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字数: 465
出版社: 上海文艺
作者: 易彬|
商品条码: 9787532190461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657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穆旦被视为中文现代诗歌第一人,一生留下的诗作仅不到160首;“他有一种灵魂上的痛苦,而这使他最普通的观念都得了一种深重和庄严”。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奥登等人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借助翔实的文献,记述了诗人穆旦/翻译家查良铮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激荡起伏的一 生。 像穆旦这样在不长的一生中留下可纪念的甚至值得自豪的足迹的诗人不会很多——学生时代徒步跨越湘、黔、滇三省,沿途随读随撕读完一部英汉辞典,最后到达昆明西南联大;25岁以中国远征军的身份参加滇缅前线的抗日战争,经历了严重的生死考验;1952年欣慰于新中国的成立,在获得美国学位之后毅然回归祖国——何况他还有足够的诗篇呈现着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祖国和民众的赤诚……他的诗歌创作所拥有的创造性,他至少在英文和俄文方面的精湛的修养和实力,作为诗人和翻译家,他都是来不及展示,或者说是不被许可展示的天才。彗星尚且燃烧,而后消失,穆旦不是,他是一颗始终被乌云遮蔽的星辰。我们只是从那浓云缝隙中偶露的光莹,便感受到了他旷远的辉煌。——谢冕 但是穆旦的真正的谜却是:他一方面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在别的中国诗人是模糊而象羽毛样轻的地方,他确实,而且几乎是拍着桌子说话。在普遍的单薄之中,他的组织和联想的丰富有点近乎冒犯别人了。——王佐良
作者简介
易彬,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曾任教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新诗、现代文学文献学、中外文学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性好读诗,乐于文献搜集,出版“穆旦研究系列著作”“彭燕郊研究系列著作”以及《文献与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论衡》《记忆之书》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亦从事诗歌与自然随笔的写作,有诗集《通往丛林的路》。
精彩导读
引言 沉默的诗人 一 有意的无意的沉默 穆旦是谁? 现今读者自然已不再陌生,他是一位诗人,本名查良铮,以“穆旦”名世,也有慕旦、莫扎等笔名,实存诗歌近160首,数量不算大,一册即可编定,实际跨度为1934—1948 年、1951 年、1957 年、1975—1976 年,相当多的年份为空白。同时,他又是一位操持俄语和英语的翻译家,以本名“查良铮”名世,也署穆旦、良铮、梁真等。早年所译较零散,1953 年从美国留学归来之后,有大量的译著出版,日后足可编成皇皇十大卷。诗歌和翻译之外,穆旦还存有一定量的散文、书信和日记,早年散文略成规模(多为近年来新发掘出来的),日记比较零散,书信原本是较多的,但失之于佚散或毁弃,如今,这些文字合起来也不过一册而已。 与同时代的重要作家相比,穆旦的自我阐释类文字明显较少。看起来原本是有的,1942 年参加中国远征军、1945 年底从西南地区出发的北归之途,都即时性地写下了长篇散文,合计有十数篇,但基本上也止于此。日记、书信可归入自传类文献,从最为通行的穆旦作品集《穆旦诗文集》所录来看,日记自1959 年1月1日始,所记断断续续,一半是思想总结式的写法,其中摘抄了不少领袖或社论的观点,一半纯粹是流水账式的记载,看不到内心(尽管也可以认为,记什么本身就是一种倾向)。而从相关信息来看,新中国成立前的穆旦与友人的通信数量并不少,但可能仅存3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书信,存留下来多半是最后几年的。而且,仅在极少数情况下,来信才得以保存,如萧珊、巴金的来信,这使得我们在理解穆旦时缺少了一种更为丰富可感的交流语境。 即便有了这些残存的日记、书信,穆旦的若干具有重要转折意味的阶段,比如,1943—1945 年间的大西南生活时期,1946—1947 年间的《新报》时期,1949—1952 年间的留学经历,1954—1955 间接连发生的外文系事件、肃反事件,1959 年被宣布为“历史反革命分子”之后的经历,仍多有晦暗不清之处。 …… 四 传记之可能 对于一位沉默的诗人而言,传记何以可能呢? 本书尚未开始写作之时,作者曾与多位友人讨论过评传的写法,也大致谈了一些看似有所创新的念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目前这样的一种传统型的写法,即以时间先后为序,逐一推进。 本书的写作,将尽力提供一种广阔的传记知识背景,即并不仅仅将事件或人物的讨论范围拘囿于传主穆旦本身,而是较多地摄取了各种外在的、相关的文献,希冀在穆旦——现已被公认为新诗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的传记之中,也能较为清晰地看到时代的面影。 从时间段落看,本书关于穆旦的评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部分虽然章节略多,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篇幅与其大致相当。这一方面是因为穆旦早年的形象已得到了较多的讨论;另一方面则是文献使然,即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穆旦的个人传记类文字(书信、日记等)与较多的档案文献得以存留,为传记的展开提供了更为厚实的文献基础。 但文献始终是一个问题。档案文献虽提供了生平与思想的线索,但终究面临着一个可信度的问题:生平线索大致可以得到多方材料的印证,所谓“思想”的表达则明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过,为了更好地彰显穆旦与时代的关联,本书还是进行了不少引述,并有所分析。 而所见多种回忆性文字,有些为孤证式文献,有些则对穆旦当年的思想多所评判,如杨苡、江瑞熙等人关于穆旦1940 年代后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周良沛关于穆旦回国后的思想状况与实际境遇的断定,以及穆旦家属在追忆文章之中大量使用的评判语气,等等,它们强化了穆旦的形象,但其中的一些说法也可能会引起了后世读者的质疑。从传记写作的角度看,这种因为个人身份、历史境遇等层面的差异而造成的认识歧异现象实在是太过常见,如何缝合这些差异,对传记作者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在《穆旦年谱》的前言《呈现一个真实的、可能的穆旦形象》中,我曾谈到,所呈现的既是一个真实的,也是一个具有“可能性”的穆旦形象。“真实”自然是一个尽力去达到但显然无法完全实现的目标,即努力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真实复杂、也更富历史内涵的”穆旦形象。那何谓“可能性”呢?基本考虑是“某些文献——特别是那些近乎孤证的文献,所呈现的更类似于一种线索,一种可能性,它能不能进一步凝缩成穆旦的品质或者特点,还有待更多文献的支撑”。 就本书对于实际材料的处理而言,这种“可能性”的考虑依然存在。撰谱或作传一类写作,归根结底是对过去历史的发掘,作者都免不了文献方面的纠结,只是处理方式不同而已。本书基本上是顺着“可能性”的思路,秉着呈现复杂的历史面目的考虑,在实际写作之中多有推测性的语气,即以穆旦本人的文字和相关信息为依据展开。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本书对于材料的使用始终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说三分话”的原则,不滥用材料。由此所展开的穆旦传记形象,可能少了几分演义式的活泼,但其形象的学术意味与历史内涵应该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此外,也可说与历史的复杂性有关的是,由于穆旦本人对诗作多有修改,一首诗往往存在多个版本2,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捉穆旦本人的创作意旨及其时代背景因素,本书所引穆旦诗歌,凡存在重要异文的,均将指明具体版本;而作家文献搜集与整理也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目前搜罗穆旦作品最为齐全的作品集为第3 版《穆旦诗文集》和第2 版《穆旦译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2020 年),两种作品集较之此前的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完善。除特别说明之外,所称《穆旦诗文集》《穆旦译文集》即这两种最新版本。 本书所引述的文献,早年书报刊文献或有排印错误,所见影印本、缩微胶卷或数据库文档,间有残破或字迹蔓延不清之处,而档案文献均为手写体,字词方面也偶有明显错误,如“介绍”写为“借绍”,凡此,均用[]来标识,即“借[ 介]绍”。又因所录部分文字中已有“……”“×”“□”之类符号,与此相应,凡引述时省略部分原文的情形,标记为“[……]”,那些无法识别的字词则用“★”来代替,凡未说明的,均为原有。 此外,各类文献,特别是手写体文献,一些字词的写法与当下汉语规范有差异,如在思想检讨类文献中,“交代”“交待”多混用,本书在引述时均保持原貌,在叙述时则尽可能遵照规范,统一用法(如此例,即统一为“交代”)。
目录
引言 沉默的诗人 / 001 一 有意的无意的沉默 / 001 二 历史的假设 / 004 三 “档案”与“自述” / 005 四 传记之可能 / 008 第一章 “破落户子弟” / 013 一 祖籍海宁,生于天津 / 013 二 “破落户子弟” / 014 三 历史的分途 / 018 第二章 南开校园诗人 / 023 一 南开教育环境 / 023 二 南开社会环境 / 026 三 教职员,同学与“文字” / 033 四 “早熟”的写作者 / 038 五 现代语文教育及文学语境的视角 / 047 第三章 清华校园内外 / 055 一 清华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 / 055 二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 058 三 文学梦与人生的磨砺 / 061 第四章 北平、长沙、昆明 / 069 一 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 / 069 二 “灵魂记住了”—“南岳之秋” / 071 三 “救亡呢?还是上学呢?” / 078 四 “行年二十,步行三千” / 083 五 迁徙中的穆旦 / 088 第五章 昆明,蒙自,叙永 / 093 一 “蒙自”:持重与轻松 / 093 二 文学与现实 / 098 三 “查良铮”与自我形象 / 105 四 “穆旦”:作为翻译者的一面 / 110 五 生活的“还原作用”? / 116 第六章 赞美:在“命运”和“历史”的慨叹中 / 123 一 “赞美”型诗歌,非歌颂型意象 / 123 二 “新的抒情”:评论与自况 / 125 三 从“合唱”到“具体个人的面孔” / 130 四 “赞美”:“亮色”与“底色” / 135 五 “一个真正敏锐的、具有丰富情感的诗人” / 139 第七章 “坐在山岗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 143 一 从军行 / 143 二 “光荣的远征” / 147 三 惨绝的“野人山经历” / 150 四 “苦难的旅程——遥寄生者和纪念死者” / 154 五 “坐在山岗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 160 六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 168 七 “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 / 175 八 历史的吊诡 / 179 余论 / 184 第八章 大西南时期 / 187 一 书信中的信息 / 187 二 何以没有重回联大教席 / 191 三 部队的英文秘书、新闻学院学员与中国航空公司职员 / 194 四 国际时事新闻译员穆旦 / 200 五 交游、写作与发表 / 203 六 从云南到北平:地域与身份的转换 / 211 第九章 《新报》时期 / 221 一 关于《新报》的说法 / 222 二 《新报》之创办 / 226 三 总编辑查良铮的工作与写作 / 233 四 《新报》之周年纪念 / 239 五 《新报》之被封 / 244 余绪 / 252 第十章 沪宁线上 / 257 一 “饥饿的中国” / 257 二 四处奔走的小职员 / 262 三 “他非常渴望安定的生活” / 268 四 非职业化的写作者 / 272 五 被扼杀的文化可能性 / 275 六 “用极近口语的文字写出了庄严的诗” / 280 七 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与湮息 / 286 八 “我实在想写一些鲁迅杂文式的诗” / 292 余论 修改行为与自我形象 / 296 第十一章 “被点燃”的青春:“愤怒”“孤独”与“安憩” / 301 一 “玫瑰的故事” / 301 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 305 三 “玛格丽就住在岸沿的高楼” / 313 四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 321 第十二章 “出走”与“归来” / 329 小引 “ 我想要走”:现实与写作 / 329 一 “懂得受难,却不知至善之乐” / 331 二 国外的生活,俄文冠军,未及充分展现的诗人 / 336 三 “感觉无法再在美国呆下去” / 346 四 一个旁述:“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迟早要回国” / 353 五 “出走”与“归来”:对照性的行为 / 356 第十三章 最初的契约 / 361 一 “献礼”的热情 / 361 二 “在答应此事时心中有矛盾” / 364 三 初到南开 / 371 四 “文学原理”与“普希金” / 377 五 看似平静的生活 / 386 第十四章 “外文系事件”风潮 / 393 一 挽留陈逵事件 / 394 二 《红楼梦》座谈会 / 398 三 提意见、检举、“谈心会”及总结 / 404 四 事态进一步扩大 / 410 五 穆旦的遭遇与反应 / 414 余论 / 420 第十五章 “穆旦”的短暂重现 / 423 一 “肃清反革命,思想改造” / 423 二 “不应有的标准” / 426 三 多重“鼓励” / 430 四 “我的葬歌只算唱了一半” / 434 五 “有多少生之呼唤都被淹没!” / 439 六 “这个‘时代’的夭亡和总结的宣告” / 443 第十六章 “穆旦”与“查良铮” / 447 一 “不能不令人怀疑作者的真实动机” / 447 二 局部性的自我检讨 / 451 三 “大跃进”思潮下的穆旦批判 / 454 四 艺术与政治的纠结 / 459 五 译介文字中的复杂语调 / 462 六 “查良铮”与“穆旦”的分离局面 / 466 余论 历史的效力 / 470 第十七章 “把自己整个交给人民去处理” / 473 一 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 / 473 二 “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而不外露” / 475 三 图书馆编目股馆员的日常工作与美国史翻译 / 479 四 日记:另一种沉默的方式 / 486 五 交代、交代、再交代…… / 492 六 劳改、抄家、搬家…… / 500 七 “自己的历史问题在重新审查中” / 504 八 “查良铮平时不言不语,从不暴露自己的思想” / 512 九 1970 年10 月的日记 / 517 余论 / 523 第十八章 “寿命之飘忽,人生之可畏” / 525 一 “其因在我,心中沉重” / 525 二 “少了这样一个友人,便是死了自己的一部分” / 533 三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 538 四 旅居国外的友人来访 / 541 五 年轻人来访 / 546 六 三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 551 七 腿伤,地震…… / 559 八 “《唐璜》可能出版” / 565 九 “寿命之飘忽,人生之可畏” / 570 十 湮没于一片混沌之中…… / 574 第十九章 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 / 579 一 “谈译诗问题”:翻译的再出发 / 579 二 撞见了“丘特切夫” / 581 三 《唐璜》开始翻译 / 586 四 三重动力 / 590 五 “奥登”与“现代诗选” / 595 余论 新时期的到来与穆旦译著的境遇 / 600 第二十章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 607 一 秘密的写作 / 607 二 书信、日记与“潜在写作”资源 / 611 三 晚年写作的编年问题 / 615 四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 620 五 “停电之夜”:“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 / 625 六 “在芦苇的水边” / 630 七 “神的变形”与“人的苦果” / 634 八 《冬》:绝笔,“死的火”,被修改的乐观 / 641 尾声 “未来对于他将永远是迷人的‘黑暗’” / 650 后记 / 65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