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

  • 字数: 38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王学泰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7687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41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解读,剖析了宋元时期“水浒”中存疑之处、“水浒”的呈现方式、《水浒传》的成书、《水浒传》的主题、《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与创新等,并对《水浒传》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解读:成功的江湖领袖——宋江,江湖中的中坚力量,江湖中的特类,江湖上的芸芸众生等。“水浒”是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水浒”研究的拓展、延伸。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1942 年底生于北京。1964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2003 年退休前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 交叉研究。2014年12月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食文化终生成就奖”。著作有《水浒·江湖》《“水浒”识小录》《中国流民》《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饮食文化史》《幽默中的人世百态》《中国式幽默》《燕谭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重读江湖》《采菊东篱下》《坎坷半生唯嗜书》等。整理了《杜工部集》《唐诗评选》。
精彩导读
《水浒传》的主题 简单的回顾 《水浒传》自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引起许多读者的喜爱,同时在如何评价《水浒传》上也产生了争议。这一争就是五百余年,近五十年来,争论尤剧,因为如何评价它往往有政治因素掺和在内。 那么《水浒传》究竟是写什么的?它的主题是什么?这在不同的时期则有不同的说法,对于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评价往往是与社会思潮同步的,社会思潮往往要通过对文学名著的批评来表现自己。 《水浒传》写成于明代中叶早期,当它被作为一部完整的文学巨著刊刻出来的时候,正处于思想解放、个性觉醒的时期,此时许多学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说它所表现的梁山好汉“诵义负气,百人一心。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 。这是把梁山的英雄看作是实现正义公正的社会良心。托名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叙》也明确指出《水浒传》是“发愤之作”,其内容就是表现“水浒忠义”的,把罗贯中、施耐庵看成是宋遗民,他们借写伏身草莽的英雄豪杰事迹表达对异族统治的不满。从艺术上来说李卓吾还把《水浒传》视为天下之至文 。倡导性灵和思想解放的公安派袁宏道、竟陵派及张岱都对《水浒传》有极高的评价。 直到明末,因为连年天灾人祸,民变蜂起,大明江山摇摇欲坠,许多底层民众以《水浒传》为造反指南,统治者才意识到《水浒传》流传的威胁。明崇祯十五年(1642)“大张榜示”严禁《水浒传》刊印流行,命令“坊间家藏”《水浒传》之版者“不许隐匿”,都要“速行烧毁”。到了清代,皇权专制加强,统治者实行全面的社会控制,此时的主流舆论对《水浒传》多持否定态度,说它是“诲淫诲盗”之作,是为不逞之徒立传,把《水浒传》视为最败坏人心的作品。最高统治者多次下诏禁止刊刻和出售《水浒传》。 清末西学东渐,有许多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研究者借《水浒传》以比附当时社会的斗争,20世纪初,定一的《小说丛话》中说《水浒传》“独倡民主、民权之萌芽”,并指出作者: 因外族闯入中原,痛切陆沉之祸,借宋江之事,而演为一百零八人。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 民族主义、民权、民主都是当时中国的现实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可是把它们加之于《水浒传》有点拟之不伦,此书中也没有这类价值的存在。 王钟麟在《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中指出《水浒传》是讲平等、均财产的“社会主义小说”。 钱玄同在给陈独秀的书信中称赞施耐庵有社会党人的思想,《水浒传》一书的主脑在于表现“官逼民反”。有的甚至用以借喻“实行宪政”或当代革命。鲁迅对这些议论嘲讽道: 说《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因风而起者便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阐释《水浒传》的思想意义则定“农民起义说”为一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这点的背离往往会招致批判;“文化大革命”中要整所谓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以“《水浒》这部书”又成为“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的工具,这时谁要再赞美《水浒传》又会给他带来无妄之灾。由此可见,对于《水浒传》主题与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与当时的思想运动和主导社会的政治倾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虽然中国的文艺批评历来比较着眼于政治,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社会作用,但像《水浒传》这样似乎永远被政治化的作品还是不多的。《水浒传》是有阅读能力的人都要读的,评论它却往往不是读后的感动而是世道人心的需要,这是因为《水浒传》在艺术上的成功和内容的新奇迷倒了无数读者,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倾向和张扬的精神力量可做多种解读,因此引起众多思考者的兴趣。就笔者本人来说,青少年时期也是读《水浒传》入迷的,只是在历经坎坷和饱阅世相之后,才下决心对它进行解析,因此研究《水浒传》绝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更是基于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水浒传》是什么人的故事? 电视剧《水浒传》引起的人心激荡 “水浒”的故事流传了七八百年,《水浒传》成书也有五六百年,不仅整个故事为人们熟知,就是其精神倾向也浸润于许多人头脑之中。因此《水浒传》电视剧在荧屏上一出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支起伏跌宕、带有山东大汉豪气的歌曲就唱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许多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甚至有些研究《水浒传》的论著也搭车问世,一时间出现了小小的“《水浒》热”。我以为这种“热”不过是头几年“武侠小说热”的继续。《水浒》中的“武”与“侠”再度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兴奋起来。 正像“武侠热”一样,“《水浒》热”负面作用也是远大于正面意义的。人们确实喜欢《水浒传》,但并不因为它是农民武装反抗的“教科书”。六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水浒气的缘故。”(《叶紫作〈丰收〉序》)不能排斥一些读者从艺术趣味和个人性格角度喜欢《水浒传》,《水浒传》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一言以蔽之的论断都会有片面性。但我以为鲁迅的意见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鲁迅是古代通俗小说研究的专家,又对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话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那么什么是“水浒气”和“三国气”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见到确切的解释,我以为其所指就是近百年来弥漫于社会的“游民气”,但不敢自是,曾写信向现已故去的何满子先生请教,他回信说要比我说的“游民气”的“范围更广一些”,鲁迅是“慨叹构成人民精神奴役的,整个理应过时的旧意识、旧风习、旧文化之存在” 。《水浒传》这一类最初形成于游民之手(第一代江湖艺人)的通俗文学作品,是负载着强烈的游民意识的,它与社会上的“游民气”相互作用,波及许多并非游民的人,挑动人性中阴暗的角落,从而鼓动成为一股热潮,散播着与现代文明、法治社会不和谐的声音。这一点还是许多喜爱和研究《水浒传》的人认识不足的。 近二十年来,思想解放,许多文史界的研究者逐渐突破对于“农民起义”的迷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起义”的研究是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对《水浒》的阐释有所突破,从而打破“农民起义说”的一统天下,先后提出了“为市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以及“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之争说”“综合主题说”,最近又有“反腐败说”等。应该说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反映了《水浒传》思想内容的一面,但我以为都没有抓住《水浒传》的本质。这些论点大多还是没有从作品总的创作倾向出发,而是从某种理念出发,甚至是为了适应某种思潮而产生的。自然,这些议论也就缺少说服的力量。然而,我觉得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说清楚,没有讲透《水浒》之所以吸引人之处,以及《水浒传》正面、负面的社会影响之所在。拙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对《水浒》中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受到一些《水浒》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由于该书受到体例的限制,不可能把我有关《水浒》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因此才又写了这本小册子,进一步阐述我对《水浒传》的意见。 江湖人说给江湖人听的故事 小题的这句话是套用台湾学者孙述宇先生的,这里不敢掠美。孙先生在《〈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一书中说,《水浒传》是“强人说给强人听的故事”。孙先生认为北宋、南宋之交,金兵入侵,中原混战,军队溃败,社会失控,天下大乱。黄河、淮河流域流窜的武装力量兵匪难分,被视为忠于赵宋的武装力量,所谓的忠义之士——“忠义人”也多是招安或收编之后的称谓。其中一些归附到岳飞的麾下,就成为名噪一时的岳家军。孙氏认为《水浒传》一书可能就是这一类“忠义人”所作,因此书中既有北方忠义人聚寨自保的故事,也有许多情节是影射岳飞忠义为国、最后冤屈而死的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这些“忠义人”大多来源于“盗匪”,后来被南宋朝廷开给空头官职都成了“官”和“官军”。后一解散,官匪更加不分。他们的故事具有冒险性、传奇性,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困守于山寨的武装人员,日日处于焦虑之中,也喜欢听这类故事,因此催生了这种“朴刀杆棒”改变个人命运的故事。 孙氏用的“强人”(不是中国近三十年流行的“强人”,而是指强盗)我觉得不够准确,涵盖面太狭。“强人”只是一种职业,毕竟只有少数人跨入这个行当,不能全面地概括《水浒传》的内容,也不足以说明《水浒传》的本质。这里用“江湖人”以替代,因为“江湖人”是一种身份,它包含面要广泛得多。再说如果“强人”沦为说故事者,并以此谋生,那他就不是强人了,而是江湖艺人了,是属于江湖人范畴的。至于《水浒传》写的虽是“强人”(强盗),但这些“强人”很少有职业强盗,大多是社会边缘人或游民,由于各种原因从主流社会中游离出来,经过种种曲折上了梁山,但他们都把梁山泊看作暂时的安身寄命之所,幻想一朝以轰轰烈烈的方式回归主流社会,也就是“若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从而发迹变泰。后来招安失败,梁山好汉或死于非命,或真的做了官,或重操旧业,或流落江湖……《水浒传》完整地描绘了游民和社会边缘人物求生存、求发展奋斗的成功与失败。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也主要是游民的思想意识(由于《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是沉沦社会下层的文士,其中就不免渗透了一些文人意识),反映了游民的好恶。 《水浒传》是江湖人说给江湖人听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最初作者一定不是坐在书斋的文人,必然有一定的江湖经历,从作者对宋江集团“一边倒”的、无条件的拥护和赞颂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对农民起义造反精神的赞颂,这种说法不能解释为什么作者对其他与梁山类似的武装斗争就持否定态度),显示出其强烈的帮派性。这说明原初作者一定与这个集团有着某种利益关系,正像孙述宇先生所推断的,原初作者有可能就是宋江集团瓦解后流落江湖的人物,北宋灭亡后,逃难到江南回忆起他们曾在宋大哥统领下驰骋两河流域、所向披靡、震动朝廷和接受招安进京做官的风光和平定方腊为朝廷做的贡献,把这些都向当时受到朝野一致肯定评价的北方“忠义人”方面靠拢,因此宋江的故事才被南宋民众认同,同时作者对于宋江和宋江集团的感情也连带被接受。这位原初作者不太可能是写作者,而是个口头讲述者。此时正当通俗文艺蓬勃发展之时,许多流浪江湖的游民投入了这个队伍,讲述宋江故事的当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前面叙述了南宋时期形成的“水浒”系列故事,除了《大宋宣和遗事
目录
引 言/ 001 江湖溯源及历史/ 013 《水浒传》第一个告诉读者游民江湖的存在/ 035 游民的江湖社会/ 036 成熟的游民是江湖的主体/ 051 江湖的中坚和领袖——社会边缘人/ 055 江湖人中的特类——江湖艺人/ 083 宋代“水浒”故事形成及其要素考辨/ 093 “水浒”故事所依据的历史真实/ 095 南“水浒”故事钩沉及其要素/ 116 南“水浒”故事中有重要影响的诸要素/ 120 元代的北“水浒”/ 151 东平——元初杂剧创作中心/ 154 北“水浒”故事及其要素/ 158 《水浒传》的成书/ 173 从事叙事性作品创作和演出的江湖艺人/ 174 “说话”的门类/ 182 “朴刀杆棒”背后的生活与台前的故事/ 187 《水浒传》的主题/ 221 简单的回顾/ 222 《水浒传》是什么人的故事?/ 224 《水浒传》的主题——江湖人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238 江湖人的梦/ 249 底层人的“快活”梦/ 250 梁山人的皇帝梦/ 253 梁山人的平等梦/ 259 《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与创新/ 265 《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266 《水浒传》的思想创新(上)/ 286 《水浒传》的思想创新(下)/ 309 《水浒传》中的江湖人物/ 321 成功的江湖领袖——宋江/ 322 江湖的中坚力量(上)/ 340 江湖的中坚力量(下)/ 369 江湖上的芸芸众生(上)/ 387 江湖上的芸芸众生(下)/ 401 不是结语的结语/ 4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