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

曲黎敏精讲中医文化

  • 字数: 374
  • 出版社: 河南文艺
  • 作者: 曲黎敏
  • 商品条码: 978755591805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河图洛书的数理玄机,到二十八星宿与人体经络的呼应;从五运六气的天时密码,到“人身小宇宙”的养生真谛;从“熬夜伤肝”“暴食伤脾”背后的天人合一法则,到《易经》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无缝对接,作者让阴阳五行变身实用的“身体黑科技”,将玄奥医理转化为现代人可轻松理解的“生命系统说明书”。无论是中医小白,还是传统文化爱好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养生秘籍,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对话。 书里的古画、文物、古代医书上的示意图等插图,共有近百幅。双色印刷,呈现中医温暖底色。
作者简介
曲黎敏,1964年生,著名学者、畅销书作家。北京天人医易中医研究院院长,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从头到脚说健康》《生命沉思录(3卷)》《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七卷)》《曲黎敏解读<伤寒论>》《细品西游》等畅销作品。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讲学,在喜马拉雅、元泰堂国学讲堂讲解《说文解字》《黄帝内经》《诗经》《西游记》等经典,深受好评。微博及视频号“曲黎敏讲堂”粉丝累计数百万。
精彩导读
《序言:一切都是使命》   1987年,我23岁,被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所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我迷惘、困惑、失落,对未来一无所知。那时候,我身体健壮、精神狂热,既不知肉身为何物,也不知医学为何物,还完全沉浸在文学梦想中,却不知,从踏入中医药学院之门的那一刻起,命运已悄然为我标定了使命。 走着走着,我发现了《黄帝内经》、发现了《伤寒论》,但也发现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式微,发现传统的医学经典已日久蒙尘。于是,我想:为什么不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发掘医学内涵、重新光大中医呢?!认定了中医文化这个新天地后,我就奋身而起了。 原本以为会是“飞蛾扑火”,不承想却是“凤凰涅槃”,从此,不仅塑造了一个新我,也为我的未来找到了使命,工作就此而成为事业,特别是我发愿讲解全本《黄帝内经·素问》后,我知道我必须为此奋斗终身了。 但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这本书的初稿时,是我最勤奋、最孤独但也最朝气蓬勃的时候。也是从此开始,我的人生意义开始凸显并有了奋斗的方向。 后来曾有院校领导问我:自从你成功后,我们也派出很多人上电视讲课,为什么都不如你成功?你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吗?我说:主要有四点吧:第一,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一点至关重要,医学根基于文化,而且其终点也不是医学,而是哲学。你们只看到了我的成功,却没有看到我成功背后的辛苦与勤奋,在为这本书做准备之前,我讲了近十年的“道家与中医学”“儒释道与中医文化”“医学的诗性”等课程,没有那些年的深刻思考和探索,我走不到今天。 第二,学道还得践道。医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为此,我试吃过《伤寒论》的很多方子。《扁鹊心书》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附子第三。”好,我就要亲自试一下:附子从30克一直吃到500克;为了测试瘢痕灸的功效,我烧了自己1500壮……这些,让我说话和写作都充满了底气和自信。 第三,第三,保持孤独和专注,也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参与世俗杂事,只专注自己的使命,就可以遗世独立,成为“另类”和“极品”。一个人,有天赋、有干劲,不淡泊还不行,淡泊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干净。这种精神上的干净和纯粹,可以保证人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种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结果,就是成功。 第四,第四,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悲悯之心。凡事,一定要先见众生,先见天地,最后才能见自己,成就自己。 这部书稿初稿完成于2005年。跟别的书比起来,这本书略显厚重和艰涩,但它又是一个思想源头,是我始终坚持的一个要点:即医学与文化的融合,并且我坚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命医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大医学的高度。可以说,我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反思生发于斯,也收敛于斯,它融入了我十多年的上下求索,也融入了我对祖国传统医学永恒的爱…… 此次,承蒙河南文艺出版社的厚爱,将这本书稿做了大量的校订与修改,使得这本书内容更加完善。目前我已经有十多本书面世,但爱这本的人,始终爱这本书,大概,他们从中看到了那个执着、认真、倔强的我吧,也看到了我青春英气飒爽的力量,更看到了未来繁盛的田野下面最初的那粒种子的力量。没有这粒种子,怎能成就我如今的使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粒种子,坚持下去,人间就是大花园。 ………… 《后记》摘录 怀着一种隐秘的喜悦,追寻着一种古老而深沉的睿智,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经历。跟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始终没想去做一个职业医师,因为那毕竟是性命攸关的事。我感兴趣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所呈现的那种深沉与博大、宽厚与仁慈,喜欢探寻它所有观念发生学的意义,喜欢它如环无端、取象比类的美丽,以及那种手指抚摩血脉的人性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一门医学,它一方面在用身体来诉说天地万物,一方面又用春夏秋冬宇宙八风来讲述人的生命,它有着一种洞察生命的直觉力量,它把一种更宽广、更高明、更深刻地去理解事物本质的方式摆在世人面前——那就是通过生活去理解、去感知和谐的力量。 就如同灵与肉从不曾分离,人们无法从中硬性地分离出哲学、心理或科技,它始终混沌而自足地存在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人皓首穷经,不断拆解着经典,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诠释语言去破解其中的秘密,“道可道,非常道”,何况“人”又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变数啊,而金木水火土、阴阳、春夏秋冬等又焉知不是一种隐喻…… 生命律动的相对恒定性使得我们在解读经典时不会偏离得太远,这大概也是古代先哲选择从医入道的出发点吧。但中医所强调的内证体验却让我们活在科技时代的今人有些一筹莫展,躯体如今成了被过度使用和磨损不堪的机器,而非古人那种“蓄之”“养之”的精品,科学实验又把我们灵魂的变数排除在外,这一切增加了我们理解医道的难度。 于是只好采取一种绕行的方式,让中医回归文化母体,在中国文化这个医道产生的大背景中兜着圈子,试着在历史表象的背后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 无论如何,中医不仅是医人、救人之术,也是解决人类生命困境之道。在诗性哲思与严谨考据的交织中,我们将中医文化看作作流动的史诗:从岐黄对话的远古晨曦,到经络藏象构建的人体模型;从四季轮转在脉象中的投影,到仁心仁术承载的文明温度……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方术,更是先民将风雨晦暝纳入生命系统的生存哲学,是智者们以身体丈量天地、用疾病参悟道法的路径法门。 …………
目录
目录 第一章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 一、起源与背景 (一)巫文化与史文化 1.医源于巫说 2.医源于圣人说 3.结论 (二)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1.地理环境的因素 2.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 3.中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 (三)中医文化的特征 1.强烈的历史意识 2.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 3.有机的自然主义 4.超越语言 二、成型与深化 (一)中医学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1.天人文化 2.人文文化 3.大一统文化 附:简明大一统文化史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1.中医学——人的学说 2.中医学——道的医学 第二章原始生命观 一、神话与医疗 (一)关注生命 1.龟甲蓍草的意义 2.仪式的意义 (二)原始思维特征 1.集体表象 2.神秘互渗律 3.原逻辑的思维 (三)龙蛇之舞 1.混沌初始 2.人首蛇身 3.从蛇文化到龙文化 二、医道——内证的文化 (一)内炼的产生 (二)内炼的内涵 三、汉字——意象的文化 (一)汉字——中国文化的脊梁 1.汉字——形音义的统一 2.中国语言——象征性的理性语言 3.关于“意在言外” (二)文字与医学 1.义理 2.象数 (三)汉字的象征体系 1.五行说 2.八卦说 3.干支说 第三章人文之光 一、儒家与医学 (一)“儒”解 1.孔子及其学说 2.儒学的特点 (二)儒家精神对医学的影响 1.儒家精神对医学的良性影响 2.儒家思想对医学的不良影响 3.儒医的政治情结 4.走方医群体 二、道家思想与医学 (一)道家思想渊源 1.隐士现象 2.方士学术 3.黄老之学 (二)老庄思想 1.老子之道 2.象征与直觉 3.庄子的思想 第四章道教和医学 一、道教的开创 (一)道教的来源 1.民间巫术 2.神仙方术 3.攀附老庄 4.与汉代经学相融 5.佛教的影响 (二)道教流派 1.符箓破译 2.丹鼎派 3.炼丹术探秘 二、道教生命观 (一)长生而非养生 1.何谓长生不老 2.谁能长生不老 (二)具体操作是内修外炼 1.内丹要旨 2.食气·导引·房中 三、道教与中医 (一)《太平经》与中医学 1.《内经》重平衡,《太平经》重交感 2.五行学说“尚火抑金” 3.神仙系统的创立 4.守五藏神法 5.“反向而行”的修炼原则 (二)葛洪的医学 1.葛洪的仙药 2葛洪论辟谷 3.葛洪论胎息 4.葛洪论房中 (三)《黄庭经》与中医学 1.三田与九宫 2.脏腑有主神说 第五章中国佛学与医学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接受佛教 (一)中国文化的兼容性 (二)中间环节起了减压的效果 (三)佛教在中国发展有内在条件 二、佛教生命观 (一)佛陀觉悟到了什么 (二)佛教的生命层次论 (三)佛教医方明 (四)密宗脉轮说 三、儒、释、道三家比较 (一)人文观 1.儒家——人为仁 2.道家——人由道生 3.释家——无我 4.《周易》——人由乾坤化生 5.《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二)生死观 1.儒家生死观 2.道家生死观 3.佛家生死观 (三)三家“性”论 1.生命的觉悟(释家) 2.生命的迷途(道家) 3.生命的尊严(儒家) (四)静坐论 1.瑜伽——一种精神和肉体的锻炼 2.释迦牟尼的静坐观 3.中国之静坐观 第六章《黄帝内经》天道观 一、《内经》与古代天文 (一)天的含义 1.“天”字考 2.先秦文献的天论 3.汉代天论 (二)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 1.“气”学说的天文内涵 2.阴阳学说的天文背景 3.五行学说的天文内涵 二、本原与演化 (一)《黄帝内经》宇宙本原论 1.关于宇宙本原 2.《黄帝内经》气本论 (二)《黄帝内经》宇宙演化论 1.盘古化生说 2.道生宇宙说 3.虚廓生宇宙 4.《内经》气化论 三、天地结构论 (一)《黄帝内经》与盖天说 1.盖天说要旨 2.《黄帝内经》的盖天思想 (二)《黄帝内经》与浑天说 1.浑天说要旨 2.《黄帝内经》的浑天思想 (三)《黄帝内经》与宣夜说 1.宣夜说要旨 2.《黄帝内经》的宣夜思想 四、天人合一 (一)《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 1.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 2.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 (二)时空合一 1.五运六气历 2.五运六气与流行病 第七章中医医道观 一、文化与中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一)文化与中医学的基因是“象”与“数” 1.象 2.数 (二)文化的归宿是天人合一 二、思维方式的特异性 (一)独特的内向认知 (二)重视意象的知觉 (三)形式上的齐合性 三、中医医道的再诠释 (一)道·气·数 1.释“道” 2.释“气” 3.释“数” (二)精·气·神 1.释“精” 2.释“气” 3.释“神” (三)阴阳·五行五脏·藏象 1.释“阴阳” 2.释“五行五脏” 3.释“藏象” (四)经络探秘 (五)病·證·機 1.释“病” 2释“證” 3.释“機” 四、中医的危机 (一)历史上的危机 1.关于废止中医案 2.中医科学化之路 3.中西医结合论的提出 4.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 (二)外部危机 1.都是“废医存药”惹的祸 2.行政危机 3.中医教育的危机 (三)内在危机 1.概念的置换 2.中医理论的异化 3.主体性的丧失 第八章另眼看中国 一、沟通与碰撞 (一)发现东方 1.中国文化的古老与优雅 2.老子与孔子思想 (二)利玛窦的努力 1.换上儒服,接近文人哲学 2.附儒、补儒,最终超儒 (三)莱布尼茨的发现 (四)卫礼贤与荣格 (五)李约瑟的贡献 二、中西医学的交流与呼应 (一)医学概念问题 (二)中药学与植物化学 (三)震惊西方的经络 三、东方的回归 (一)东方与西方 1.文化与个性 2.中医与西医 (二)现代物理学与东方之道 1.现代物理学与中医学 2.关于现代与传统的反思 参考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