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千千阕:宋词里的大宋小史

千千阕:宋词里的大宋小史

  • 字数: 42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常华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7936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6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常华新创作的一部随笔集。作为大盛于宋的文学形式,宋词与唐诗一起,共同耸峙起中国文化的双峰,成为泱泱诗国的象征。有别于对宋词文本的注解考据或掺和野史秘闻的戏说调侃,作为一部历史普及类书籍,本书稿史据扎实,视角独特,以宋词为载体,以历史随笔的方式,将一首首宋词“掰开”,去切入宋人的生活,去深度地理解宋人,感悟宋人。在亦文亦史文史兼融的叙述风格中,回望或缅想三百余年两宋史,循着宋词的足迹,完成与宋人心灵的对话……
作者简介
常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财经频道副总监,高级记者,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头条历史频道、喜马拉雅历史频道签约作者。出版有《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去唐朝》(三卷本)。其中,《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被美国弗吉尼亚图书馆收藏。
精彩导读
书摘一: 无为有为之间 说起宋仁宗赵祯,人们并不陌生,作为“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他的形象随着戏曲、笔记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早已深入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撇开这段宫闱秘闻不谈,单说这位宋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宋仁宗在位42年,整个北宋共历九帝167年,仁宗一朝就占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这42年间,边事太平,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鼎盛气象。他执政的一个重要特点——“仁”,成了他耀眼的标识。仁宗之“仁”首先体现在对臣子的宽容仁厚上。包拯斥张尧佐事,包拯指陈三司使张尧佐不作为,要仁宗撤掉其职务,面对包拯的奏折,仁宗最后改任张尧佐其他职务,包拯却不依不饶,带着七名谏官和仁宗死磕到底,言辞激烈处,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仁宗脸上,仁宗虽没被惹恼,最终张尧佐也没做成节度使和宣徽使。还有一次,梳头太监干涉朝政,仁宗认为他挑拨君臣关系,坚决将其削减出宫。北宋的台谏体系由宋仁宗一手扶持起来,谏官职能不断强化,在仁宗一朝,谏官可广泛参与国事,且“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仁宗朝任谏官的67人中,有40人都得到了升迁。同时,仁宗律己悯人。他担心随从因服务不到位而受到责罚,即使口渴难耐,也要“忍渴而归”;处理奏章到深夜,饥肠辘辘,想喝羊肉汤,但想到会造成宫中奢侈浪费,便忍下一时之饥;面对官员敬献的蛤蜊,因其花费巨大,最终未动一箸。此外,仁宗对文人宽待。苏辙参加制科考试,依据道听途说写下过激之言,仁宗看过此论后大赞苏辙敢于直言,授予其商州军事推官一职。老秀才写“反诗”,仁宗认为他不过是“急于仕宦而为之”,不但没有问罪,反而给了他一个司户参军的官职。仁宗在位期间,文人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局面,42年间,没有一起文字狱。仁宗的仁政最终赢得了民心。他驾崩之日,“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敌国皇帝耶律洪基都握住使者的手号啕痛哭。在中国封建帝王中,宋仁宗虽有其统治后期的弊病,但他造就了一段长达42年的和谐与繁华,为宋代皇帝们赢得了一点荣光。 书摘二: 变革风暴里的孤家寡人 两宋18代皇帝大多碌碌无为,真正可圈可点的并不多,除太祖、太宗、仁宗外,值得一说的可能就剩下宋神宗赵顼了。这位只活了37岁的皇帝,曾经在朝野上下轰轰烈烈地掀起过一场变革风暴。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驾崩,19岁的皇太子赵顼登基。他即位伊始,不得不面对祖宗留给他的巨大财政危机。此时,宋王朝已运行百年,显现出疲态,连年的岁贡令国库空虚,仁宗、英宗的葬礼费用更让财政雪上加霜,庞大臃肿的官僚体系也让朝廷不堪重负。年少气盛的宋神宗赵顼决意掀起一场改革弊政的风暴。他先是找到了宰相韩琦,然而韩琦称病坚辞相位;他又找来了富弼,富弼也早已不复当年锐气,对他的改革热情泼了冷水。在孤独的行走中,宋神宗发现了王安石。早在仁宗朝,王安石就曾写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宋王朝内部的诸多危机,并提出改革方略。神宗即位后,将王安石任命为江宁知府,六个月后调入京师,任命为翰林学士,很快召其“越次入对”,话题直指改革。王安石力主变法,并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从吏治、科举、农业等方面提出诸多改革方案,令神宗大为赞赏,旋即将王安石擢升为参知政事,次年又升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着手变法事宜。王安石的到来,令宋神宗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王安石确实有着过人的政治才能,在他的主持下,均输、青苗等诸项新法相继出台,宋王朝的国力大大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然而,王安石执拗的性格也让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树立起了太多的敌人。朝中守旧势力和宗室外戚的利益被触及,他们围攻王安石,更煽动两宫皇太后教训新皇帝“祖宗法度不宜轻改”。面对整个朝堂的反对声,宋神宗没有动摇自己改革的初衷,他始终信任王安石,力排众议,给了王安石更多的权力,同时罢退了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宋神宗第一次对自己力推的改革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源自一幅《流民图》。熙宁七年(1074),大旱之年,郑侠献上《流民图》,并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黜新法。呈现在神宗面前的《流民图》充满了饥饿和死亡,这让他开始怀疑变法的初衷。最终,他暂停了多项法令,王安石也不得不辞职。虽然后来王安石回京复职,但熙宁九年(1076),由于爱子王雱英年早逝,加之旧派势力不断施压,王安石再次递交辞呈,退居金陵,再也不问政治。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宋神宗将年号改为元丰,开始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实际上变成了宋神宗一个人的改革,但这次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降低了行政效率。元丰四年(1081),西夏皇室内乱,宋神宗出兵五路进攻西夏,结果先后溃退,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神宗又听给事中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谋攻西夏横山地区,不料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城陷,宋军折损军兵数十万人。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神宗听到永乐城陷的消息后,“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对辅臣恸哭,莫敢仰视”。元丰八年(1085),这位一心想成为尧舜之君的皇帝终于一病不起,驾鹤西去,年仅38岁。宋神宗的富国强兵之举,换来的是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变法最终失败,也没能改变宋王朝病入膏肓的命运。 书摘三: 风雨欧公柳 平易朴实的文格对应不加矫饰的人格,让欧阳修成为令后世景仰的一代文宗。在欧阳修生活的北宋中期,成型于魏晋的骈体文历经700多年的发展,渐渐进入了一味追求声律对偶、刻意堆砌雕琢辞藻的误区。宋真宗时期,西昆体盛行,成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敲门砖。欧阳修对流行的西昆体颇不以为然,他更喜欢韩愈朴实晓畅的文风。少年时,欧阳修嗜书如命,偶然得到一本残缺不全的《昌黎先生文集》,便如获至宝,韩愈的文风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最初求取功名的日子里,欧阳修经历了很长一段科场蹉跎的时期。17岁时首次参加乡试,因韵脚超出规定官韵而落榜;三年后,虽通过乡试,但在礼部考试中再遭黜落;直到天圣八年(1030),24岁的他才以第一名的成绩摘得省元,历经三试最终以时文登第。一朝金榜题名,欧阳修便彻底开始与西昆体叫板。入仕之后,他亲自校订韩集,使之刊行天下,并与几个朋友共同发起诗文改革运动。在4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欧阳修创作的诗文堪居一时之冠,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尤以文风清丽畅达的散文成就最高。他的《醉翁亭记》一扫西昆体的矫揉造作,为北宋文学吹进了一缕清新质朴的新风。欧阳修不仅是一位文坛领袖,更是一位政界直臣。他曾任朝廷谏官,经常不畏权贵,犯颜直谏。面对宋廷内外交困的局势,他积极上奏,揭示造成危局的“三弊五事”,与范仲淹的奏文一起,共同构成了庆历新政的内核。庆历新政期间,他坚定地站在改革派一边,奏请朝廷颁布条例,限制贵胄子弟以恩荫入仕,连上奏折对干扰改革的吕夷简大加挞伐,并写就《朋党论》,切中肯綮地指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当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被贬,朝中大臣都噤若寒蝉时,他不顾个人安危,为范仲淹等人辩冤,痛斥吕夷简之流“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欧阳修的直率个性导致他数度被贬。景祐三年(1036),他因朋党案被贬夷陵;庆历五年(1045),保守派诬陷他与外甥女张氏私通,再贬滁州;嘉祐二年(1057)他主持贡举时,对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不正之风坚决痛斥,以致受到一些浮浪子弟拦路围攻,甚至写祭文诅咒他;治平四年(1067)他又因刚直不阿,不徇私情,被人泼上“扒灰长媳”的脏水,罢政出知外。然而,尽管欧阳修屡遭构陷,仕途蹭蹬,却始终不改其操。处江湖之远,他给当地百姓留下的,不仅是宽简高效的政声,更有锐感多情的文字。他在滁州写下《醉翁亭记》,在颍州写下十三首《采桑子》,这些作品展现了他豁达的心境。他自号“六一居士”,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的文字和人生,时人誉其“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并不为过。欧阳修在扬州知州任上,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建平山堂,并亲在堂前栽下一棵柳树,被人称为“欧公柳”。后来,有个叫薛嗣昌的官员在平山堂前栽下一棵柳树,自命为“薛公柳”,但薛公柳实在不能和欧公柳相提并论,薛嗣昌卸任不久,薛公柳便被愤怒的人们砍成了烧柴,而欧公柳一直笑傲风雨,矗立不倒。这棵欧公柳,象征着欧阳修质朴无华的品格,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书摘四: 在虚拟的情境中播撒离愁 身处富贵优游之中,却以娴雅离愁之词见长,品读晏殊的《珠玉词》,总感觉华丽有余,而亲切不足。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此后,他的仕途顺风顺水,一路做到宰相的高位。本身就少年得志,加上身处仁宗朝这样的承平时代,晏殊的日子极为好过。他将燕集游乐当作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元献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设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数行之后,案上已灿然矣。稍阑,即罢遣歌乐,与宾客赋诗,率以为常。在这样的生活中,晏殊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他的词作多在酒宴上完成,内容多铺陈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且极度彰显出富贵之色。如《更漏子》中“蜀弦高,羌管脆。慢飐舞娥香袂。君莫笑,醉乡人。熙熙长似春”,细腻描摹了鼓乐升平之中歌妓们的高超舞技和曼妙舞姿;《长生乐》中“红鸾翠节,紫凤银笙。玉女双来近彩云。随步朝夕拜三清。为传王母金箓,祝千岁长生”,则是典型的祝寿词,充满了富贵之气。晏殊对富贵之词的表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这样的词句才是真正善言富贵者,而“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则过于直露。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尽力回避着富贵,但骨子里却难掩那份远离乡野俚俗的倨傲之气。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都是广为流传的名篇。然而,读着这些文采绮丽的小令,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有一种疏离之感。他的离愁别绪,总感觉缺少了一份行路的征尘和世事的风霜。晏殊在为官之道上以一生的明哲保身、守成忌变维持着自己的富贵之气。在以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为主导的庆历新政中,他对这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不置一词,有意与这些改革闯将划清界限,以免引火烧身。他的这种态度,引起了欧阳修的不满,欧阳修曾作《晏太尉西园贺雪歌》规劝他应以边关军事为重,不可沉迷于享乐。晏殊与欧阳修最终交恶,欧阳修在晏殊去世后,在《晏元献公挽辞》中用“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概括他的一生,毫不留情面。晏殊少年时以率真与诚实为自己的人生铺就通途,但他的文字从此多了一分隔膜,人生也少了一分真诚,这也许就是生存的悖论。 书摘五: 让流放成为心灵的出猎 当自己不能掌控命运之舟的走向,便以一颗沉静淡泊的心做锚,随遇而安,气定神闲。苏轼,在逆风飞扬的时候,用一首首清雄豪放的诗词记录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苏轼21岁出蜀入汴京时,已“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以礼部复试第一名的身份成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又博得宋英宗赏识,年纪轻轻便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英宗驾崩,神宗即位后开始熙宁变法。苏轼向皇帝上书,直陈变法之弊,因此陷入危机之中。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二年(1079),他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等三地的知州。在密州任上,他创作了气势沉雄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展现出用世的豪情;熙宁九年(1076)中秋,他又写下了传唱千古的《水调歌头》,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湖州任上不久,因《湖州谢上表》被新党弹劾,陷入“乌台诗案”,在狱中度过了130天备受煎熬的至暗时刻。出狱后,他官贬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他面临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生活陷入困顿。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在黄州的东坡上,他亲自耕种,与家人一起度过艰难时光。在此期间,他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顶峰,风格自成一家,《卜算子》《定风波》等作品展现出他孤高超拔、笑傲风雨的达观态度。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赍志而殁,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等旧党得势,苏轼的官职从黄州团练副使擢升到京师三品大员。但他回京后,看到司马光等人矫枉过正,全面废黜新政,便再次秉笔直言,批评司马光,因此再度被外放杭州。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薨逝,哲宗亲政,新党再次执掌权柄,苏轼以“语涉讥讪”“讥斥先朝”之罪,在一年之中数度遭贬,谪令屡改,于当年十月奔命惠州。贬至惠州的第三个年头,他在白鹤峰建起新居,本以为能在此终老,却又被宰相章惇贬到海南儋州。儋州比黄州更加偏远、荒蛮,苏轼初到海南时,曾一度心生消极,但他很快调整心态,与当地百姓亲如一家,在当地办学堂,辟地耕种,自给自足。他在海南留下诗文300多篇,用文字繁荣生命,将流放当成了心灵的出猎。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卒于遇赦北归途中,时年65岁。在多年的流放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用飘逸的行草穿越岁月。他曾笑问婢女自己腹中有何物,宠妾王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他“不入时宜”的个性让他经受了岁月的坎坷,但也磨砺了他旷达的个性。“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临终前在自画像上写下的这句按语,不是在慨叹命运的不公,而是在高歌生命的丰厚。
目录
第一部分 三十功名尘与土:宋词里的大宋君臣 无为有为之间 变革风暴里的孤家寡人 支离的花押 匆匆而过的接棒者 无法雄起的天子 权力游戏的局外人 牵着皇帝的衣角,孤注一掷 文如其人的悖反 ………… 第二部分 一尊还酹江月:宋词里的文人背影 风雨欧公柳 庙堂江湖,履霜而行 在虚拟的情境中播撒离愁 砸缸者的人生两面 让流放成为心灵的出猎 高山流水有知音 在矫情的歌声中建立真实 苏门学士难豪放 ………… 第三部分 东风夜放花千树:宋词里的滚滚红尘 风中的花蕊 孤山不孤 融入红尘的修行 樊楼一粒沙 以劫富济贫的方式叩谢皇恩 上半场温婉,下半场执着 《钗头凤》,撑起一座园林 在癫狂中禅修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