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切从未发生-帕帕吉传(上)

一切从未发生-帕帕吉传(上)

  • 字数: 28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英)大卫·高德曼|总主编:闻中|译者:顾象//智原
  • 商品条码: 978755987665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帕帕吉传》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一切从未发生 帕帕吉传》(上)主要讲述帕帕吉从出生到五十六岁退休的经历,记载了印度文化、思想及生活的珍贵细节,具体内容包括早年生活、拉玛那·马哈希、担任矿场经理,以及退休后的经历等。
作者简介
大卫·高德曼(David Godman),弘扬拉玛那·马哈希传承教法的主要英文编辑者,共撰写、编辑了十多部关于马哈希及其弟子们教法的著作。他是帕帕吉唯一指定的传记编撰者。 译者简介: 顾象,复旦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硕士。 智原,复旦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毕业,里昂高等商学院硕士。从事法英中翻译多年。
精彩导读
第一章 早年生活 20 世纪初,西旁遮普省莱亚普尔地区 恰好地跨边界线。英国政府急于掌控土地,承诺任何人只要愿意清理森林、开垦农田就可免费获得五十英亩土地。政府还新建了一条灌溉渠,使农垦计划切实可行。于是成千上万人从印度更为贫瘠的地方移民来此。莱亚普尔镇是英国人 19 世纪建造的,寄望它能成为新兴发展地区的核心。镇子以一位英国高官的名字命名,市中心街道布局也类似英国的米字旗线条。当地的常住居民多数是穆斯林,但大部分安顿下来的新移民则信奉锡克教或印度教。这波移民潮结束时,莱亚普尔镇人口约有四万, 其中大约一半为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 帕帕吉的家族并不在这批农业移民中。他们属于一个小型婆罗门族群,许多代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祖上有一人曾是锡克王朝末代统治者冉吉特·辛大君(Maharaj Ranjit Singh)的文官,这一王朝直到 19 世纪中叶还统治着旁遮普的大部分地区。帕帕吉所属的婆罗门氏族祖上大多是学者,但他的父亲帕玛南德(Parmanand)打破了家族传统,去当了火车站站长。当时英国政府需要大批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人来负责政府的行政工作,于是长期以来作为印度文化教育精英的婆罗门有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 大约在1911 年,帕玛南德娶了一个十六岁少女,名叫雅穆纳·提琵(Yamuna Devi)。他自己时年二十。两年后帕帕吉出生了,成为他们总共九个孩子中的长子。依据传统,婴儿被送往母亲的娘家,一个叫穆拉利瓦里(Muraliwali)的小村庄,位于莱亚普尔东北约五十英里处。 帕帕吉的一些早期生活记录表明他出生于 1910 年 10 月 13 日。但我从官方文档、他的家人、他年轻时的熟人那里搜来的信息,以及帕帕吉对自己早年生活口述的点点滴滴,却让我相信他出生在 1913年 10 月 13 日。帕帕吉知道官方文档上记录的是 1913 年,但他认为文档有误,正确的年份应该是 1910 年。编写这本传记时,我采用的是稍晚的年份,理由详细记录在本卷末尾的“资料来源”中。 由于帕玛南德在不同车站间频繁调动,而且经常在不适宜安顿家人的偏远地区工作,帕帕吉幼年时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他六岁以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母亲一起在穆拉利瓦里的外祖父母家度过。距村庄最近的镇子是六英里之外的古吉澜瓦拉(Gujranwalla),是当地的中心。后来,帕玛南德在古鲁纳纳克普拉(Guru Nanak Pura)买了栋房子,那里是莱亚普尔南部的小型婆罗门聚集区。尽管帕玛南德继续在旁遮普和俾路支省 不同地区生活、工作,也常带着家人一起赴职履新,莱亚普尔的这栋房子一直是家庭的主要住宅,直至 1947 年印巴分治。 帕帕吉对于不停地从上一个城镇搬家到下一个的生活还有些模糊的记忆,尽管大部分细节都不记得了。 “我一生都在旅行,”他有次对我说,“整个一生都在从一地搬到另一地。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因为年龄关系我才开始在勒克瑙安顿下来,此前我从没在一个地方住超过一年。” 除了因父亲工作而频繁迁移,帕帕吉还常被带去旅行。每年盛夏,全家人都会休至少一个月的假,住在恒河边的圣城哈德瓦(Hardwar)。恒河在此处离开喜马拉雅山,进入印度平原。帕帕吉对恒河,尤其是对哈德瓦长达一生的热爱,可以追溯至每年都在河里游玩数周的少年时代。 我一生都被拉向哈德瓦。还是小孩的时候,我每年就和父母去那里住上一两个月。我父亲当时在铁路局工作,所以我们有免费的往返票。学校放两个月暑假时,他也会休假,和我们一起去哈德瓦。我五岁时就在恒河里学会了游泳和漂浮。那时我就能游到对岸。 帕帕吉的父母都是虔诚、本分的印度教徒。雅穆纳·提琵会给娘家村庄里的女人唱拜赞歌 1,而帕玛南德则热衷于持诵(japa)“嘉,悉塔罗摩 2”。持诵就是重复念诵神的名号。修行生活对帕帕吉有天然的吸引力,却不是以常见的外在修行形式表现出来。自三岁或四岁开始,他就会静静地坐着,闭着眼睛;寂静之流穿过他,他沉浸其中。他早年的修行举动让父母印象深刻,因此就给他取了个昵称叫“罗摩”(Ram)。罗摩是《罗摩衍那》的男主人公,是毗湿奴神(God Vishnu) 的化身。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罗摩就是神本身的一个常用名号。帕帕吉对自己童年只有零星的记忆, 但我从他妹妹苏蜜特拉(Sumitra)那里收集了一些细节。尽管她那时还很年幼,可能没有亲眼见到,但帕帕吉早年的奇特举止早已是家族内的传奇故事。1994 年我在她德里家中和她倾谈过,对话中,她经常称帕帕吉为“巴伊·撒赫伯”(Bhai Saheb),这在旁遮普语中表示“尊敬的兄长”……
目录
第一章 早年生活\\\\ 001 第二章 拉玛那·马哈希\\\\ 087 第三章 矿场经理\\\\ 178 第四章 罗摩寺\\\\ 274 中译者后记\\\\ 38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