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滇南医学名医丛书·吕重安罗铨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

滇南医学名医丛书·吕重安罗铨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

  • 字数: 251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罗铨
  • 商品条码: 978711737549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吕重安先生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但其临床资料缺乏整理;罗铨教授是吕先生门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师徒二人均有较高知名度。因资料较少,故合集出版。罗铨,90岁。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批及云南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罗氏调气理血学术流派”创始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罗铨名医工作室”主要人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本书反映了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吕重安及其门人罗铨教授的学术经验与临床经验。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肺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后遗症、胃痛等疾病方面特色鲜明,有深入学习研究的价值。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批及云南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罗氏调气理血学术流派”创始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罗铨名医工作室”主要人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原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云南省名医馆主任医师、教授。
精彩导读
德艺双馨、宗古创新、脏腑辨治重肾阳——重温云南省名中医吕重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吕重安,字培仁(1883—1968),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省第一代名中医。从医50余年,吕老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精于中医内科、儿科、妇科及疑难杂症的诊治,誉满云岭。著有《小儿慢惊实验谈》《研医琐言》《说国医之病》《脉学》等著作,用以传承后学,惜未付梓,未能广传。 吕老追求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停办私人诊所,参加云南省卫生厅总门诊部(现云南省中医医院前身)工作,任内科主任。曾两次获“云南省一等劳动模范”称号,历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云南省中医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笔者(罗铨)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参加工作后,1963年至1965年又受业于吕重安老先生三载,受益匪浅。今年是吕老诞辰137周年,重温吕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有所领会,但限于笔者水平以及时间久远,当年跟师资料大多遗失,本文所及难免挂一漏十,仅供中医同仁参考借鉴。 一、医乃仁术,为医重在仁德 吕重安出生于1883年,曾任过教师、省建设厅主任科员、省视学等职。公务之余,对医药知识有所涉猎,能为群众看点小伤小病。民国初年,昆明地区多有天花、麻疹、霍乱、猩红热等流行,死者甚众,仅1921年猩红热流行,即死两万多人,吕老之夫人及三个儿女也先后因疫疠而亡。亲属及众多劳苦群众的死亡,深深地刺痛了先生的心,悲痛之余,他毅然开始系统研读岐黄之术,1924年,正式悬壶济世,终身以医为业。 “医乃仁术”,中医先贤自古就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有志之士,他们无欲无求,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大概正是这份对人民的爱,化作了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也是这份对人民的爱,化作了治病救人时的高度负责精神。吕老行医以来,由于认真负责,医术精湛,很快深孚众望,求诊者甚多。从医数十年,待病人如亲人,体察患者痛苦,面对危重患者,敢于负责,从不推诿,力挽垂危;面对贫穷患者,不收诊费,反以药资相赠。按一般常理,人们以为他应该收入颇丰,经济宽裕,但实际上他一生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弊衣蔬食,安贫乐道。他为我辈后学树立了一个“大医”的榜样:医乃仁术,为医重在仁德,只有首先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加上不断努力才能成为人民需要的“名医”。去世多年后,他的学识和职业道德,仍然深受同行的赞誉。 二、宗古创新,温扶肾阳 吕重安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没有别的嗜好,唯爱书如命。他的医学类藏书在一万册以上,直至晚年,仍手不释卷。他认为,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要深研经典,然后旁及诸家。他学而不倦,深究《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旁及历代医家著作,受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黄坤载《黄氏医书八种》、庄在田《福幼编》、吴汉仙《医界之警铎》之影响颇深。其学术思想是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阴生于阳”“阳生阴长”“无阳则阴无以生”以及“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理论,认为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人体的盛衰生死。因此,“重视扶阳”是吕老学术思想的一大特点。根据《难经》命门是“生气之元”“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等论述,吕老“扶阳”又以“温扶肾阳(命门火)”为主。临床善用辛热助阳之品,尤以重用姜、附、肉桂以扶阳济危,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具体用药主张“药少力专”,反对心无定见、处方庞大、攻补相混、寒热杂投,一般处剂仅5~8味而获良效。民国初年昆明地区麻疹、霍乱流行,死者甚众,吕老每以麻辛附子汤、附子理中汤等大辛大热之品而获奇效。曾见其治疗小儿麻疹、慢惊风等逆重证候,患者年仅1~2岁,往往用附子1~2两,而起死回生之效。 吕老曾经谆谆教导我们: 1.“天人合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山高水寒,寒湿为患,阴盛阳虚之证为多,临床必须重视阳气的盛衰存亡,用药注意维护阳气。吕老认为急病热证,清热解毒之品固宜急投,但应中病即止,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2.“全身机体是一个整体” 下焦有元阳(肾阳、命门火),中焦有中气,上焦有宗气,在内有五脏六腑之气,在外有卫气等。它们分布不同,功能各异,但总之皆属全身阳气的一部分,其根本在于下焦元阳(见《难经》)。因此元阳虚损可影响全身阳气不足,全身任何脏腑久病,也必然会影响到元阳受损。因此吕老认为“久病多虚”“久病从肾”“久病、慢性病要温补肾阳”。 吕老一生博学多思,遵古而不泥古,勤于实践,创新而不离宗,这就形成了他以“温扶肾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三、辨寒热真假,四诊合参重望
目录
上篇 吕重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宗古创新脏腑辨治重肾阳/3 一、 医乃仁术,为医重在仁德 /3 二、 宗古创新,温扶肾阳 /4 三、 辨寒热真假,四诊合参重望“神” /5 四、 “温阳透达”治麻疹逆证 /6 五、 回阳救逆,治疗小儿慢惊风 /9 六、 温脾纳肾,治疗慢性气管炎 /11 七、 温阳固本、化痰通络,治疗头风痛 /13 八、 辛温宣散,治疗嗌痹 /14 九、 肝病有寒热,用药有温凉 /16 十、 休息痢邪恋正衰,祛邪勿忘扶正 /17 十一、 扶阳温经,治疗崩漏 /18 十二、 补肾安胎,治疗滑胎 /20 十三、 小结 /21 附一:小儿慢惊实验谈 /23 第一章 绪论 /27 第一节 慢惊学说的起源和异同 /27 第二节 慢惊对儿体的危害性 /27 第三节 作者对慢惊的经历 /28 第二章 分论 /29 第一节 成因 /29 第二节 辨证 /31 第三节 治法 /34 第四节 预后及护理 /35 第五节 预防 /37 第三章 验案 /38 第四章 问答 /40 附二:研医琐言 /43 一、 注意预防为医生的重要任务 /44 二、 猩红热重点在疹 /44 三、 药物与食物的关系 /44 四、 齿枯,舌黑干或黄干、起刺,谵语,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等 虚实的区别 /44 五、 病人有尸气及衣虱离开病人,病均危笃 /45 六、 治阳证病,宜留意转阴 /45 七、 小儿体质有纯阳体和稚阳体的两说 /45 八、 病因与治疗关系至重 /46 九、 绝欲可治阳痿 /46 十、 各人脉象大同中不无小异,且有一定的脉,不随病而变的 /47 十一、 白舌苔有下证,镜面舌有时是固定的 /47 十二、 有些草药有特殊疗效 /47 十三、 身多生溃疡,宜注意是否梅毒 /47 十四、 预防疾病,内因比外因、不内外因更重要 /47 十五、 哕病解作呃忒,按之临床,其说较为优良 /48 十六、 口大渴,实热证,虚寒证均有 /48 十七、 以口渴和口不渴辨病的寒热,有时不确 /48 十八、 小儿关纹现危证的有时仍可治愈 /48 十九、 天花紫黑干枯,有寒热不同 /49 二十、 三焦的不同认识 /49 二十一、 吴汉仙氏对脉的研究 /49 二十二、 北防风的解毒功用 /50 二十三、 弧菌霍乱即寒性霍乱 /50 二十四、 不能仅据舌或仅据脉处方 /50 二十五、 血室的争论 /51 二十六、 给初生儿吃清热扫毒药的不宜 /51 下篇 罗铨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第一章 医家事略/55 一、 医家的成才之路 /55 二、 主要贡献 /57 第二章 学术思想/59 一、 根植经典医理,传承名医经验 /59 二、 注重脏腑辨证,治病必求于本 /59 三、 强调病证结合,中西互参治病 /60 四、 重视人之正气,主张扶正祛邪 /60 五、 用药力求精专,做到知常达变 /61 六、 推崇阴火学说,善用温补升降 /61 七、 擅治老年疾病,独具辨治特色 /62 八、 长于心病诊治,注重调理气血 /63 第三章 专病论治/65 第一节 中医疾病论治 /65 一、 便秘 /65 二、 胃脘痛 /72 三、 眩晕 /79 四、 中风 /85 五、 虚劳 /91 六、 不寐 /98 七、 头痛 /104 八、 痹证 /110 九、 内伤发热 /117 十、 郁证 /121 第二节 西医疾病论治 /126 一、 慢性支气管炎 /126 二、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29 三、 冠心病 /132 四、 心律失常 /143 五、 老年心力衰竭 /147 六、 骨质疏松症 /151 七、 急性白血病 /155 八、 病毒性心肌炎 /161 九、 糖尿病 /167 十、 高脂血症 /173 十一、 重症肌无力 /181 第四章 医话/187 一、 益气活血法与冠心病(胸痹心痛)的治疗 /187 二、 关于“瘀血”及“活血化瘀”的几个问题 /189 三、 运脾除湿与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192 第五章 传承与创新/195 一、 医疗、教学、科研的传承 /195 二、 医疗、教学、科研的创新 /196 三、 成果产学研转化 /19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