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萨哈林旅行记(译文经典)

萨哈林旅行记(译文经典)

  • 字数: 272
  • 出版社: 上海译文
  • 作者: [俄]契诃夫 著冯玉芝 译
  • 商品条码: 978753279736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萨哈林旅行记》是契诃夫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却堪称契诃夫最重要也是最感人的作品,因为这是契诃夫一生文学实践乃至世界观的宣言书。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契诃夫进入了创作生涯的高峰阶段,然而作家本人却深陷精神危机同时身体状况堪忧。在第二次咳血之后,契诃夫不顾沉疴未愈,决心冲破作家的“枷锁”,进行一次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出走”。他以医生身份深入不毛之地萨哈林进行考察,将此间的亲身见闻创作为《萨哈林旅行记》。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地方志,内容包括随笔、人物特写、人口普查、气候观测、监狱日常情况记录等,但是在看似枯燥的记录中,蕴藏着契诃夫的人道主义关怀,他用现实的正反两面向人们揭示着人何以为人,反抗着一切对人的不公和压迫。诚如契诃夫本人所言,在《萨哈林旅行记》之后,他的一切都“萨哈林化”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在俄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短篇小说为业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简练的文笔革新了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后世许多世界闻名的作家都自称为“契诃夫的信徒”并引以为荣。
精彩导读
\\\\\\\"【精彩书摘】:第六章 苦役犯伊戈尔的故事 让我借住房子的医生,被撤了职,不久之后就回到大陆上去了,我又住到一个年轻的官员家里了,他是个很不错的人。他家里只有一个女仆,是个乌克兰老太婆,也是一名正在服苦役的女犯。除了这个女仆,苦役犯人伊戈尔也常来这家,几乎是每天来一次。他呢,是个烧炉子的,并不专任这个官员的仆役,但是,“出于尊敬”,常常过来送送劈柴,收收厨房里的垃圾,干一些乌克兰老太婆力所不逮的脏累活计。有时候,我正安静地坐在家里读书或者写点东西,会突然听到细碎的窸窸窣窣声和粗重的喘息声,有人爬到桌子腿边收拾东西;伸头一看,这是伊戈尔来了,光着脚,正爬在桌子下边捡纸屑和擦拭灰尘。他四十岁上下,一看就是个笨手笨脚的人,身手不灵活,笨熊一只,脸上一副无辜的蠢相,嘴倒是挺大,像鲇鱼嘴一样噘着。伊戈尔的头发是红色的,胡子稀疏,长了一双小眼睛。问什么问题他都不会马上回答,而是先乜斜着眼睛看人,然后再反问:“咋啦?”或者是“你问谁?”,一边管人家叫“大人,老爷”,一边称呼人家“你”。要是没活可干,他一分钟也坐不住,他上哪都能找出可干的活来。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那眼睛四下逡巡,在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收拾整理一下或者是需要修理一下的东西。他一整个夜里只能睡上两三个钟头,因为没时间睡觉。就是节假日里,他也穿着一件红色的褂子,外面套一件短外套,挺着肚子,两腿叉着,在十字路口那里瞅来看去。这叫“闲着没活儿卖呆儿”。 在苦役地这里,伊戈尔给自己盖了小房舍,自己做了水桶、桌子、笨重的橱柜。他会做所有的家具,但只是“为自己做”,就是只满足自己所需。他呢,从来不打架,也没有挨过别人的殴打;他说,只有在很小的时候,父亲让他看着点豌豆苗地,他把公鸡给放进去了,父亲气得抽了他一顿鞭子。 有一天,我和他聊了一会。 “你为什么被流放到这里来了?”我问他。 “你问啥呀,大人?” “我问你为什么被流放到萨哈林了?” “因为杀人罪。” “你从头给我讲讲,这是怎么一回事。” 伊戈尔站在门框旁,两只手一背,讲开了: “我们到符拉基米尔·米哈伊勒奇老爷家打短工,就是雇了我们去给他砍树,锯木头,运到场站去。干得挺麻利,干完了就往家走。都出了村子啦,大伙儿又让我拿着契约去账房对账,免得出了啥错东家不认账。我就骑马去了。去往账房的半路上,安德留哈把我截住了,他说,前面发大水了,过不去了。他这样说了:‘明天我去账房办租地的事,我拿着契约去对账就行了。’那行吧。我们就一起往回来了:我骑着马,其他人是步行的。我们到了巴拉辛诺。几个人进到酒馆抽烟去了,我和安德留哈走到酒馆旁边的人行道上呆着。他跟我说:‘老弟,你有5戈比吗?我想喝上两口哇。’我说:‘老兄啊,得了吧,你进去了喝上5戈比的那两口,没等出屋你就得醉趴下了。’他说:‘不会的,我就喝两口,喝完咱们就回家。’我们找到那几个人,说好大伙一起凑25戈比,凑够了这25戈比,就一起进了酒馆,往桌子那一坐,开喝了。” “你长话短说嘛。” “你等会儿,别打断我的话,大人。我们喝光了买的伏特加酒,可是安德留哈又要了一瓶黑胡椒泡的酒。给我和他各倒了一杯。我和他干了这一杯酒。大伙儿开始离开酒馆回家了。我和这个安德留哈也跟在后面回家。我骑马骑够了,怪累的,我就下了马,一屁股坐到河沿上。我嗷嗷地唱了几嗓子歌,说了笑话,没有说什么不好的事。后来,就站起来,各回各家了。” “你就讲杀人的事吧。”我打断了他的讲述。 “等一下嘛。我回家就躺下睡觉了,后来有人把我弄醒了,来人说:‘快起来吧,你们谁打了安德留哈呀?’安德留哈被人抬来了,紧接着警察也来了。我们所有人都被审讯了,但是谁都不承认跟这件事有牵连。当时安德留哈还有气儿呢,他说:‘是你,谢尔古哈,用棍子打了我一下,我就什么也不记得了。’谢尔古哈没有承认。但我们大伙儿都认为是谢尔古哈干的,就开始看住了他,怕他出点什么事。过了一天一夜,安德留哈死了。谢尔古哈他们一家子人,他姐姐和他的老丈人就暗中撺掇他说:‘谢尔古哈,你可不能承认呢,反正都是死人了。你要是承认,咱这一家子亲人就都会被抓起来的。那可够你受的’。安德留哈刚一死,我们大伙就一起去找村长了,跟他说是谢尔古哈干的傻事。村长审问他了,但是,这家伙就是不承认。后来,放他回自己家去睡觉了,还有几个人在那里守着监视他,怕他出什么意外。他有一把枪,所以很危险。到了早上一看,他已经不在家里了,当时我们就集合起来到他家一顿搜查,整个村子里都找遍了,田野里也跑遍了,找了一大圈儿。后来,从村公所来了警察,说,谢尔古哈在他们所里呢。说完就立刻动手将我们都抓了。原来,谢尔古哈这个家伙直接跑到村公所里找了一个警官,往地下一跪,说是我们干的,我们叶夫列莫夫家兄弟几个在三年前就痛打过安德留哈一顿。我们三个人,‘事情呢,是这样的,在路上,就是伊万、伊戈尔和我走在路上,一起说好了去打安德留哈一顿,我就过去用树根打了他一下,那伊万和伊戈尔过去抓住了安德留哈就开始猛揍他,我有点害怕了,就跑过去追上了前面的一伙庄稼汉一起走了。’再后来,我们几个,伊万、基尔沙、我和谢尔古哈都被抓起来了,就到城里坐监狱了。” “伊万和基尔沙是谁呢?” “都是我的亲兄弟。是商人彼得·米哈伊勒奇到监狱里来把我们保出来了。保释的地点就在他的家里,时间一直到圣母节之前。那段时间我们过得挺好,安分守己地呆着。圣母节的第二天城里的法庭就给我们判了刑。基尔沙有证人,前面那群庄稼汉给他作证,可我呢,老兄,倒了霉啦。我在法庭上一五一十地说了整个来龙去脉,跟给你讲的一样,但是法官不相信呐,他说:‘你们全都这样说,一会赌咒发誓,一会谎话连篇。’就这么着了,把我们判了,扔进了高墙大狱。在大狱里整天关着,还行,让我倒马桶、扫地和给犯人打饭。就干这些活每个月发我一份口粮面包。每个人的定额是3俄磅面包。刚听说要把我们送走的那天,我们给家里发了电报。那还是在尼古拉节之前的几天。老婆和哥哥基尔沙到监狱探监了,给我们带了几件衣服,还有别的一点什么东西……老婆不停地又哭又嚎,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老婆要走的时候,我把两份白面包塞给她,让她在回家的路上当饭吃。我们都抱头痛哭了一顿,就让她跟孩子们和乡亲们带个好。上路后,我们都被戴上了手铐。两个人是一组,我跟伊万在一起。走到诺夫哥罗德,手铐摘下了,却给我们都戴上了枷锁,剃了光头。后来把我们押解到了莫斯科。我们在那里呈送申请,申诉了。又是怎么到的敖德萨,我就不记得了。路上倒没什么。到了敖德萨,就有医生给我们检查身体,脱光了衣服,上下都看了一遍。然后就把我们集合起来,押送到轮船上去了。在船上,哥萨克和士兵命令我们排好队,顺着舷梯下到船舱里,靠在铺位上坐好别动。全都坐在自己的铺位上。我们五个人就坐在上面一层的铺位上,不知所措,后来有人喊,‘船开了,船开了’,船走啊走啊,后来就摇晃得不行了。又闷又热,大伙全都脱光了。有的人开始吐得一塌糊涂,有人根本不在乎。当然,大部分人都躺着呢。海上的狂风暴雨真大啊,船身前后左右地剧烈地摇晃。船走啊走啊,后来就撞上了礁石。我们跟船一样被大力怼了一下。外面海上是个大雾天,天色晦暗得什么也看不见。船往前动了一下子就又停下了,船身左右直晃,知道不,撞在礁石上了;弄得我们以为有一条大鱼在船底一直拱呢。[20]所以大船才不停地晃动。往前开呢,开不动,就往后退,结果,退来退去,船底中间那地方被撞出来了一个大窟窿。拿了船帆过去堵,堵了又堵,半天也没弄好。船里面进水了。大伙坐在铺位上,水已经涨到大伙的脚脖子上了。大伙害怕了,使劲地哀求‘大人啊,救命啊!’。船长大人一开始说:‘别挤来挤去的,别吵个不停,会平安无事的。’后来海水涨到下层的铺位那么高了。大伙儿又开始使劲挤来挤去,叫嚷个不停。船长老爷就只好说:‘好吧,小子们,我把你们放出舱外去,就是不许乱跑,不然我会开枪的。’然后,我们就被从底层的船舱里给放出来了。大伙儿开始跪地祈祷,请求上帝保佑平安无事。开始时大家跪在那里就是祈祷。后来,给大伙儿点饼干和糖,大海上已经平静下来了。第二天,来了船把大伙儿送到了岸上,一上岸,大伙儿就又开始跪地祈祷。然后,我们就被转运到另一条船上啦,这条船是土耳其的[21],直接把我们拉到了亚历山德罗夫斯克这里啦。天亮的时候,我们才上的码头,等了好久呢。一直等到天黑,才离开码头。一大群人排成一串往前走,很多人的眼睛已经不好使了,得了夜盲症了。大伙儿得互相牵着;有人能看见东西,有人看不见,一个人手拉着另一个人,连成一串往前走。我往前走,后面跟了十几个人一起走。我们被押送到了监狱的院子里,分好监号就进了各自的囚室。没睡之前,谁身上有啥,就胡乱地吃点。到了第二天早上,才给我们派发了早饭。一共休息了两天,第三天给弄去洗了澡,第四天就被驱赶着干活去了。一开始在建筑工地挖排水沟,现在那个地方是监狱的医院。我们刨根、挖土方、平整场地以及干其他的杂活。干了两三周、一个月的样子,就不让干了,把我们弄到米哈伊洛夫卡那头往这里运原木啦。要把原木用人拖上3俄里,堆在那座桥的旁边,垛成很高的一大堆。后来又赶我们去菜地里挖坑找水,打井。到了割草的季节,就把我们大伙都集中起来,问,谁会割草。有人说会,那就登记一下。所有登记好了的这群人就领到了面包、大麦米、肉,由一个看守领着我们,就去阿尔穆旦割草去了。我倒是没啥,上帝给了一副好身板,割草不费劲。但其他人就总挨看守的打骂,这个看守骂人的难听话我连听都没有听过。挨骂的大伙儿只好骂我,骂我为什么干得那么起劲。骂吧,反正我也无所谓。在空闲下来的时候或者是下雨天,我就编草鞋。大伙下了工回来,都是一头倒下睡觉,我坐那里编草鞋。我把编好的草鞋卖了,一双草鞋能换来两份牛肉,值4戈比。但没多久,草晒干了,我们就回去了。回去了就关在监狱里。后来,把我们分派到米哈伊洛夫卡的萨什卡家当雇工,他是自由移民。我在他家干所有的农活:“割麦子、打场、磨面、挖马铃薯,萨什卡帮我给官府运送原木。我们的生活花的都是从官府领来的补贴。我在萨什卡家干了两个月零四天。他先前答应给我工钱,可是最后呢一个戈比也没有给。给的就只有1普特重的马铃薯。萨什卡把我送回了监狱就不再雇了。监狱给了我一把斧子和一捆绳子,让我背柴火去。我负责烧七个炉子。我住在窝棚里,给看守们端茶倒水,扫地抹桌子。有一个鞑靼人[22]为庄家看摊儿。我收了工,他就把那摊子事托付我来看管,我来给他卖货,一天一宿给我15戈比。夏天的时候,我就下河去捞那些漂流木。我把这些原木垛好,攒了好大一堆,后来全都卖给了犹太人。我攒的那60根好原木自己卖了一个好价钱,每一根15戈比呢。现在日子过得还行吧,感谢上帝啊。啊,大人,我可没空和你聊个没完,我得挑水去了。” “你就快要成为移民了吗?” “还得过五年呢。” “你想家吗?” “不想。就是觉得孩子们太可怜啦。都太傻啦。” “伊戈尔,你告诉我,在敖德萨,把你押送上轮船的时候,你都想了些什么呢?” “我向上帝祈祷了。” “你祈求些什么呢?” “祈求上帝让我的孩子们变聪明点,有脑子。” “你为什么不把孩子和老婆都接到萨哈林来呢?” “因为他们在老家过得挺好呗。” 注释: [20]此处所指的是1887年“卡斯特罗姆”号在萨哈林西海岸的沉船事件。 [21]此处指的是志愿者商船“符拉迪沃斯托克”号。 [22]指中国人。\\\\\\\"
目录
\\\\\\\"【目录】: 第一章从尼古拉耶夫斯克至鞑靼海峡沿岸 001 第二章地理概况:码头、宴会和灯会 016 第三章人口普查:我的提问与得到的回答 031 第四章河谷之地:萨哈林的巴黎 043 第五章监狱、牢房和作坊 055 第六章苦役犯伊戈尔的故事 069 第七章灯塔、村屯和气象站 076 第八章河谷沿岸各屯住房、隧道、监狱和戴镣囚犯 093 第九章特姆河漫游 115 第十章小特姆屯 132 第十一章拟建中的行政区基本概况 142 第十二章南部、西海岸、洋流和气候 159 第十三章哨所、农场、村屯和大海 175 第十四章移民、日本人和日本领事馆 194 第十五章流放犯、强制移民、农民和乡间政权情况 212 第十六章流放犯居民的性别:女性流放犯与自由民妇女 231 第十七章居民的家庭状况:年龄、婚姻和出生率 247 第十八章流放犯的劳动技能:务农、狩猎和捕鱼 261 第十九章流放犯的生活概况:饮食、着装、礼拜与识字 277 第二十章自由民种类:士兵、屯监和知识阶层 295 第二十一章流放犯在当地的犯罪、审判和刑罚 311 第二十二章萨哈林逃犯:重新犯罪的原因、出身和类别 331 第二十三章流放犯居民的疾病与死亡情况:医疗与医院 34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