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再造文明:巨变时代的文化主体性问题

再造文明:巨变时代的文化主体性问题

  • 字数: 24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阮炜|
  • 商品条码: 978754268536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19世纪以来中华文明遇到的挑战,传统价值理念、社会政治架构、文化体制全面崩坍,旧有的文化主体性崩溃,而面对文化巨变和民族生存危机,文化主体性的重建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作者认为,需要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之基本理念,回到先秦诸子的思想和生命态度中去寻找源头活水,通过儒家“仁”的整合作用,“返本开新”,来确立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阮炜,湖南师大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从事文明研究(含古希腊罗马研 究)、英国小说研究、语言学研究等。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 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文明研究》系列丛书作者,兼 任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西方古典学译丛》主编。
目录
目 录 总序 释义 绪论 第一章 文化主体性的崩溃与重建 一 引言 二 何为文化主体性问题? 三 何为中国文化之基本理念? 四 文明互动中的中国性 五 真理的本质性与多元性 六 在文明磨合中返本开新 七 “仰视”变“平视” 第二章 从“天下”到“国家”:现代中国民族主义 一 引言 二 何为“民族主义”? 三 民族主义类型 四 两种民族主义的冲突 第三章 “封建”的尴尬 一 引言 二 传统语境中的封建 三 西方学者的封建观 四 其他形态的封建主义 五 “封建”在现代中国的含义 六 “封建”一词带来的尴尬/ 七 “封建”一词不宜再用 第四章 梁启超的“新民” 一 引言 二 “一生多变”的思想家 三 文化主体性的坚守 四 有权利意识及国家观念的“新民” 五 中国人能否“超拔”西方人? 第五章 保守与调和中的文化自信 一 引言 二 不断学习的思想家 三 保守主义的革命家 四 冲突与调和 五 共和抑或立宪? 第六章 明清启蒙话语的现代性格 一 引言 二 富于生机的思想形态 三 启蒙话语的兴起 四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对心学末流的批判 第七章 乾嘉考据学的现代品质 一 引言 二 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三 过剩的智力资源 四 别样的启蒙 第八章 现代主义与改开时代新思维 一 引言 二 对保守思维的冲击 三 彼此包容的“主义” 四 存在主义的高光时刻 五 引领新时代,开创新思维 第九章 罪与欲 一 引言 二 “罪”的由来 三 人孰无死,人孰无罪 四 保罗:究竟谁最终对罪负责? 五 奥古斯丁:存在即罪 六 阿奎那:用原义冲淡原罪 七 仁义与礼制视域里的人性论 八 人性本善,人已得救 九 荀子:人可完善 十 朱熹到胡宏的理欲观 十一 从神人对待到天人合一 附论 比较视野中的个人价值与国家、社群 第十章 儒家有传人吗? 一 引言 二 文化永远在流变 三 汉唐文化的发展 四 宋代文化的发展 五 明清文化的发展 六 变迁中的传统文化 七 谁是儒家传人? 八 有“团体传承者”未必是幸事 九 文化变迁带来了文化活力 十 “断子绝孙”,抑或“吐故纳新”? 结语 不存在的“花果飘零” 一 立而后废的孔子像 二 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三 儒家不等于中国文明 四 今日中国人、海外华人都是儒家传人 文明互动中的民族主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