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大家学术文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大家学术文库

  • 字数: 106
  • 出版社: 辽宁教育
  • 作者: 傅斯年|
  • 商品条码: 978755494383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诗部类说、较早的传疑文人、楚辞余音、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后来赴欧洲留学。1928年,他受蔡元培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职务,为历史语言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同时注重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
精彩导读
文学不是一件独立的东西,而是时代中的政治、思想、艺术、生活等等一切物事之印迹。世上有限于一时代之文学,假如他里面的质料和感觉是只属于这一时的;有超于一时代之文学,假如他里面的质料和感觉是超于这一时代的;但断断没有脱离了时代的文学还能站得住。古文有脱离时代的要求,古文便没有生命。所以文学不能离其他事物,独立研究,文学上的事件,不能离其他事件,单独推想而得。“灵魂在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之全即是灵魂。”文辞中的情感,仿佛像大海上层的波花,无论他平如镜子时,或者高涛巨浪时,都有下层的深海在流动,上面的风云又造成这些色相,我们必须超过于文学之外,才可以认识到文学之中,例如屈宋文辞,出产于楚国的世代,汉朝词赋只是吴梁武帝诸朝廷的产品,齐梁间的文华形成俪体,北地的壮风振作唐代的文学。唐诗宋诗题目不同,唐诗的题目到北宋中期后进到词里面,而所谓宋诗者,另是一套题目;正因为唐代文人多是中朝闲散之人,或是持节大夫之客,所以除杜韩若干大家自己为自己作诗以外,多是寄托于卿相的华贵生活中之装饰艺术家。宋代文人的生活独立些,于是题目因生活而不同,感觉之界,因题目之不同而又不同了。又若很小的事,如读一首小诗,每觉映射世代之远大,即如唐人绝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唐时安西万里,征戍者有此情感,这诗自是最真的诗。设若在现在人作来,便全无意义了。又如初唐律诗,“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诗正基于隋唐东征的事实,府兵家庭的情景,俨然画出初唐人的情感,题曰“古意”,实是今文。诸如此类,文情流变,与时代推移,是我们了解文学与欣赏文学中之要事。
目录
拟目及说明………………………………………………… 001 叙语………………………………………………………… 006 泛论………………………………………………………… 010 思想和语言——一个文学界说 …………………………… 010 语言和文字——所谓文言 ………………………………… 013 成文的文学和不成文的文学 ……………………………… 027 文人的职业 ……………………………………………… 031 史料论略…………………………………………………… 038 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 047 诗部类说…………………………………………………… 060 风 ……………………………………………………… 061 雅 ……………………………………………………… 066 颂 ……………………………………………………… 067 最早的传疑文人——屈原、宋玉、景差…………………… 076 楚辞余音…………………………………………………… 078 贾谊………………………………………………………… 083 儒林………………………………………………………… 089 《诗》……………………………………………………… 090 《书》……………………………………………………… 091 《礼》……………………………………………………… 093 《礼记》…………………………………………………… 094 《乐》……………………………………………………… 104 《易》……………………………………………………… 105 《春秋》…………………………………………………… 106 《论语》《孝经》…………………………………………… 108 五言诗之起源……………………………………………… 116 一 论五言不起于枚乘…………………………………… 116 二 论五言诗不起于李陵 ………………………………… 117 三 论五言不起一人 …………………………………… 120 我们宜注意下列几件事…………………………………… 12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