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儒学与中国现代性

文化、儒学与中国现代性

  • 字数: 411
  •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 作者: 方朝晖|总主编:郭齐勇
  • 商品条码: 978780770408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代表作者站在儒家立场,对未来中国现代性图景的一种全方位思考。它从多元现代性视野入手,探讨了儒学与法治、民主、市民社会以及未来中国文化理想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课题,其中借鉴了文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试图说明: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现代性适合于走一条伦理本位、文化精英主导、治人而非治法的道路,而不能机械照搬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西方现代性模式;此外,儒家夷夏之辨、王霸之辨思想对于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确立行业的自治与理性化、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仍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作者简介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研究,对于现代中国学术在西学冲击下丧失“学统”的困境与出路,如何正确看待“中学”与“西学”之关系,如何处理儒学与现代性之关系,未来中华文明的方向等问题,思考尤多。其中涉及对现代中国学术滥用西方概念和照搬西方学科历史后果的清算,也涉及如何从文化心理基础出发研究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土壤,以及中国社会在自我整合方式、核心价值和文化理想等方面不同于西方的特点,等。发表论著近300万字。
精彩导读
一个文化的最高理想,代表一个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至少在理论上可以给这 个民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带来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激发无数人奋斗不息的无尽 精神源泉和该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真正找到自信的精神支柱。“文化”一词,在 这里主要指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永久活力是由文化中有教养的群体体认并 发扬的。它的首要前提之一是文化最高理想的存在,为文化中不同阶层的精英分子 所广泛接受和阐发;它有时是志士仁人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动力,以及让 一个民族在残酷的打击和磨难中坚强站起来的精神支柱,或成为该文化中一代又一 代人前赴后继、鞠躬尽瘁追逐的人生梦想。 下面我试图通过客观分析、逐步逼近的方式,来说明什么东西可成为未来中华 民族的最高理想。为此我们先分析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高理想”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一 一个多世纪以来,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在精神上最深刻的焦虑来源于失去了对 一个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基本信念,找不到自己在精神上的真正落脚点。与此相应 的,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丧失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中学与西学、中国 古代文化与西洋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彷徨四顾。这个问题不解决,无数文化人在 精神上无法摆脱无家可归的状态,在内心深处丧失文化自信,更谈不上灵魂的超越 与永恒。由于中国人没有深刻的彼岸意识(即不以死后世界来规范现实生活方式, 如在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中所见),高度注重世俗生活,一旦丧失了文化 的最高理想,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和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对于 中华民族来说,文化的最高理想有着异乎寻常的特殊意义。对于今天的中国学者来 说,最重要和最紧迫的课题之一,或许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可幸的是:今天,我们确实具备了回答这一历史问题也是最重要的时代问题的 现实条件。这是因为:其一,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长期笼罩在“亡国灭种” 的深刻忧患中,在这种民族情结的支配下,多数知识人、文化人在思考中国未来方 向的时候,背上了“救中国”这个沉重的包袱。他们的一切学术研究和经世之志, 总脱不了以国家富强为主要旨归,而不能走出功利、实用的框架。今天我们探讨中 国文化的理想,在理论上具备了走出过去那种强烈的功利关怀,从更高的、具有某种永恒意义的立场来思考的条件(尽管事实上仍有很多人沉浸在功利主义和民族主 义的情绪中)。 其二,经过一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以小农 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变成了以工业化、都市化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从过去的以家族 纽带和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宗法社会,演变为以非血缘的公民关系为主体的现代市民 社会。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框架已基本确立。 其三,随着中国社会越来越全面地融入全球化浪潮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 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在国际交流中对西方了解的不断深入,对 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格局和人类需要有了深切的认识,中华民族对自身在 新世纪的发展目标也能重新获得自信。 其四,文化自信失落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人曾经误以为现代文明只有西方一 种样式。今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非西方国家需要在21世纪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现 代性模式,其核心价值、制度模式、整体格局、活力之源均与西方现代文明有所不同。 如今谈论精神信仰重建的人,常常会从一些外部因素出发。这些外部因素包 括:儒学如何在东亚“四小龙”地区发挥有益的作用;儒学或国学中如何包括着精 神信仰;没有信仰是如何的可悲……这些论证虽然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停留在这 种类型的论证之上终究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毕竟还是以外部需要为前提,通过理 智的方式说服人们。而且这种说服方式也似乎先入为主地认定了只有国学或儒学才 能拯救人们。就注定了这种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成效。 首先,信仰是人内心世界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信 仰的力量时,信仰才能成为信仰。在此之前,有谁会轻易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任何 一种信仰呢? 其次,人为区分中国文化与非中国文化,有时是没有用的。更多的时候,人们 选择儒学或国学,不是因为它们带有“中国”的标记,而是因为亲切感或魅力。基 于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接受了非中国的宗教或信仰,如基督教。教训在于:信仰能 否被人接受,关键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民族性,而在于它能否打动人心。尽管信仰确 实有民族性,但把民族性当作必须接受某种信仰的理由,是行不通的。 必须非常明确的是,精神信仰是不可以人为地提供给人的。从根本上讲,信仰 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之上,而是建立在人性需要之上。如果因为发现今天的中国人 没有精神信仰不行,所以大家一起来讨论该为这个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信仰,容易产 生误导,即误以为可以把一些现存的信仰强加给全社会。信仰的兴起可能与社会需要有关,但是精神信仰的基础从来都不是社会需要,而是有自身内在的根据。 首先,精神信仰不是一个单纯理智的事情,而是在共同参与中被体认到的生命 价值,是一项精神生活建设的持久工程。信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其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信仰从来都不是指去“信”某一个外在的对象,如 信耶稣基督、上帝或天国(理想国)之类,而是通过修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体验 和收获生命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对人生坚定不移的信念。 基于上述,本章论证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采取迂回策略,即先不急于回答“它 是什么”,而是先分析“它不是什么”;先从外部分析它有什么特征,再从内部探 索它有什么内容。虽然最后给出了答案,但必须提醒的是,这些答案只能作为方 法、视角而不是结论提供给大家。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它不是一种要人们无 条件遵守的信条,不是结论或指导原理,而只代表要人们在生活和参与中体验的 方向。
目录
目录 导论: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 ——从夷夏之辨看 第一章?从多元现代性到中国现代性 021??一、从文明冲突论到多元现代性 028??二、现代性是多元的? 039??三、奇特的东亚现代性 051 四、追问中国现代性 第二章?文化模式、文化心理与礼治 061?一、文化理论的启示 063 二、中国文化的关系本位特征 075?三、礼是关系本位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080?四、为什么不是自由? 083?五、从礼看儒学对中国现代性的意义 084 附:西方学者论“礼”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儒学与民主关系再思考 095?一、现代新儒家民主观的若干观点 105?二、民主的历史文化基础? 117?三、民主的若干误区 129?四、东亚文化与民主 144?五、重思儒学与民主 第四章?王霸之辨、行业自治与儒学 161??一、《左传》中的史学传统 164? 二、正名与行业自治? 167??三、行业自治与理性化的历史 169??四、行业自治与性善论 171? 五、行业自治与今日王道 第五章?市民社会与现代儒学使命 177??一、何谓市民社会? 185? 二、市民与公民? 192? 三、城堡与城市? 200? 四、“中国市民社会”? 209? 五、市民社会对儒学的挑战 第六章?文化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之争的研究 223 一、文化进化论的兴起 230 二、文化进论的问题 237?三、文化相对论的批判 256?四、新进化论的启示? 270?五、重思进化与进步? 287?附录: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与世界文明的新重心? 303?参考文献 319?人名索引 323 术语索引?? 333? 跋? 337 新版后记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