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书法课:超越线条的艺术

书法课:超越线条的艺术

  • 字数: 188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钱浩
  • 商品条码: 978755987535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书法是超越线条的艺术”这一视角出发,回答了一系列书法关键问题,例如书法艺术和普通书写有何区别?初学者该如何选帖?楷、行、草书的横为何左低右高?如何看待丑书和书法的“现代化”?书法为何难以创新?等等。作者以笔法问题为核心,用哲学思维和艺术史的眼光,建构了一个明晰、完整、透彻的书法美学体系,揭示了书法艺术“千古不易”的美与本质,以及现当代流行的种种书法误区。又通过深入浅出的文笔和大量的字例分析帮助读者锻炼眼力,打通书法欣赏与临习的关窍。
作者简介
钱浩,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为高校教师,主讲大学书法、比较文学等课程。擅长艺术哲学研究。已出版著作《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
精彩导读
从碑学运动到“现代派书法”,书法创新为何频频走上歧路? 艺术的确应该有因有革,书写者也普遍都怀有“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既汲取前人又写出个性的愿望。可是书法上的个性展现,其情况却较为特殊。 书法上,当一个人承袭古法又融入了个性时,只要不出奇迹,这些个性成分就会是个减分项,而且个性成分越多,效果就会越拙劣。原因在于,古代典范都成就于纳米尺度上的漫长探索,在细节上已取得精密的平衡,因而留下的自由空间也是纳米级的,无论开拓还是融合,都难有更高明的办法。 和古代的成熟经验相比,大多数人的所谓个性,其实就是天真的妄动,是那些尚未在临帖中得到矫正的不良习惯罢了。例如,学着欧、颜、柳、赵的人如何在所学字体的基础上加入个性呢?加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写出走了形的欧体、患了病的颜体、遭了罪的柳体和毁了容的赵体。没有谁能做出锦上添花或别具一格的成功改造。能保证不走形、不患病、不遭罪、不毁容,就已经算是顶尖高手了。 因此就有这样一种普遍矛盾:“学书,不学前人不行。学了前人,又被前人的模式挡住去路。”这话其实就碰触到了书法固有的保守性。 在数百年来的中国人心中,这种困扰逐渐积累,进而加剧,也就生出越发迫切的变革之心,而且要变的不仅仅是风格,还有书法本身。于是这就形成了另一种矛盾,即合情合理的变革之心是想变革一种不能随意变革的东西,其结果又难免悖于情理 (不合情合理)。 从碑学运动到“现代派书法” 厌倦微调、渴望剧变的心理在清代已落实为一股潮流,即碑学运动。它的契机是乾嘉时期文字学和金石学的兴盛。彼时,大量久经沉寂的金石文字被发现,令久受压抑的文人和书家耳目一新。那些不见于宋明法帖的钟鼎彝器、丰碑残碣、摩崖石刻很快被摹拓收集,成为书法革新的重要资源,并被视为高于二王一脉的源头活水,于是在书坛就形成了“碑学”和“帖学”的对立。碑派书法家试图“以古为新”,把“篆隶笔法”引入楷、行、草书,扬弃了自魏晋积累而成的细腻语汇,还把甲骨文搬进了书法殿堂。 碑派书法有着“兴灭继绝、遗文返质的指导思想”和“以俗代雅、与古为新的审美追求”,起初“以篆、隶的复兴为先导”,至道咸时期,又“将篆隶笔法中迟涩凝重、浑厚朴茂的审美特点引入楷、行、草书创作”,1 到十九世纪末,又有一些书家把所谓甲骨文书法纳进来。 然而正如之前所论,篆书和隶书实质上是工艺美术和准书法,至于甲骨文则更低于此。所以,碑派书法家就等于在用非书法来革新书法,在拿前书法时代的经验贬抑书法时代的成果。碑派书法家写的篆、隶较之古代的篆、隶确实开创了种种新面目,但仍属于美术成就。而所谓将“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则是在消泯真正的笔法,善于此道的何绍基和康有为也成为丑书的鼻祖。(前文举过的“夫”“天”“性”“雪”就是他们所写。) 这正如有学者说:“帖学自身无法拓展导致了审美的疲劳,终使书法滑向‘丑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拥而入的西方文艺思潮让书法革新者们获得了空前强大的勇气和想象力,加之日韩“现代派书法”的率先实践,中国书坛便似无钩之狂象、脱缰之野马一般奔突猛进,开创了形形色色的主义和派别。 中国“现代派书法”大致有两个探索方向: 一是受日本“墨象派”的启发,让书法向绘画靠拢,即“借助于表现形式的突变,在书法上把汉字所表现的内容画意化,或将已经抽象化了的汉字形象化。”二是以丑为美。“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一味地求生、求 拙、尚奇、尚怪。有的假装童拙,怯如三日新妇;有的故作老态,如同大家婢学夫人。还有的干脆把文字的点画结构作为机器零件拆卸后重新组装,使之长画短写,短画加长,夸张变形,难以辨识。所谓的书法造型美、章法美、意境美,统统不复存在。” “画意化”的热情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所收敛,但丑书的风潮则至今未艾。围绕这些现象的争论既多且久。所争论的根本问题是:书法的边界何在?书法该不该像其他艺术一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现代化?如果应该,那怎样才算合理的和成功的?如果不应该,那书法就必须锁闭在古代世界吗?既然各类艺术都能 审丑,那么丑书岂不正当? 其实,若能确认书法是超越线条的艺术,分清书法和普通书写、艺术和美术,进而把握到书法的保守性,面对这些问题就 可以免去许多纠缠。 保守性使得书法不可能有现代主义。不但没有现代主义,书法也没有古典主义,因为古典是相对于非古典阶段而言的。 丑书的支持者认为,既然各类艺术都能审丑,那么丑书岂不正当?其实,其他艺术的审丑,无不是在模拟现实中的丑物,当丑物成为一种角色,才能成为审美对象,但是书法除了现实中的丑字以外模拟不出其他丑物来,且丑字也不是一种角色,它只是丑字本身,所以丑书只是在模仿自身而已,也就等于没有模仿,除了自嘲和反讽,它别无其他意义。 书法是求美的,所谓丑书,要么是严重失败了的书法,要么就是普通书写。作为艺术的审丑,它至多只能在书法中因时制宜、慎之又慎地充当一个微量元素,并不能形成一种范畴或路线。 当书法倚向绘画,那么它就已经是绘画,是一种以汉字为素材,或以书法或汉字给人的某种印象为素材的绘画,我们并不需要把它看成“画意化书法”或“绘画书法”这样的中间状态,直接将其归为一种绘画即可。
目录
引论 书法和写字的区别 第一章 “线条”观念从何而来? 第二章 楷书笔画的塑形 第三章 “画线”的心理和表现 第四章 行、草书是线条的艺术吗? 第五章 书法艺术是怎样诞生的? 第六章 横画倾斜的奥秘 第七章 书法无需神秘化 第八章 入门该如何选帖? 第九章 轨道居先,装饰居次? 第十章 书法因何难以创新? 补论 其他几种书法误区 附录1 尴尬的“连笔字” 附录2 本书作者书法作品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