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的十个名字
字数: 170
出版社: 海峡书局
作者: 郑子宁
商品条码: 9787556712892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在传播中的普遍规律,不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别称的文化知识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例证。本书既是对中国名称的深入解读,也是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文化探索之旅,让读者在领略中国魅力、拓宽认知边界的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作者简介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语言学达人,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著有《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中国话》《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
精彩导读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尽管现代科学早已证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地球上并没有天然意义的地理中心,但我们依然沿用“中国”这一古老而美好的名字。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 之所以称中国,是因为中华文明无论是在体量、科技还是文化上都早早建立起相对周边其他文明的巨大优势,而非出于纯粹的地理因素。 尽管如此,华夏文明也并非一开始就以中国自称的。我们第一次用中国称呼自己的国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个发现得感谢20世纪60年代陕西宝鸡的一场秋雨。 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中华文明早期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尤其是周朝和秦朝,它们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的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其中不少是西周末年埋入地下的,有可能是周平王东迁之时,跟随的周人慌乱之下把家中珍贵的器物暂时藏进地窖。起初这些周人定是准备等局势稳定后再西返,但是他们很多人再也没有回到关中。 1963年秋季的一天,宝鸡天降大雨。雨停后,一处农家院落背后的崖壁被大水冲掉了一部分,露出一个阴森的鬼脸。院落的主人发现鬼脸其实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铜罐,就拿它来装一些杂物。后来这家主人因生活艰难搬到外地讨生活,就把铜罐留给了自己的哥哥。哥哥生活也艰难,就想将这个铜罐卖掉。由于铜罐锈迹太重,很难卖出去,最终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收购站。如果事情正常发展,下一步铜罐将被送去烧熔,然后再做成劳动工具。 幸运的是,这个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觉察到了这个铜罐不是普通的物品,没有着急处理,而是暂且堆在废品收购站里。直到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某天无意间发现这个铜罐其实是古代的青铜尊。他迅速向上级打了报告,收购了这个青铜尊。此时由于青铜尊锈蚀严重,尊内底的铭文并未被发现。到了1975年,青铜尊在被清洗后,内底的铭文显现。考古学家发现,青铜尊的原主是一位名为“何”的贵族。何作为宗室小支的成员曾经参与了洛邑的营建,周王于丙戌日对何进行了训诰并赏赐贝30朋,何因此做此尊以做纪念。 由于周人的旧都宗周在关中地区,离中原地区较为遥远。周武王克商之时就考虑过在东方建都,但是他在克商后很快去世,未能完成建都东方的愿望。之后商遗民发动叛乱,继位的周成王和他辅政的叔叔周公又花了几年时间镇压叛乱。叛乱平息之后,为了能够安定东方,周朝决定在洛地营建新都。这件事在《尚书·洛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何尊的铭文则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周王在训诰之时,转述了周武王的原话。武王曾经训导要“宅兹中国”。这是一代雄主周武王最大的愿望之一。 此时“中国”概念的外延尚没有今天这么广,更多指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周人本是位于西部的部落,灭掉本来位于中原地区的商时,自然应该建都中原,在此居住,也就是“宅兹中国”。准确地说,何尊上的原文是“中或”。这是因为汉字形声字字形的确定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很多我们今天熟悉的汉字写法在西周初年尚未出现或者还不稳定。 “国”繁体字写作“國”。“国”和“域”在上古时期的读音和意思都较为接近,可能是来自同样的词根——一个相当古老的词根。今天“或”字组成的词则另有来源。早期的“或”表示“域/国”,后来由于其和“域/国”读音接近,就借来表示“或者”。鸠占鹊巢后,为了区分“或”和“域/国”两个意思相差较远的概念,才给“域/国”添上了表意的形旁。 何尊在记录“中国”之名方面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何尊之后的西周文献和文物都并未再出现“中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出现。此时除了少数表示中等国家或京师的用例外,大部分情况下“中国”已经指政治文化上较为统一的各诸侯国所在的区域,即我们今天的中国的前身。秦汉之后,“中国”之名更为普及,譬如在新疆发现的汉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说明在西域的汉朝人已经在用“中国”这个称呼了。 但是全世界不是只有中国人视自己的国家为天下之中,古代的印度也长期视自身为天下之中。当来自印度的佛教进入中国后,甚至在中国还引发了天竺和中国孰为天下之中的争议。如唐朝的道宣和尚就坚定地认为天竺才是天下之中,因为夏至日的正午时分太阳从天竺正上方直射,“方中无影”,所以天竺才是真正的“中国”。 实际上,正午太阳从上方直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都会有的现象。印度国土总体分布的纬度比中国要低一些,更靠近赤道。华夏文明早期的重心在北方地区,纬度高于北回归线,因此“方中无影”是稀奇事。倘若到广州以南观察,照样会有“方中无影”的现象。事实上,同样生活在唐朝的义净法师就记录过,室利佛逝国(首都在今天的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年会在春秋两季有两次日中无影的现象。如果按照道宣的中国观,大概室利佛逝国更有资格宣称自己为“中国”。 汉字文化圈的近邻,如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因此他们跟随中国人的习惯,把中国就称为“中国”。今天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对中国的称呼都是直接源于汉语“中国”的借词。历史上这些国家由于对中国非常熟悉,也多用朝代名直接称呼中国。比如日本,近古以来更多称呼中国为“明国”“清国”之类。这是由于日本国家内部也有被称作“中国”的地理单元——本州岛西部区域(位于日本早期的政治经济中心关西地区以及九州岛的中间,所以被日本称为中国),为了避免出现混淆而进行的区分。相对来说,朝鲜和越南则国中并无“中国”,因此他们就比日本更加常用“中国”来称呼中国。此外,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的称呼为Tiongkok,直接来自闽南方言“中国”的读音。只是和日本、朝鲜、越南不同,中国文化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相对有限,印尼人只是把Tiongkok当成纯粹的音译名在用。 无独有偶,一向自视为“中国”的印度内部也有个“中国”—一个名为“中央邦”的行政单位。这个名字本是来自梵语(madhya pradē?a),直译就是“中国”。中央邦位于印度中部,大致相当于印度的“中原地区”。 因为各有各的“中国”,世界上其他文明往往并不会称呼中国为“中国”。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称呼这个东亚的泱泱大国呢?这些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目录
序言 从Chin到China................................9 威尼斯人的Cathay梦............................27 契丹与赵家.....................................45 通往?inistan之路..............................65 长安和洛阳的加百列.............................131 大秦与摩诃至那.................................155 妙香国的胞波...................................173 桃花石诸事皆巧.................................187 大元和大明的翻译运动...........................211 荆楚与Chin.....................................24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