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之中 赠藏书票

世界之中 赠藏书票

  • 字数: 274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张笑宇
  • 商品条码: 978755987953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7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中国”这个词可以无比熟悉,也可以感到陌生。因为中国的幅员太辽阔,历史太悠久,多元一体的丰富性太五彩缤纷,而每一次盛世和每一次剧变中,中原、边疆乃至欧亚大陆的古老民族都曾扮演过关键性角色。你能否想象,“中国”这一名字的由来,乃是因为这片土地曾是科技最先进的地方?你能否想象,秦制或许与波斯和匈奴都有巨大关联?你能否想象,丝绸之路的主角之一可能是默默无闻的粟特人?你能否想象,华人也曾在南洋建立起共和国?从中国的远古时代到清末,本书摘取了十个鲜为人知又影响深远的历史片段,希望向读者呈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国。本书视野宏大,视角独特,观点精奇,论述得当,并将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考古学等众多理论融会贯通,纵横上下五千年,为我们展示了许多曾被忽略又不得不叹为观止的历史画面。
作者简介
张笑宇,山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宽资本产业研究顾问、腾讯腾云智库成员。著有“文明三部曲”(《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2021年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技术与文明》),是中国大陆知识界第五位,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精彩导读
结语(选): 我们很多人对很多民族都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但读多了历史,你就会发现,许多刻板印象并不是“自古以来”,它们形成的时间其实都相当短暂。 今天的瑞士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富庶、进步和“永久中立”,但在1848年以前,此地多属农村,又在阿尔卑斯山间,穷乡僻壤,是环境恶劣的“四战之地”。瑞士雇佣兵曾因骁勇善战著称,曾于1499年击败施瓦比联盟,但也在1515年败给法军。此后他们虽然很少从事对外战争,却因为宗教改革经常爆发内战(1656年的维尔梅根战争,1712年的托根堡战争,1798年被法军占领,1847年独立同盟战争)和农民起义。今天富庶的瑞士,是工业化之后才诞生的。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法兰西的军队软弱而德意志的军队强悍,然而在两百年前,人们对这两个民族的印象是相反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创作于1865—1867年,描写的是拿破仑战争时代的事。那里面安德烈公爵的父亲老博尔孔斯基对拿破仑的评价是:“波拿巴(即拿破仑)生来有福分。他的士兵很精锐,而且他先向德国人进攻,只有懒人才不打德国人。自从宇宙存在以来,大家都打德国人。他们打不赢任何人。他们只晓得互相杀戮。他就是凭这一手闻名于世的。”这便是当年德国人给欧洲其他民族留下的印象。德国人扭转这个印象,也不过是最近一百五十年的事。 今天日本给人的印象是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福利制度全面且贫富差距不大。然而在1910年日本作家长冢节的小说《土》中,尽管日本已经开始了成功的工业化,但农村妇女因为医疗条件差而死亡,儿童普遍挨饿,女孩被送到惨无人道的黑心工厂去工作,每天十二个小时轮班,宿舍肮脏至极无法入眠,大城市周边贫民窟无处不在。即便在“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建设也不过就是那个样子,而日本人扭转这个印象,也用了三十年的时间。 今天许多中国企业家在“出海”时,计算越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埃塞俄比亚或苏丹的劳动力性价比,认为那些地方工人懒惰、愚昧、教育水平低下,不如中国人勤劳勇敢、聪明刻苦。然而倒退回20世纪80年代,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或中国台湾的企业家看大陆,其实也带有类似的偏见。大陆人扭转这种刻板印象,也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沧海桑田,世殊事异,谁说是什么就一定是什么?过去的失败不代表将来会一直失败,过去的辉煌也不代表将来会一直辉煌。只有那些永远不拥抱变化的民族,才无法一只碗。木匠头脑中束缚自己的框架,就成了木头的桎梏。 而这个“现实”,在哲学界前辈的文献中,有一个非常浪漫且优美的译法,叫作“隐德来希”。这既是对拉丁语entelecheia的音译,也是对它的意译:“隐在事物中之德如何能按我们的希望到来。”这便是“现实”。其实我倒以为,这个词可以有一个更地道的中文翻译:成全。在诸多可能性中,把最好的那个带出来,便是成全。 被局限的头脑想要的成全,其实往往不是成全。郑渊洁以前有篇童话,说上帝想让大灰狼罗克成为第一个攻克癌症的人,所以赋予他喜爱观察生物的天赋。但罗克的父母想要培养他做钢琴家,于是砸锅卖铁给他请钢琴老师。上帝希望纠正他们的做法,便让钢琴出故障,而罗克的父母卖血也要让罗克学钢琴。上帝没有办法,只能把人类攻克癌症的时间推迟一百年。 被局限的成全不是成全,只有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意识到在自己体内本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由此催生出那种积极昂扬感,才有可能锻造真正的成全。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的故事,曾经被那么多人忽略,却是关于我们这个文明的可能性。 其实所有的历史写作,本质上都是筛选。同一个时代有亿万生灵、亿万个故事,其中因为个体本身的成就和故事本身的精彩而得以被记录、保留,或者被口头传颂从而诞生的一手史料,本就筛选去了百分之九十九,余下百分之一。而当时的历史记录者可能为了刻画时代的风气与精神,又会按照自己头脑中对时代的理解,再从这些一手史料中筛选剩下的百分之一,把它们缀连起来,录入史籍。后世的历史学家如果写一部通史,就只能从这些史籍中再筛出百分之一,让它构成对这个时代的记忆。而如果诸位读者不想费心力去读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或者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那些大部头的通史著作,只愿意从我们这些“二道贩子”手里择些东西浅尝辄止,则又要经历一道百分之一。 连续四个百分之一的筛选,就只剩亿分之一。这就是真相:人类社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阅读到的历史,可能只是原始历史资料的亿分之一。而这从亿到一的筛选中,如果有任意两到三步是被记录者或者写作者头脑中的框架所束缚,那么你能获得的,就只是世代积累的刻板印象的加总,距真正丰富无限的历史,可谓远矣。 当然,没有人能还原那“亿分之亿”的历史真相,但是我们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以不同的标准进行筛选。譬如,如果过去我们以为中国人长于道德讨论而弱于科技研发,那么我就想告诉你,中国之所以名为“中国”,就是因为我们曾经是科技最先进的古文明。如果过去我们以为中国与世隔绝,那么我就想告诉你,中国历来不曾远离世界,也不可能远离世界。如果过去我们以为游牧与农耕势不两立,那么我就想告诉你,也有从事游牧的中国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塑造,或许比农耕者更深刻。如果过去我们以为中国人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那么我就想告诉你,也有在大航海时代雄霸一方的中国人,有共和立国的中国人,有身兼中西之长的中国人,有跟莱特兄弟同时造出飞机的中国人。 世界之中,也可以说是把世界还给中国,就是把这样一些可能性还给我们自己。我们明明可以好好说话,明明可以好好拥抱这个世界,明明可以在科技、商业和文化领域拔得头筹,为什么要封闭自己,不去睁眼,看看别人所思所想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流俗的民粹主义意见中表达的那些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先辈都能够正视这个世界,正视我们自身不可或缺的世界性,而我们有些人却不能?高铁、5G、移动互联网,这些进步中哪一项能够缺少与世界的健康交流,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只是用这些成就来助长另一些人的骄傲自大、固步自封? 我相信再优秀的人,他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他自己也可能只懂其中的十分之一。而对其余事物的理解,很可能是被某些并不优秀也不专业的人塑造的。这剩下的十分之九中,历史理解与历史记忆也许占到很大的比重,因为我们多数人都不会选择成为历史学家,但多数人愿意从历史阅读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过,如果我们的历史记忆是被那些固步自封的想法筛选掉的,甚至这种筛选将我们定义得越来越窄小,那将对我们所有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因为世间最大的遗憾,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本可以”。 我想在这本书中送给你的,就是历史上我们曾经做到的那些事,和它们可能启迪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做到的那些“本可以”。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第二章 秦始皇崇拜亚历山大大帝吗? 第三章 道教是一种“弥赛亚”宗教? 第四章 匈汉原来是一家 第五章 慕容复的真正仇家是高句丽 第六章 粟特人与唐帝国的历史转向 第七章 阿拉伯商人与宋代的财政国家进程 第八章 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 第九章 海外华人也曾“走向共和”? 第十章 孙中山的老师主张建立现代财政国家 结语 “我们是谁”与“我们本可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