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再回首

再回首

  • 字数: 517
  • 出版社: 中国财富
  • 作者: 何黎明|
  • 商品条码: 978750478280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名誉会长何黎明的致辞与演讲集,全书四色印刷,书名由作者亲笔题字。该文集收录了他在2011—2024年近十五年在国内国际物流发展大会等关键场合的讲话,聚焦“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绿色低碳转型”“智慧物流新质生产力”等核心议题,提出深化制度性改革、推动产融协同等创新路径。他倡导以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为抓手,赋能全球供应链韧性建设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强调通过数字化与低碳技术重塑行业生态。本书系统梳理了其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深刻洞见与实践主张,不仅为政策制定者与从业者提供战略参考,更展现了中国物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蓝图,是理解行业趋势的权威指南。
作者简介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名誉会长。本科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计统系,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 历任物资部、国内贸易部人事司副司长,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总经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曾兼任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在国际事务中,曾任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全球主席、亚太物流联盟主席。
精彩导读
01 转变方式 提高质量  开创我国物流业发展新局面 一、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 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 125 万亿元和 2.7 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 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 21% 和 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的比率约为 17.8%,比 2005 年降低 0.8 个百分点;我国物流业增 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6.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6%,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 回顾物流业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物流产业地位确立和提升的五年。2006 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 2009 年 3 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务院发布。《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确定了“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九项重点工程和十条政策措施。《规划》的发布实施,提振了业内人士的信心,提升了物流业的地位。 (二)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十一五”时期,社会物流需求加快增长,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0 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 4.9 万亿元,比 2005 年增长了 1 倍多。 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物流运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工业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改造,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功能。一是分离分立。如,上海安吉汽车物流、淮矿现代物流等,将企业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成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二是合资合作。如,青岛啤酒招商物流、芜湖安得物流等,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资组建物流公司。三是全面外包。如,海信集团将海信电器的物流业务全盘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管理;柳州桂中海迅派员进厂,接管了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零部件管理系统。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如中国物资储运、五矿物流、广东欧浦钢铁物流等,形成了贸易加物流的新模式。 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如苏宁、国美等,构建和完善了自身物流网络。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2010 年,我国网络购物总额达 4500 亿元,比五年前增长 22 倍,国内每天流转的快件量高达 1000 万票。 四是农业和农村物流集中释放。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超对接”等政策的实施,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的物流需求较快增长。 第一篇 观往知来 (三)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各类企业深化兼并重组。一是合并重组,如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中外运与长航集团等。二是并购重组,如美国联邦快递对大田、美国联合包裹对中外运的股权并购等。三是转型重组,如铁路系统的三大专业公司、地方交运集团等。通过兼并重组,行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物流企业核心群体初步形成。2009 年 50 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 4506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26%。所有 50 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 亿元,其中 9 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从 2005 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开展 A 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工作。到 2010 年年底,全国已拥有 A 级物流企业1061 家。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一是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如公路货运的天地华宇、佳吉、德邦等,铁路货运的远成、八达等,快递市场的顺丰等。二是围绕企业需要的专业化物流融合发展,如汽车、家电、电子、医药、烟草、图书等行业,基本上形成了物流配套服务能力。三是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越库配送、保税物流、邮政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物流企业介入代理采购和分销业务,流通企业延伸物流和金融服务。如,浙江物产集团为造船厂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开滦物流开展煤炭供应链服务;物美集团参与社会化物流服务;联想集团、利丰集团等,引导上下游企业,打造采购、生产、分销及物流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 物流企业在重大社会事件中表现突出。如,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以及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地抢险救灾中,物流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类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五年累计投资超过 10 万亿元,年均增长 27.7%。2008 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加大对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到 2010 年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 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 63.9 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 7.4 万公里,五年新增 3.3万公里;“五纵七横”12 条国道主干线提前十三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 9 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 8358 公里。内河通航里程 12.4 万公里,五年新增和改善 4181 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 1774 个,五年建成 661 个。定期航班机场达 176 个,五年新增 35 个。 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等物流设施发展较快。北京空港、上海西北、浙江传化、山东盖家沟、上海外高桥、苏州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铁道部规划建设的 18 个铁路物流中心,已有9 个建成投。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期货交割库、电子商务交割库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快速发展。 (五)物流信息化运用和技术创新取得实效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已有 70.5% 的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物流企业通过与客户的信息共享、流程对接,加快融入客户供应链体系。在整合海关、交通、商检、质检等电子政务服务的基础上,出现了应用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 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和进出库安防系统等方面开始应用。 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得到推广。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分拣包装、自动拣选等专用物流装备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得到推广;冷藏、配送等专用车辆需求旺盛,叉车、托盘、货架、自动拣选、自动化装备等专用设备加快更新换代。 (六)物流行业基础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统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2006 年起,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制定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中物联会同国家发改委、统计局,进行了“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较全面地掌握工业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物流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变化趋势,发布“中国 50 强物流企业”名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从 2006 年开始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成为反映我国经济趋势的先行指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是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五年来,按照立项计划编制完成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 110 项。2010 年,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发布的《2009 年—2011 年物流标准专项规划》,提出了 13 个重点物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项目规划。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中物联的积极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 378 所本科院校、824 所高等职业学校和 2000 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突破 100 万人。到 2010 年年底,已有超过 20 万人参加了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其中 12 万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高级物流师、物流师或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 四是物流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已经连续举办 9 届,累计参会超过 5000 人次,交流各类研究成果近 3000 件,一批成果被政府或企业采纳。2002 年设立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八年来共有 194 个项目获奖。 五是行业评选表彰制度相继建立。如,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奖励制度已经建立,并进行了首次评选表彰。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实验基地,信用体系评级和产学研基地等评选制度有序推进。 六是行业协会工作得到加强。全国性物流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省区市协会普遍建立并开展工作,部分地州市也开始建立协会,物流协会工作网络逐步形成。 (七)物流业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外商外资全面进入。2005 年 12 月 11 日以后,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物流服务领域全面开放。五年来,国际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加紧布局,我国物流市场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在某些领域,如国际快递、远洋运输和物流地产等方面,有的外资企业已占据明显优势。区域物流扩大交流与合作。东盟—中国自贸区启动,东北亚加强物流合作,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推动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物流合作。2003 年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分别签署《内地与香港 / 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8 年台湾与大陆实现“大三通”,2010 年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始实施,两岸四地物流合作进入实施阶段。 物流企业开始“走出去”。到 2009 年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458 亿美元,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累计营业额达 3400 亿美元。国内物流企业跟随制造和商贸企业及工程承包“走出去”。如,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海外业务有新的拓展,顺丰速运逐步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布点。中远物流在核燃料和废料物流、工程物流和会展物流等领域,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八)物流业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十一五”时期,特别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对物流业重视程度提高。一是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由 38 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落实《规划》工作小组,制定了《部门分工方案》。二是多渠道设立专项资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制定落实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出的 7 个专项规划,已有 3 个发布实施,其余接近完成。四是各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商务部组织开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作;国家税务总局持续扩大物流企业税收试点;铁道部积极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交通运输部开展物流信息化和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工信部组织编制《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国家邮政局制定部门规章,规范邮政快递市场;海关总署开展出口货物分类通关试点改革;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物流项目提供战略性融资服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了税收、交通、投融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六个方面的“60 条”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了基础资料。 与此同时,全国已有超过半数的省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大部分省市建立了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一些省市政府还成立了主管物流工作的常设机构。许多省市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法规,出台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 “十一五”时期,是全国物流行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重大贡献的五年,也是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上艰苦探索的五年。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有以下深刻体会:——必须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市场化。物流业是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物流社会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培育专业物流企业。企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只有物流企业得到发展,才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升级,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化、社会化物流需求。加快培育物流企业,是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必须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纵观现代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对各种物流资源和要素不断整合和集约的过程。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要以资源整合为手段。资源整合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法。——必须坚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现代物流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整合形成的新型服务业,在创新中产生,也要在创新中发展。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强化行业基础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要能够用统计数据来新体制来推进产业升级,用理论研究来指导行业发展。各项行业基础工作, 是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必须形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物流业是基础性产业,又是涉及诸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必须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各自优势,主动搞好服务,合力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适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物流业发展的助推器。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竞争力不够强。衡量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我国高出发达国家 1 倍左右。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网络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差,整体效率不高。物流市场主体庞杂、企业集中度低、诚信体系缺失、竞争秩序失范等问题比较严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物流运作方式与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不平衡性较为普遍。普通仓储、公路普货运输等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业和农村物流相对落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很快,但服务贸易滞后;物流资源整合不足,物流业和相关产业互动性不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环节比较薄弱。四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项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续攀升,而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五是相关政策有待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政策落实不够,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路物业作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目录
第一篇 观往知来 01 转变方式 提高质量 开创我国物流业发展新局面 / 003 02 稳中求进 整合提升 促进我国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 019 03 稳中求进 开拓创新 推动我国物流业融合发展 / 031 04 抓整合 促转型 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 / 040 05 适应“新常态” 迎接新挑战 / 049 06 回首新进展 开启新征程 / 058 07 推动物流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 067 08 优化结构 提质增效 建设物流强国 / 078 09 打造高质量物流服务新体系 迈向物流强国建设新征程 / 086 10 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00 11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物流强国 / 108 12 围绕“十四五”规划 谋定高质量发展 开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新征程 / 120 13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 131 14 构建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新模式 夯实物流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 140 第二篇 战略前瞻 01 物流业应积极应对“中速增长阶段” / 151 02 着力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 / 158 03 物流业“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 / 162 0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物流业发展新动能 / 166 05 拥抱“互联网+”物流 打造行业发展新动力 / 174 06 新时代我国智慧物流发展展望 / 179 07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为建设物流强国而努力奋斗 / 184 08 把握趋势,建设开放、包容、绿色的可持续全球供应链 / 196 09 锚定创建世界一流物流企业 推进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 201 10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聚焦物流“急难愁盼”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 204 11 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211 12 推进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思路和路径 / 217 13 向“新”而行 提“智”增效 培育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 224 第三篇 企业寄语 01 机遇与挑战并存 / 233 02 物流业面临发展新机遇 / 236 03 打造物流“升级版” 适应发展“新常态” / 239 04 用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 / 242 05 迎接物流业发展新时代 / 245 06 提质增效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 248 07 高站位 高标准 推进西部物流高质量发展 / 251 08 砥砺奋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谱写“十四五”现代物流新篇章 / 253 09 弘扬楷模精神 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 / 259 10 培育世界一流物流企业主体 引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迈入新征程 / 262 11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现代物流企业 / 265 12 穿越周期 重启引擎 引领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 / 268 13 守正创新 奋楫者先 引领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 271 第四篇 学术观潮 01 落实“国九条”带动学术研究新方向 / 277 02 物流业阶段转换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 279 03 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的重点研究问题 / 281 04 物流“新常态”面临的重点研究问题 / 284 05 “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重点任务 / 286 06 新时代新物流发展的新课题 / 288 07 为新时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新型物流人才 / 291 08 产学研结合 理论与实际结合 拓展中国特色物流发展道路新境界 / 293 09 迎接“十四五”物流业发展的新阶段 / 295 10 推动供应链协同整合、降本增效 / 299 11 新的起点 新的征程 / 302 12 推动中国物流高水平研究 助力中国物流高质量成长 / 305 13 继往开来新格局 砥砺奋进育新人 / 309 14 研究新课题 迎接新格局 / 311 15 把住现代物流体系的“牛鼻子” 持续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 / 313 16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 317 17 2023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重点工作 / 320 第五篇 行业观察 智慧物流 / 325 01 智慧物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 327 02 发展智慧物流 提升品牌价值 / 330 03 平台经济下,物流产业的智慧连接与融合 / 332 04 抓住智慧物流机遇期 顺应物流升级新趋势 / 334 05 智慧物流赋能 为物流业升级开辟新路径 / 336 06 以区块链为契机加速物流供应链协同化发展 / 338 采购与供应链 / 341 01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趋势是向供应链转型 / 343 02 供应链发展迎来春天 / 345 03 加快推动支持供应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 / 347 04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 中国供应链管理年会应运而生 / 349 05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 354 06 加快数字技术与供应链融合 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 357 07 聚力新征程,助推公共采购高质量发展 / 360 08 促进采购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 / 363 国际视野 / 365 01 全面建设物流强国 培养国际化的高质量物流人才 / 367 02 经济全球化下采购发展趋势 / 370 03 建设南向物流大通道 打造区域经济大走廊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373 04 未来几年采购和供应链行业三大趋势 / 376 05 在物流标准国际化中贡献中国经验 / 381 区域物流 / 383 01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促进东北地区振兴发展 / 385 02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 / 389 03 稳中有变 变中求进 打造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 394 04 链接物流大枢纽 赋能经济新动力 共探中国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398 大宗商品物流 / 401 01 大宗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 403 02 发展大宗商品平台经济 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407 0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钢铁物流发展新动能 / 412 04 敢为人先 共筑新时代大宗商品中国梦 / 415 05 钢铁物流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 419 06 产业融合 创新驱动 助力钢铁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 422 行业物流 / 425 01 规范物流金融发展 行业组织任重道远 / 427 02 规范发展 合作共赢 打造专业化物流体系 / 429 03 应急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 / 432 04 抓住“互联网+”新机遇 建立货运业新生态 / 434 05 物流园区发展现状与思考 / 436 06 物流园区发展的新形势、新对策与政策诉求 / 439 07 推动应急物流发展 开启“十三五”物流业新征程 / 443 08 审时聚势,共同迎接医药物流发展新时代 / 445 09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 449 10 把握数字经济新机遇 发展智慧供应链金融 / 456 11 保持定力 聚势前行 打造高质量汽车物流服务新体系 / 460 12 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 463 13 汇五湖之智慧 凝四海之力量 共创全球医药新格局 / 466 14 行稳致远 革故鼎新 探索食材供应链行业新增长极 / 468 15 创新引领绿色物流 协同构建绿色供应链新生态 / 472 16 打造航空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 475 17 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携手共建酒类“生态伙伴圈” / 477 18 深耕产业场景 构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新生态 / 479 第六篇 新年祝语 01 新起点 新机遇 新希望 / 485 02 迎接新挑战 稳中求发展 / 487 03 满怀信心谱新篇 / 489 04 扬帆远航正逢时 / 491 05 新常态 新思维 新发展 / 493 06 新常态 新理念 新任务 新征程 / 495 07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 498 08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迈向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502 09 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物流强国 / 505 10 行稳致远谋大局 聚力前行高质量 / 508 11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推进物流强国建设 / 511 1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现代物流发展道路 / 514 13 心怀梦想 不忘初心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物流体系 / 517 14 携手共进 协作共赢 共圆“物流强国梦” / 52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