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纪念版)
字数: 232
出版社: 北京联合
作者: 杨震林
商品条码: 9787559651259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5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作者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三个问题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波澜壮阔、战天斗地的过程,努力还原描摹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画面、建设场景、人物细节、心路历程,深刻揭示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得以建成的原因,大力讴歌红旗渠建设者的奋斗精神,集中论述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倡导每个人要认真秉持践行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新时代里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筑就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红旗渠精神的通俗读本,也可以为开展红旗渠研学提供有益导读和理论辅导。
作者简介
杨震林?? 河南省林州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长期专注于中国农村问题和政治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传播学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软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学术界》《学海》《天津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州学刊》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现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
精彩导读
第一章 红旗渠源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豫西北太行山东麓的林县仍是春寒料峭、残雪未消,全然没有一点儿春天的味道。乘着曙光微明,3.7万人涌出了村庄寨堡,肩扛各式工具,自带干粮行李,红旗迎风招展,汇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强大洪流,直奔晋、冀、豫交界处的浊漳河畔。 60年后的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我与友人一起,在新春第一天灿烂的正午阳光里,沿着当年修渠人走过的路线,怀着无比崇敬之情,驱车百里由豫入晋,去寻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源头。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无比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横亘于浩渺长江之上,是新中国集全国之力拼搏攻关的国家工程。红旗渠盘桓于太行山腰、浊漳河畔,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硕果。两者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诠释了朝气蓬勃的新社会风貌,彰显着百舸争流的新中国气质。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陡峭的太行山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60年前正是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以一县之力和简陋工具“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不啻于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能够在太行山上建成如此宏伟的工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2013年9月23日,红旗渠以其中国式的设计理念和极其环保的设计方式,荣获“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大奖中最具分量的“经典设计奖”。2019年9月25日,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党和国家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称号。红旗渠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红旗渠建成后,国际友人纷纷给予很高的赞誉,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太行山上的蓝色飘带”等,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之为“人工天河”。我个人觉得, “人工天河”的比喻更为贴切,既鲜明地点出了红旗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又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它是一条悬于太行山腰的人工长河。红旗渠是一项惊艳的高山引水工程,也是一座巍然屹立的时代丰碑,记载着一个崭新社会的创造激情和奋斗足迹,是新中国奋斗史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我特意选择与红旗渠开工时间相近的时间节点,沿着当年修渠人走过的路溯流而上去寻访红旗渠源头,主是农业社会的命脉,大规模兴修水利、疏解水患离不开强大的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新中国的成立,保证了大规模治水得以有效实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红旗渠就不单单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引水渠,而是了解一个时代、洞悉社会治理的鲜活案例。要深入了解这么一条穿山越岭而来、人工筑就的长渠,就必须溯流而上,近距离感知它的呼吸,用心聆听它的脉动,用科学和理性去咀嚼它承载的希望、蕴含的伟力。 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浊漳河正是红旗渠的水源。浊漳河共有三个源头,南源出自山西长子县发鸠山,西源出自沁县漳源镇,北源出自榆社县北。三源合流后转向东南,向东凿穿南太行,从今日的河南省林州市和河北省涉县之间穿过,最后在涉县合漳镇与清漳河汇合,后统称为漳河。漳河现在已经取代黄河成为现代地理中河北、河南两省的分界。 历史上“东流注于河”的漳河是黄河支流。后来黄河几次改道,不再流向东北注入渤海,而是渐趋东南注入黄海。漳河就这样与黄河渐行渐远,最后汇入了海河。漳河南岸几十公里处的河南省内黄县,就是因毗邻黄河而得名。黄河故道沙地适宜种植西瓜,“内黄西瓜”在豫北小有名气。南源经过的上党盆地属黄土高原,水中多含泥沙,汛期时更是浊水奔腾,故被称为浊漳河。 南太行的层层山峦也拦不住浊漳河水一路向东。这一段高山夹峙,峡谷川行,水势跌宕,水流湍急,自古就有“九峡十八断”之称。当地人形象地把河流急剧跌落形成的瀑布称之为“断”。“断”者,既有地势断落之述,也有水势下跌之态,的确比“瀑布”更为传神。红旗渠的引水点,就位于“十八断”之一侯壁断下600米处。 汽车左贴高山右依浊漳河一路飞驰,几十年前豫晋道的艰险惊心早已成为历史,便利的交通是改革开放带给当地人的红利。如果没有这条连通豫晋的省级公路(近年来又新修了林州到长治的高速公路),身处茫茫大山之中,山里人别说改变命运,就是走出去都是奢望。得益于当年修建红旗渠,让这条路有了最初的模样。在这里,山上的渠、山脚的路、山下的河紧紧相随,给这一片山地平添了无限希冀。 透过车窗极目远眺,只见大山巍然、层峦叠嶂,层层的山峦由近而远,显得格外苍黄邃远。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昭示它的威严。就在车行方向左侧几百米的山腰上,一道别样的环状山体在草木掩映中隐约可见,我知道,那就是镶嵌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总干渠。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山上的渠水和山下的河水遥遥相距千米,一上一下,相向并行,居然同根同源,流的都是浊漳河水。细细思量,不禁感慨人类的智慧手笔,感叹引水的艰辛不易。 时值冬日,正是水浅草枯之时,加之上游多年来持续加大水利开发力度,眼前的浊漳河水早已不复当年惊涛拍岸的盛况,在冬日懒洋洋的阳光下一副低眉顺眼、单薄纤细的模样。放眼望去,坦荡如砥的宽大河床里,一泓碧水曲曲弯弯,时而丝丝缕缕,时而若隐若现,与两边高耸的堤岸形成了鲜明对比,无形中平添了几分沧海桑田的味道。 北方的河流大多季节性很强,汛期水量往往占了全年水量的七八成,冬天正是水量最少的时候。游客如果此时来访,眼前的浊漳河全然没有半点儿浊浪拍岸的模样,宽堤瘦水的尴尬不免让人意兴阑珊。好在我曾经目睹过汛期里河水奔腾的盛况,所以并未觉得失望,甚至还刻意打量了一下河道的宽度,脑海里遥想着它桀骜不驯、浊浪排空的过往。任谁也想象不到,时空倒流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正是在眼前这条并不起眼的河流顺流而下五十多公里处,上演了一场著名的“西门豹治邺”大戏。 面对经常肆虐横流、泛滥成灾的漳河,时任魏国邺令的西门豹干出了一番惊人之举。当地素有“为河伯娶妻”的陋俗,每年要把一名少女投入河中,以乞求河伯保佑两岸风调雨顺。仪式举办当天,西门豹突然说今年的新娘有点丑,让巫婆下水跟河伯商量,准备择日另选一名美女奉上。巫婆当然是百般不情愿,但最后还是被众人投下了水。岸上的人们久候不见巫婆上来,西门豹又连续派她的几个徒弟下河去催。等了好久仍不见有人回来复命,西门豹似乎非常生气,要剩下的人继续入水去催,直到有结果为止。这一番“神操作”吓坏了在场的一众人等,领头主事者纷纷跪地求饶,承认所谓“河伯娶妻”纯属骗人钱财、糊弄百姓。西门豹就势安抚了一番众人,当众宣布废除这一陋习,然后率领民众开始凿渠导水,最后建成了12条长渠,将漳河水成功地引入邺地。这些水渠既能引水灌溉农田、填淤肥田,发生洪涝灾害时还可以将水排入漳河,真正地实现了造福一方、变害为利。 当地人对西门豹感恩戴德,后来专门建祠祭祀这位实干的官员,几千年来香火不断。距离西门豹祠不远,2009年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出一个汉代古墓。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后葬于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考古人员最后认定墓主人正是一代枭雄曹操,其中一个最有力的依据,就是此墓与西门豹祠的方位距离符合有关史料记载。 民间传说曹操有“七十二疑冢”,“曹操墓”自发掘以来也饱受争议。我曾经进入过这个墓穴内部参观,里面盗洞累累、触目惊心,随葬物品所剩无几。由于出土文物数量有限,自然也引来不少质疑。但是我想,除非再有颠覆性的新发现,否则谁也无法轻易否定这个曹操墓,因为旁边的西门豹祠就是一个有力佐证。人生如梦,世事沧桑,谁也料想不到,西门豹竟会以如此方式与后世的曹操扯上关系。 有了西门豹兴修水利奠定的经济基础,地处漳河两岸的邺地逐渐繁盛起来,渐渐发展成为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邺城。东汉末年,邺为冀州治所。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氏残余势力领冀州牧,以邺为根据地经营华北,邺城实际上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先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繁盛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北齐,改邺为相州魏郡治所。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丞相杨坚(日后的隋文帝)谋划代周自立,相州总管尉迟迥自邺城起兵讨伐杨坚,几番大战后被击败。杨坚下令拆毁了邺城,一代名城从此沦为废墟,再也没有机会与洛阳分庭抗礼,渐渐深埋于历史尘埃中。 邺城盛极而衰、繁华散尽,道不尽的铜雀春深、王都气象也随着邺城灰冷都付于断壁残垣中,只能在人们寻迹凭吊中略显些斑驳的轮廓。但令人遗憾的是,使邺城繁荣起来的西门豹却如同消失的邺城一般,在后世史家笔下消逝不见。这位颇具科学精神的官员,历史上似乎就干了这么一件轰轰烈烈的事。但是就这么一件事,足以让他的名字穿越时空、名垂青史。 我想,西门豹勇于任事、造福一方的事迹,对所有入仕为官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提醒。干千干万,不如实干一件;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些朴素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现实中真正能够坚守并实践下去的却委实不多。世上能干事、想干事的人不少,但真正干实事、干成事的人却有限。 从古到今,在面对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权衡时,一些人选择了自己,最后无声无息;一些人选择了百姓,终为青史留名。中国的老百姓最为朴实,谁能解老百姓之所急,为老百姓干实事、谋实利,老百姓就不会把他忘记。哪怕父母官只为他们做一件实事,他们也会在心中树丰碑,在地面上建庙祠。远的如率众修渠治邺的西门豹,陈州放粮、刚正不阿的包拯,疏浚西湖筑成“苏堤”的苏轼等,近的如治理兰考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焦裕禄,在东山岛遍植木麻黄治理荒沙滩的谷文昌,带领林县人民苦干十年建成红旗渠的杨贵等。他们心底无私天地宽,认真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则,躬身为老百姓做实事好事,从不考虑什么个人利益。他们实干为民的精神被人们口口传颂,更值得今人体味。 思想信马由缰,驱车溯源而行。车子通过一座大桥,由浊漳河南岸转到北岸,然后继续西行,正式进入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友人说这座大桥为漳河大桥,当初由河南和山西共同出资修建。因为正好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人们都称其为“三省大桥”。在这里,浊漳河两分出河南、河北,大桥北侧又东西两分河北、山西。全国各地“鸡鸣闻三省”的地方不少,但“一脚踏三省”的大桥却并不多。颇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我没有来得及在桥上停留,于是暗下决心,下次再来一定要在大桥正中央摄影留念,体会一把“一脚踏三省”的特殊感觉。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桥两头各有两个两米见方的水泥墩子,中间堪堪容一辆小轿车通过。这是专防载重货车通过,避免压垮桥梁的土办法。这一场景我在其他地方见过不少,但如此巨大的阵仗的确少见。当然这也实属无奈,如今的卡车实际载重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15吨、20吨,而是惊人的80吨、100吨,远超出这些老旧桥梁的设计标准。这条道路过去是豫晋之间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运输煤炭、矿石等物资的大货车昼夜不停,数量与日剧增。老桥早已不堪重负,如今两省已经另辟一条新路供货车通行。一条柏油大道贯通了晋冀豫三省,静静的大桥如同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人民的幸福。正是当年红旗渠建设者在这里开山修路,让这条道路有了最初的模样,后来经过多次拓宽修复,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模样。 车子终于来到平顺县石城镇,思慕已久的红旗渠源“路转村头忽见”。穿过不长的漳安桥,再次跨越浊漳河来到南岸,迎面就是一个宣传牌匾,赫然在目的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红旗渠的重要讲话:“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身处红旗渠源,他的讲话更让我心潮澎湃,同时也倍感亲切。 牌匾西侧依山而建的房舍就是林州市红旗渠灌溉区管理处渠首所。沿山起建的房舍规模不大,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是展厅,上面一层十来间房是员工宿舍、办公室、厨房、餐厅。据负责人介绍,渠首所员工定额六名,负责红旗渠在山西境内约19公里的渠段管理。由于需要远离家庭跨省工作,条件合适的人不多,目前在岗的只有四名,另外临时聘用了三个当地人协助看护渠道。正是这七个人常年工作在浊漳河畔、太行山腰,每天在渠岸上用脚底板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遇到险情立即处置上报。他们长年累月默默坚守在这里,生活已经和红旗渠融为一体,情感也与每一块渠石紧紧相依。虽然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平凡单调,但单单这一份忠诚和坚守就值得我们奉上诚挚的敬意。 渠首所西边有一座大理石纪念碑,黑色的碑面肃穆庄严,上刻“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军民情溢红旗渠”,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和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分别题写。1994年解放军驻豫某部官兵大力支援红旗渠总干渠技改工程建设,此碑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每一个帮助过、支持过红旗渠建设的个人和团体,无论是领导同志,还是部队官兵,抑或是普通群众,林县人民都会在心里铭记。 纪念碑的正下方就是红旗渠引水点。冬日的正午,浊漳河里波光粼粼、闪着金光,好像在欢迎我的造访。我抑制住内心激动,放轻脚步,沿着步道一步步下到河底,与浊漳河水近距离对视。 此处河床远不如下游宽阔,眼前一道拦河大坝横卧河床,长不足百米,灰色坝体顶部平滑呈现弧形,坝后冲积着一大片砂石滩,把上游潺潺而来的河水聚拢在一起,然后导引着河水缓缓流入河道右侧的引水隧洞。 引水隧洞高4米,宽7.25米,洞顶上镌刻“红旗渠源”四个大字。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黄底红字的“红旗渠源”呼之欲出,格外遒劲醒目,与下面缓缓入洞的潺潺碧水相映成趣,让人顿生随水入洞、探幽寻秘的冲动。此时此刻,慵懒的阳光、幽幽的碧水、寂静的山谷、层叠的远山,一切都分外宁静,让人心底澄净、身心俱寂。 渠首工程是红旗渠的开端,是“逼水上山”的紧要之处。整个工程是一个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共同组成的渠道引水枢纽。拦河溢流坝全长95米,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水泥浆砌石英岩重力坝结构。拦河溢流坝逆流向上18米,河右岸就是高大的引水隧洞。隧洞全长105米,洞后是55米长的引水渠,之后是进水闸。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泄洪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做成坡比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栏,可以实现防沙入渠、退水冲沙入浊漳河。当河水流速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汛期发洪水时,正常引水外的余水可以经拦河溢流坝和泄洪冲沙闸泄入浊漳河下游,不会冲击红旗渠渠道。 面对如此巧妙周到的设计,我突然想起了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想起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都江堰、红旗渠遥遥相距几千公里,建设时差两千多年,竟然在太行山上实现了薪火相传,让我脑海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越发变得鲜活生动。 以拦河溢流坝为代表的渠首工程地位特殊、作用关键,后来当仁不让地位居红旗渠“十大工程”之首,但当初的修建过程却绝非眼前所见这么平静。当年滔滔的浊漳河水从上游侯壁断猛地跌落下来,水流湍急、水势骇人。只有把河水拦腰截断,将水位抬高到一定高度,才能让桀骜不驯的河水按照人的意志进入引水隧洞,乖乖地爬上右岸,顺着蜿蜒的渠道兜兜转转流向林县。 建好拦河溢流坝是红旗渠建设的首要任务。1960年2月17日,任村公社的500名男女民兵就是在这里打响了第一炮。他们决定先从两边浅水处筑坝,然后不断地向河中央延伸,最后集中力量截断中间的“龙口”。 思路很清晰,办法也简单易行,但现实却冷酷无情。截流筑坝往往需要专业机械设备和钢筋混凝土,他们手里什么都没有。仿效都江堰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石成坝,当地也没有竹子。山道崎岖狭窄,大车通行困难,所需物资根本运不上来。人们两手空空,如何缚住苍龙? 凡事只要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山上最不缺的是石头,山里人最不缺的是力气。他们先在高山上放炮采石,然后踩着又陡又窄的羊肠小道,如蚂蚁搬家似的肩扛着运石头下山,一点点备好了截流筑坝所需的石料。由山上往山下搬运石块,劳动强度之大超乎我们想象。盘山村三名女青年巾帼不让须眉,抬石头也不甘人后,每天山上山下往返奔波,一个月内每个人就穿破了四双鞋,磨破了六副垫肩。大家就是这样憋着一股劲儿,顶着山风蹚着冰河垒砌大坝,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一、二级截流工程。眼见着石坝从河道两侧逐渐伸向河中央,最后只剩下十多米宽的“龙口”。 真正的困难总在最后。第三级截流合龙工程进行得惊心动魄。人们成百上千次地把料石和沙包投入“龙口”,却被汹涌的河水一下子冲了个精光,几百斤重的石头在水里打两个滚儿就被冲走。人们又想出新办法,在河道两岸打上木桩,中间系上铁丝、绳索,然后再堆放沙包堵上“龙口”。但是咆哮的河水再次击垮了人们的努力,第二次截流也失败了。 拦河溢流坝必须尽快建成,现在20立方米/秒的河水流速尚且如此,进入汛期水势更大,截流更不可能,直接影响整个红旗渠建设工程。大家立刻召开“诸葛亮会”共商对策,议来论去始终没有个好主意,最后有人提出用人墙拦水的笨办法。初春的太行山里气温很低,河水泛着冰碴寒冷刺骨,分指挥部领导担心大家身体受不了,都不赞成这个办法。截流刻不容缓,即使没有称手的“兵器”,还有坚强的身体和意志,再苦再难也绝不能被困难吓倒。这时候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勇敢地站了出来,组成了一支截流突击队坚决请战。 这是一个悲壮的时刻。凛冽的寒风中,40多条精壮汉子纷纷脱去棉衣,只穿个裤头儿,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水流湍急、冰冷刺骨的河里。他们肩并肩、手挽手、臂缠臂,高呼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汹涌的河水里死命地筑起了一道人墙。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个子小的被呛得连喝河水,有的差点儿被水卷走。岸上的人们见状纷纷跳入水里,迅速筑成了第二道、第三道人墙,直至第七道人墙。人墙方阵像磐石一样牢牢地钉在河底,河水只能咆哮着打着旋儿绕过人墙向两边流去。一道道人墙后面,人们紧张有序地打木桩、投料石、抛沙袋、填石碴、垒块石,拧成一股绳咬紧牙关与时间赛跑。三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激战后,截流终于成功了! 1960年5月1日,经过80多天的英勇奋战,浊漳河水终于按照人们的意志乖乖地流进了引水隧洞,红旗渠上“头一炮”成功打响。任村公社任村营一战成名,后来被红旗渠总指挥部授予“截流铁军”和“红旗渠先进标兵突击队”等荣誉称号。 当年参加渠首截流的都是浊漳河边上各村的青年。“我和本村的申金柱、孔繁有、卢录俊等几个人都参加了渠首截流。三月的河水冻得人直打战,下水时,每个人得先喝两口白酒,驱驱寒气。几十人在水里组成几道人墙挡住水,岸上的人赶紧往人墙后放麻包沙袋,就这样才把水截住了。”参加过渠首截流的盘阳村张明生老人回忆起当年惊心动魄的场面,却如同叙说一件平常往事。可能在他们的心里,那时的英勇无畏不过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日常,大家都是一样的拼命、一样的努力,根本不值得被刻意提起。此时我脑海里突然涌现出铁人王进喜纵身跳进水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制服油田井喷的场面,一瞬间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是一种蓬勃向上、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时代气质,它表现于某个人、某一群体,但绝不局限于一人一隅,而是脱胎换骨后新社会的整体风貌。这是一个只争朝夕、百舸争流的火红年代,洋溢着无敌青春,激荡着如火热情,蕴藏着惊人能量,让人肃然起敬。
目录
纪念版前言1 原版前言 5 第一章 红旗渠源001 第二章 治山治水023 第三章 引漳入林055 第四章 鏖战太行085 第五章 攻坚克难121 第六章 再战干渠157 第七章 渠系配套183 第八章 继续奋斗199 第九章 何以功成223 结 语 山腰上的中国254 后 记 265 参考文献 27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