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画笔
|
马克笔
|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心法:用传统智慧解答人生关键问题
字数: 268
出版社: 华龄
作者: 赵昱鲲
商品条码: 9787516929797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8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质朴而温暖的心灵归途之书。 作者以己为镜,诚恳地分享了他作为一名曾留学海外的理工男,如何从起初对中国文化持强烈批评态度,到后来用科学视角发现中国心理的合理之处,最终回归中国文化,找到心灵安放之道的心路历程。相信读者朋友们也会从作者的故事中获得极为有益的启发。 这更是一本写给所有中国人、助力人生再启航的积极之书。 作者以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根基,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视角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独特而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案。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的修心之法,不仅深入剖析了认知、情感和精神三个方面的八种传统智慧,还融合了积极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揭示了中国文化如何助力我们走出心理困境、享有幸福。 若你正身处迷茫与焦虑之中,感到心力交瘁、问题重重,本书将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那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蕴含在人间的每时每刻生活之中。我们无需向外寻求答案,因为世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中国文化基因,内在就蕴含了对人生关键问题的解答。正如本书作者的恩师、中国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彭凯平教授所说,“真正适合我们的解决之道,或许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 一切本自积极中国心!
作者简介
赵昱鲲 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顾问委员 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 著有《清华积极心理学十六讲》等多部专著
精彩导读
第一章 中国文化助现代人走出心理困境 第一节? 超常刺激的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远古基因 超常刺激:基因是盲目的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我们经常会狂妄自大地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因此我们就一定比动物 更理性、更聪明、更高贵。但其实,既然人类和动物一样都是基因的造物,那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在最底层的运行逻辑上,我们都和动物没有太大区别。 1973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等 人,以表彰他们对动物行为模式的科学研究。你也许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你 大概听说过这个故事: 小鹅破壳而出时,会将看到的第一个会动的东西视为自己的妈妈。于是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小鹅即将孵出来之际,把母鹅抱走,自己趴在鹅蛋前,结果小鹅真的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从此一直跟着他走。 这个科学家就是洛伦兹。他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的盲目性:基因的运行方式并 不是经过精心计算或理性推导的,而是只要这个基因正好在这个环境里有效,就 能传播开来。比如在鹅长期生存的环境里,它们孵出来看见的第一个会动的东西, 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它妈妈,因此这个基因就保留下来了。它们怎么能想到还有人 类这个物种会拿无辜的小鹅来做实验呢? 洛伦兹还做过另一个有些惊悚的实验:鸟类会本能地优先孵化最大的那个蛋, 因为越大的蛋孵出来的小鸟越强壮,越可能生存下去。洛伦兹就制造了一个石头蛋,跟真正的鸟蛋长得很像,而且特别大,比鸟本身还要大。如果母鸟能理性思考,一定能推断出来,这只蛋不可能是自己生出来的。但是,很可惜,基因是盲目的,母鸟无法拒绝尺寸的诱惑,还是丢下了自己亲生的蛋,去孵这个石头蛋。 和洛伦兹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荷兰动物学家尼古拉斯·廷贝亨把这种现象称 为“超常刺激”:原本进化出来帮助动物的正常刺激其强度远远超过了生存所需, 但由于基因是盲目的,动物无法意识到此时这些刺激已经对自己有害了,所以仍 然会以超常的热情响应。 你不比动物更聪明 你可能会觉得:哈,愚蠢的动物!我们人类可没有这么蠢! 那你就错了。人类社会里的“超常刺激”一点也不比动物少。最有名的例子 就是人类的饮食偏好。很多人喜欢吃高油脂、高糖的食物,比如炸鸡、蛋糕、冰 激凌、红烧肉,因为油脂、糖类含有的热量高,而在人类进化的远古时期,热量 是稀缺资源,所以人类就进化出对油脂和糖类的饮食偏好。油脂闻起来香喷喷的, 糖类尝起来甜滋滋的,这些美好的感受都是进化在鼓励我们优先吃高热量食物。 相比较而言,蔬菜的口感比较差,因为蔬菜提供的热量太少。如果一个原始人竟然喜欢吃蔬菜超过喜欢吃肉,估计早就饿死在艰苦的远古时期了。 结果就是,在油炸、浓香、甜蜜的各种垃圾食物面前,我们明知它们有损健康,明知现代社会的问题不是热量稀缺,而是热量过剩,还是抵挡不住诱惑,大吃特吃,结果就是引发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食色性也”,食如此,色也一样。男性天生偏好大眼睛的女性,因为孩子的眼睛相对比 较大,大眼睛就意味着女性年纪小,生殖潜力更大,在性选择中更有优势,这导致漫画里女孩的眼睛越来越大。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这样的 人,只会吓得落荒而逃,以为遇到妖怪,但在漫画里,这样的相貌更具吸引力。 还有情色电影。男性在观看其他人的性行为时也会兴奋,因为在远古时期,这通常意味 着自己拥有潜在的性机会。不过,坐在电脑前观看由职业演员拍摄的情色电影,对于他的繁衍就一点帮助都没有了。但是,男性仍然会像扑向石头蛋的鸟一样扑向情色电影,因为这些精心编排的影片,可比真实生活中的性行为刺激太多了。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基因都是对的,要不然它们也无法流传下来。不幸的 是,它们主要是在远古时期进化出来的,因此,随着人类把这个世界改造得越来 越不像远古时期,基因与现代社会不匹配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哪怕现代科学家已 经充分揭示了基因的盲目性,哪怕现代人在理性上认识到这些垃圾食物、情色电 影对自己没有好处,基因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发挥着它盲目的强大力量。这也导致 了现代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代社会给人类心理制造出的三个超常刺激。 安全 首先,基因给我们安排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确保安全。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猛兽出没、灾荒频仍,同时,疾病流 行、卫生条件极差,也没有像样的医术,得病后一般都很难挺过去。更糟糕的是, 原始人还为难原始人,相互之间战争不断,凶杀、抢劫、强奸更是司空见惯。 因此,人类进化出渴求安全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人类建设出一 个非常安全的社会:野兽不再威胁我们;天灾在非人为因素下,不会演变为饥荒;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人均寿命极大地延长;犯罪率大为降低,整个世界都比以前更和平。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但是,人类一旦进化出安全的心理需求,就不会在“足够安全”的地方停下来,而总是想要“更安全”。可惜,就像本书后面还会反复展示的,“更好” 是“好”的敌人。当我们追求“更安全”时,反而往往会变得脆弱。 纽约大学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教授写过一本书,叫《娇惯的心灵》1,详细阐述了如今父母、学校和社会如何殚精竭虑地想要保护孩子,让他们远离各种危险,以为这样他们就会更安全,结果却使孩子更脆弱。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花生过敏。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 8 岁以下儿童花生过敏的比例是 0.4%,到了2008 年变成 1.4%。因为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父母开始重视花生过敏现象,竭力保护敏感孩子不接触花生制品,结果呢?反而使得孩子更容易花生过敏。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 640 名过敏高发婴儿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避免接触花生制品, 另一组每周至少吃三次花生制品。结果到 5 岁时,避免组有 17% 花生过敏,接触组只有 3% 花生过敏。这就像疫苗一样,把灭活病毒注入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身体就有能力抵抗真正的病毒。适量接触危险,可以使人变得更强壮。一味躲避危险的过度保护,反而使人更加脆弱。 对安全的需求其实也是一种刺激,在现代社会已经供应过剩。《娇惯的心灵》 中举例说,目前美国校园盛行“安全主义”,尽一切可能保护学生,甚至包括“情绪安全”,让学生尽可能少地体验到负面情绪。当一位保守派学者到布朗大学去演讲时,激进派学生虽然不去参加,但是仅仅想到有这么一场保守派演讲,就会感到不舒服。怎么办呢?学校就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安全空间”,让那些为此而感到受伤的人,在饼干、游戏、音乐、宠物狗和专业心理工作者的陪伴下,疗愈“心理创伤”。 尽管有如此无微不至的安全保护,学生真的变得更强大了吗?没有。事实是, 现在学生的心理变得比以前更加脆弱,因为他们的心理没有经历过有效的考验, 因此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受伤。我们总希望再安全一点、再少些危险,但 这反而让人的心理变得更脆弱。 舒适 现代社会的舒适,也供应过剩。这是因为远古时期的生活极为艰苦,吃饭、 保暖、求偶、抚养孩子、保护自己,都很不容易,所以人类就进化出对舒适环 境的向往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我们现在建设出一个非常舒适的社会,出门不用走 路,吃饭不用种地,就连谈恋爱,也只要手机就能完成大部分任务。这样的生活 当然比远古时期好,但是过度追求舒适,绕过挫折,反而对我们的心理不利。 有科学家总结了人生中遇到的挫折与各种指标的关系 2 ,结果发现,无论是幸福感,还是痛苦、行为功能损伤、创伤后障碍症状,都和挫折程度呈现 U 形曲线的关系:挫折太多,人当然不幸福——感到痛苦、功能严重受损,但挫折太少呢?人一样不开心和痛苦,感到无所适从。只有当挫折程度大概是人群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时,人们的各项功能才会达到最佳水平。 所以,如果人生中有太多挫折,你会很痛苦。但是,如果太过舒适,你会一 样不舒服。最好是在中间,即有一定的艰难困苦,但比大部分人少一些,这才是 最理想的状态。 这和心理学中对压力的大量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过大的压力显然会伤害人的 幸福感、健康状况和外在表现。但是,如果压力太小呢?人的幸福感、健康状况 和表现也会很差。最优状态出现在中等压力区间。 对于快乐、开心等积极情绪,也不是越多越好。人类进化出积极情绪,是为了帮助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比如快乐表示有好事发生,兴奋表示有潜在机会出现,爱和感恩表示你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显然,如果生活中的积极情绪太少, 你的人生会很悲惨。但是,正如我在《清华积极心理学 16 讲》3 里讲过的,积极情绪太多,会让你过于乐观、鲁莽轻率,而且容易躁狂。 问题在于,现代社会的舒适也供应过剩了,能绕过挫折的捷径太多,而我们又太喜欢享受这些积极情绪了,因此仍然不断追求这类超常刺激。如今,你不用真的投入真实生活中,从社交媒体、虚拟世界里就能获得一堆积极情绪。这并不能带给你真正的高质量积极心理,反而会像垃圾食物一样,貌似填饱了肚子、满足了口腹之欲,却损害了健康。这些垃圾积极情绪,也在伤害现代人的心理健康,使得我们沉溺于轻易就能获得的肤浅快乐中,但内心却积累出挥之不去的抑郁、焦虑和迷茫。 信息 最后,我再来举一个认知上的例子:信息。 信息对人类来说极为重要。在远古时期,信息极为匮乏。那时候,谁掌握信 息,谁就拥有极大的生存优势。大家在晚上燃起篝火,围成一圈,听最有智慧的 人讲故事,这就是在传递各种经验教训等信息。白天出去打猎或采集,领头的人 会告诉大家,遇到鹿怎么打、遇到老虎怎么逃命、什么果子可以采、什么蘑菇不 能吃,这是和生存息息相关的信息。大家平时闲聊,谁知道部落里的最新动态, 比如张三好、李四坏、王二和刘五打起来了,谁就会获得社交圈中更高的地位, 因为这都是大家随后在生活中立刻用得着的信息。 所以,人类进化出对信息的渴求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我们构建了如今这个信息极为丰富的社会。这当然很了不起,可问题在于,人类对信息这个刺激是没有抵抗力的,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信息供应严重过剩了。这造成了三个问题: 第一,降低了我们的认知能力。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 赫伯特·西蒙有句名言:“信息富足带来注意力稀缺。”因为信息消耗的是注意力,因此信息越多,注意力越分散。确实有不少研究发现,在短视频、社交媒体上花时间越多的人,越难集中注意力,认知水平也越差。 第二,人类渴望信息,原本是因为这些信息都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关注张家长、李家短,看似很“八卦”,但其实在远古时期,这些人都是你的邻居, 你必须密切关注他们的动态;人类天生喜欢听故事,因为从故事中就可以学习到 经验教训,不用等自己去撞了南墙才明白道理。 可是现在很多流行的信息与现实问题无关,甚至妨碍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对马云今天说了什么了如指掌,对马斯克昨天见了谁如数家珍。我问他:“你妈今天说了什么?”“你爸昨天见了谁?”他却回答不出来。可是,马云和马斯克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爸妈才是真正会影响你生活的人。 原本人类吃饭是为了接下来打猎或者采集,可现在你吃完饭后就往沙发上一 躺,根本不消耗这些热量,那你肯定会变得肥胖。同样地,如果你获取了一堆信息,却不用来解决你的问题,那大脑也会变得“肥胖”,即混乱、冗余、功能低下。 第三,就和垃圾食物更诱人一样,垃圾信息也更容易传播。那些特别能满足 表面情绪的信息,比如让你感到虚荣、有面子,或者激发愤怒、恐惧、仇恨的信 息,会比能让你深度思考、增进深层情感的信息传播得更广。另外,占据各平台、 频繁被推送到你眼前的,不是霸道总裁、豪门恩怨,就是平民逆袭、娇妻甜宠。 这些都是信息界的“超常刺激”,让我们无法抗拒,但如果看多了,只会让我们对世界产生扭曲的看法,结果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更容易犯错。 比如过多关注名人明星,会让你误以为他们光彩鲜亮的生活,就应该是生活 的常态,让你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穷、爱人 怎么这么丑、别人怎么这么不尊重我,从而带来自我贬损、不满和愤怒。另外, 这些名人明星的成功,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加上运气的结果,在他们身后,是“一 将功成万骨枯”。只关注他们,就容易带来“幸存者偏差”,让你误以为他们的成功可以轻易复制,然后采取错误的行动策略,未来悔之晚矣。 所以,信息是好东西,对我们也非常重要,因此人类才进化出“好奇心”, 对各种信息孜孜以求。但现代社会信息供应过剩,如果还像远古时期那样,对信 息来者不拒,就反而会让我们认知能力下降、在实际生活中更易犯错,并且积累 更多负面情绪。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 001 第一章 中国文化助现代人走出心理困境 // 002 第一节 超常刺激的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远古基因 // 002 第二节 伊卡洛斯陷阱:富足社会的心理反常现象 // 008 第三节 中西方文化的利弊 // 013 第四节 中国心灵归来 // 017 第二部分 中国人的认知 // 021 第二章? 整体联系:看到问题和心理的全貌 // 022 第一节 整体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 // 022 第二节 联系性:联系的价值 // 027 第三节 情感预测偏差:你对未来的追求,也许只是一个想象 // 032 第四节 整合与融合:荣格为什么自称道家追随者 // 035 社会视角 看全局:中国人为何抑郁症比例较低 // 042 第三章? 顺应变化,平常心与不强求 // 045 第一节 辩证性:中国人比西方人更不幸福吗 // 045 第二节 变化性:中国人和西方人谁更喜欢“追涨杀跌”// 049 第三节 顺其自然:中国人如何对抗不确定性 // 052 第四节 为而不争:为什么罗素希望西方把世界舞台让出来给中国 // 056 第五节 道家:中国人的总心理疗愈师 // 061 第六节 庄子:逍遥在纯粹的“内在动机”中 // 066 第七节 儒道相济:该争还是要争 // 070 第八节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 074 第四章? 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与不求完美 // 083 第一节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 083 第二节 知足常乐:西式完美主义的解药 // 089 第三节 和谐:最重要的是人生各因素之间的和谐 // 094 第四节 情绪管理 :中国人的压抑情绪 // 097 社会视角 发而皆中节:为什么说中国式情绪更健康 // 100 第三部分 中国人的情感 // 105 第五章?天人本善:人间值得与人生值得 // 106 第一节 世界本善:为什么韦伯会说儒家是当之无愧的理性主义 // 106 第二节 人性本善:为什么林语堂嘲笑弗洛伊德是土拨鼠 // 110 第三节 孔子:世界上第一个积极心理学家 // 115 第四节 乐感文化:是什么让罗素强烈看好中华文明? // 119 第六章? 情理交融:理性思考,情感用事 // 125 第一节 孔子:释礼归仁,关键是情感 // 125 第二节 孟子:如何为善?培育传承情感 // 129 第三节 知行合一:读书人未必过得好一生 // 134 第四节 情理交融: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 139 第五节 文化情感:呼唤中国心灵的回归 // 147 第四部分 中国人的精神 // 153 第七章 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与以人为本 // 154 第一节 尽人事以听天命 // 154 第二节 仁爱:别人很重要吗 // 160 第三节 爱有差等:为什么说中国伦理观念更符合人性 // 166 第四节 以人为本:衡量万物的标尺 // 171 第五节 情境重于原理:黑格尔对孔子的批评错在哪里 // 177 第八章? 自强不息:修身节制与直面责任 // 182 第一节 修身:东亚社会成功的秘诀 // 182 第二节 节制:可以放纵,但也不要太放纵 // 186 第三节 责任:人是越轻松越好吗 // 190 第四节 有限:孔孟责任观更符合心理学原理 // 195 第五节 自主:如何消解传统文化的压迫性 // 201 第六节 苦难:不可避免,不该歌颂,只能直面抗争 // 206 第九章? 道成人间:过有意义的人生 // 210 第一节 人生意义:为什么中国哲学能治疗西方哲学的“空”// 210 第二节 我之常情:中国式人生意义的建构 // 215 第三节 人道天道:现代中国人的超越性 // 220 第四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224 后记:我们永远走在童年那条小路上 // 231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