他失意时接纳了他。 田园生活治愈了陶渊明,让他将失意化为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生活带给他精神上的自由。陶渊明在平静的外表下有一颗坚韧的心。如果没有这颗心,他不会在努力未果后选择出世。他拒绝再度入仕,选择归于平凡,躬耕田垄,欣然自在,显示出他已经与自己和世界彻底和解。 他内心强大,忍饥挨冻却不接受官场的馈赠,诗中的平淡是千锤百炼后的智慧。陶渊明无力改变社会的危机,只能独善其身。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辛勤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净、淡然地度过一生。这独特的一生,或许已是他赠与世人的一剂济世良药。 这是一段从失意到诗意的生命旅程,值得所有人品读、体悟。
目录
序 第一章:陶孟之后,士族之裔 曾祖荣光 外祖遗风 生于柴桑 第二章:豪情满怀,少年意气 孤寂少年 琴与诗书 仗剑远游 香草美人 五柳先生 第三章:三十而立,两度娶妻 江州祭酒 两度丧妻 慈父叮咛 虎溪三笑 人间烟火 第四章:心生倦意,诀别官场 入桓玄幕 为母守丧 镇军参军 彭泽挂印 人生海海 第五章:归隐田园,爱恨离别 归园田居 酒中之趣 屋逢大火 迁居南村 病中告子 第六章:人生如梦,垂老之思 人生如梦 垂老之思 酒中深意 人淡如菊 更名为“潜” 第七章:晚年经历,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世无知音 去留无意 田园诗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