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学课~侦探什么都知道:90位犯罪小说大师的写作课

文学课~侦探什么都知道:90位犯罪小说大师的写作课

  • 出版社: 译林
  • 作者: [英国]马丁·爱德华兹
  • 商品条码: 978757530432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7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是世界樶古老且樶知名的侦探小说写作组织之一,本书的每位作者都曾是或正是该俱乐部成员,包括G. K. 切斯特顿、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L.塞耶斯、约翰·迪克森·卡尔、约翰·勒卡雷、米克·赫伦等等。他们就如何写出成功的犯罪小说给出了中肯而实用的建议,从“动机”“视角”“人物”“地点”“手法”“情节”等方面切入,探讨侦探小说的书写,也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趣事逸闻。无论对于初入侦探小说圈的读者,还是资深侦探小说书迷,都可以从这本类似于推理小说“圣经”的手册中找到方向和灵感,同时收获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智力上的刺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丁·爱德华兹 英国犯罪小说家、犯罪小说评论家、历史学家、律师。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的第八任主席。2020年被授予英国犯罪作家协会樶高荣誉——钻石匕首奖。 【译者简介】 姜焕文:兰州文理学院教授。本土文化英译作品主要有:赵声良著《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陈晓斌著《丝路花雨·诞生》;外国文学翻译主要作品有《无声的角落》《送信人》《河畔小屋》《草叶集》《伊利亚随笔》等。 姜藩:南京林业大学工学学士,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工学硕士。熟练掌握汉语、英语、意大利语三种语言。
精彩导读
蛇与梯子 凯瑟琳?·?艾尔德 真正的线索和转移注意的话题同时存在,使侦探小说有别于传统小说。传统小说中,“事实”通常就是依据;侦探小说的情况绝不是这样,很多东西被蓄意操控,使现象与本质不符。在我看来,侦探题材小说中只存在下述两类线索,我觉得试图创造另类线索是个巨大的错 误,试图模糊两类线索之间的差别是个更大的错误。 第一类线索属于直截了当型线索,设置它们就是作为逻辑步骤,引导读者最终探见谜底—虽然表面上当然是呈示线索,为小说中的侦探(跟故事中的其他任何人一样,自然会受到误导)提供方便。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线索看作梯子。(当然,此类线索断不可简单处 置,后文我还会提到。) 接下来的一类线索我们称之为转移注意力的话题—也许可以描述为披着狼皮的绵羊。它们由仿冒信息组成,意在被解读为犯罪线索,实则不是犯罪线索。它们在故事中的全部目的,就是既要迷惑读者,也要迷惑(切记第一类信息)侦探。它们与第一类线索不同,被认为 是蛇,要把所有人引入歧途,从而规避过早破解经典“疑案”的风险。 有一点特别重要,两类线索都必须完全可信。同一叙述中,转移注意力的话题彼此之间,它们与真正的线索之间,作用各有不同。真正的线索必须充分,永远不能让读者觉得线索的谜底揭开了,自己却上当受骗了;真正的线索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与质量,只要施以关注, 谜案定能告破。为此,无懈可击不算要求过高,欺骗绝不允许。需要注意的还有,线索不要求读者具备深奥的背景知识:晦涩难懂的学问不应该出现在故事当中。事实上,线索越简单越好:如果它基于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再好不过。 这类线索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儿子的个头总比母亲高”,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实。如果儿子个头不比母亲高,那就(除了极其罕见的情况)不能推定他是这位母亲的儿子—这在侦探小说中可能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蕴,如何将生物学事实转化为线索,它是很好的例子。 学习犯罪小说家的独创性情节和精巧型线索,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值得学习的第一人选。拿一部她写的谋杀推理小说旧平装本,试一试把读到的所有线索都用下画线标出来。然后再读一遍,找出那些你—也许包括其他读者—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漏掉的线索。克里斯蒂构思故事情节的时候很少利用巧合,你也不要用;也不要利用已经用滥了的线索,尤其是那些基于凶手是左撇子或右撇子的线索。其他过时已久的线索包括,为达欺骗目的把钟拨快或者拨慢,还有与镜子有关的一切行径。你也没有必要写管家杀了人,移尸图书馆,因为这样的侦探小说已辉煌不再。法医线索应该谨慎处之—切记当下的科学家总要比侦探小说家更容易掌握最新知识,科学家的发现并不总是能让一般人信手使用的。实验室里的新发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场景随其变化,日新月异,因此依赖于科学场景的小说很快就会过时。 蛇—那些意在误导的伪线索—应该有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来源,且在叙述中的出现频度必须与真正的线索保持一致。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将三股不同颜色的毛线编在一起,其中的两种颜色分别表示两类转移注意的话题,第三种颜色表示真正的线索。看着这样的编织, 但凡有不均匀之处,很快就会被发现,蛇和梯子是否以相同的比例出现,也会很快被发现。这样的排布应该成功地迷惑每个人,并清楚地表明一个事实:它们在整个故事中均匀分布,致使从三股色线中识别真正的线索更加困难。最为重要的是,这遵循了公平对待线索、公平 处理线索的规则。规则至关重要,填字游戏的设置是如此,侦探小说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不牢记规则,我可以向你保证,很快就会有人喊“犯规!” 不过要记住,虽然真正的线索本身可能直截了当,但它在叙事中的位置则可以随意安排,有意误导。有心机的作家会让这类线索以错误的顺序出现,从而使其重要性只有到了后来,在故事继续演进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巧使手段的典型例子就是有些段落看上去非常重 要,在其或前或后偷偷塞进一个线索,如此轻描淡写,很容易被忽视,这是许多犯罪小说作家希望的效果。另一个小窍门就是在章末悬念之前,在引入不同的叙述内容的时候,读者的心思大有希望已经翻到了下一页,此时乘机植入线索。当到解开犯罪事实的时候,请记住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揭示线索,不一定严守逻辑顺序。 真正的线索有其子集,我认为那属于“双管”线索,其不应被忽视。首先,有的线索不是最初看上去的样子,这样,即便是侦探也会受其误导。多萝西?·?L. 塞耶斯在《巴士司机的蜜月》中就巧用此法,彼得?·?温姆西勋爵曲解了一名嫌疑人的陈述—村警称自己知道嫌疑人到达受害者家里的时间,因为他可以透过客厅窗户看到时钟。由于时钟前面挂着一个黄铜花盆,花盆里栽着很大一棵仙人掌,通常遮挡着钟面,所以彼得勋爵猜想村警在撒谎,他看不到钟面。这个猜想一直起着误导作用,直到过了很久—正如小说所记—一切都水落石 出。 另一个“双管”线索也必然迷惑读者,它出现在阿加莎?·?克里斯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一部作品中。情景看似简单:故事中时间发挥了核心作用,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不怒自威,他请上了年纪的老管家确认谋杀时间。老人手指时钟,踉跄前行,直到他能看得清楚,然后才对时间做了陈述。然而那一刻重要的并不是时间,老人视力不好,波洛检测的是他的视力,实际上视力才是关键。 建构对话的过程可以是隐藏线索的理想之地,对话中的线索可以出现得相当随意,更有可能被忽视,甚至会被认为是八卦,不予理会。须记住,侦探小说中言语发生总有其理由,有经验的读者会留意其理由到底是什么。人物言语传载信息,但内容是否真实本无成规,读者和侦探都应该记住这个特点。叙述人所写是实,但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就另一人物所写—或者实际上就其他任何事物所写—可能未必是实,怀疑应该是常态。题目也可能泄露部分—不是全部—秘密。克里斯蒂娜?·?布兰德的小说《绿色惨案》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故事之内,谁知道什么线索—梯子还是蛇—每个犯罪小说家都必须严格掌控。人物一旦发现他们迄今未知的秘密,便可能表现得判若两人。这类线索非常重要,有时候被忽略了,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这里说的是文学)。 我听有人说过,机敏的读者应该在前三章就能判断出凶手是谁,至多六章就可以做到,此后,就不应该引入真正重要的素材或人物了。这个想法十分有趣,我依然在研究它,这听起来像是一番完美的忠告,但接下来我要说,没人说过写线索轻松,不是吗?
目录
起兴 序言................................................................................................. 1 动机 G. K.切斯特顿 侦探小说之价值.......................................................... 10 R.奥斯汀·弗里曼 侦探故事的艺术.................................................... 12 伊恩·兰金 为什么犯罪小说对你有益............................................... 14 詹姆斯·朗西 为什么要写犯罪小说?................................................ 24 弗朗西丝·法菲尔德 犯罪小说的道德制约......................................... 28 开始 彼得·詹姆斯 动力................................................................................ 31 珍妮特·劳伦斯 开头............................................................................ 37 弗里曼·威尔斯·克罗夫茨 寻找创意.................................................. 41 尼古拉斯·布莱克 灵感源泉................................................................. 43 安西娅·弗雷泽 选择............................................................................ 45 安·格兰杰 血案落纸........................................................................... 50 娜塔莎·库珀 犯罪写作的强度............................................................ 54 约翰·哈维 开篇................................................................................... 59 彼得·罗宾逊 “此刻应该有事发生”:谈叙事挂钩............................ 64 人物 马克·比林汉姆 人物出自悬疑............................................................ 71 比尔·詹姆斯 警察与罪犯,比照与喜剧............................................ 75 马乔里·埃克尔斯 让人物可信............................................................. 78 琼·汤姆森 人物,关系,背景........................................................... 84 地点 P. D.詹姆斯 萨福克海岸...................................................................... 88 安·克里夫斯 人文地理学与犯罪小说................................................ 90 迈克尔·里德帕斯 故事背景在不熟悉的地方..................................... 96 手法 薇儿·麦克德米德 让故事成为驱动力................................................. 104 林赛·戴维斯 风格................................................................................ 109 凯特·查尔斯 确立主题........................................................................ 117 迈克尔·杰克斯 节奏............................................................................ 120 威廉·瑞安 写场景............................................................................... 126 玛杰里·阿林厄姆 对话,节奏,切题................................................. 133 帕特里夏·莫耶斯 倾听与对话............................................................. 136 辛西娅·哈罗德—伊格尔斯 写对话........................................................ 139 视角 艾琳·坦普尔顿 获取视角.................................................................... 148 莉莎·科迪 成为你,到底是什么感受?........................................... 153 情节 阿加莎·克里斯蒂 情节......................................................................... 159 J. J.康宁顿 逻辑与逆推........................................................................ 161 玛丽·凯利 一切都会揭晓................................................................... 165 凯特·埃利斯 构建情节........................................................................ 167 埃里克·安布勒 发现之旅.................................................................... 172 安德鲁·泰勒 如何改换杀手................................................................ 175 侦探 普里西拉·马斯特斯 业余侦探还是专业侦探?................................. 184 苏珊·穆迪 非职业侦探依然可信....................................................... 190 迈克尔·列文 私家侦探........................................................................ 194 研究 奈欧·马什 写得准确........................................................................... 201 德斯蒙德·巴格利 与时俱进................................................................. 204 约翰·马尔科姆 业余侦探与专门知识................................................ 209 洞察 埃德蒙·克里斯平 侦探小说与精湛技艺............................................. 215 约翰·迪克森·卡尔 规则与偏见......................................................... 217 克里斯蒂娜·布兰德 经典要素............................................................. 220 迈克尔·英尼斯 线索............................................................................ 222 凯瑟琳·艾尔德 蛇与梯子.................................................................... 224 索菲·汉娜 上上之计........................................................................... 229 悬疑 罗伯特·戈达德 悬疑............................................................................ 232 朱利安·西蒙斯 镜子里的脸................................................................ 239 杰西卡·曼恩 悬疑小说........................................................................ 243 西莉亚·弗雷姆林 拂晓之前................................................................. 250 动作 莱昂内尔·戴维森 灵感,汗水,实现................................................. 254 汤姆·哈珀 探险小说........................................................................... 256 费利克斯·弗朗西斯 写动作场景......................................................... 262 迈克尔·吉尔伯特 填充空白................................................................. 273 迈克尔·哈特兰 构建惊悚小说............................................................ 276 米克·赫伦 冷战今昔........................................................................... 285 历史 迈克尔·皮尔斯 着手............................................................................ 291 伊莫金·罗伯逊 历史研究中的圣诞树理论........................................ 294 莱恩·泰勒 历史对话............................................................................ 301 幽默 亚历山大·麦考尔·史密斯 幽默与人性.............................................. 309 罗伯特·巴纳德 人物与漫画................................................................ 312 露丝·达德利·爱德华兹 幽默与讽刺.................................................. 314 短篇 罗伊·维克斯 我们假想........................................................................ 324 H. R. F.基廷 短篇中的转接.................................................................. 326 虚构与事实 彼得·洛维西 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犯罪写成小说........................ 329 安东尼·伯克莱 试与误........................................................................ 340 合作 多萝西·L.塞耶斯 联合写作................................................................. 346 改编 艾莉森·约瑟夫 为广播写作................................................................ 354 西蒙·布雷特 漫话改编........................................................................ 363 挑战 马丁·威茨 才不配位综合征............................................................... 371 叙泽特·伊尔 写作:带痛的快乐........................................................ 377 大卫·斯图亚特·戴维斯 作家困境...................................................... 382 斯特拉·达菲 即兴创作........................................................................ 385 结尾 劳拉·威尔逊 序幕的尾声.................................................................... 393 乔安娜·海恩斯 我的结尾.................................................................... 399 出版 大卫·罗伯茨 出版之变,表象之变.................................................... 405 安东尼娅·霍奇森 编辑想要什么......................................................... 410 拉塞尔·詹姆斯 传统出版与自助出版................................................ 421 吉尔·帕顿·沃尔什 有其因必有其果................................................. 427 写作不息 雷金纳德·希尔 写作过程.................................................................... 435 保拉·高斯林 随时跟进,随需跟进.................................................... 440 乔纳森·加什 读以自娱........................................................................ 442 珍妮特·尼尔 不要放弃日常工作........................................................ 447 柏蒂·德纳姆 写为休闲........................................................................ 450 艾莉·格里菲斯 社交媒体与南希之死................................................ 453 约翰·勒卡雷 写作之乐........................................................................ 459 莱恩·戴顿 作品不同,问题不同,解决方案不同............................ 46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