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子返复

老子返复

  • 字数: 285
  • 出版社: 中国书店
  • 作者: 柳正直|
  • 商品条码: 978751493484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1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道德经》做注 ,多方参照,中西融合,加 以译文、解读,与读者共读 经典。《道德经》的作者是 老子,一开始没书名,也没 分章节,是老子写的就叫《 老子》了,也有学者认为是 一批人共同的杰作,并虚构 了老子这个作者,后来又起 了个《道德经》的名字。
精彩导读
一、常道不名,有无玄 生 恒常之道、恒常之理不 独赖于语言符号表述;结能 ,各成视野,相互转换,生 成万物。 原文 道可道,道;名可名,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 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道可道,道;名可名, 名。 前面这十二个字就有很 多分歧,对于“道”和“名”的 释义众说纷坛,主流翻译是 将二个“道”字和二个“名”字 解作动词,译为“可以描述 出来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 ;可以命名的名,就不是恒 常的名”。 “道”在《说文解字》中 解释为“所行道也”,后来的 诸多解释也是从路这个意象 延伸出来的。南怀瑾认为, 道作为说话的意思,唐宋才 较为普遍。而熊逸提出了不 同意见,举例了《诗》《荀 子》《史记》反证“道”已有 “说”的意思。也有学者提出 不同看法,将二个“道”释义 为“践行”,句译为“道是可 以践行的,然而行道的历程 一旦展开,整个世界也随之 展现出新的面貌”①也有另 一番启迪。 “常”字在马王堆帛书本 中写作“恒”,学者们认为是 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也 往往以此作为版本考的标志 。“常”字的本义是穿在的, 后引申为恒久、常之义。老 子这里的“常道”“常名”是指 恒久客观规律的集合。“常” 意味着某一具体事物存亡的 时空观,有别于“一事一物” “一时一世”的局部性和阶段
目录
一、常道不名,有无玄生 二、美恶相泯,精神独立 三、返还本真,无为固元 四、盅用不盈,渊宗湛存 五、不仁无私,中虚动穷 六、谷神不死,玄牝为根 七、天长地久,无私成私 八、水善利物,处恶不争 九、持盈保泰,莫若身退 十、一退一进,独立往来 十一、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十二、逐物滑心,腹而不目 十三、宠辱患身,贵爱寄托 十四、不诘惚恍,知古持纪 十五、微妙玄通,动静守敝 十六、虚静观复,容公王道 十七、知誉畏辱,守信慎言 十八、文起于失,药因病存 十九、文灭其质,朴素寡淡 二十、绝学无忧,独异食母 二十一、真精有信,阅知众甫 二十二、曲以求全,抱一不争 二十三、同道安乐,因果自著 二十四、贪迹损功,不处余赘 二十五、王贯三才,道法自然 二十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二十七、善体本固,袭明要妙 二十八、知雄守雌,朴散为器 二十九、天下神器,勿为勿执 三十、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三十一、兵者不祥,丧礼处之 三十二、守朴知止,自宾自均 三十三、知胜自得,久寿有道 三十四、汜兮左右,功成不有 三十五、乐饵过客,道隐常无 三十六、微明柔本,潜渊藏器 三十七、镇之以朴,亦复无欲 三十八、前识世衰,敛华就实 三十九、得一致和,贱本齐物 四十、反者道动,弱者道用 四十一、上下有别,有无同构 四十二、道生万物,负阴抱阳 四十三、柔驰于坚,无为有益 四十四、取舍难辨,知足知止 四十五、缺冲为用,清静得宜 四十六、贪境争逐,知足常足 四十七、取象比类,一以贯之 四十八、为学曰益,为道目损 四十九、无常为心,德善德信 五十、出生入死,善摄不厚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