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谋事与成事:可协商命运观研究

谋事与成事:可协商命运观研究

  • 字数: 278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常保瑞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7700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5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可协商命运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著作。可协商命运观是指个体相信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对自己限制的同时,依然认为个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发挥个人能动性而与命运进行协商,最终得到希望的社会结果。书稿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可协商命运观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探索了可协商命运观在日常生活领域、组织领域、健康领域和学术科研领域中的应用。本书稿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中个体生活信念的形成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常保瑞,心理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科学进展》、CURRENT PSYCHOLOGY期刊通讯评审专家,长期致力于社会心理研究。入选“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拔尖人才,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9项,在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心理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成果获评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与成果获评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精彩导读
中国人在儒家命运观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与命运有关的学说和与命运协商的典型行为表现,如祈福、烧香、祭天等习俗,沿袭至今。时至今日,人们在遇到结婚、乔迁新居和生意开张等重大生活事件时,也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等。流传至今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更是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面对厄运,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内核。这些行为和故事都反映了中国人在与命运抗争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心甘情愿、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一直试图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想努力改变个人的命运,最终发展起与命运进行协商的信念。
目录
第一编 理论背景与问题意识………………………………………… 1 第1 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梳理……………………………………………… 3 1 命运观的文献综述………………………………………………………… 3 2 可协商命运观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5 3 控制感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13 4 可协商命运观与控制感的相关研究…………………………………… 17 5 次级控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18 6 与可协商命运观相关的理论假说……………………………………… 19 第2 章 问题提出和总体研究设计……………………………………… 22 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2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25 3 核心研究变量界定……………………………………………………… 29 4 总体研究假设……………………………………………………………… 31 5 研究意义…………………………………………………………………… 34 第二编 研究设计:可协商命运观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 37 第3 章 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 39 1 研究1a 大学生被试中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 39 2 研究1b 其他成人被试中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 48 第4 章 可协商命运观的形成条件及其社会适应性结果……………… 53 1 研究2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53 2 实验方法…………………………………………………………………… 55 3 研究结果…………………………………………………………………… 57 4 讨论………………………………………………………………………… 62 第三编 可协商命运观的前因变量——社会限制……………… 65 第5 章 社会经济地位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69 1 研究3a 社会经济地位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69 … …………………………………………………………………………… 2 研究3b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协商命运观的中介 作用检验…………………………………………………………………… 74 第6 章 居所流动性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83 1 研究4a 实际居所流动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84 … …………………………………………………………………………… 2 研究4b 想象的居所流动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88 第7 章 社会压力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94 1 研究5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94 2 研究方法…………………………………………………………………… 95 3 结果………………………………………………………………………… 96 4 讨论………………………………………………………………………… 98 第8 章 挫折感对可协商命运观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01 1 研究6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01 2 研究结果………………………………………………………………… 103 3 讨论……………………………………………………………………… 107 第四编 可协商命运观的后果变量——社会适应性结果…… 109 第9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12 1 研究7a 可协商命运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12 2 研究7b 可协商命运观影响主观幸福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17 第10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28 1 研究8 实验目的和假设………………………………………………… 128 2 实验结果………………………………………………………………… 131 3 讨论……………………………………………………………………… 134 第11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36 1 研究9 研究目的和假设………………………………………………… 136 2 对象与方法……………………………………………………………… 138 3 研究结果………………………………………………………………… 139 4 讨论……………………………………………………………………… 141 5 不足与展望……………………………………………………………… 143 第12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创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45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45 2 研究10a 潜在创业者的可协商命运观对创新行为的研究及机制… 147 3 研究10b 可协商命运观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156 第13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成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64 … …………………………………………………………………………… 1 研究1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64 2 研究结果………………………………………………………………… 167 3 讨论……………………………………………………………………… 170 第14 章 可协商命运观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172 1 研究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72 2 结果……………………………………………………………………… 175 3 讨论……………………………………………………………………… 178 第15 章 死亡凸显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可协 商命运观的作用…………………………………………………………… 182 1 引言……………………………………………………………………… 182 2 死亡凸显的概念、理论与测量………………………………………… 183 3 生命意义寻求的概念、理论与测量…………………………………… 186 4 可协商命运观的概念、理论与测量…………………………………… 188 5 变量间的关系研究……………………………………………………… 189 6 问题提出………………………………………………………………… 191 7 研究13a 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192 8 研究13b 实验法验证生命意义寻求在死亡凸显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之间 的中介作用………………………………………………………………… 198 9 研究13c 实验法验证生命意义寻求在死亡凸显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 中介作用…………………………………………………………………… 202 10 总讨论…………………………………………………………………… 205 第五编 讨论与展望…………………………………………………… 211 第16 章 总讨论………………………………………………………… 213 1 讨论……………………………………………………………………… 214 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20 3 本研究的贡献…………………………………………………………… 222 第17 章 研究结论……………………………………………………… 224 1 可协商命运观的优势效应和形成条件及其社会适应性结果……… 224 2 社会限制是影响可协商命运观的社会因素…………………………… 225 3 可协商命运观影响社会适应性结果…………………………………… 225 参考文献…………………………………………………………………… 226 后记…………………………………………………………………………… 25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