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 字数: 240
  • 出版社: 清华大学
  • 作者: 董燕 主编;胡梅、吕玮 副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30268003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0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正日益受到众多家庭的重视。本书采用独特的“三维视角”,即从孩子、父母及咨询师三者的不同角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问题产生、明晰及解决的全过程。书中避免了冗长的理论阐述、空洞的说教以及生硬的语言,转而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真实的“三方解读”,为父母、老师及咨询师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案例素材广泛涵盖了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及心理行为问题。每个案例后均附有“教你一招” “父母必读”及“知识链接”等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既具知识性又实用的方法与资源,满足各方不同的需求。\\\\\\\\\\\\\\\"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原空军总医院临床心理科创始人,原第四军医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导师(教授)。2009年获军队优秀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曾任全军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版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编撰专家。 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3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及其他六项成果奖。主编著作多部,如《拭去心灵的泪:心理创伤咨询治疗手记》《这样做心理最健康:心理问题自我觉察与调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心理咨询纪实》。\\\"
精彩导读
第一篇 女儿偷用妈妈手机 网络时代孩子拿走父母手机,在网上购买物品、打赏主播、玩网络游戏等,引发的亲子关系冲突、家庭矛盾激化,甚至涉及法律问题等现象,越来越频发。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既要建构孩子的物属权意识,同时还要考虑孩子的年龄、需要和发展等多种因素,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拥有管控电子产品的能力。 案例解析│在爱与信任中找到孩子教育的“度” 母亲:李莉,41岁,某企业职工。她忧虑地说:“女儿一直都很好,没想到她竟然开始学坏了,偷拿我的手机用,我批评了她,她不服气,还跟我吵架,甚至说要离开这个家。” 女儿:小麦,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她委屈地说:“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妈那个手机一直放在抽屉里没人用,我拿来用怎么了?可我妈就是不依不饶的,最后还摔门出去了。” 女儿偷用我手机│不信任引发母女冲突 情绪,是一种看不见的、流动着的能量。积极的情绪,能帮助人们适应变化、应对问题和化解矛盾,而消极的情绪也会以各种不经意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因此,学会及时觉察情绪变化,无论对家庭或自我都是十分重要的。 李莉走进咨询室,开门见山地对我说:“今天我是为孩子来咨询,女儿14岁了,一直都很好,但没想到她竟然开始学坏了。”她有些激动。 “女儿做错了什么事吗?”我问道。 “她偷用我的手机在网上购物,我批评了她,她不但不服气,还跟我吵架,认为我剥夺她的自由,甚至说要离开这个家,我是既担心又害怕,她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说到这里,母亲的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请你说一说具体的原因,让我多了解一些。”我探寻着。 “一周前,我发现女儿偷偷用我放在抽屉里的手机开始网购,我很担心,现在有些孩子不是打赏主播呀,就是购买游戏装备,我担心她在网上乱花钱,担心她玩游戏上瘾,我也担心她在网上看不好的东西,更担心她玩手机影响学习。”母亲的语速加快了,音调也高了起来。 “孩子网购都买了些什么东西?价钱多少?”我需要细节信息。 “不是什么贵重的,就是买贴纸、手机壳或文具,也就五六块钱的小东西。但是她偷拿我的手机,这个行为就严重了,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狠狠地批评了她,没收了手机。她说我小题大做,抱怨我不信任她,还说我是在控制她。”说到这里,母亲叹了口气,情绪有些落寞。 随后,她又补充道:“这周末,因为她有网课,我只好把手机又还给她。不过,我真担心啊,可我的话孩子又不听,真不知该怎么办了。”母亲摊开双手,很无耐的样子。 “孩子除了手机使用上的问题,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我追问。 她认真想了一下,说道:“其实,孩子一直都挺独立的,也很开朗,做事认真踏实。但不知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很较真,最近经常唉声叹气,心情不好,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可是,作为母亲我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 说到这儿,她紧接着又补充道:“原来那么好的孩子,现在这么叛逆?这几天还一直跟我闹别扭,情绪很不好。我真不知道什么地方做错了。” “作为母亲,你有这样的担心也是正常的,我非常能够理解,每个母亲都不希望自己孩子在手机的问题上养成不好的习惯。但女儿14岁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她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做法,叛逆是一种正常的身心发展过程,这个时期孩子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具体来说,就是她要探索和确立‘我是谁’。因此,在你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女儿要体现自我意志,顶嘴反抗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 “哦?我一直把她当孩子,总想替她把关,看来不完全对。”李莉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又紧接着说:“像我女儿这个年龄阶段,还有哪些心理特点和变化?我想多了解一些。”李莉目光望向我,恳切地说。 “女儿进入青春期了,这个时期也是她个体独立与依赖相互矛盾冲突的时期,既有要求独立自由的需求,也有心理依赖的需要,两者此消彼长,相互冲突。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成为孩子的‘港湾’,不仅是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也需要在她遇到困境时给予理解、支持和帮助。这就要求父母首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然后俯下身来与孩子有效沟通,尽量避免在情绪层面发生剧烈碰撞。”我说。 李莉点点头,似乎对孩子的问题有了一些不同于先前的理解。于是,我继续问:“我还想了解一下,孩子的父亲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他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孩子早晚都要面对这个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了,还说我太保守了,他在家就会做老好人。”李莉有些不满意地说。 “似乎在孩子手机问题上,你们观念上有些不一致,这方面你们还需要做一些深入交流,尽量取得一致。” “我也想跟她爸爸好好交流一下,但现在让我很担心的是女儿与我的敌对状态。这一周来她不仅不理我,还说这个家待不下去了,我真担心她冲动下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李莉认同地点头回应。 于是,我直接对她说:“我也很想与你女儿谈谈,如果孩子同意,下一次咨询你们就一起来吧!” 李莉点点头,说道:“我回家和孩子商量一下,她跟我吵架时总喊着要让人评理,所以她会来的。”她笑着点头。 在心理咨询中,邀请家庭冲突的当事人到场参与咨询,并与其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是澄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妈妈对我不信任│找到解开冲突的钥匙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这个阶段的孩子变得敏感,总觉得自己身上被套上了枷锁,因而想要奋力挣脱。 再次见面,李莉和她的女儿一起来到咨询室。 “阿姨好!我妈想让我来见心理咨询师,其实我心里也挺想来的。”她礼貌地与我打招呼,直接表明了主动咨询的意愿。 “小麦,你说自己挺想来的,那你一定有话想跟我说,是我们与妈妈一起聊呢?还是你与我单独聊呢?” 此刻,我把选择权交给小麦,这对调动她内在心理动力,减少心理消极防御和避免母女之间的尴尬十分有裨益。 “我想跟您单独聊一聊。”她给出了清晰的选择,没有一丝的犹豫。正如她母亲先前描述的一样,是一个独立、开朗、认真的孩子。 我对李莉说:“请妈妈先在外面椅子上休息一会。” 母亲点头答应,转身离开了。 我将目光望向小麦,说道:“上周你母亲来咨询,说你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你愿意说一说吗?” “我妈肯定跟您说了我拿她手机的事吧?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有个旧手机,一直放在抽屉里,上周我用它在网上买了些小东西,最后就被我妈发现了,冲我大吼大叫,发了很大的火。”小麦不以为意地说。 “那么,后来又发生什么了?”我追问。 “后来我妈就说我变了,学坏了!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我妈就是不依不饶的,最后还摔门出去了!”小麦抱怨说。 我能感觉到,孩子提起手机的事,不仅情绪激动,还夹杂着些许的愤怒、委屈和不解。 “你用这个手机做什么呢?让母亲这么生气,还摔门走了?”我需要澄清。 虽然,我在李莉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但我还需要从小麦这里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她自己的所思所想。 “我用那个手机就是买一些小文具、发卡和卡片,也没干什么别的呀!”小麦一脸无辜地答道。 不等我回应,小麦又急忙补充道:“阿姨您知道吗?我都上初二了,我们班同学谁没手机啊?可我妈就不同意给我手机,让我很不理解,难道我跟别的同学不一样?就要被父母管着?”她越说越生气。 稍微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妈妈说我用手机没告诉她,是因为我知道,要是跟她说了,肯定不同意。况且那个手机闲着也没人用,为什么我就不能用呢?” 她连珠炮似的,小脸涨得通红,一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 我知道,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认知正处于活跃期,自我独立的认知系统也在快速形成中。于是,我关切地望着她的眼睛,并点头示意我在专注倾听。 “阿姨,我觉得您愿意听我说话,也不打断我,我就很想跟您多说一些。”果然,我给予她的尊重,她给出了认同接纳的回应。 “刚刚听到你说,你都上初二了,妈妈还不同意你用手机,你问过原因吗?”我需要引导她去做一些思考。 “不用问也知道!她担心我用手机对眼睛不好,担心我用手机看不好的视频,担心我看手机耽误学习,反正就是100多个担心!”小麦不耐烦地抱怨道,两道弯弯的眉毛皱了起来。 “原来,小麦是知道妈妈有这么多担心的!那你怎么看这些担心呢?如果真的把手机交给你,你会怎样使用它?最后证明妈妈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我……”小麦支吾着,没有马上做出回应。 “你从抽屉里拿来用的这个手机是谁的呀?”我接着问。 “手机是妈妈的,但在抽屉里放着,很久没有人用了。”她理直气壮地答道。 “现在,请你按我描述的情景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一样东西,比如教室的铅笔盒有一支画笔,有同学看你没有用它,那么她是否可以直接拿走呢?”我举了一个靠近她生活的例子。 “当然不行了,怎么能随便拿走我的东西呢!但手机不是外人的,它是我妈妈的。”她急切地辩解,脸都有点涨红了。 “是啊!如果她不打招呼拿走了,你是不愿意的,你也会生气的,对吗?”她一边点头,一边认真听我的分析。 “小麦,这里存在一个物属权的问题,尽管手机在抽屉里,但妈妈依然是它的物属权人。就像你铅盒里的那支画笔,尽管你不用它,但如果直接被同学拿走,而你完全不知情,想象一下你的感受?”我说。 “您问我的感受?肯定不舒服,我也会生气的。”她点点头。 “那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被忽视,或被冒犯的感觉?是否觉得同学的行为越界了?是不是也想要问个究竟?或者是要回自己的主权?” 她似乎被我问住了,没有马上给出回答。 这时,我没有催促小麦,而是安静地等待着她的自我觉察、反思与答案。 我想说声对不起│累积爱与信任的智慧 孩子的心理成长,没有标准的路径。在养育孩子上,更没有唯一正确的方式,孩子似乎总是在经历烦恼、迷茫,甚至在痛苦和挫折后,才有了新的学习、思考和智慧。 发展心理学认为,尊重他人与自己的所属物权,是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建立人际边界的过程。因此,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建立物权意识,了解物权归属的意义,是孩子心理成长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麦,现在说说你的想法?无论答案是什么我都会尊重你,好吗?”我用温和的语气邀请她。 “听了您的分析,我觉得自己也有不对,就像您说的我悄悄拿走了别人的东西,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也会很生我的气,即使是妈妈的东西,我什么也不说就拿走了,妈妈也会不舒服,会生气的。”小麦认真地说道。 “你可能认为,妈妈又不是外人,她的手机我当然可以拿,却没有想到需要妈妈的允许。手机是电子产品,妈妈有很多担心,担心你看不该看的东西、游戏上瘾、乱花钱以及影响学习等,就好比你的日记本,你也不希望有人偷偷拿走,因为那里面也有你的担心,对吗?”我说。 “嗯,是的。”小麦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如果为此事妈妈心里不舒服,还有些生气,你想去做一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呢?”我趁热打铁,贴着这个问题继续提问。 小麦直率诚恳地说:“我应该对妈妈说声对不起。”她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在没有跟您谈话之前,我是不会跟妈妈道歉的,但是听了您刚才的分析,我就懂了。我知道没有经过妈妈同意就拿了手机,会让她觉得我一点都不尊重她。” “现在,我想把妈妈请进来,把你刚才跟我说的这些话,说给妈妈听?可以吗?”我征求小麦的意见。 她点点头。随后,我请妈妈进来。 小麦眼睛望着母亲,主动开口说:“妈妈,我没有经过你同意就拿走了手机,还故意隐瞒不告诉你,是我的不对。” 李莉显然有些意外,急忙应道:“没想到你能跟我说抱歉,我真的感觉女儿长大了。妈妈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上次我们吵架时,妈妈把门一摔就走了,是不对的。以后,无论有什么事,我都会跟你慢慢说,也会相信你的。” 最后,母亲答应小麦,给女儿购买一部专属的平板电脑,方便上网课、查阅资料、同学交流和上传作业等。 此时,我与母女俩探讨,是否再制订一个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契约,母女俩都同意了。因为,电子产品与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孩子终究都要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 关于孩子的手机问题,母亲答应如果孩子在平板电脑使用上遵守规定,自律、自我管理,可以在三个月之后,考虑给孩子一部专属手机。 每一个生命都有成长学习的潜在能力,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能否把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与信任给予她,是孩子成长最关键的因素。 教你一招│“行为契约”管理电子产品 父母对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有许多担心,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个心理学技术,即“行为契约”,这是一种通过强化和惩罚相偶联的心理过程来管理行为的方法。 第一步,商定目标行为。选择孩子与家长都想要改变的某个行为习惯作为目标。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预习习惯,按时起床,控制手机时间等。第一次制订契约时,目标不能设置得太难,比如设定成不许玩手机,如果这个目标无法完成,一开始就会引发他的挫败感,那坚持目标就更难了。所以,目标可以设置成在完成作业后,允许自由使用手机30~40分钟,由双方协商制订。 第二步,商定奖惩清单。家长与孩子一起来商定,如果孩子完成了目标,将获得什么奖励?如果没有完成目标,将要接受怎样的惩罚?这个奖惩清单一定是双方一起商定的。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比如,按时完成了作业,可以奖励看一会儿电视,或是跟孩子一起做有兴趣的事情,下一盘棋或者去户外玩等。如果目标没有达成,就要接受惩罚,包括减少看电视、取消兴趣活动或者减少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等。 第三步,书写行为契约。契约中要包括目标行为,奖励和惩罚的具体措施,以及该行为契约的执行时间。 第四步,双方签字承诺。契约完成后,需要相关方签字承诺,表示同意并愿意遵守契约中的规定。签字过程增加了契约的正规性和双方的责任感。签字前,孩子与父母要再一次确认契约内容,最好有一个仪式感,比如打印契约,贴在冰箱上,握手拍照等,目的是促进双方对这份行为契约的重视。 第五步,执行反馈监督。可以制作一个“执行记录表”,在契约执行过程中,需要记录实际的行为表现和奖惩措施的实施情况,比如,如果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就可以在日期栏目上打一个大红勾。双方彼此关注监督契约完成情况,这有助于双方了解契约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微调整。 父母必读│父母信任孩子的心理价值 父母信任孩子的心理价值深远而重要,它不仅影响孩子的当下成长,也对其未来的人生轨迹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父母信任孩子时,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被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这种自信促使孩子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愿意尝试新事物,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边界。 二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信任孩子意味着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这样的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并注重从错误中学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更可能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个体。 三是增进亲子关系。父母信任孩子时,孩子会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关怀,从而与父母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依恋,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当父母信任孩子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责任时,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五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信任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并鼓励他们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加富有创新精神。 六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在父母信任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心理压力相对较小。他们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的期望,可以更加放松地度过童年生活。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总之,父母信任孩子的心理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成为自信、独立、有责任感、富有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个体,让孩子在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知识链接│人际关系的边界感与“个人边界” 边界感,人与人关系的边界意识,指在意识层面分清楚什么是你,什么是我,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边界意识的存在,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我对我自己负责,你对你自己负责,同时我拒绝你替我的人生做主,我也不要为你的人生负责。 个人边界,经常被称为“心理边界”。维基百科定义的“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回应。个人边界可以被认为是你和他人之间的想象线,好像围绕你的自我画的一个圈,它区分属于你的东西和不属于你的东西,不仅适用于你的财产、金钱和身体,还适用于你的思想、感受和需要。个人边界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物质边界,与我们是否提供或借出物品有关,例如我们的钱、手机、汽车、衣服、书籍、食品等。对孩子而言,每个人都能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衣服、书籍、食物等,这是物质上的边界。 二是物理边界,与我们的个人空间、隐私和身体有关。这些包括我们在性接触和活动方面的需求和权利是什么,何地,何时以及与谁一起。每个人对于自己个人空间的守护,比如身体或者一些私密空间的守护,这是个人空间的边界。 三是心理边界,决定了我们的情感需求和权利。心理边界将我们的情绪反应和对责任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比如情绪、欲望、期待、恐惧、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生命和人生。心理边界还包括我们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以及与谁一起使用。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指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或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拥有不健康个人边界的人,经常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且会有以下行为:①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②被人刻薄对待时,只会忍气吞声。③为了讨好别人,放弃自身信念。④通过别人的评价定义自己。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指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让我们能够承受自我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健康的个人边界还可以确保别人也能为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越界侵犯我们。当人们拥有健康的个人边界时,会知道拒绝对方是出于对自己负责,拒绝的原因是因为对方越界了,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减轻内疚感。同时,也能告知对方自己的边界在哪,防止对方以后再次越界。
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女儿偷用妈妈手机 001 案例解析│在爱与信任中找到孩子教育的“度” 002 女儿偷用我手机│不信任引发母女冲突 002 妈妈对我不信任│找到解开冲突的钥匙 005 我想说声对不起│累积爱与信任的智慧 007 教你一招│“行为契约”管理电子产品 009 父母必读│父母信任孩子的心理价值 011 知识链接│人际关系的边界感与“个人边界” 012 第二篇 女儿有多动症吗 014 案例解析│如何识别儿童的多动与好动 015 老师担忧的来电│学校里不安分的孩子 015 不可随意贴标签│正确识别孩子好动与多动 017 压抑性心理补偿│调整不一致的父母养育观 019 教你一招│如何识别儿童的好动与多动 021 父母必读│父母教养不一致的消极影响 022 知识链接│被压制儿童的“心理补偿”现象 023 第三篇 “手淫”带来的困惑 025 案例解析│解析男孩青春期“性欲望” 026 不被“看好”的孩子│走出自我否定的雾霾 026 憋在心里的“秘密”│解开羞于启齿的性欲望 030 教你一招│身心压力调节法:渐进性放松技术 035 父母必读│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手淫行为? 036 知识链接│过度手淫有哪些心理和生理表现? 037 第四篇 二孩妈妈的烦恼 039 案例解读│什么才是滋养孩子的爱 040 我是失败的妈妈│疏泄消极情绪堤坝 040 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母亲不公平的教养 043 我的母亲变样子了│和孩子一起成长 046 教你一招│亲子间有效沟通的方法 048 父母必读│多子女家庭做到“一碗水不端平” 049 知识链接│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050 第五篇 孩子重复行为是病吗 053 案例解析│剖析心理动因,消除偏离行为 054 我脚下有脏东西│觉察成人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054 重复行为是病吗│解开父母的担忧和疑惑 061 父母的过度强化│消除认知上的自证预言 064 教你一招│“强化技术”塑造孩子行为 067 父母必读│孩子有重复行为,父母怎么做? 068 知识链接│重复行为是否会发展成强迫症? 068 第六篇 想要逃离“家”的孩子 070 案例解析│重建家庭成员的情感链接 071 儿子说我是自私的人│充满火药味的家庭 071 家庭冲突背后的症结│无限循环的情绪战 075 消弭夫妻情感的鸿沟│重建家庭情感链接 079 教你一招│“课题分离”纾解家庭困扰 081 父母必读│反思性养育的十个原则 082 知识链接│原生家庭焦虑的五个层级 084 第七篇 失恋,让儿子迷失了 087 案例解析│如何从失恋中看见另一个自我 088 窒息的情感冰山│挣脱消极情绪的缠绕 088 看见另一个自己│情感体验与爱的思考 093 与爱人说声“再见”│爱是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 097 教你一招│提升自我“爱的能力” 100 父母必读│亲密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102 知识链接│爱情关系的“三角理论” 103 第八篇 孩子“咬指甲”,能矫治吗 105 案例解析│如何疗愈缺少安全感的孩子 106 我咬指甲是病吗│行为癖好背后的秘密 106 未被觉察的自我│故事里投射出的心声 109 洞悉内心的委屈│获取自我信任的力量 113 教你一招│“向上螺旋术”改变自我 117 父母必读│儿童咬指甲的心理原因 118 知识链接│儿童依恋类型及其意义 120 第九篇 心理压力会让孩子“生病”吗 122 案例解析│怎么识别与干预心理压力“病” 123 父母眼中的乖儿子│心理压力与身体应激反应 123 查不出病因的“病”│父母冲突背后的“载重者” 126 “心痛”你要说出来│温暖情感的回归与疗愈 128 教你一招│发现孩子心理压力的方法 133 父母必读│父母怎样的行为会伤害孩子 134 知识链接│不健康家庭角色及行为特征 136 第十篇 陷入游戏里的少年 138 案例解析│隐藏在游戏背后的自我困境 139 游戏让我欢喜让我忧│虚幻中的自我满足 139 新环境中的“拦路虎”│探寻孩子消极情绪源头 144 未来的电脑“指挥官”│唤醒他心底的驱动力 146 重建家庭情感港湾│邀约父母孩子一起成长 148 教你一招│识别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 152 父母必读│躲进游戏的孩子逃避什么 153 知识链接│“游戏障碍”的识别与评估 154 第十一篇 每次考试孩子都很害怕 156 案例解析│如何帮助陷入考试焦虑的孩子 157 我好像被自己困住了│第一次接受心理咨询 157 落入无助困顿的泥潭│解开灾难化思维的捆绑 159 我心里有块“黑石头”│释放藏在身体里的压力 161 走出自我怀疑“魔咒”│接纳不完美自己的勇气 163 教你一招│“RET自助表”改善坏情绪 165 父母必读│考试焦虑的心理特点 166 知识链接│用“森田疗法”缓解焦虑 168 第十二篇 父母离婚,孩子受伤吗 169 案例解析│如何让离婚后的孩子不受伤 170 儿子在学校闯了祸│内心孤单落寞的孩子 170 情感世界冰封了│唤醒亲情,让温暖回归 173 爱要大声说出来│唤醒与见证情感的链接 177 教你一招│父母离异后孩子不受伤 180 父母必读│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181 知识链接│情绪与情感不是一回事 183 第十三篇 这爱情,让我感到心痛 185 案例解析│解读男女恋爱心理需求差异 186 陷入爱情的迷宫│忍不住怀疑男友的爱 186 我的心痛他不懂│男女恋爱心理需求碰撞 191 爱情是场双人舞│架起两性之间沟通的桥梁 194 教你一招│学会“非暴力沟通” 196 父母必读│让爱情更美好的智慧 197 知识链接│爱情中自我依赖与独立 198 第十四篇 奶奶带孙子,会有问题吗 200 案例解析│重视家庭角色功能的影响 201 奶奶掌心的宝贝│不平衡的家庭动力 201 不被觉知的世界│家庭角色功能缺失 204 我能打败“怪兽”│重塑父母功能角色 209 教你一招│“四个不做”化解隔代养育困惑 212 父母必读│父母功能角色缺失与影响 214 知识链接│“自我效能感”对孩子的影响 215 第十五篇 我不知怎么跟好朋友和解 217 案例解析│找回自我力量,做真实自己 218 妈妈拉我做咨询│冰冷的心被温暖了 218 跟好朋友吵架了│身体述说我的心伤 221 不再自卑的勇气│自我内在力量回归 225 教你一招│“心理画像”技术走进孩子内心 228 父母必读│孩子自卑自责,父母怎么办? 230 知识链接│同伴对青春期孩子的重要性 231 第十六篇 想放弃高考的孩子 232 案例解析│唤醒孩子深层的心理驱动力 233 坐在教室太难受了│高考之前如临大敌 233 无法承受的输赢│走出自责的死胡同 235 自我怀疑的怪圈│唤醒深层心理动力 237 教你一招│释放压力的六个技巧 241 父母必读│解读问题的心灵智慧 242 知识链接│青春期与自我同一性 243 后 记 2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