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

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

  • 字数: 349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加)维克多·库马尔,(加)里奇蒙·坎贝尔著,殷融译
  • 商品条码: 978755987575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39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我们? 本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并且对道德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作者运用极具画面感的开篇,以及“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带领读者走入这段荡气回肠的人类进化史;同时,作者又将关注的目光落到性别平等、阶级平等、气候不公等现实议题上。本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类是如何进化的,人类又该如何继续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
作者:维克多·库马尔(Victor Kumar),波士顿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心智与道德实验室主任;里奇蒙·坎贝尔(Richmond Campbell),达尔豪西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 译者:殷融,心理学博士,潍坊学院教授,科普作家,中国理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协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成员。曾翻译《道德动物》《心智社会》《科学思维的八堂课》及《进化心理学》等作品,科学著作《从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入选2021年国家文津图书奖推荐作品。
精彩导读
道德直觉与电车难题 现在,我们将深入探索科学道德心理学中一些著名的研究项目。在这类研究中,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向被试展示两难困境或其他道德小故事,借此观察他们判断是非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困境故事素材通常来自道德哲学,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难问题就是“电车难题”。 想象一辆电车在轨道上飞驰,即将碾死五个无辜的人。你是目击者,需要迅速做出决定。在你旁边有一个开关,你可以打开它,让电车驶入侧轨。然而,侧轨上也站着一个无辜的旁观者。如果你按下开关,其他五个人都会得救,但这个人会死。你该怎么办?是按下开关还是什么都不做?成千上万的被试曾面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按下开关。毕竟,死五个人比死一个人更糟糕。 但现在考虑一下“推人”的情况。想象一下,一辆电车在轨道上飞驰,即将碾死五个无辜的人。作为目击者,你需要迅速做出决定。你站在铁轨上方的人行天桥上,旁边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旁观者。你意识到,如果把这个大块头从人行天桥推下去,电车就会撞到他,然后停下来,其他五个人就能得救,但这个人肯定会死。你该怎么办?是推那个旁观者还是什么都不做?同样,成千上万的被试曾面对这一问题。然而,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应该推旁观者。但是为什么呢?我们不是觉得死五个人比死一个人更糟糕吗?如果按动开关可以,为什么推人就错了呢? 哲学家们之所以会发明电车难题和其他类似思想实验,主要是出于一个目的。他们认为,我们对这些情况的直觉反应,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寻找反例来检验所谓普遍道德原则。例如,在“推人”情境中,如果人们认为为了救五个人而牺牲一个无辜者是不对的,那么这似乎就削弱了功利主义的根基,即人们应该创造最大的整体利益。 然而,心理学家却有不同目标。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对不同案例的判断反应(这些案例通常有着非常细微但重要的差别),他们试图理解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机制。例如,心理学家兼哲学家约书亚·格林(Joshua Greene)认为,电车难题可以深刻地揭示该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换轨”情境下,按下开关以一人换五人是对的,而在“推人”情境中,以一人换五人就不对?格林发现,有两个因素会影响人们对电车事件的判断。首先,人们在情感上厌恶“近距离、个人化”的伤害。这两种情境都涉及牺牲一个人,但在“推人”情境中,你必须用你的双手将某人推向死亡。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内化了一种规范,我们认为蓄意伤害比可预见的伤害更恶劣。在“推人”情境中,你是为了救五个人而“有意”地杀死了旁观者。但在“换轨”情境中,你只是按下开关,转换轨道,旁观者的死亡是为了救五个人而带来的副产品,尽管你已经预见到这会造成一个人的死亡。因此,人们之所以会在电车难题中面对不同情境时给出不同判断结果,是因为情感反应(对近距离亲身伤害的情感反应)和规范(关于蓄意伤害与可预见伤害的规范)在其中起了作用。 现在,我们不想过多地深入探讨有关道德判断的研究文献,尽管它们数量庞大且富有吸引力。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两个普遍结论,格林等人对电车难题的实证研究已证明了这两个结论,而它们还经过了其他数以千计的研究的反复验证。 首先,心理学家一再发现,参与者很容易做出规范性判断,如对或错、是或非、允许或禁止。这些判断快速、自动且无意识,也就是说,它们来自“直觉”,所调用的心理系统不同于谨慎思考所调用的心理系统。大多数人在“换轨”或“推人”情境下会立即做出反应,他们知道该怎么做,而不需要就道德选择展开一番深思熟虑。事实上,有时你的直觉判断会与你公开支持的道德原则相冲突。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研究人员再次基于道德直觉现象而推定道德判断能力与生俱来。然而,快速、自动和无意识的判断机制,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判断机制,可能源自童年时期获得的能力。[116]正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论述的,道德直觉的基础系统是一个学习系统。[117]我们天生的规范学习心理使我们能够习得所处环境中的任何规范,包括人类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伤害、亲属关系、互惠、自主和公平等规范。因此,虽然个体天生就具备规范学习能力,但他们所表现出的道德直觉模式是后天习得的。 除了证明道德直觉的存在并澄清其性质,我们还可以从有关道德判断的研究文献中得出另一个重要结论。道德直觉并非只受一种心理系统的指导,情感核心和规范核心同时调控道德判断过程。如上所述,这一点在电车难题的案例中有所体现。 格林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感与规范相互冲突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将情感和规范相分离。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情感和规范其实是同步的。如果我看到有人殴打他人,我的反应既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也是出于对“禁止伤害”规范的认识。 总之,这两个结论(道德“直觉”心理的存在及其建立在情感核心和规范核心之上)为理解道德直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直觉就是基本感受,道德思维的作用在于控制甚至是压制道德激情。然而,这种将直觉和思维相对立的二分法观念是错误的。道德直觉并不全是“感觉”,它也是“思考”,因为它受道德规范引导。 道德心理学的另一个错误是认为直觉—无论是情感直觉还是认知直觉,都不可改变。例如,格林认为道德直觉是为更新世的“进化适应环境”而设计的。此外,他还认为,在当代工业和后工业环境中,是道德直觉使我们误入歧途。然而,情感和规范都嵌入复杂而灵活的学习系统中。它们可能受到源于更新世的先天心理因素的影响,但也深受经验和教育的影响。 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看到的,道德情感是灵活的,它们具有适应性、可塑性。比如说,什么样的事情能引起我们的同情或尊重,这些都是由我们的经验,特别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表达塑造的。而大量的证据表明,规范也是可塑的,人们会基于其所处环境中的规范信息来采用新规范,放弃旧规范。当然,至于学习对情感和规范产生的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则取决于周围社会环境的特点。 然而,道德学习不仅仅涉及弄清楚规则或调节情感反应。人类的道德学习能力之所以特别强大,是因为情感和规范相互支撑。两者都是道德工具,照亮我们所处的社会世界。道德教育包括在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中调整情感核心和规范核心。
目录
序言:起源 001 引言:道德 005 第一部分?道德猿类 第一章 利他 027 第二章 情感 054 第二部分?道德心理 第三章 规范 087 第四章 多元化 117 第五章 推理 144 第三部分?道德文化 第六章 部族 173 第七章 制度 201 第四部分?道德进步 第八章 进步 233 第九章 包容性 263 第十章 平等 285 结语:生存 317 参考文献 321 索引 370 译后记 38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