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忧患云海诗哲心:德语文学与思想史论集

忧患云海诗哲心:德语文学与思想史论集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叶隽|总主编:叶隽
  • 商品条码: 978710023957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4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德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论文结集,内容既涉及莱辛、歌德、席勒、海涅等古典文学大家,也勾勒出德国思想史上互为对峙的启蒙思脉一浪漫思脉;既有对现奥国文学这样宏大命题的整体讨论,也论及具体的作家代表如卡夫卡、迪伦马特、瓦尔泽、米勒等;既呈现德国伟大诗人如歌德、席勒思想形成的中国文化资源,也勾勒德语诗人如荷尔德林在中国的接受史轨迹;既具有明确的学科史和学术史意识,也不乏各种社会科学方法的拿来实验;同时还很注重学术书评的写作和意义,有着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自觉意识。作者是本学科领域的佼佼者,被认为是德语文学思想史研究路径的代表之一,又有自觉的学术史意识和理论自觉,故此书研究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提供理解德语文学的另一扇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叶隽,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文化史与文化哲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歌德学会会长等。曾在德、英、法等学术机构做研究。著有《另一种西学》《异文化博弈》《歌德思想之形成》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中德文化关系史、侨易学等。
精彩导读
\\\"当然,探讨“奥国文学”,并不是如此功利地要将其与政治史的兴衰成败挂起钩来,事实上奥国文学的独自成立,其实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且不论格里尔帕策等人的筚路蓝缕之功,就是世纪末的维也纳,那一串串诱惑人心的名字,也足以让人艳羡倾慕不已,可不是吗?作为诗人的格奥尔格、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都星光耀眼,让人心向往之;作为作家的卡夫卡、穆齐尔、茨威格,更是风采独具,构建了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以上;至于当代人物,则巴赫曼、耶利内克等都表现不凡。每一个名字,何尝不代表着那样一个惊人的时代呢?还可参照纳入的如布拉格的德语文学。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一册学术意义上的《奥国文学史》(当然《德国文学史》中颇多将奥国文学纳入叙述),大量的译介工作也还处于滞后的状态。奥地利人现在也很强调自己的主体性,亦即别于德国而独立,而这种独立,首先就表现在文学思想层面的区分。当然,事实上德语国家本身在历史上有很多通融的一面,这点必须承认;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奥两国历史建构的最后完成,确实是走向了分道扬镳的道路,故此其民族性与国民精神亦必然不可能“如出一辙”。所以,要追问的一个问题,存在奥国的国民精神吗?从历史到现实,奥国对世界的贡献何在?在我看来,奥国文学表现出的一大特征,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即它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歌德的理想—世界文学的特点,看看卡夫卡、茨威格等人对世界文学与思想史产生的影响就可以知道;同时绝对无法离开奥国社会、历史的民族进程。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标本,即如何去处理文学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关涉人类的长远发展,但绝非如歌德所言,“世界文学”会取代“民族文学”那么简单。所以通过对奥国文学的研究,我们会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联,以及“民族性”和“全球化”关系问题。 \\\"
目录
\\\"第一辑 古典时代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一、歌德思想之形成:精神三变之范式意义 二、“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歌德—席勒 VS. 康德—黑格尔 三、作为终极关怀的诗哲之心:现代性文学话语的形成及其对“现代人”的建构 “时代悲剧”与“初思自由”——《强盗》中反映出的个体与国家 一、强盗之路的终结与自由彷徨之开端 二、时代潮涌与悲剧之择: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紧张与调和 三、初思自由 现代性的另类极端化——海涅对莱辛的承继与歧途 一、海涅横空出世的时代语境与文化史背景 二、现代性极端化的海涅表征 三、德国文学史启蒙思脉路径的确立 第二辑? 现代文学 史家意识与异国对象——中国学术视野里的奥国文学之成立 一、世界文学与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奥国认知:从“德国文学门”到“奥国文学命题” 二、史家意识之确立与奥国文学之成立(概念、内容、特点) 三、奥国文学研究的基本立场 文学之择与象征之技 ——论卡夫卡的思想史意义 一、文学史与思想史视野中的奥匈帝国 二、传统之中与现代之内:卡夫卡的两难选择 三、形式过度与思想意义:现代文学建构之缺失可能 作家如何表达思想?——论《物理学家》的问题意识与表述之难 一、问题意识与文本表达 二、时代精神的把握:时代背景与国际关系的映射 三、表述的艰难:作家的独立人格与表述方法的欠缺 第三辑? 比较视野 现代中国的克莱斯特研究 一、作品翻译与报刊评介:克莱斯特的中国初始形象 二、文学史叙述中的克莱斯特:张威廉、李金发、刘大杰 三、从商承祖到张威廉:学者的探究 四、改革年代的情况及克莱斯特中国研究史的反思 政治史与思想史路径中的德国文学——作为另类文学史家的马克思、恩格斯 一、欧洲文学之视野—从恩格斯的“扬英抑德”说起 二、“世界文学”的架构背景及其德国文学认知 三、马克思对“德国文学”理解的偏差 第四辑? 学术史与学科史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 一、先生一代与学生一代:先行者的“奠基工程”与 后来者的“传承意识” 二、“国学”与“外国学”—以傅斯年与冯至比较为中心 三、“方法选择”与“自身困境”——从“学术伦理学”、“学术社会学”双重视角对冯至、陈铨的分析 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学科史梳理与学术史反思 一、时代背景与学术机构的建立与转型 (纵向的社会史与思想史背景梳理) 二、学人的代际迁变与学风流变 三、学术本身的承继与开辟:以专著为中心 四、学科史反省与学术史意义 威廉帝国后期的歌德学——赫克尔、西美尔、宫多尔夫的三分路径 一、自然科学倾向的哲学家路径:以赫克尔为中心 二、西美尔:社会学的介入 三、宫多尔夫:学问家的承传与批评家的感觉 第五辑? 跨学科视域 “婚姻纽带”抑或“歧路之爱”——作为俾斯麦时代文史田野的《艾菲·布里斯特》及其反映的市民家庭价值观的变迁 一、艾菲是如何被教化的? 二、殷士台顿其人及其教养形成 三、殷士台顿与俾斯麦时代政治高层的关联——理解普鲁士官僚阶层个案背后的资产阶级因素 四、普鲁士的伦理观与俾斯麦时代的社会风俗: 以“婚姻纽带”为中心 五、“歧路之爱”?——德国传统脉络中市民家庭的价值观追问 德国学的学术核心问题——以学科互涉整合为中心 一、汉语语境中的“德国学”双重概念及其若干层面 二、现时代中国“德国学”学科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以若干人物为例 第六辑? 学术书评 海翁黯隐日,格君默浮时?——格拉斯事件的思想史意义 此情可待成追忆——《朗读者》之思 发现大师的历程——《奥斯特利茨》中译本序 重审文学史视野中的德意志——读范大灿主编五卷本《德国文学史》 学术视野里的“德语文学汉译”——评《杨武能译文集》 一、小引 二、校勘 三、思考 接受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读《歌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的德国接受史》 在理论维度与历史语境之间——读《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