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万千教育学前.0—3岁婴幼儿游戏材料

万千教育学前.0—3岁婴幼儿游戏材料

  • 字数: 290
  • 出版社: 轻工
  • 作者: [美]安·卢因-贝纳姆(Ann Lewin-Benham)
  • 商品条码: 9787518453375
  • 适读年龄: 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使用瑞吉欧材料,读懂婴幼儿的“一百种语言” 游戏中的婴幼儿就是在学习,游戏材料是其重要的学习“工具”,这些材料不仅能激发婴幼儿的潜能,还能直观反映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状况。本书以瑞吉欧教育法为理念 支撑,基于脑科学研究,提倡为婴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开放性材料,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如何根据婴幼儿大脑的发展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和照护方法? ?如何选择游戏材料,以开发婴幼儿的大脑? ?如何在游戏中融入黏土、纸盒等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婴幼儿如何借助游戏材料表达自己的“一百种语言”? ?如何洞察婴幼儿的想法、情感并与之有效互动? ?婴幼儿如何适应科技时代?  ………… 作为一本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书籍,本书基于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现了婴幼儿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世界,不仅适合婴幼儿保育与教育从业者、研究者 和大中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师生阅读,还适合婴幼儿家长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卢因-贝纳姆(Ann Lewin-Benham) 美国瑞吉欧教育专家,深耕幼儿教育领域几十年,创办过博物馆、中小学校以及婴幼儿中心,曾出版《培养卓越儿童:幼儿教育中的瑞吉欧教学法》(Powerful Children: Understanding How to Teach and Learn Using the Reggio Approach)等多部著作。 译者简介 朱文婷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婴幼儿发展与教育、学前 教育政策。 罗丽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评价、幼儿社会与情感学习、0―3岁婴幼儿保育。
精彩导读
第七章 标记 如果成人在儿童早期这个极其关键且富有创造力的阶段,避免使用出于好意但可能有害的批评或过度的赞扬,那么所有的孩子都会体验到绘画的乐趣。 ——查克·琼斯(Chuck Jones),歪心狼和BB鸟等卡通角色的创作者 瑞吉欧·艾米利亚婴幼儿中心的工作让我们对儿童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他们对标记的重视。一提到绘画这种标记,我们就会联想到一些标志性的形象:达·芬奇(da Vinci)的素描本;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的紫罗兰;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查克·琼斯,他用铅笔轻轻一挥,就创作了歪心狼和BB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绘画被认为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出逼真肖像的能力被认为是一项重要技能。如今,绘画即使被使用,也很少出现在美术室之外的课程中,而美术室本身也只会给孩子们安排少量的绘画时间。然而,标记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关系到人类的进化,也关系到识字能力的发展,因为标记是人类最早阅读的东西。标记在许多职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有助于阐明观点。 我在给4岁的谢皮读书时遇到了“救生艇”这个词。为了解释这个词,我画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图,上面是一条海岸,有一个狭窄的入海口,在入海口处,有一艘船上挂着一条救生艇。我问:“这艘船能进去吗?”谢皮回答:“不能,但救生艇可以。”两周后,他的祖父,一位船主,告诉我他们看见了一条救生艇,他问谢皮是否知道那是什么。谢皮拿起铅笔和纸,对他说“看,爷爷”,然后画出了我之前画的那幅简画,并用它向爷爷解释什么是救生艇,这让爷爷感到十分惊讶。绘画是一种很好的解释工具(即使像我这样只能画出最简单的草图)。 在本章中,我简要地回顾了绘画的发展历程,描述了绘画在瑞吉欧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展示了绘画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种自然的语言 标记和口语表达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而且它们是同时发展的。创作帮助孩子们获得自我价值感,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标记的语言与意义 神经学家兼外科医生弗兰克·威尔逊博士(1998)指出,“绘画与多种需要精确使用小工具的技能密切相关”(p.?158)。他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500—428 B.C.E.)的名言,“人类的优越性在于他的手”(p.?290)。威尔逊进一步解释道,“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发现手与大脑的革命性结合构成了古人类学、发展与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神经科学中一个关键且统一的主题……对人类来说,手在运动组织和人类认知进化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p.?291)。 孩子们最初的标记差别很大,有的在我们看来是无法理解的痕迹,还不足以被称为“涂鸦”;有的则是充满欢乐的第一幅绘画作品,往往被装饰在家中冰箱的正面。 德阿纳(2020)引用笛卡尔(Descartes)的话说:“虽然理性是一种普遍的工具,可以用于各种情境,但器官需?对每一个特定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置。”(p.?34)德阿纳阐述道,“人类这一物种的特点是不断寻找抽象的规则,即从特定情境中提炼出的高级结论,并在新的观察中进行测试……这是一种强大的学习策略,因为最抽象的法则恰恰适用于最多数量的观察结果……这是大量加速学习的终极手段——而人类的大脑在这个方面无疑是最出色的”(p.?35)。为了进一步解释,我引用了德阿纳的观点: 抽象的好处在于,它极大地缩小了可供研究的可行假设范围。正因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都在寻求解释,不断地问“为什么”,寻找原因,从而推动人类对知识的无尽追求。根据这一观点,学习就是从大量的思想表达中选择最符合数据的那个……这是对儿童学习行为的极佳描述……也是对大脑的新认识:一个巨大的生成模型,结构庞大,能够产生无数假设的规则和结构——但它逐渐将自己限制在那些符合现实的规则和结构中。(pp.?42–43) 绘画比语言更精确。一个孩子可能会说“火车是靠发动机行驶的”,却不一定理解发动机与火车运动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他想要画出发动机使火车行驶的图画,那么他必须做一些标记来表明这种关系。教师可以让他参与对话,引导他查看书中的图片或图表,或者在网上搜索模拟图像,找到能够帮助他进一步理解这种关系的促进因素。儿童所画的标记揭示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婴儿第一次使用画笔时,可能会用画笔的柄端而非笔毛来做标记,因为动作比留下的标记更有吸引力。有些教师使用颜料进行早期的标记活动,因为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它。2岁的学步儿会兴奋地在手边的任何表面上涂鸦。3岁的孩子会画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其中一种形状被许多研究儿童绘画的学者频繁提到,因为它很像圆圈或正方形里面的十字架。绘画的发展是可预测的——“标记、形状、物体、场景以及初具雏形的艺术作品”(Gardner,1980,p.?6)。霍华德·加德纳发现这很惊人,因为孩子们没有被指导过如何绘画,但“每个正常发展的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进步,似乎都会经历这一过程”(p.?6)。2岁以下儿童的绘画没有象征意义,更多反映的是手的动作。 在谢皮大约18个月大的时候,教师给他提供了粉笔和黑纸,并帮他把粉笔从盒子里拿出来。他对软质材料很熟悉,比如颜料、笔毛和橡皮泥,所以恳切地看着教师,希望她能解释这根坚硬的棍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他像玩橡皮泥一样卷动粉笔,但粉笔既不变形,也没有留下痕迹。然后,他两手各拿一根粉笔,随意地画了几条线,跟着音乐在纸上敲打粉笔,看到教师在纸上留下了一些标记后,他又把掉在纸上的粉笔灰抹开,最后就结束了。把粉笔收起来比使用它更有趣,他专注于将粉笔插回盒子的动作。在早期学习示范中心,我们放置了一块近2.5米宽、1米多高的大型竖板,供孩子们用粉笔作画。但是对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在大空间里移动粉笔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泽德3岁时就喜欢画画,但即使有他的讲述,铅笔留下的痕迹也很难辨认。当泽德说“这是天空中吹过的风”时,泽德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些标记与她的描述毫无关联。 与生俱来的驱动力 200年前,人们还不知道发展阶段。今天,父母们都热切地期待孩子的第一个微笑、第一次有意的咕咕声和第一次独自坐起,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都是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如果这些“第一次”在专家所说的典型时间内发生,他们就会松一口气。然而,标记并没有在大多数“第一次”的清单上,但它应该在。它和走路或说话一样,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涉及许多复杂的脑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与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0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一种“正在形成的共识”认为,孩子最早的标记是源于充满热情的动作——敲打、挥舞和拉扯。在某个时刻,这种动机变得具有视觉性,也许是由于孩子注意到了浅色表面上的深色线条。然后,几何形状开始出现,这是3岁左右儿童的典型特征。 如果本书讨论的是3岁以后的阶段,我们将看到标记演变为图案,因为孩子们形成了“线条和形状的词汇表——图形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Gardner,1980,p.?11)。对于3—5岁的孩子,我们会看到更具辨识度的绘画。这些绘画甚至会按照固定的模式进化:上方角落的标志为太阳,绿线代表草地,蓝线代表天空,矩形代表房子,十字代表窗户(Gardner,1980)。 想象一个23个月大孩子的“涂鸦”:这种图画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创作速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会获得所谓的“动作快感”……这种乐趣不仅来自手、手臂和手腕的快速运动,而且来自动作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变成一个事件,而不是一种刻意描绘某些物体、情境或人物特征的尝试。(Eisner,2002,p.?103) 加德纳(1980)描述了一个不到23个月大的孩子,他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疯狂地涂鸦”(p.?25),创作了20多幅画。这种图画是通过自然的手臂和手腕运动产生的:通过手腕的圆周运动画出椭圆形,通过手的戳动画出点状痕迹,以及“紧握记号笔来回扭动所形成的类似文字的复杂图形”(p.?32)。这些并不代表类似想象和计划这样的认知活动。相反,它们是“非个性化的发展力量,真正的成长本质”(p.?33)。在头3年里,孩子毫不费力地建立了语??基石,包括语音(声音)和音素(传达意义的最小声音组合)。加德纳(1980)把在标记过程中形成的音素、语素以及线条和形状的词汇称为“构件……有意义的、指示性的单元”(p.?11)。如果你在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游戏、画画或讨论时进行干预,可能会打断其专注的行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在细心观察和有意干预之间找到平衡。 “孩子们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具有巨大的创造意义,但也很容易被打破。”(Gardner,1980,p.?33)加德纳(1980)发现了早期绘画与其他同时发展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标记与学步儿开始使用的其他工具相对应,类似圆形或方形的包围线条与他对新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相对应。但我们无法“找到发展过程内在的最终原因,甚至无法找到最初的原因”(p.?37)。 教师的角色 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戴维·霍金斯在他1967年的开创性论文《我、你和它》(I, Thou, and It)中指出,教师的角色(我)与孩子(你)和工具(它)结合在一起具有以下目的: 提供一种外部循环,给孩子的选择和行动提供选择性的反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做出诊断性的、支持性的回应,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帮助孩子完成他在特定时刻所参与的过程。……教师…(这样)增加并以某种方式转化了孩子自发的兴趣……教学的第一步……就是鼓励专注。然后,孩子对教师产生兴趣……教师也对孩子产生兴趣。他们有一个共同讨论的主题,一起加入这个世界……成人提供的联系(即“它”)越丰富……人与人之间(我和你)建立的纽带就越牢固。(pp.?53–59) 在阅读下面关于瑞吉欧·艾米利亚婴幼儿中心的故事时,可以通过两个视角来理解,其中包括3岁以下孩子的表现性绘画。一是把绘画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的驱动力,二是理解孩子、教师和经验之间的关系。经验包括环境、工具、标记、积木或其他材料。德阿纳(2020)认为,“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是惊人的一致:丰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得更为健全”(p.?142)。 瑞吉欧教育工作者非常擅长记录。他们能够非常有效地捕捉孩子们的微小动作和重要表情,以至于他们作为记录者的角色变得几乎不可见。因此,当你读到《小小无声图画》(Little Ones of the Silent Pictures)(Malaguzzi,1991)中的活动时,你要明白,你看到的是孩子们的“专注”,一种教学文化,以及一位具有以下特质的教师: ·有意识且非常精确地创设环境; ·用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布满环境; ·随时准备观察并在孩子们的活动中进行干预(或选择不干预,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 ·鼓励参与,有时是由孩子自发选择的,有时是由教师引导的。 这些特征奠定了以下经验发生的基础。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使用材料  进入心流状态的婴幼儿  注意力与材料  人类:独特的学习者  敏感期与大脑可塑性  使材料的使用结构化  结语:材料的意义 第二章 框架的经验  大脑的注意力系统  面临的复杂性  挑战:胶水、剪刀、黏土和缝纫  结语:积累技能 第三章 婴儿与材料  婴儿的先天倾向  成人的意图  食物、纸、织物和声音  富有启发性的婴儿空间  结语:自然学习者 第四章 人造材料  文化对比:10000年前与现在  瑞吉欧与神经科学的共鸣  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一次大型事件与多个小型事件  结语:充满意义的材料 第五章 蛋彩画颜料  障碍、反思和学习  关于我们如何学习的理论  有目的的教学  一种关系文化  初次使用蛋彩画颜料  结语:绘画的乐趣 第六章 黏土  6个月大和24个月大孩子的反应  塑造大脑  令人愉悦的触觉体验  结语:黏土、创造力和能力 第七章 标记  一种自然的语言  与生俱来的驱动力  来自瑞吉欧的故事  复杂的交汇:绘画与决策  小选择,大影响  自画像及更多  结语:绘画的必要性 第八章 探索纸  纸、大脑和手  纸的新玩法:历时8个月的活动  纸、婴儿和学步儿:瑞吉欧的故事  结语:新视角 第九章 自然材料  学会看  婴幼儿对自然的探索  自然材料的丰富性  研究、自然与班级环境  结语:自然的力量和乐趣 第十章 光与影  如何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  发现光与影  结语:吸引婴幼儿 第十一章 婴幼儿使用科技  学习科技语言  探索数字人文  通过科技建立共同体  结语 第十二章 用科技创造意义  编程与机器人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  数字摄影  数字景观  声谱图  结语 附录A 材料清单 附录B 美术用品 附录C 工具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