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道德教育的共同体化研究

道德教育的共同体化研究

  • 字数: 188
  •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
  • 作者: 郗凤芹|
  • 商品条码: 978756704059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道德教育分别经历了传 统集体主义向度—个体化— 共同体化的历史性演变,共 同体化作为道德教育新的发 展取向,在运行过程中,存 在一些现实性问题与难题。 为此,道德教育的共同体化 应坚持规范论与美德论的互 济共治,坚持个体主体与共 同体主体的双重建构,建立 健全制度德育机制,坚持家 庭命运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与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德育建 构的统一。本书明确研究缘 起、研究动态,厘清研究思 路与方法;道德教育共同体 化的基本考察;道德教育共 同体化的历史演变;道德教 育共同体化的必要性、可能 性与超越性;道德教育共同 体化的现实之难;道德教育 共同体化的建构理路。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理论创新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 2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基本考察 2.1 共同体化的概念澄清 2.1.1 共同体与共同体化的概念比较 2.1.2 共同体化与社会化的概念比较 2.2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内涵考察 2.2.1 前提:人的对象性存在 2.2.2 核心:交往与对话 2.2.3 旨归:互助式的伦理责任 2.3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理论渊源 2.3.1 中国传统哲学的共在存在思想 2.3.2 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 2.3.3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 3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历史演变 3.1 道德教育的传统集体主义向度 3.1.1 传统中国的伦理纲常教育 3.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道德教育 3.1.3 集体的在场与个体的缺场 3.2 道德教育的个体化阶段 3.2.1 改革开放初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 3.2.2 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 3.2.3 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 3.3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显现 3.3.1 新时代以美好生活为导向的道德教育 3.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3.3.3 对道德个体与道德共同体的双重关照 4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必要性、可能性与超越性 4.1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必要性 4.1.1 化解陌生人社会伦理风险的迫切需要 4.1.2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规定 4.1.3 共享发展的伦理要求 4.2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可能性 4.2.1 价值依据:人的超越性本质 4.2.2 直接动力:主体间性转向 4.2.3 新型道德共同体形杰的确立 4.3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超越性 4.3.1 道德教育的共同体化对传统集体主义向度的超越 4.3.2 道德教育的共同体化对个体化的超越 5 道德教育共同体化的现实之难 5.1 将道德教育的共同体化等同于对传统道德共同体的复归 5.1.1 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存在方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