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

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

  • 字数: 167
  • 出版社: 云南人民
  • 作者: (美)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译者:高天羽
  • 商品条码: 978722223280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追求情绪稳定,让我们自相矛盾:原则上我们认为应该正视他人通过负面情绪表达的诉求,但这个负面情绪落到自己头上时,我们却自感负疚。” 本书指出,市面上流行多年的“自我情绪管理”“积极正能量心理学”实是对个体的漠视、愚弄和操控,是“积极态度暴政”。上位者可以这样愚弄弱势个体,个体却不可如此盲从或自我怀疑。破题后,作者从愤怒、痛苦、哀恸、抑郁和焦虑五个所谓“负面”情绪维度,以犀利的笔触,结合生活实例及敌友双方的心理学和哲学理论进行讲述和分析,挖掘社会对负面情绪的惯常态度出自什么思想根源,这些思想资源又有何错误——特别是在面对鲜活、复杂的实际生活事例时。旨在为弱势者(特别是“女性”这一历来被锚定为“情绪化”的群体)拆穿上位者的把戏,突破僵化文化的桎梏,提供声援和鼓舞。 本书既是通俗哲学,更是生活智慧杂文,其中除了广义的哲学见解,也有心理学、文学等资源,最关键的是诉诸常识、诉诸良知、诉诸同理心。
作者简介
著者: 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Mariana Alessandri),拉丁裔,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大河谷分校(前身得州泛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该大学是全美第一所英西双语大学。研究兴趣覆盖存在主义、古代哲学和西语哲学。 译者: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神经的逻辑》《打开一颗心》《开颅》《五感之谜》《也不知道谁更疯》等数十种。
精彩导读
与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也因为怀疑光明那不容置疑的善好性而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时光。谁想要反对培养乐观的精神、喜悦的态度呢?哪个美国人敢怀疑人的幸福由自己创造,或是阳光的性格会带来经济收益?谁不想在价值110亿美元的自助产业中沐浴光明? 有的,就是我们这些曾被光明之喻灼伤的人。任何被劝导过多看光明面的人,都可能觉得这么说的人将你的愤怒、悲伤/沮丧(sadness)、哀恸、抑郁和焦虑看成了耍性子——你这个想法没错。提出这种忠告的人,没有几个想要了解我们所处的幽暗境地,或是我们觉得这一次怕是撑不过去的感觉。那些信誓旦旦宣称我们能“自己创造阳光”的人,往往欠缺对他人的同情。他们最可能假定是我们努力得不够。 这就是所谓的“残破叙事”(Brokenness Story),如果说光明喻在唱红脸,它就是在唱白脸了。一面是光明喻歌颂“幸福是一种选择”,另一面是残破叙事在咆哮“你还在哭诉什么”。每当我们无法沐浴光明、让心情灿烂起来,残破叙事就在耳畔响起。这个声音批评我们软弱、不知感恩、自怜自哀、放纵沉溺。它以“坚强”之名,羞辱不能笑待痛苦(或至少咬牙承受)之人。 但有没有可能,其实我们向来都努力过了头?我们是否一直在磨洗一件本就不该发光发亮的东西?或许幽暗才是属于人类的境况,或许就连跳跳虎也做不到“像一个质子,只带正能量”。于是,当自助书籍作者和正能量大师凭着一双手和一抹微笑将我们撕成两半,剩下的就只有我们支离破碎的灵魂:我们只感到幽暗,又觉得自己不该这么感觉。我们之中那些愤怒、受伤、哀恸、抑郁或焦虑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完整的人,而是一心觉得自己残破了。 知道我们的多数幽暗情绪被归为了精神疾病,你会觉得更好受还是更难受?西方医学的光明对于我们内心的幽暗并不友好。诸如“抑郁”“焦虑”“哀恸”“悲伤”“愤怒”之类的医学术语,都加深了我们对幽暗的偏见。除了说它们“可怕”“丑陋”“无知”“罪恶”之外,医生还把我们的幽暗情绪刻画成种种“病症”“障碍”“疾弊”。这些医学措辞从我们的残破,我们对于完整身心的彻底偏离中建起了一门科学。在精神病学的荧光灯下,要从我们的幽暗情绪中发现尊严,就跟刚从洞穴中解放的囚徒要在正午认出一棵真实的树木一样困难。在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认为在浴室地板上哭着睡着是有尊严的—但它诊断起来往往倒很容易。 优秀的心理学家会爽快地承认,关于什么是精神的失调或疾病,其实并无公认的标准。他们甚至还在辩论,本书中探讨的愤怒、悲伤、哀恸、抑郁和焦虑这五种情绪,是应该归为精神疾病,还是该换个称呼。但是别看心理学姿态这么谦虚,若要它否认焦虑在青少年中“蔓延”,或者美国有千百万人“罹患”抑郁,却是不可能的。我们用来命名生存境况的词常常带着敌意和恐吓,贬低就更不用说了。就比如我们与精神疾病“战斗”,或者“屈服”于它们而自杀,这样的说法。 措辞很要紧。它能决定我们是反对自己还是顺应自己。“脑病”的说法并不能鼓舞一个人尊重自己的抑郁,“诊断”和“尊严”充其量只是押韵;“我们有精神疾病”的启发性远比不上“焦虑使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通过它们在光照下的模样来判断幽暗情绪,就会产生一套令尊严难以发现的语汇。要学会在幽暗中观看这些痛苦情绪,就必须为这些旧的苦楚寻找新的说辞…… 当我落入残破叙事的掌控,开始怀疑上帝偶尔真会制造垃圾时,我就逃入哲学寻求庇护。柏拉图之后两千多年,有了存在主义,这群思想家中有一半都拒绝“存在主义者”的标签,但他们全都认为人生实在艰难。在他们看来,人类就是你呕吐时帮你撩起头发,你临终时握住你手的一群生物。他们还认为,人类有能力产生强烈的沮丧之感,以及深不见底的愤怒、焦虑、哀恸和抑郁。在他们看来这并不神秘:我们都在崎岖的大地上赤足行走,眼看着心爱之人罹患癌症。存在主义者了解我们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去回避幽暗思想。他们写下我们如何对自己、对别人撒谎,如何在不好的时候假称很好,并找出种种借口不和孩子谈论死亡。存在主义者写出了“他人即地狱”“爱就是受苦”这样的句子。2我对这派思想一见钟情。过去20多年,存在主义一直帮我在幽暗中看到尊严。 在医疗从业者和明星博主接过讲述人的心灵生活的任务之前,哲学家一直是诉说灵魂的主力(古人甚至认为他们还能医治灵魂)。我在本书中要分享几位哲学家的故事,他们个个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探索自己的洞穴,并把其中的所见说了出来。他们并不反对你身着黑衣,听莫里西——当然也不要求你非这么做不可。他们听任我们思考死亡和腐朽,并不会因此说我们“病态”或“做作”。当我们需要躲避炫目的光照,不妨去会会下面这六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们都是幽暗的老熟人了:奥黛丽·洛德、玛丽亚·卢戈内斯、米戈尔·德·乌纳穆诺、格洛丽亚·安扎尔杜亚、 C. S.刘易斯和索伦·基尔克果。3当阳光太烈、开始灼烧,他们能为我们遮一片荫。关于愤怒、悲伤、哀恸、抑郁和焦虑,他们运用的措辞,坚持的立场,都帮我昂起了头。希望他们也能帮到你。
目录
引?言?要怀疑光1 我要来说说这种用光明匹配美好、黑暗匹配丑恶的冲动。我们要探索这种配对背后的源头,探索它许诺了什么,最终又会带来什么害处。 第1章 诚实面对愤怒23 若想顺应自己,我们就得学会将“我错在哪里”这个问题换成“我的处境错在哪里”。 第2章 我苦故我在65 我在父亲病中最脆弱的阶段体会到了喜悦和交心……只有在病中,他才会向我伸手讨要温柔的人类牵绊。 第3章 倔强地哀恸101 人们年复一年地对别人说“别哭”,但这两个字的真实意思是:“你的情感流露让我很不舒服:别给我哭。”我倒宁愿他们说:“尽管哭吧,有我在这儿陪你。” 第4章 重新涂装抑郁137 社会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在床上结结实实躺一个礼拜而不加评判? 第5章 学会焦虑177 自由就是会使人眩晕。它既美妙又悲惨,最重要的是它代价高昂。自由的代价就是焦虑。 尾?声?练习夜视225 某一刻起,你必须相信情绪的痛苦可以作为一根管道,用来通向社群、人际联结、自我认识、精确、睿智、聪慧和共情。你还必须相信,怀有这些情绪的我们绝不会失去尊严。 ??? 致?谢239 ??? 注?释24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