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活性街道的形态生成机制解析与设计/城市建筑形态设计研究论丛

生活性街道的形态生成机制解析与设计/城市建筑形态设计研究论丛

  • 字数: 378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方榕//韩冬青|总主编:韩冬青
  • 商品条码: 978757661353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街道是城市的主要构成 元素之一,在城市物质空间 环境中具有纽带作用。宏观 上它是城市形态构架的“骨 骼”;微观上它是人们体认 和感知城市的直接媒介。生 活性街道除了承载交通通行 功能外,还是发生丰富多彩 的邻里公共生活的场所。 本书基于城市设计的视 角,提出关于生活性街道的 多元价值意义。在梳理与评 析国内外街道发展演进的基 础上,从南京城市街道形态 的描述与诠释出发,探寻成 因机制,并指向生活性街道 的规划设计方法。在方法层 面,通过街道网的规划布局 与生活性街道的空间塑造这 两个相互关联的视角,探寻 生活性街道的发生规律与生 成机制,提出街道的环境塑 造应由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 与自下而上的修正维护共同 构成。在技术层面,通过对 街道的物质空间形态与其承 载的行为活动进行调查与比 对,解读数据特征,捕捉生 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拓展 适合中国生活性街道的描述 、诠释与分析方法。在运用 层面,对如何在上与下的有 序互动中规划和建构生活性 街道提出建议,并通过多项 城市设计实践提出生活性街 道的设计、管控与行动策略 。
目录
形态研究与形态设计(代序) 前言 第一章 认识与思路:街道观念及形态的演变 1.1 理念内涵——街道的死与生 1.1.1 理念转变的历史演进 1.1.2 街道形态的研究综述 1.2 语汇梳理——街道布局形态的基本类型 1.2.1 老城肌底 1.2.2 新城建构 1.2.3 中国城市街道形态的模式类型 1.3 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种不同认识的冲突 1.3.1 街道的本源——交织互嵌 1.3.2 现代主义城市——交通主导 1.3.3 早期的尝试——分化分离 1.3.4 当代街道生活的回归——混合共享 1.4 形态背后——街道形态认知的理论总结 1.5 研究意义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界定 1.5.2 研究的意义 1.5.1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城市形态解析:南京老城街道布局的总体特征 2.1 街道的方向 2.1.1 六朝和南唐城市轴线的影响 2.1.2 明代城市轴线的影响 2.1.3 民国城市轴线的影响 2.1.4 自然山水条件的制约 2.2 街道密度 2.2.1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2.2.2 街道密度较低的街区组团与“边缘带” 2.3 街道布局的几何构型 2.4 街道的宽度 2.5 形态类型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 生成机制分析:自上而下的发生规则 3.1 时代背景与典型案例 3.1.1 明清老民居街区 3.1.2 民国规划的住宅区 3.1.3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与工厂生活区 3.1.4 20世纪80年代的旧城改造和住宅新区 3.1 .s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新城建设 3.2 形态类型的塑造过程 3.2.1 形态类型的时空分布 3.2.2 传统老街巷型 3.2.3 民国住区规划型 3.2.4 老城内部改造型 3.2.5 20世纪80—90年代的居住区建设型 3.2.6 老城边缘改造型 3.2.7 新城区居住开发型 3.3 类型比较与生成规则 3.3.1 街道布局形态的生成基础 3.3.2 街道的走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