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治理逻辑与刑法应对研究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治理逻辑与刑法应对研究

  • 字数: 216
  • 出版社: 经济管理
  • 作者: 曹波|
  • 商品条码: 978750969905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7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刑法治理是通过精准识别人 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中可能产生的反制甚至反噬人类 (工具性风险)以及人工智能系统自身遭到不法攻 击(对象性风险)的刑事风险,并借助刑法解释沿 用既有刑法规范或者刑法立法创制新的刑法规范, 对人工智能刑事风险所涉犯罪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和处置。当前,不论在现实中还是理论中,人工智 能所蕴含的刑事风险都是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 障碍。人工智能进步价值的充分释放,有赖于包括 刑法在内的整个法律体系乃至社会控制体系有力、 有效地治理人工智能刑事风险。人工智能刑事风险 治理措施的选择应当正视并精准识别人工智能研发 和应用中可能存在威胁人类利益的真正风险,始终 坚持保护人类利益和增进人类福祉为宏旨,准确识 别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客观属性以及不同风险治理 措施的独特原理,科学把握风险种类及治理措施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确保人工智能刑事风险及其应 对方案的正当性和实益性,避免将刚走出科幻世界 不久的人工智能重新带入科幻世界,从而为人工智 能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且坚实的刑事法治保障。
作者简介
曹波,1990年生,四川简阳人。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研究员,法学博土,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学、监察法学。自2008年9月始,分别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获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入选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双千计划”。截至目前,已出版专著《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研究》,参编《当代刑法前沿问题研究》(高铭暄教授主编)、《刑事司法大数据蓝皮书》(林维教授主编)等著作四部,在《当代法学》《法学评论》《法学杂志》《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以及《江西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文章十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文章两篇,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重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特色 第一章 人工智能迭代发展及其社会挑战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酝酿阶段 二、初步发展阶段 三、反思发展阶段 四、蓬勃发展阶段 第三节 人工智能的研发态势 一、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概况 二、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实践 第四节 人工智能的社会挑战 一、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挑战的缘起 二、人工智能发展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三、人工智能发展对法律制度的挑战 四、人工智能发展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五、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挑战的根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类型化展现 第一节 刑法研究的类型化分析方法 第二节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类型化展现 一、传统刑事风险与新型刑事风险 二、工具利用型刑事风险与产品缺陷型刑事风险 三、弱人工智能的风险与强人工智能的风险 四、自动驾驶汽车刑事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刑事风险的微观视角 五、诸说简析暨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具体类型 第三节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类型的域外研究 一、高等人工智能刑事风险 二、中等人工智能刑事风险 三、低等人工智能刑事风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刑法应对的理念困境 第一节 理念困境一:误认为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是“伪问题” 第二节 理念困境二:轻易否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刑法治理根本立场 第三节 理念困境三:不当地以谦抑性为由缓和人工智能刑事风险治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刑法应对的实践困境 第一节 实践困境一:人工智能是否具备独立的刑事责任主体地位 一、是否应肯定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论争的基本主张 二、是否应肯定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论争的主要理据 第二节 实践困境二:人工智能能否形成犯罪成立所需的主观罪过 第三节 实践困境三:人工智能侵损法益的举动能否被评价为实行行为 第四节 实践困境四:人工智能侵损法益的后果是否具有客观归属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智能刑事风险刑法治理的宏观理念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