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指南(兽医全科类)预防科目 2025年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指南(兽医全科类)预防科目 2025年

  • 字数: 707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中国兽医协会
  • 商品条码: 978711177711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兽医协会组织兽医学各学科权威专家,紧密围绕《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兽医全科类)(2025版)》要求的知识点,精心编写而成。内容包括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全书采用双色印刷,并对重点内容突出显示,方便考生掌握考试重点;配有高清图片及详细图表,便于考生理解;配备电子书及核心考点精讲视频,方便考生随时随地复习。 本书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逻辑性强,便于考生理解和记忆,以期为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考生高效复习、备考及提高考试能力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
作者简介
中国兽医协会,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4家单位为发起人,经过几年的筹备,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行业指导、服务、协调、维权和自律等作用,团结和组织全国兽医,提高业务素质、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整合行业资源、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活动,促进兽医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录
目 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一章 细菌的结构与生理 2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2 一、细菌的个体形态 2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2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3 一、细胞壁 3 二、细胞膜 3 三、细胞质 3 四、核体 3 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结构 4 一、荚膜 4 二、鞭毛 4 三、菌毛 4 四、芽孢 4 第四节 细菌染色方法 5 一、革兰氏染色法 5 二、瑞氏染色法 5 三、特殊染色法 5 第五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6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6 二、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7 三、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7 第六节 细菌的代谢 7 一、细菌的基本代谢过程 7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8 三、细菌的分解代谢与生化反应 8 第七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9 一、培养基的概念及种类 10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0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11 第二章 细菌的感染 11 第一节 正常菌群 11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 11 二、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 11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2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12 一、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12 二、细菌毒力的测定 13 三、细菌的毒力因子 13 四、细菌的侵入数量、途径与感染 15 五、感染的类型 15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6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16 二、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16 第三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 17 第一节 样本的采集原则 17 第二节 细菌的分离鉴定 17 一、常规细菌学检测 17 二、血清学检测 18 三、基因检测 18 第四章 消毒和灭菌 19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9 一、消毒 19 二、灭菌 19 三、无菌 19 四、防腐 19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19 一、热力灭菌法 19 二、辐射灭菌法 20 三、滤过除菌法 21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21 一、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应用 21 二、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22 第五章 主要的动物病原菌 23 第一节 球菌 23 一、链球菌属 23 二、葡萄球菌属 24 三、蜜蜂球菌属 25 第二节 肠杆菌科 25 一、埃希菌属 25 二、沙门菌属 26 第三节 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 27 一、巴氏杆菌属 27 二、里氏杆菌属 28 三、嗜血杆菌属 29 四、放线杆菌属 29 第四节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30 一、布鲁氏菌属 30 二、伯氏菌属 31 三、波氏菌属 32 第五节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 33 一、李氏杆菌属 33 二、丹毒丝菌属 33 第六节 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 34 一、芽孢杆菌属 34 二、梭菌属 35 三、拟幼虫芽孢杆菌 36 第七节 分枝杆菌 36 一、牛分枝杆菌 36 二、副结核分枝杆菌 37 第八节 螺旋体 38 猪痢短螺旋体 38 第九节 支原体 39 一、鸡毒支原体 39 二、猪肺炎支原体 40 三、牛支原体 40 四、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 40 五、嗜血支原体 40 第十节 真菌 40 一、白僵菌 40 二、蜜蜂球囊菌变种 41 第十一节 类菌质体 41 蜜蜂螺旋菌质体 41 第六章 病毒基本特性 42 第一节 病毒的结构 42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 42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42 三、病毒的分类 43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43 一、病毒的培养方法及其特点 43 二、病毒的细胞培养 43 三、病毒感染后产生的细胞病变、包涵体及空斑 44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 44 一、急性感染 44 二、持续性感染 44 第七章 病毒的检测 45 第一节 病料的采集与准备 45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45 一、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45 二、病毒的鉴定 45 第三节 病毒感染单位的测定 46 一、空斑试验 46 二、终点稀释法 46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46 一、病毒中和试验 46 二、血凝抑制试验 46 三、免疫组化技术 46 四、免疫转印技术 46 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6 第五节 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 47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序列分析 47 二、核酸杂交 47 三、DNA 芯片 47 第八章 主要的动物病毒 47 第一节 痘病毒科 47 一、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 47 二、黏液瘤病毒 48 三、口疮病毒 48 第二节 非洲猪瘟病毒科 48 非洲猪瘟病毒 48 第三节 疱疹病毒科 49 一、伪狂犬病病毒 49 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49 三、马立克病病毒 49 四、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50 五、鸭瘟病毒 50 第四节 腺病毒科 50 一、犬传染性肝炎病毒 50 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51 第五节 细小病毒科 51 一、猪细小病毒 51 二、犬细小病毒 51 三、鹅细小病毒 52 四、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 52 五、貂肠炎病毒 52 六、貂阿留申病病毒 52 第六节 圆环病毒科 53 猪圆环病毒 53 第七节 逆转录病毒科 53 一、禽白血病病毒 53 二、山羊关节炎/ 脑脊髓炎病毒 54 三、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54 第八节 呼肠孤病毒科 54 一、禽正呼肠孤病毒 54 二、蓝舌病毒 54 三、轮状病毒 55 四、质型多角体病毒(蚕) 55 第九节 双RNA 病毒科 5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55 第十节 副黏病毒科 56 一、新城疫病毒 56 二、小反刍兽疫病毒 56 三、犬瘟热病毒 57 第十一节 弹状病毒科 57 一、狂犬病病毒 57 二、牛暂时热病毒 58 第十二节 正黏病毒科 58 禽流感病毒 58 第十三节 冠状病毒科 59 一、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59 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59 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60 四、猫冠状病毒 60 五、犬冠状病毒 60 第十四节 动脉炎病毒科 6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60 第十五节 微RNA 病毒科 61 一、口蹄疫病毒 61 二、猪水疱病病毒 61 三、鸭肝炎病毒 62 四、囊状幼虫病病毒 62 五、蜜蜂慢性麻痹病毒 62 六、家蚕软化病病毒 62 第十六节 嵌杯病毒科 63 兔出血症病毒 63 第十七节 黄病毒科 63 一、猪瘟病毒 63 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64 三、日本脑炎病毒 64 四、鸭坦布苏病毒 64 第十八节 朊病毒 65 朊病毒的特性及其所致疾病 65 第九章 抗原与抗体 65 第一节 抗原 65 一、抗原与抗原性的概念 65 二、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65 三、抗原表位 66 四、抗原的交叉性 67 五、抗原的分类 67 六、重要的抗原 68 七、佐剂与免疫调节剂 68 第二节 抗体 70 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70 二、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70 三、免疫球蛋白的种类与抗原决定簇 71 四、各类抗体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71 五、主要畜禽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72 六、多克隆抗体 72 七、单克隆抗体 73 八、基因工程抗体 73 第十章 免疫系统 74 第一节 免疫器官 74 一、中枢免疫器官 74 二、外周免疫器官 75 第二节 免疫细胞 76 一、T 细胞和B 细胞 76 二、K 细胞和NK 细胞 76 三、抗原提呈细胞 77 四、其他免疫细胞 77 第三节 细胞因子 78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78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和来源 78 三、细胞因子的特性 79 四、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80 五、细胞因子的应用 81 六、主要动物的细胞因子 81 第四节 补体系统 82 一、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和性质 82 二、补体细胞的激活途径 83 三、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 83 第五节 黏膜免疫系统 85 一、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85 二、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86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 86 第一节 概述 86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86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86 三、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 87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87 一、致敏阶段 87 二、反应阶段 87 三、效应阶段 87 第三节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87 一、抗原提呈细胞 88 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88 三、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88 第四节 细胞免疫 89 一、效应性T 细胞的种类 89 二、细胞毒性T 细胞与细胞毒作用 89 三、TDTH 细胞与迟发型超敏反应 89 第五节 体液免疫 89 一、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 89 二、抗体的免疫学功能 90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 91 第一节 概述 91 第二节 过敏反应型(Ⅰ型) 变态反应91 一、参与过敏反应的成分 91 二、过敏反应型(Ⅰ变态反应的机理 92 三、临床常见的过敏反应型(Ⅰ型)变态反应92 第三节 细胞毒型(Ⅱ型) 变态反应 92 一、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92 二、临床常见的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 93 第四节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变态反应93 一、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93 二、临床常见的免疫复合物疾病 94 第五节 迟发型(Ⅳ型) 变态反应94 一、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94 二、临床常见的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94 第十三章 抗感染免疫 95 第一节 先天性(非特异性) 免疫95 一、概念 95 二、组成与生物学作用 95 三、特点 97 第二节 获得性(特异性) 免疫97 一、概念 97 二、组成与生物学作用 97 三、特点 97 第三节 抗细菌、真菌感染的免疫 97 一、抗细胞外细菌感染免疫 97 二、抗细胞内细菌感染免疫 98 三、抗真菌感染免疫 98 第四节 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98 一、抗病毒的非特异性免疫 98 二、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99 第五节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00 一、抗原虫感染的免疫 100 二、抗蠕虫感染的免疫 100 第十四章 免疫防治 101 第一节 主动免疫 101 一、概念 101 二、天然主动免疫 101 三、人工主动免疫 101 第二节 被动免疫 102 一、概念 102 二、天然被动免疫 102 三、人工被动免疫 102 第三节 疫苗与免疫预防 102 一、疫苗的种类、特点及应用 102 二、疫苗的免疫接种 104 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05 第十五章 免疫学技术 106 第一节 概述 106 一、免疫学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106 二、免疫血清学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06 三、细胞免疫技术的种类 108 四、免疫制备技术的种类 108 五、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108 六、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趋向 109 第二节 凝集反应 109 一、概念 109 二、原理 109 三、方法的分类及应用 110 第三节 沉淀反应 110 一、概念 110 二、原理 110 三、方法的分类及应用 110 第四节 标记抗体技术 112 一、概念 112 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112 三、免疫酶标记技术 113 四、放射免疫分析 114 第五节 中和试验 115 一、概念 115 二、原理 115 三、方法的分类及应用 115 第六节 补体参与的检测技术 116 一、概念 116 二、原理 116 三、方法的分类及应用 116 第七节 免疫检测新技术 116 一、SPA 免疫检测技术 117 二、生物素- 亲和素免疫检测技术 117 三、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 117 四、免疫电镜技术 117 五、免疫转印技术 117 六、免疫沉淀技术 117 七、PCR-ELISA 技术 117 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118 九、免疫传感器 118 十、免疫核酸探针技术 118 十一、生物芯片 118 第一章 总论 120 第一节 动物传染病与感染 120 一、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120 二、感染的类型 120 第二节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21 一、传染源 121 二、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 122 三、动物群体的易感性 123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24 第三节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 124 一、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124 二、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 124 三、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 125 第四节 动物传染病诊断方法 125 一、临床综合诊断 125 二、实验室诊断 125 第五节 动物传染病的免疫防控措施 126 一、预防接种 126 二、紧急接种 128 第六节 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128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28 二、疫情报告 129 三、检疫、隔离、封锁的概念 129 四、消毒、杀虫、灭鼠 131 五、药物防治 132 第二篇 兽医传染病学 第二章 人兽共患传染病 134 第一节 牛海绵状脑病 134 第二节 高致病性禽流感 134 第三节 狂犬病 135 第四节 日本脑炎 136 第五节 炭疽 137 第六节 布鲁氏菌病 137 第七节 沙门菌病 138 第八节 结核病(牛结核病、禽结核病) 140 第九节 猪链球菌病 141 第十节 马鼻疽 142 第十一节 大肠杆菌病 143 第十二节 李氏杆菌病 144 第三章 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145 第一节 口蹄疫 145 第二节 伪狂犬病 146 第三节 梭菌性疾病 147 第四节 副结核病 150 第五节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151 第四章 猪的传染病 152 第一节 猪瘟 152 第二节 非洲猪瘟 154 第三节 猪水疱病 155 第四节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55 第五节 猪细小病毒感染 156 第六节 猪传染性胃肠炎 157 第七节 猪流行性腹泻 158 第八节 猪丹毒 159 第九节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160 第十节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160 第十一节 猪支原体肺炎 161 第十二节 猪圆环病毒病 162 第十三节 副猪嗜血杆菌病 163 第十四节 猪痢疾 164 第五章 牛、羊的传染病 165 第一节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165 第二节 蓝舌病 166 第三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168 第四节 牛流行热 169 第五节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170 第六节 小反刍兽疫 171 第七节 绵羊痘和山羊痘 172 第八节 山羊关节炎- 脑炎 173 第九节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174 第十节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 175 第十一节 坏死杆菌病 176 第六章 马的传染病 177 第一节 马传染性贫血 177 第二节 马腺疫 178 第三节 马流行性感冒 179 第四节 非洲马瘟 179 第七章 禽的传染病 180 第一节 新城疫 180 第二节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181 第三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182 第四节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182 第五节 鸡马立克病 183 第六节 产蛋下降综合征 184 第七节 禽白血病 185 第八节 鸡病毒性关节炎 186 第九节 鸡传染性鼻炎 186 第十节 鸡败血支原体感染 187 第十一节 鸭瘟 188 第十二节 鸭病毒性肝炎 188 第十三节 鸭浆膜炎 189 第十四节 鸭坦布苏病毒病 190 第十五节 小鹅瘟 191 第八章 犬、猫的传染病 192 第一节 犬瘟热 192 第二节 犬细小病毒病 193 第三节 犬传染性肝炎 194 第四节 犬冠状病毒性腹泻 195 第五节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196 第六节 猫传染性腹膜炎 197 第七节 猫艾滋病 198 第九章 兔、貂的传染病 199 第一节 兔出血症 199 第二节 兔黏液瘤病 200 第三节 水貂阿留申病 201 第四节 水貂病毒性肠炎 202 第十章 蚕、蜂的传染病 202 第一节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 202 第二节 白僵病 203 第三节 家蚕微粒子病 205 第四节 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 206 第五节 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 207 第六节 白垩病 208 第三篇 兽医寄生虫病学 第一章 寄生虫学基础知识 210 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210 一、寄生虫与寄生虫类型 210 二、宿主与宿主类型 210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与危害性 211 一、寄生虫病的感染来源与感染途径 211 二、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211 三、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213 四、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致病机理) 213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免疫 214 一、寄生虫的抗原特性 214 二、寄生虫病获得性免疫的类型 214 三、寄生虫病的变态反应类型 214 四、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215 第二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 216 第一节 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 216 一、消化道、呼吸道与生殖道寄生虫病的诊断 216 二、血液与组织内寄生虫病的诊断 217 三、外寄生虫病的诊断 217 四、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 217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防控技术 218 一、常规防控措施 218 二、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219 三、免疫预防 220 第三章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220 第一节 弓形虫病 220 第二节 利什曼原虫病 223 第三节 日本分体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224 第四节 片形吸虫病 227 第五节 猪囊尾蚴病 229 第六节 棘球蚴病 231 第七节 旋毛虫病 233 第四章 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 235 第一节 伊氏锥虫病 235 第二节 新孢子虫病 236 第三节 隐孢子虫病 238 第四节 贾第虫病 240 第五节 肉孢子虫病 241 第六节 华支睾吸虫病 243 第七节 细颈囊尾蚴病 244 第八节 类圆线虫病 245 第九节 毛尾线虫病 246 第十节 疥螨病 247 第十一节 痒螨病 248 第十二节 蠕形螨病 248 第十三节 蜱病(硬蜱、软蜱) 249 第五章 猪的寄生虫病 250 第一节 猪球虫病 250 第二节 猪小袋纤毛虫病 252 第三节 猪姜片吸虫病 253 第四节 猪消化道线虫病 254 一、猪蛔虫病 254 二、猪食道口线虫病 255 三、猪胃线虫病 256 第五节 猪肺线虫病 257 第六节 猪肾虫病 258 第七节 猪棘头虫病 259 第六章 牛、羊的寄生虫病 261 第一节 巴贝斯虫病 261 第二节 牛、羊泰勒虫病 263 第三节 牛、羊球虫病 265 一、牛球虫病 265 二、羊球虫病 266 第四节 牛胎儿三毛滴虫病 267 第五节 牛、羊吸虫病 268 一、歧腔吸虫病 268 二、阔盘吸虫病 269 三、东毕吸虫病 270 四、前后盘吸虫病 271 第六节 牛、羊消化道绦虫病 272 第七节 多头蚴病 273 一、脑多头蚴病(脑包虫病) 273 二、斯氏多头蚴病 274 第八节 牛囊尾蚴病 275 第九节 羊囊尾蚴病 276 第十节 牛、羊消化道线虫病 276 一、牛蛔虫病 276 二、毛圆科线虫病 277 三、食道口线虫病 279 四、仰口线虫病 280 第十一节 牛、羊肺线虫病 280 一、羊网尾线虫病 280 二、原圆线虫病 282 三、牛网尾线虫病 282 第十二节 牛吸吮线虫病 283 第十三节 牛皮蝇蛆病 284 第十四节 羊狂蝇蛆病 285 第七章 马的寄生虫病 286 第一节 驽巴贝斯虫病 286 第二节 马泰勒虫病(原马巴贝斯虫病) 287 第三节 马媾疫 288 第四节 马绦虫病 288 第五节 马消化道线虫病 289 一、马副蛔虫病 289 二、马圆线虫病 290 三、马胃线虫病 291 第六节 马网尾线虫病 292 第七节 马脑脊髓丝虫病与浑睛虫病 292 第八节 马胃蝇蛆病 294 第八章 禽的寄生虫病 295 第一节 组织滴虫病 295 第二节 住白细胞虫病 296 第三节 鸡球虫病 297 第四节 鸭球虫病 301 第五节 鹅球虫病 302 第六节 前殖吸虫病 304 第七节 后睾吸虫病 305 第八节 赖利绦虫病 306 第九节 戴文绦虫病 307 第十节 剑带绦虫病 308 第十一节 皱褶绦虫病 308 第十二节 膜壳绦虫病 309 第十三节 消化道线虫病 309 一、禽蛔虫病 309 二、异刺线虫病 310 三、毛细线虫病 311 四、胃线虫病 312 第十四节 比翼线虫病 313 第十五节 禽皮刺螨病 314 第十六节 突变膝螨病 314 第十七节 新棒恙螨病 315 第十八节 禽虱病 316 第九章 犬、猫的寄生虫病 316 第一节 犬巴贝斯虫病 316 第二节 犬、猫球虫病 317 第三节 并殖吸虫病 318 第四节 犬复孔绦虫病 319 第五节 孟氏迭宫绦虫病 320 第六节 犬、猫蛔虫病 321 第七节 犬、猫钩虫病 323 第八节 犬恶丝虫病 323 第九节 犬耳痒螨病 324 第十节 猫背肛螨病 325 第十一节 犬、猫蚤病 326 第十章 兔的寄生虫病 326 兔球虫病 326 第十一章 蚕的寄生虫病 328 第一节 家蚕的寄生虫病 328 一、蝇蛆病 328 二、蒲螨病 329 第二节 柞蚕的寄生虫病 331 一、寄生蝇 331 二、线虫病 332 第十二章 蜂的寄生虫病 333 第一节 孢子虫病 333 第二节 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 335 第三节 蜂螨病 336 第四篇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340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340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340 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340 三、食物链 340 四、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41 五、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性 341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42 一、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概念 342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343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 346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病理损害作用 346 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348 六、兽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影响 349 七、环境污染的控制 350 第二章 动物性食品污染及控制 352 第一节 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 352 一、概念 352 二、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分类 353 三、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355 四、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355 第二节 化学性污染 357 一、农药残留 357 二、兽药残留 358 三、重金属和非金属污染 359 第三节 放射性污染 363 一、食品放射性污染物的来源与途径 363 二、食品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364 第四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364 一、沙门菌食物中毒 364 二、志贺菌食物中毒 365 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365 四、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食物中毒 366 五、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 366 六、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367 七、链球菌食物中毒 367 八、李氏杆菌食物中毒 368 九、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 368 十、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 369 第五节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369 一、食品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 369 二、生物性污染评价指标 370 三、化学性污染评价指标 371 第六节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控制 372 一、生物性污染控制措施 372 二、化学性污染控制措施 373 三、放射性污染控制措施 373 四、畜禽标识和可追溯管理 374 第七节 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与管理 375 一、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与管理 375 二、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管理 377 三、有机食品的生产与管理 380 第八节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与控制 383 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383 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389 三、HACCP 体系 390 四、GMP 体系 392 五、食品安全的其他质量控制体系 392 第三章 人兽共患病概论 393 第一节 人兽共患病的概念与分类 393 一、人兽共患病的概念 393 二、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393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特征及危害 394 一、人兽共患病的特征 394 二、人兽共患病的危害 395 第三节 人兽共患病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396 一、人兽共患病疫源地 396 二、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地 396 第四章 动物检疫 397 第一节 动物检疫方式 397 一、现场检疫 397 二、隔离检疫 397 第二节 产地检疫 398 一、产地检疫对象 398 二、产地检疫方法 398 第三节 屠宰检疫 398 一、屠宰检疫对象 398 二、宰前检疫方法 398 三、宰后检验方法 399 第四节 屠宰畜禽重要疫病的检疫与处理 399 一、屠宰畜禽重要疫病的检疫 399 二、屠宰畜禽重要疫病的处理 409 第五章 乳品卫生 411 第一节 影响乳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411 一、饲养管理 411 二、乳畜的健康状况 411 三、化学性污染 411 四、微生物污染 411 第二节 乳的生产卫生 412 一、环境与设施 412 二、动物卫生条件 413 三、饲养卫生与管理 413 四、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卫生 413 五、挤奶卫生 413 六、鲜奶盛装、贮藏与运输卫生 413 七、免疫与消毒 414 八、监测与净化 414 第三节 乳品掺假及不合格乳的卫生评定 414 一、乳品掺假 414 二、不合格乳的卫生评定 415 第六章 场地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416 第一节 场地消毒技术 416 一、养殖场的消毒 416 二、屠宰加工车间的消毒 417 三、冷库的消毒 418 四、运输工具的消毒 419 第二节 污水的处理 419 一、污水处理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419 二、测定指标 421 三、处理后的消毒 421 第三节 粪便、垫料及其他污物的无害化处理 423 一、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423 二、垫料及其他污物的无害化处理 424 第七章 动物诊疗机构及其人员公共卫生要求 424 第一节 动物诊疗机构的卫生要求 424 一、环境和公共区清洁卫生要求 424 二、污水和废弃物处理要求 425 三、放射线防护要求 426 第二节 动物诊疗机构医护人员防护要求 426 一、疫病预防措施 426 二、卫生防护要求 427 参考文献 42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