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上帝概念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上帝概念

  • 字数: 23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孙清海|
  • 商品条码: 978752273858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说明,近代 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的宗教语 言问题,即人类语言对“上 帝”概念的赋义问题,主要 是由休谟、康德徳、齐克果 、维特根斯坦和普兰丁格等 思想家来推动的,他们的讨 论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传 统。在这个传统中,有两条 根本原则在起推动作用,即 所谓的经验指称和情感赋义 。这两条原则的区别就在于 其生存出发点不同,由此导 致了人们对“上帝”的不同理 解:用经验指称来谈论上帝 的人最终会陷入“上帝无指 称”或“上帝无法指称”的困 境,他们的“上帝”是在人的 理性和经验框架之中的“上 帝”;而情感赋义则认为“上 帝”一词需要从情感上去赋 义和理解,是人的宗教情感 的表达,这就可以使“上帝” 脱离语言和理性的桎梏,从 而无损于上帝完美的本质或 属性。
作者简介
孙清海(1978一),男,山东枣庄人。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讲师。英语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师从谢文郁教授),哲学博士后(中山大学,合作导师为李兰芬教授),曾访学于加拿大维真学院与香港浸会大学。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在《社会科学》《世界宗教文化》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课题1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目录
导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文献综述:我们如何有意义地言说“上帝”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上帝”问题与生存分析 第一节 “上帝”是个生存问题 一 “上帝”与生存 二 “两希文明”与“上帝”概念 第二节 “上帝”问题与生存分析 一 生存即实在 二 经验指称与情感赋义 三 经验指称与情感赋义中的“上帝”概念 第二章 “上帝”概念与经验指称 第一节 休谟:宗教认识的经验论与情感论 一 宗教认识的经验论基础 二 “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三 宗教的起源——情感 四 经验与情感对“上帝”的赋义 第二节 康德和黑格尔论上帝的“经验指称” 一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与“上帝”概念 二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上帝”概念 第三章 “上帝”概念与情感赋义 第一节 施莱尔马赫和奥托的“情感赋义” 一 施莱尔马赫的“绝对依赖感 二 奥托的“被造感” 第二节 齐克果:“悖论的激情” 一 选择的悖论:“非此即彼” 二 苏格拉底式的与基督教真理教师式的“真理”问题 三 “上帝”:客观证明还是主观赋义? 第四章 “上帝”概念的“语言学转向” 第一节 艾耶尔的“拒斥形而上学”与“情感赋义” 一 “拒斥形而上学” 二 形而上学命题需“情感赋义”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语言游戏与情感赋义 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与“神秘之域” 二 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 三 作为“游戏”的宗教语言与“情感赋义” 第五章 “信”与“情感赋义” 第一节 普兰丁格:基督教信念是“有保证的” 一 “有保证的”A/C模型 二 扩展的A/C模型 三 “信任情感”与“经验指称” 第二节 信任情感与人的生存 一 信任情感与理解力更新 二 信任情感与放弃判断 三 信任情感与悖论式生存 结语 经验指称与情感赋义——出发点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