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为你,耶路撒冷(精装新版)
出版社: 浙江人民
作者: (美) 拉莱·科林斯,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
商品条码: 9787213076923
适读年龄: 12+
版次: 0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0
定价:
¥10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最负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巴黎烧了吗?》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联手为全世界读者奉上一部纪实文学经典。 两位作者用长达两年时间,采访了大量历史参与者,从国家元首到普通一兵,并披阅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以及第一手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再用三年时间写成本书。 书里详实记录了以色列建国前后,围绕耶路撒冷发生的一次次战争与博弈,再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清明上河图》般细密的描摹,惊人地还原历史现场,呈现了最真实生动的细节。\\\\\\\"
作者简介
\\\"拉莱?科林斯(Larry Collins,1929—2005),美国《新闻周刊》记者。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Dominique Lapierre,1931— ),法国《巴黎竞赛》记者。现居巴黎。 两位作者合著有纪实文学经典《巴黎烧了吗?》,作品拥有数百万读者,并被译为超过30个语种。\\\"
精彩导读
\\\\\\\"第一章 在法拉盛草地公园做出的决定 1947年11月29日,下午,纽约法拉盛草地公园。在一幢曾是溜冰场的硕大空穴般的建筑里,57位联大成员中的56位聚集一堂,将决定位于地中海东部一块狭长地带的未来。那里的面积仅为丹麦的一半,聚居的人口比圣路易斯还少,那里曾经是古代地图绘制员心目中的宇宙中心、鸿蒙初开时人类一切道路的终点:巴勒斯坦。 在联合国的短暂历史里,再也没有什么讨论可以比得上关于这块土地所引发的争论更能激发起人们的热情,因为,所有成员都以某种方式与它的精神遗产相联系。摆在联大面前的是一项动议:将这块古老的地方分为两个国家,一个阿拉伯国家,一个犹太国家。该项动议代表着联合国特别委员会的集体智慧,这个委员会受命寻找一条解决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为控制巴勒斯坦长达三十年斗争的途径。 这项动议,可谓地图绘制员的梦魇,往好里说是一种妥协,往坏里说令人憎恶。它将巴勒斯坦57%的土地划归犹太人,却不顾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及过半土地是阿拉伯人的事实。在犹太国家里,阿拉伯人拥有更多土地,而在移民之前,那个国家容纳的犹太人几乎不足千人。每个国家分为三部分,由一些国际公路相连,整个分治计划就是凭借这些公路发挥作用。两国在军事上均无险可守。[ 20年后,六日战争结束时,以色列国统治的地区三倍于分治计划分配给它的疆域,而实际国境线仅为1947年的一半。] 至关重要的是,对于自古以来巴勒斯坦政治、经济和宗教生活重心的耶路撒冷,联合国的计划是拒绝这两个国家对它拥有主权。由于对耶路撒冷的情感既深且广,极易引发争端,不能将其委托给任何一个国家管理,因此,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建议,对在该城及其周边地区实行国际共管。 这项动议对于犹太人而言不啻为一个惊人的打击。再造一个没有耶路撒冷作为其首都的犹太国家,对于犹太民族而言无疑是一个诅咒:复活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两千年前的离散归结为一句话:“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 《旧约·诗篇》137。——译者注]离散犹太人的会堂最重要的一面墙均朝向东方的耶路撒冷。每一个正统犹太人家里都有一小块墙面,借耶路撒冷之名不去打扫。犹太新郎在婚礼上要将一只玻璃杯打碎在自己脚下,表示对圣殿被毁的悲哀,祈祷他的婚姻能够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激发喜悦和舞蹈。犹太人传统的安慰人的话“愿全能者慰藉你和所有为锡安?们的仪式里,他们总是提醒自己,对于那块应许之地何其依恋,他们与那片土地的分离何其短暂。 他们的祖先,第一批逃离美索不达米亚,以流浪为生的希伯来部落,刚刚踏足这块土地,历史就强加给他们千年战争、迁徙和奴役。最终,他们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用了40年时间返回犹地亚丘陵,建立了他们的首个主权国家。 大卫和所罗门在位时,国力强盛,但持续不过百年。在欧、亚、非商道交汇处生存,在这片强邻环伺的土地上建国,希伯来人注定要遭受千年不绝的入侵。亚述、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每个国家都调兵遣将,在此攻城略地。一次在公元前586年,另一次在公元70年,征服者给他们带来最严峻的考验,将他们流放,摧毁耶路撒冷摩利亚山上献给他们,也是献给全世界之神耶和华的圣殿。多次的离散和随之而来的痛苦,孕育出他们对其古老故乡坚韧不拔的依恋之情。 令这情感变得更为炽烈、更加急切的,还在于这些离散的犹太人每到一个避难的港湾都会遭受迫害。犹太人的苦难起源于另外一个宗教的兴起,悖谬的是,那是一个致力于人与人相爱的宗教。早期基督教的教父们热情高涨,为了让异教的大众皈依基督教,将一种精神上的隔离强加给犹太人,以突出自己的宗教与其神学前辈之间的差别。提奥多修二世皇帝在其法典中赋予这些愿望以法律效力,用来声讨犹太教,破天荒地将整个犹太民族定性为一个分离的民族。 法兰克国王达戈贝尔特(Dagobert)把他们从高卢驱逐出去;西班牙的西哥特人抓捕他们的孩子,迫使他们改信基督教;拜占庭皇帝赫拉克留(Heraclius)禁止犹太人的崇拜仪式。至于十字军,灵性上的歧异变成了系统的杀戮。十字军们叫嚣:“Deus vult! 上帝所愿!”他们进军耶路撒冷,沿途摧毁每一个不幸的犹太社区。 大多数国家禁止犹太人拥有土地。以宗教组织起来的中世纪手工艺和商业行会不对他们开放。教会禁止犹太人雇佣基督徒,而基督徒也不得居住在犹太人周围。尤为可恨的是,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的决议,将犹太人定义为一个不同的种族,强迫他们戴上徽章,以示区别。在英格兰,是摩西所受十诫的石版之复制品。在德国,是一个黄颜色的O字,也就是后来第三帝国用来标志毒气室受害者的黄色之星的原型。 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以及后来的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将犹太人赶出他们的国家,并在驱逐他们之前剥夺其财产。甚至黑死病也被归咎于犹太人,他们被指控把蜘蛛、青蛙腿、基督徒的内脏和祭品碾成粉末,往基督徒的井水中投毒。大约两百个犹太社区因为这种野蛮的狂热而惨遭屠戮。 在这些黑暗的世纪里,犹太人在西方正常生活的唯一例子是在哈里发统治下的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犹太民族获得了他们在散居期间从未有过的繁荣。基督徒收复失地运动结束了这一切。1492年,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将犹太人逐出西班牙。 在德国,犹太人被禁止乘坐马车,进城时另外收费。威尼斯共和国用“隔都”这个词丰富了世界的语言,它是指威尼斯的一个区,Ghetto Nuovo——新犹太区,用它来管制犹太人。在波兰哥萨克叛乱时期,犹太人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残暴、狂热的折磨,十年之间就有十万犹太人被消灭。在沙皇西进波兰时,世界上近半数的犹太人陷入了黑暗时期。犹太人被限制在历史上最大的栅栏定居区里,12至25岁的犹太人被强制服兵役,他们还要为犹太食物以及安息日蜡烛交纳特别税。犹太妇女必须领取妓女用的黄票,才能在大城市的大学中心居住。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后,在沙皇士兵的帮助下,暴徒肆意焚烧并屠戮一个又一个犹太社区,留下了一个新词:pogrom(大屠杀)。 数百年来,这些屠戮乃是在通往希特勒毒气室的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血腥的里程碑,它们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常数,是这个被压迫民族的可怕的遗产,对他们而言,第三帝国的焚尸炉只不过是其命运的最后的、最可怕的体现而已。 可是,非常反讽的是,造成犹太人对这种血淋林的历史做出决定性反抗的事件,不是大屠杀,不是杀戮,也不是哥萨克士兵的野蛮暴行。而是一次好战的仪式,一次精神性的杀戮仪式,那就是1895年1月对艾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艾尔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1859—1935),犹太籍法国军官,。19世纪90年代受法国军事当局诬陷犯有叛国罪,被革职并处终身流放。著名作家左拉曾对此案进行控诉。——译者注]的公开羞辱。 在战神广场的空地上聚集的人群中,有一位名叫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e Herzl)的维也纳新闻记者。和德雷福斯一样,赫茨尔也是犹太人。和德雷福斯一样,他也过着安宁的生活,看上去已无可辩驳地融入了欧洲社会,很少关注自己的种族和宗教。突然,在狂暴的广场空地上,赫茨尔听到身边的有个暴徒开始高呼:“处死叛国者!杀掉犹太人!”他感到一阵毛骨悚然。他明白了,人群的叫嚷并不是冲着德雷福斯的血,而是冲着他的血,冲着所有犹太人的血而来的。赫茨尔心烦意乱地离开现场,并在自己的痛苦中诞生了一个愿景,它改变了他的民族的历史和20世纪的历史。 那就是犹太复国主义。赫茨尔以绝望中迸发的力量,为它绘制了蓝图,那是一本一百页的小册子,名为Der Judenstaat——《犹太国》。 该书开篇即言:“凡是下定决心的犹太人,必将拥有一个他们自己的国家。” 两年后,在瑞士巴塞尔的一家赌场里,赫茨尔召开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发起了这场运动。参加赫茨尔大会的代表选举了一个国际犹太人执委会指导这场运动,创立犹太国民基金会和土地银行,在他希望建国的巴勒斯坦购买土地。接着,他们为这个号称亘古长存的国家找到两个不可分割的符号:国旗和国歌。 国旗白蓝相间,代表犹太人在祈祷时所披的方巾塔利兹(tallith)的颜色。选作国歌的希伯来歌曲之名更是恰到好处,代表着赫茨尔及其追随者所拥有的最为丰厚的资产,那就是Hatikvah——“希望”。 * * * 在赫茨尔的追随者们提议返回的巴勒斯坦,犹太人从未绝迹,甚至在散居的最黑暗时期,犹太人的小型居住区仍散见于萨费德、提比利亚和加利利。与其他地方一样,他们在基督教统治下遭受过最残酷的折磨。早期基督徒禁止他们进入耶路撒冷,十字军则将圣城里的犹太人活活烧死在会堂里面。 巴勒斯坦的穆斯林统治者稍微宽容一些。奥马尔哈里发让他们受到的折磨较少。萨拉丁将他们带回耶路撒冷,一同带回来的,还有他虔诚的穆斯林;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他们可以迈出返回应许之地的脚步。1860年,英国慈善家摩西·蒙特费奥里爵士(Sir Moses Montefiore)在耶路撒冷老城墙外建造了犹太村,他的同胞每人只要花一个英镑便可以在城外过夜。到1895年冬天,当西奥多·赫茨尔目睹艾尔弗雷德·德雷福斯横遭羞辱时,在耶路撒冷的五万居民中已有三万犹太人。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一系列变故掀起了巴勒斯坦移民的新浪潮。他们代表着赫茨尔运动的第一批成果。作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些移民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先驱,从他们中间诞生了领导这场运动长达半个世纪的领袖人物。其中就有柳文·沙里(Reuven Shari),克里米亚的律师,他的妻子是位钢琴家。“我刚拿到法律学位,便出门挖壕沟,”他回忆道,“而我的妻子则用她受过勃拉姆斯和莫扎特音乐会演奏训练的双手去挤牛奶,因为这是我们开发这块土地唯一的手段。” 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个19岁的年轻人,律师之子,名叫大卫·格林,来自普朗斯克(Plonsk),那是一座距离华沙西北38英里的工业小镇。靠着在父亲的书房门口偷听,他接受了犹太复国主义,那间书房乃是普朗斯克的锡安爱好者(Lovers of Zion)最喜欢的聚会场所。大卫·格林并不喜欢父亲书房里的争论,他要去实践犹太复国主义,而不只是空谈。 他生活艰难。和他在巴勒斯坦的那一代人一样,他一开始就要忍受饥饿、疟疾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努力开垦这片他立誓要开发的土地。 在抵达巴勒斯坦的第二年,他从雅法(Jaffa)出发,穿过巴伯·艾尔·瓦德(Bab el Wad)峡谷,步行两天半,去寻找他生活原动力的象征耶路撒冷,但他发现的却是一座巴别塔。在犹太教的精神中心,这位震惊不已的犹太教小伙子发现,犹太人“相互之间说着四十种不同的语言,一半人不能相互交谈”。 他深信,如果没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不同的犹太人社团根本没有希望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不久,他回到耶路撒冷,担任一份犹太复国主义工会报纸的主编,致力于复兴希伯来语。在完成第一篇社论后,他看着页脚下自己的签名。希伯来语中没有什么姓氏叫“格林”的。他想了一想,就擦去他的姓,用一个新的希伯来字代替,从今往后,他就一直沿用这个姓氏。意思是“幼狮之子”。这个姓氏就是本-古里安(Ben-Gurion)。 半是因为同情犹太复国主义,半是因为竭力联合犹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支持协约国,英国为大卫·本-古里安及其追随者第一次提供了机会以实现他们的梦想。在给著名犹太银行业家族的英国分行首领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勋爵的一份117字的短笺中,劳合·乔治[ 劳合·乔治(Lloyd George,1863-1945),英国自由党领袖。于1916年至1922年担任英国首相。——译者注]的外务大臣亚瑟·贝尔福承诺:“英王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家园。”这项承诺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它包含一个条件:这个犹太民族的家园不得伤害“巴勒斯坦现有非犹太社区的公民和宗教权利”。这项承诺至关重要:在发表这些宣言的时候,英国正在将巴勒斯坦从德国的战争盟友土耳其人那里分离出来。贝尔福的郑重承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吸收进了国际联盟委托英国治理巴勒斯坦的条款。 起初非常缓慢,但这个承诺给犹太人巴勒斯坦民族家园慢慢成长起来了。在《贝尔福宣言》之后第一个十年间曾令犹太复国主义者感到沮丧的移民数量,随着波兰和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而大幅增长,在1935—1936年间达到高峰。犹太人的投资也滚滚而来。在英国委任统治的前15年,达到8000万英镑,几乎是英国这一时期在巴勒斯坦预算的两倍。 除了历史纽带、英国的承诺以及一个巴勒斯坦民族家园的肇始之外,一个更为惨烈的悲剧迫使犹太人在1947年向联合国要求成立一个他们自己的国家。战争结束后,犹太民族不得不直面一个极其恐怖的现实,其残酷性甚至从未见载于人类相残的史册——纳粹德国的毒气室有系统地屠杀了600万犹太同胞。犹太人在联合国有一个迫切要求:尽快将大屠杀幸存者聚集到巴勒斯坦,在那里创造一个强大的、自力更生的社会,以避免类似悲剧在犹太人民身上再次重演。联合国对他们建立一个国家的权利的认可,在犹太人看来,不过是对于全世界带给他们的痛苦的公正补偿。 * * * 在阿拉伯人看来,尤其是在120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看来,将他们曾经作为主体民族生活了700年的土地一分为二,不啻为白人西方帝国主义强加给他们的巨大不公正,以弥补他们自己犯下的罪过。除了个别例外,犹太人数百年来相对安全地居住在阿拉伯人中间。散居的黄金时代是在哈里发统治的西班牙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欧洲关闭大门时也欢迎犹太人。以德国毒气室为顶峰的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犯罪行为出自欧洲的基督教国家,既不是伊斯兰教的东方国家,也不是阿拉伯人的主张,应当由那些国家而不是他们来承担这些罪行的后果。除此之外,在阿拉伯人看来,700年的连续居住,相比犹太人的历史渊源——不管这渊源有多么深远,他们更有资格主张对这片土地的权利。 在阿拉伯人看来,《贝尔福宣言》纯粹是帝国主义行为,是英国拿它根本无从主张权利的土地的未来作为抵押,在宣言发表时,根本没有询问一下占巴勒斯坦92%人口的阿拉伯人的愿望或者意愿。对阿拉伯人而言,巴勒斯坦冲突乃是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该结束的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的欧洲殖民势力任意摆布亚非世界的非白人命运的种种暴虐行为必须得到纠正。 就像这些民族一样,阿拉伯人在长期主宰他们事务的各国面前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大卫·本-古里安在耶路撒冷签发他的社论之后不到一年,七名年轻的阿拉伯人,其中两名是巴勒斯坦人,在大马士革开会,成立了一个秘密会社。他们起了一个诱惑性的名字:艾尔-法塔特——“少女”。[ 勿与当代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埃尔·法塔赫相混淆。]其宗旨是将阿拉伯世界从奥斯曼帝国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新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首个宣言,针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犹太人有关巴勒斯坦的权利主张提出了质疑。 阿拉伯人也有他们自己的《贝尔福宣言》。因急于鼓动阿拉伯人起来反对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英国承诺支持阿拉伯人建立一个庞大的独立国家,作为对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回馈。这一承诺包含在驻埃及的特派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领袖、麦加的谢里夫之间八封往来书信之中。 在麦克马洪这些以含糊的外交用语著称的书信里,并没有提到“巴勒斯坦”,但是字里行间的语气令阿拉伯人相信,承诺他们建国的疆域包括了巴勒斯坦。1916年,在T. E.劳伦斯的鼓动下,他们发动了那次著名的起义。 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秘密谈判,从根本上淡化了英国驻埃及特派代表向阿拉伯人所作的承诺。如果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肢解,那么法国就坚持要分得他的那一份战利品。一份称为塞克斯-皮科的秘密协议——这份协议分别以参与签订的两人命名,马可·塞克斯爵士代表英国,雅克·乔治-皮科代表法国——最终在阿拉伯人毫不知情、也未同意的情况下,将一片“势力范围”授予了法国,这片地方涵盖了大部分英国承诺支持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的土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拉伯人感觉到自己被英法两国出卖了,对巴勒斯坦的权利又遭到《贝尔福宣言》的阻挠,幻想破灭。他们狂怒的焦点或许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到返回阿拉伯人觉得已经答应给他们的土地上来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身上来了。 而对于那些来到巴勒斯坦建立英国承诺给他们的民族家园的犹太人而言,他们倾向于按照圣经时代对这片土地的描绘来想象这个国家。那些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异族人竟然会和他们争论这片土地的所有权,的确令他们震惊不已。从官方角度看,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多年来对于阿拉伯人的存在,以及他们对这块土地拥有所有权的主张,从来不闻不问。赫茨尔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的演讲中根本没有提到过阿拉伯人,他在著述中认为阿拉伯问题无足轻重。 直到1925年,也就是《贝尔福宣言》发布之后第八年,查伊姆·魏兹曼(Chaim Weizmann)才警告说:“巴勒斯坦不是罗得西亚,那里住着60万阿拉伯人……他们同样拥有对家园的权利,和我们拥有的对家园的权利一样。” 犹太复国主义的早期先驱们深受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先知的影响,他们和这些先知同样遭受沙皇的迫害,渴望建立一个将犹太教传统和社会民主制相结合的国家。他们已经将犹太复国主义转型为某种实质性的而不是宗教性的运动,令其追随者充满社会纪律和集体责任的意识,这对他们后来取得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他们最基本的构想中有一个观念,认为犹太民族要靠体力劳动才能得救,用荒废已久的工作的汗水荡涤他们在隔都中养成的精神状态。对于他们的犹太国家理想而言,挖壕沟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哲学家。他们决心建立一个拥有多种技能的工人阶级队伍,要求犹太劳工替犹太企业干活。犹太总工会(Histadrut)迫使犹太厂商只雇佣犹太工人。随着太复国主义者获得土地——许多是从贝鲁特的阿拉伯外居地主手中得到的——他们赶走靠这些土地为生的阿拉伯佃户,把它们留给犹太定居者。那些被这项犹太复国主义政策逼得背井离乡的阿拉伯农民流动到城市,又发现了另外一项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犹太总工会禁止他们在多数犹太人拥有的工商业机构里面工作。 犹太人热心推动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化的复兴,维持着他们自己效率极高的教育体系。通过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他们安排自己的政治事务,将阿拉伯人撇在一边。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团有一种倾向,认为他们是一个独立行动的团体,生活和教育水平较高,而阿伯人则低人一等。 在阿拉伯人看来,那些犹太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设施,侵占了他们的土地。犹太复国主义的劳工政策,必然导致形成一个新的无家可归的城市贫民阶级。犹太人倾向于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社会制度框架里,自认为高出阿拉伯人一等,这令阿拉伯人深感痛苦和怀疑,扩大了这两个社团之间的鸿沟。 由于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抱负比他们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邻居晚半个世纪才形成,由于工业和社会的落后,由于刚刚摆脱数百年受压迫的殖民统治,这些阿拉伯人对于现状的反应只能是朴素的、幼稚的。他们不断拒绝提出的每一个妥协方案,坚持主张:既然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权利主张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那么对这个问题的任何讨论,都只是赋予它本来就不存在的有效性。由于他们狂热的领袖拒不让步,他们的立场使他们一再丧失限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坐大,明确分清自己在那里的权利的机遇。相反,阿拉伯人的怨愤周期性地爆发,在1920年和1929年,以及1935—1936年彻底反对英国统治的叛乱中演变为暴力行动。 现在,阿拉伯人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分为两个国家,他们提出了一个不现实的动议,体现了他们30年来一贯的态度。那就是主张建立一个单一的、阿拉伯人的国家,犹太人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在这个国家里存在。他们甚至提议,让一位曾经参与纳粹德国屠杀600万犹太人的、狂热的阿拉伯政治领袖来领导这个国家。\\\\\\\"
目录
\\\\\\\"序 曲 第一部 耶路撒冷:“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第一章 在法拉盛草地公园做出的决定 第二章 “终于,我们是一个自由的民族了。” 第三章 “父已归。” 第四章 两位前往布拉格的乘客 第五章 两个民族,两种军队 第六章 “我们将绞杀耶路撒冷。” 第二部 耶路撒冷:窝里斗 第七章 “我们不是邻居么?” 第八章 哈加纳的圣诞老人 第九章 通往荒谬的旅途 第十章 “巴伯·艾尔·瓦德峡谷,在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第十一章 果尔达·梅厄的25个“司提反” 第十二章 “从天而降的拯救。” 第十三章 “我们将变得坚如磐石。” 第十四章 白光一闪 第十五章 一个不大可能成为劳伦斯的人 第十六章 堪萨斯城的男士服装店老板 第十七章 车队过不来了 第三部 耶路撒冷:围城 第十八章 一间兀立在地狱里的房子 第十九章 “用你的牙齿紧紧咬住耶路撒冷。” 第二十章 保险杠上的十个字 第二十一章 “昨晚我们干掉的一个阿拉伯人。” 第二十二章 代尔·亚辛的和平 第二十三章 “再见,亲爱的……” 第二十四章 “进攻,进攻,继续进攻。” 第二十五章 格拉布·帕夏带来的口信 第二十六章 “我们还会回来的。” 第二十七章 “石头扔完了就去死吧。” 第二十八章 一票之差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晚餐 第三十章 以珥月的第五天 第四部 耶路撒冷:一座分裂的城市 第三十一章 “这些人必能担当。” 第三十二章 “一年中最美的那个月。” 第三十三章 “去拯救耶路撒冷。” 第三十四章 “一代人的哀歌。” 第三十五章 “约瑟夫救了耶路撒冷!” 第三十六章 “拿下拉特龙。” 第三十七章 通往应许之地的门票 第三十八章 “不惜一切代价执行任务。” 第三十九章 拉特龙的麦田 第四十章 “只在快乐中记得我……” 第四十一章 “在耶路撒冷道一声晚安,说一声再见。” 第四十二章 “我们将开辟一条新路。” 第四十三章 “阿拉伯人民将永远不会原谅我们。” 第四十四章 为生者干杯 第四十五章 30天停火 第四十六章 美中不足的号角 尾 声 人物小注 鸣 谢 各章注解 参考书目 索引 \\\\\\\"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