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边际人物文本和思想上下)

从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边际人物文本和思想上下)

  • 字数: 75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编者:王中江//袁青//刘欢|
  • 商品条码: 978752273384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95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2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22年8月北京大 学哲学院和郑州大学哲学学 院(老子学院)主办的“从 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边 际人物、文本和思想与黄河 文明”论坛论文集,文章收 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数十 位学者的论文,本论文集对 伊尹、周公、尹文子、管子 、祭公谋父、虢文公、子华 子、鬼谷子、尸子、彭祖、 申不害、慎到、杨朱、管仲 、师旷、夷之、陈仲子、魏 牟、惠施、公孙龙、范蠡、 文子、尉缭子、杨朱等边际 人物作了深入的探讨,本论 文集是对先秦哲学的丰富性 、复杂性的一次有益探索, 对于扩展先秦哲学研究广度 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王中江,主要致力于先秦哲学、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新近著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主编《中国儒学》(合作)、《老子学集刊》、《哲学中国》等。 袁青,哲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晏子春秋〉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等多类项目。 刘欢,哲学博士,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在《人文杂志》《孔子研究》《哲学门》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多类项目。
目录
上册 德的时代与道的时代 ——试论前诸子时期思想史到诸子哲学突破 从上帝到天帝 ——殷周之际的思想革命 念用庶征:《尚书·洪范》庶征畴略论 古典君位观的哲学分析 ——以清华简《系年》第九章为中心 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与先秦儒家的文明史观 前孔子时期人性论发微 《左传》“泓之战”所涉伦理问题与马王堆《春秋事语》士匽论战故事 空间经验与精神修辞:早期中国的心概念 一本还是二本? ——夷之与实践理性的困境 “法天”以“利人”,“修身”以“为义” ——墨家天人关系视域下的伦理思考 再探早期道家思想中“一”的演化与发展 ——以《老子》及黄老道家为中心 战国纵横家的道德意识与生存之道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见伊尹的复杂面貌 德治、礼教与共同体意识 ——试论祭公谋父的政治思想 彭祖与早期道家 试论虢文公的阴阳观念及其历史定位 老子天下观念的四层意蕴 《老子》第3章愚民说驳议 从民、人关系看《老子》的时代和思想 自我转化的隐喻 ——以《齐物论》“吾丧我”为线索 下册 庄子与神仙家行气派之渊源关系考论 齐物:从慎到到庄子 孔门颜渊“好学”发凡 ——以《论语》为中心 为何是“思无邪”? ——“诗三百”与孔子的致思进路 荀子名学思想的政治内涵及合理借鉴 差异化平等与超越之价值追求:从孟子对“四圣”的评价入手 《管子》四篇中“心”的构造理论 管仲形象嬗迁与儒学演进研究 Fanli’s范蠡 Contribution to the early Daoist Notion of Time 瞽史传统与师旷形象的建构和演变 “别宥”辨正:检证于尹文的“别形名”学说 申不害的“重术”与“任法”思想 《天下》篇慎到“弃知”说辨析 《庄子·天下》篇中的慎到思想 《文子》对老子之“道”“自然”“无为”观念的显题与落实 文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 论杨朱及其“为我”学说 江海之上与魏阙之下 ——魏牟思想考辨兼论先秦道家的重生派 诸子时代的“思想配角” ——论子华子 《吕氏春秋》所见子华子的“全生”思想 《鬼谷子》佚文一则考 职、势、位和德 ——《尸子》品评历史人物的视角和图景 “兵胜于朝廷”:《尉缭子》兵学中的制度与权衡 附录“从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边际人物、文本和思想与黄河文明”论坛综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