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

  • 字数: 162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凡之昂
  • 商品条码: 978755987580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百万加”作者对“流量”与“创作”的反思;   一个不愿成为齿轮的人对工作本质的真诚追问。   开始给新媒体工作室供稿时,她以为“流量”是市场与读者对“好文章”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代表着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只要写得够好、够新、够“高级”,就能收获点击率、名声与财富。   逃离新媒体行业时,她是账号主编,也是被“爆款文章生产线”淘汰的老旧零件。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她都能够熟练地用既定的书写套路复述,贴上“焦虑”“躺平”“女性”等热点标签,再用数据、引文、专家姓名让成果看起来可信。这些都是可能吸引流量的做法,但它们能组成一篇好文章吗?她不知道。   她不再关心写作,也无法再关心生活。   是什么夺走了她的情绪、感知、对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她为什么沦为流水线上的齿轮,又为什么不愿再做齿轮?   在无数次崩溃之后,她再一次拿起笔,在书写中直面这段工作经历,缝补破碎的自我。她说:“书写这段经历,正是我为自己安排的精神复健。对于一个曾经靠写作谋生,但又在很长时间内因为工作而无法诚实书写甚至不能书写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书写自我更能证明这个‘废掉的’作者不仅能找回写作的能力,更能找回写作的勇气呢?”
作者简介
凡之昂 前某新媒体机构主编、高级编辑。撰写的文章曾被多个新媒体大号转载,全网阅读量近千万。
精彩导读
非虚构又怎样?   为了挽留我,领导将我调去了另一个部门,一个专门做非虚构故事的账号WE。这个账号存在已久,但因为效益不好,总是不停地换人。前前后后的编辑已经换了好几拨了,账号风格也变了好多次。   写了几年的新媒体文章后,我对资料写作的模式充满厌倦,非虚构是我当时能想到最好的出路了。它代表着真实的接触、具体的人,而不是读过资料就匆忙下的判断。我对非虚构的想象是从何伟和阿列克谢耶维奇那里来的,我以为新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哪怕不能做到这么好,至少也会朝这个方向看齐。   我欣然接受了这一条件。那是我在WAVE重新拥有活力的一段时间。因为没有写非虚构文章的经验,我每天都读很多非虚构类的书籍、文章,读类似《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之类的非虚构写作书。我还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网络,认识了一些同样做采访或者非虚构写作的同行。   但真的开始做非虚构的账号之后,事情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流量仍然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一要务。如果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那写它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在本书结尾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始终是我们找选题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我们很难从生活中找到选题,因为无法判断这样的选题会不会有人看,有没有流量。写人物采访稿就变成了联系在社交媒体上已经火了的人物,采访他们,写一篇已经火过的故事。   WE的写作模式也经过了一番探索。最初,我们还会发一些作者自己的故事。比如实习生齐雨曾经在河北一所军事化管理高中度过了三年,她在这所学校里被方方面面地规训,甚至因为恋爱而被批评、羞辱。哪怕已经过去了六七年,当她进入WE开始练习非虚构写作时,这仍然是她第一个想写的话题。这篇稿件有很强的个人风格,除了个人经历外也有对教育的反思,发出后流量只算中等,不好也不差。   但作为一个日更的栏目,我们不可能每天都逮着作者的私人故事写。所以很快,不到两三个月,WE的选题已经跟市面上的大多数非虚构、故事类账号很相似了。我曾经写过一个对非虚构行业的观察吐槽:   公众号非虚构今年现状一览。   小众职业系列:遗物整理师、宠物化妆师、玩偶修复师、宠物婚配师、老玩具收藏店;?   互联网大厂系列:大厂裁员、挤进大厂、离开大厂、大厂福利、大厂厕所、大厂外包、大厂实习生、大厂躺平、大厂提前退休、大厂内卷、大厂会员;?   平台的俗世奇人系列:抖音上的写诗农妇、快手中的工厂少年、豆瓣上的农民工读海德格尔;?   女性系列:30岁女性独居、30岁女性被催婚、50岁妈妈考研、50岁妇女自驾、60岁农妇写诗;?   重大新闻(等同于好人好事)系列:疫情中的互助、暴雨中的互助、再一次疫情中互助;   标题一览: ××,困在×××;××,一个俗人;××,挺进×××;一个××,决定×××;?   行业总结:非虚构蒸蒸日上,成为内容创作新趋势。(2022年1月14日)   最后一句话,非虚构“成为内容创作新趋势”并不是我说的,而是我在甲方和销售的广告投放报告里看到的。读者已经厌倦了“传统”新媒体兜售知识的方式,转而喜欢看各类售卖“非凡人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被包装成非虚构的样子,在新媒体平台上每天更新。不仅公众号会写大量类似的文章,短视频平台也出现了非常多相似的视频采访内容,诸如采访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然后打上“真实故事”的标签。   齐雨在WE实习了一年之后去了另一家非虚构媒体TIGER。她说,虽然都叫非虚构,但是WE像《故事会》,TIGER像《读者》。虽然我们在中学时代就已经觉得这些写作“不够高级”,但真到了工作时,仍旧是殊途同归写“故事会”。   在这样高度相似的机构里工作,齐雨有时觉得自己在当双面间谍。齐雨告诉我,有一次在TIGER的选题会上聊选题时,大家都没有想法了,编辑就打开手机看其他同行最近发了什么稿子,于是翻到了WE账号发的稿子。这并不是稀奇的事,我们的选题经常从同行那里来。大家的选题来源都是一样的。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某个帖子火了,各个非虚构平台的作者都会蹲上去联系发帖人,然后快速产出一篇篇高度相似的文章。   非虚构没有拯救无聊且傲慢的互联网。出现在非虚构写作里的人物,在被当作一个复杂的人之前,先被贴上了清晰的标签。在采访之前,作者就已经知道自己想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什么,只需要由采访对象补充具体细节和故事经过。   齐雨说她在采访时经常感到很痛苦,因为很多时候采访就是要让别人直面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比如要写考研二战失败的稿子,她就要在别人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挨个私信这些人,然后采访。在这样的写作中,采访对象也只是某一热门话题的素材,他们有再多复杂的身份和经历也被轻飘飘地带过,只留下跟话题有关的素材,印证热门话题背后的某种情绪。   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非虚构的作者可以完全不用自己找选题。编辑会关注各类热门的选题,然后派发给作者去写,甚至是找好了采访对象,只需要一个人去采访当事人,把故事写下来就可以了。非虚构是一种强调关注“个人”的写作模式,但作者却可以事先和这个“个人”没有任何情感或生活上的联系。   在这样快速的采访和写作节奏下,作者不可能跟采访对象建立深度的联系,甚至很多时候只采访一次而不会回访。在写群像类稿件时,作者通常会采访三个对象,一人一段故事,以映衬某个宏大的时代主题。写个人类稿件则通常变成了采访对象的口述,讲述一段充满标签(网感)的故事。到最后,每个采访对象都变成了话题标签的注脚。   这样的写作带来的不是虚无就是傲慢。作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关注一个已经火了的话题,只是给某一个采访对象当传声筒;或者看到一个人的自白时,立刻想到他/她可以被包装进什么样的话题里。社交媒体有收藏的功能,我经常看到有的热门帖子被收藏进这样命名的文件夹——“选题”“素材”。点进收藏者的主页,就会发现他们是非虚构写作的同行。   那时我提醒自己,要警惕这种表达形式。因为这些快速生产的故事,并不真的反映故事主人公的经历和思考,只是将大众的焦虑投射到主人公的身上。   最难的事并不是讲出一个故事,而是反复提醒自己,故事背后都有一套叙事,而叙事立足于讲述者的经历、见解与意图。我们并非沉迷在“真实故事”中,我们实际上臣服于叙事,也臣服于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渴望。服膺于此,总是急着得到答案,而无法诚实求知,放下偏见去倾听。(2022年的日记)   但是这种反思并不能解决工作的问题。这仍旧是一份工作,要快速出稿、每天更新、追求流量的工作。
目录
前言 心脑修复之旅—找回写作的勇气 / i 第一部分 流量爆款流水线 1 工作就是我的爱好,薪水竟也不错 / 003 2 我曾以为那就是好文章 / 010 3 制造爆款 / 020 4 套路化的写作 / 038 5 增长的诱惑 / 058 6 曾经坚固的边界都在消失 / 071 7 被迫或迎合,写作的禁忌 / 086 第二部分 嵌在齿轮中的人 8 欢迎实习生 / 095 9 假装晋升 / 110 10 高效机器 / 131 11 工具化的系统 / 146 12 情感作为弱点 / 173 第三部分 流量时代的媒体写作伦理 13 贩卖焦虑的人要先焦虑 / 201 14 速朽的行业 / 218 15 无聊的网络 / 229 16 职业化还是职业病 / 235 17 爆款是一种选择 / 242 尾 声 重新想象写作,重新拥抱生活 18 在AI时代 / 257 19 想象蓝领工作 / 274 20 拥有日常生活 / 282 后 记 写作是未完成的行动 / 29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