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 字数: 292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 作者: 张雪梅,汪徐春
  • 商品条码: 978757721456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17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是为适应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形势,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8章,包括绪论、定量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吸光光度法。章末附有阅读材料、思考题和习题,还配有“扫码做题”,以便于学生自测本章内容掌握的程度。另外,通过扫码可以看到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实验视频资料。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畜牧、生物、环境、农业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及考研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分析测试工作者和自学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雪梅,女,教授,1969年1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从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理论课、实验课、仪器分析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1998年到合肥工业大学化工院攻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2001年6月获取工学硕士学位,主编《分析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分离检测实训》等多本教材,并被聘为安徽省石英砂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技术专家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 1.1.1分析化学的定义(1) 1.1.2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2分析方法的分类(2) 1.2.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2) 1.2.2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2) 1.2.3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2) 1.2.4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3) 1.3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3) 1.4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5) 思考题(6) 第2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7) 2.1误差的种类和来源(7) 2.1.1系统误差(7) 2.1.2随机误差(8) 2.1.3过失(9) 2.2准确度和精密度(9) 2.2.1准确度与误差(9) 2.2.2精密度与偏差(10) 2.2.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12) 2.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3) 2.3.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13) 2.3.2减小测量误差(13) 2.3.3减小随机误差(13) 2.3.4检验并消除系统误差 (14) 2.4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2.4.1有限数据的分布及置信区间(14) 2.4.2显著性检验(16) 2.4.3可疑值的取舍(18) 2.5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20) 2.5.1有效数字(20) 2.5.2有效数字修约规则(21) 2.5.3有效数字运算规则(21) 思考题(23) 习题(23) 第3章滴定分析法概论(25) 3.1滴定分析的分类和对化学反应的要求(25) 3.1.1滴定分析法的分类(25) 3.1.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26) 3.2滴定方式(26) 3.2.1直接滴定(26) 3.2.2返滴定(26) 3.2.3置换滴定(26) 3.2.4间接滴定(27) 3.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27) 3.3.1基准物质(27) 3.3.2标准溶液的配制(27) 3.3.3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28) 3.4滴定分析的计算(29) 3.4.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基本公式(29) 3.4.2滴定分析计算示例(30) 思考题(32) 习题(33) 第4章酸碱滴定法(35) 4.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35) 4.1.1酸碱质子理论(35) 4.1.2酸碱反应(35) 4.1.3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之间的关系(36) 4.2酸度对酸碱存在型体的影响(37) 4.3质子条件及弱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39) 4.3.1质子条件(39) 4.3.2弱酸(碱)水溶液中酸度的计算(40) 4.4酸碱指示剂(45) 4.4.1酸碱指示剂的原理(45) 4.4.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46) 4.4.3混合指示剂(47) 4.5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48) 4.5.1强酸强碱的滴定(49) 4.5.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51) 4.5.3多元弱酸(碱)的滴定(54) 4.6酸碱滴定法的应用(57) 4.6.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57) 4.6.2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58) 思考题(62) 习题(62) 第5章配位滴定法(64) 5.1乙二胺四乙酸(EDTA)及其配合物(65) 5.2配位平衡常数(66) 5.2.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66) 5.2.2累积稳定常数(67) 5.3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67) 5.3.1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68) 5.3.2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69) 5.3.3条件稳定常数(69) 5.4金属指示剂(70) 5.4.1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70) 5.4.2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71) 5.4.3常用的金属指示剂(71) 5.5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73) 5.5.1配位滴定曲线(73) 5.5.2影响配位滴定突跃的主要因素(74) 5.5.3准确滴定的条件(76) 5.6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77) 5.6.1控制溶液酸度(77) 5.6.2利用掩蔽剂提高选择性(78) 5.6.3解蔽作用(79) 5.7配位滴定的应用(80) 5.7.1配位滴定方式(80) 5.7.2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81) 5.7.3水的硬度的测定(82) 思考题(83) 习题(83) 第6章氧化还原滴定法(84) 6.1氧化还原平衡(84) 6.1.1条件电位(84) 6.1.2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87) 6.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88) 6.1.4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89) 6.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90) 6.2.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90) 6.2.2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的因素(93) 6.2.3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94) 6.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96) 6.3.1自身指示剂(96) 6.3.2专属指示剂(96) 6.3.3氧化还原指示剂(96) 6.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99) 6.4.1高锰酸钾法及应用示例(99) 6.4.2重铬酸钾法及应用示例(101) 6.4.3碘量法及应用示例(103) 6.4.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08) 6.5氧化还原滴定法中样品的预处理(108) 复习思考题(109) 习题(109) 第7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111) 7.1重量分析法概述(111) 7.1.1重量分析法分类(111) 7.1.2沉淀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112) 7.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13) 7.2.1沉淀的溶解度(113) 7.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14) 7.3沉淀的类型及沉淀的形成过程(117) 7.3.1沉淀的类型(117) 7.3.2沉淀的形成过程(117) 7.4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20) 7.4.1共沉淀(120) 7.4.2后沉淀现象(121) 7.5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121) 7.6沉淀条件的选择(122) 7.6.1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22) 7.6.2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22) 7.6.3均匀沉淀法(123) 7.7沉淀滴定法(123) 7.7.1莫尔法法(铬酸钾作指示剂)(124) 7.7.2佛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125) 7.7.3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法)(127) 习题(129) 第8章吸光光度法(130) 8.1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130) 8.1.1光的基本性质(130) 8.1.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31) 8.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33) 8.2.1朗伯比尔定律(133) 8.2.2影响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135) 8.3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136) 8.3.1各种方法的简介与对比(136) 8.3.2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137) 8.3.3分光光度计简介(138) 8.4显色反应与反应条件的选择(140) 8.4.1对显色反应的要求(140) 8.4.2显色反应的条件(140) 8.4.3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141) 8.5仪器测量误差及测定条件的选择(141) 8.5.1仪器测量误差(141) 8.5.2测量条件的选择(142) 8.6吸光光度法的应用(143) 8.6.1示差分光光度法(143) 8.6.2多组分分析(144) 8.6.3双波长分光光度法(145) 思考题(147) 习题(147) 附录(149) 参考文献(17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